06.29 "辛苦打一年工,辦兩場酒就沒了……"廈門整治民俗日大操大辦歪風

移風易俗看基層(一)

“架起一把梯子,讓大家一起走下來”

——福建廈門整治民俗日大操大辦歪風

“民俗日請客,一晚上‘吃掉’了一輛摩托車的錢。”“辛苦打一年工,辦兩場酒就沒了。”……

在福建省廈門市,民俗日宴請是延續上百年的習俗。近年來,原本小規模的家庭聚會,逐步演變成講排場、比闊氣、炫人脈的大操大辦。每逢民俗日,家家戶戶擺酒設席。以最為誇張的農曆七月“普渡日”為例,村民們相互宴請,“從這個村吃到那個村,一吃一個月”。觥籌交錯的背後,是滾雪球式增長的開銷,老百姓早已苦不堪言。

2017年以來,廈門市開展民俗日大操大辦專項整治,實實在在為民減負,使這種歪風逐步得到遏制,在當地被稱為“不花錢的民心工程”。

老習俗遭遇新問題

“凌晨兩點多了,這鞭炮啥時候能放完?”哄著被炸醒的寶寶,家住廈門郊區的小陳忍不住抱怨。這一天是閩南地區傳統民俗日——拜天公、大過年的日子,屋外的鞭炮聲此起彼伏,從半夜十一二點持續到次日清晨。

民俗日盛行於閩南地區,每逢這天,家家戶戶都會備上佳餚,祭拜各路神靈,祈求心願成真。在一些鄉村,民俗日甚至過得比春節還隆重。

廈門市同安區各鎮民俗日彙總表的一頁,幾乎每天都有幾個村在過節。

由於各村祭拜的神靈各不相同,民俗日的時間也各不一樣。一份廈門市同安區各鎮民俗日彙總表顯示,同安區有宴請的民俗日多達327個,涉及78個村(居)298個自然村,幾乎每天都有幾個村在過節。把這些節日串聯起來,可以“從年頭過到年尾”。

民俗日原本承載的是一種民間精神需求,近年來隨著生活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在一些地區,物質追求被放大,攀比之風愈演愈烈,民俗日也由原來小規模的家庭聚會,演變成炫富比闊的日子。

廈門市同安區新民鎮某村開展移風易俗前民俗日景象。

同安區五顯鎮上厝村發生過這麼一件事:農曆八月十二 “三王府”民俗日,年近半百的村民老葉大擺宴席,花費6000多元,這一晚倒是賺足了面子,卻把買摩托車的錢吃掉了,甚至還動用了孩子的報名費。次日醒來,老葉第一件事就是給孩子湊報名費。

這種事,在廈門並非個案。“你家辦5桌,我就辦10桌;你家請來包村幹部,我就請來主任支書。每到民俗日,家家戶戶搭帳篷、擺筵席,名煙名酒、豬羊雞鴨一應俱全,大宴賓客的圓桌,從每一戶村民的家中一直延伸到村中的道路上……”廈門市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主任盧建華介紹說:“一場宴請下來,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元,大半年的積蓄基本耗光,還費神費力!”

“架起一把梯子,讓大家一起走下來”

2017年底,廈門市委印發《廈門市民俗活動大操大辦專項整治實施方案》,正式啟動民俗活動大操大辦專項整治工作,要求各級黨委把移風易俗工作列入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清單,明確“對黨員幹部強制性規範、對企業家倡導性規範、對群眾引導性規範”的專項整治思路,並組織全市黨員幹部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

在市委動員部署下,各區八仙過海各亮新招。同安區實施“三個狠抓”:狠抓“關鍵少數”,如黨員領導幹部、企業家等,定好規矩,率先承諾;狠抓“關鍵日子”,如五顯鎮對轄區15個行政村民俗日全面摸底,提前謀劃引導;狠抓“關鍵環節”,健全村規民約,配強紅白理事會等。思明區開展摸底調查,就全區10個街道37個民俗日形成臺賬,成立98支移風易俗文明勸導隊,在民俗日來臨前開展入戶宣傳勸導,讓“除陋習、樹新風”成為共識……

“其實大家心裡都想著‘減負’,只是怕別人請了自己沒請,拋不開情面。我們就相當於架起一把梯子,讓大家一起走下來。”同安區委書記黃燕添說。

廈門市各區紀委同志聯合基層紀委組成移風易俗督查小組,走村入戶瞭解移風易俗工作推進情況及群眾滿意度。

與此同時,廈門市紀委面向全市黨員幹部,明確嚴禁在民俗活動中鋪張浪費,講排場、搞攀比、比闊氣等紀律紅線。全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緊盯民俗活動節點,加強監督檢查,嚴肅查處黨員幹部違規組織或參與民俗日大操大辦行為,點名道姓通報曝光。

2017年12月28日,同安區西柯鎮下山頭社區黨員林常安、林長心因違規組織民俗日宴請,被區紀委通報曝光,成為廈門市移風易俗專項整治開展以來首起被通報的違紀案例,釋放出執紀必嚴的強烈信號。

截至今年3月,廈門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開展移風易俗各類監督檢查530次,收集問題舉報21件次,問題線索18條,查處 3起黨員幹部、公職人員違規操辦或參加大操大辦民俗活動等行為,查處4起共14名黨員幹部在推進移風易俗過程中工作落實不到位問題。

……

專項整治的“組合拳”精準施治,為幹部群眾實實在在減負,愈發深入人心,民俗日大操大辦歪風逐步得到遏制。用一位當地村民的話:“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現在大家都不辦了,大家都輕鬆了”。

移風易俗,實質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迴歸和發展

“今年民俗日只唱戲不請客,一年賺的錢都能留在口袋裡咯!”同安區蓮花鎮蔗內村村民林興發一臉歡喜。3月18日是該村一年一度的“上帝公”日,往年總要大操大辦幾天,今年變成了掛紅燈籠、唱布袋戲……用林興發的話:“取消了勞民傷財的宴請,保留了戲臺唱戲的傳統”。

這樣的轉變,在廈門並非個案。蓮花鎮後埔村盛行“山神公”崇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殺豬敬神,全村共殺五六百頭豬,從中評出“豬王”,份量愈足、愈顯虔誠,當地稱之為“賽豬王”,儀式過後每家還要擺上幾桌,宴請親朋好友。不久前,後埔村響應號召,取消了鋪張浪費的“賽豬王”和宴請,改辦鄉村大舞臺等民俗文化活動……

移風易俗,移的攀比浪費之風,易的大操大辦之俗,但對於優秀民俗文化,還是應當繼承和發展。為此,廈門市同安區專門出臺了移風易俗專項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引導有條件的村社將民俗日宴請轉化為舉辦文體活動,或成立各類慈善教育基金。

“移風易俗,實際上是一種迴歸,一種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創造性發展。”廈門市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孫明忠說。

將移風易俗作為糾“四風”的重要抓手,把民俗日大操大辦專項整治作為突破口,廈門又進一步倡導推動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喜事節辦、神事不辦,狠剎鋪張浪費的奢靡之風,弘揚節儉養德的良好社會風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韓亞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