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孔子当时的出生,算得上贵族之后吗?如果是,他怎么有那么多磨难?

朱八戒CC


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孔子的祖上是商朝的王族,是商汤的后裔。但是到了孔子父亲这一代已经降到了“士”这个贵族的最低阶层。另外,关于孔子的出世隐晦不明,极有可能是私生子。所以说,孔子出生时家族已经没落到贵族最底层并且自己来历不明,没有享受到贵族的优越,算不上贵族。

再者,即便孔子是贵族也不代表他不会受磨难,出身高贵之人受磨难之人太多了,这里不做举例了。请看《牡丹亭》“眼看他起高楼”片段,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些楼塌了的贵族磨难倒是会更多。

最后,咱们说说孔子为什么磨难重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孔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学说不能被当时统治阶层认可,而他开始被定为主题思想是五百年以后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各国往来征战,军事和外交成了头等大事、当务之急,而孔子的思想主要论述的是如何治国,恢复礼制,可以说完全不合时宜。

总而言之,孔子算不上贵族,他的磨难和出身基本无关,而是作为知识分子他的学说不被当时统治阶级认可采纳,一时成为无用之学。


中原一条虫



孔子是中国的大圣人大人物,拥有很多的粉丝和信徒。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母亲是颜徵在。叔梁纥是鲁国的大夫,出名的大将。叔梁纥祖上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贵族,祖先是商朝的君主,因为宋国战乱不断,叔梁纥带着家族来到了鲁国。所以如果从血缘关系上面寻根,孔子是商朝贵族的后代,但是因为是前朝,这种血缘关系却常常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而叔梁纥也以自己的血缘为耻。



在大多人的影响中,孔子是个文人,是个读书人,应该是文质彬彬,外貌端正的白面书生。其实事实恰好相反,因为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现如今山东曲阜),现代人都知道北方人或者山东人都是身材高挑的,而孔子也是这样,据《史记》记载孔子外貌“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这两句话基本对孔子的外貌和身高做了描述,换算成现代人的身高就是1米9,这样一个大高个子完美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武人身材。

叔梁纥和颜徵在尼丘山生下了孔子,因为孔子外貌“生而首上圩顶”,又因为在尼丘山的缘故,所以取名孔丘。按照古代的风俗习惯,兄弟姐妹们按照“伯仲叔季”来排先后,刚好孔子排名第二所以取“仲”字,加上尼丘山的“尼”,这就是“仲尼”的来源。在孔子20岁“戴冠礼”的时候,他的授业恩师给孔子“赐子:仲尼”,这就是孔子名丘,子仲尼。


孔子虽然是贵族后代,但是他的成长环境都是非常贫困的,再加上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全靠这母亲和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并且活成了让世人千古敬仰的圣人,所以后天的的努力是最为重要的。


惪州元良1978


首先孔子肯定是贵族之后,而且他本人还是一个小贵族。

孔子是春秋时期宋襄公的后人,宋襄公有个儿子叫做子何,子何的后裔繁衍五世,传到了孔父嘉。这个时候孔氏一家属于宋国的公族。孔子本是子姓,是宋国的国姓,但孔父嘉属于宋国的支脉,而且出了五世。所以孔父嘉以他的字孔为氏,所以孔子的氏为孔。这个姓氏分离是春秋时期的特色,孔子属于子姓孔氏。

孔父嘉在宋殇公时期和华父督内斗丧生,孔父嘉的曾孙防叔害怕华氏一族的逼迫,于是逃出了宋国,去了鲁国定居。防叔孙子就是叔梁纥。他就是孔子的父亲。孔氏一族属于春秋时期的贵族,所以在鲁国也被接纳,只是地位没有以前那么高,属于小贵族。在鲁国,叔梁纥隶属于鲁国的三桓孟孙氏手下的一个小封君。

叔梁纥本人是一个很勇武的人,公元前563年,晋国带着包括鲁国在内诸侯联军进攻偪阳国,联军的部队进入偪阳城,结果被偪阳人拉下城门,在这个时候,是叔梁纥一手举起了城门,让联军的士兵跑了出去。公元前556年秋季,齐灵公攻打鲁国边境,齐军把鲁国大贵族臧武仲围困在防地,又是叔梁纥与臧畴 、臧贾率领三百名甲士夜袭齐军,掩护臧武仲回到旅松。

而叔梁纥本人身高十尺,把春秋时期的的度量衡换算到现在,大约有近2米的身高,可以说已经很高大勇猛了。孔子本人身高九尺六寸,也差不多有1.9米高,当时的百姓都叫孔子“长人”,可见遗传的强大性。

孔子的母亲叫做颜徵在,但是颜徵在不是贵族,她是一个平民,春秋时期平民没有姓氏,但是孔子母亲所在的村子很有可能是鲁国贵族颜氏的封地,所以封地的人随着封君一起姓氏为颜。要知道在春秋时期贵族和平民基本上不可能结婚。而叔梁纥之所以和颜徵在生下孔子也有原由的。

叔梁纥的正妻是贵族施氏,施氏连生九个女儿。叔梁纥的小妾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孟皮,字伯尼。但是这个孟皮天生腿脚有问题。叔梁纥也不满意,最后在外面和颜徵在在外面生了一个私生子,也就是孔子。当时叔梁纥六十四岁,颜徵在不过二十多岁。这里面贵族和平民在一起于理不合,年龄不对比也于理不合,所以叫做“野合”。孔子还未出时,叔梁纥便去世了,他在当时只是私生子。

但是孔子母亲去世后,孔子把母亲的棺材放到了大路“五父之衢”边,五父之衢是鲁国都城曲阜东郊外的一条大道,常举行集体政治活动,比较热闹。如此叔梁纥的后代被迫承认孔子,而孔子也成为了叔梁纥的继承人,获得一个小贵族的身份。

可以说孔子是叔梁纥的继承人,确确实实是一个小贵族。

孔子的磨难并不是小贵族的身份造成的,而是他自己选择的道路。

孔子在世的时候,鲁国发生生了大乱,也就是阳虎之乱。鲁国的三桓也就是实际上控制鲁国的三大家族,他们让孔子担任大司寇成为鲁国的执政人,相当于公司的总经理。孔子在这期间举行了“堕三都”行动,他号召三桓家拆掉自己统治中心的城池城墙。之后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成为鲁国的最高决策者之一。

但是位置越高,越容易产生矛盾,三桓扶持了孔子,孔子却支持鲁定公。于是三桓和孔子的矛盾爆发,孔子被迫辞职,才有了人们后来熟知的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的旅途都是受到其他国家的热烈欢迎的。在卫国时受到卫灵公的招待,在齐国也受到齐景公的款待。也会见了师襄,老子。

唯一说磨难的只有周游时候几次被人围困危害。在郑国匡城被人当成阳虎围困住了,最后是卫灵公派人解除了误会,孔子得以顺利离开;在宋国,宋司马桓魋想杀孔子,最后孔子逃离;在蔡国被蔡人围困,最后是孔子的弟子子贡说动了楚昭王迎接孔子,孔子才平安来到楚国。

其实这些也能说是磨难,都是有惊无险,可以说孔子的一生还是功成名就的。

总体而言,孔子是一个小贵族,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当上了鲁国的最高官职,因为政治斗争失败而失去权利,他反而周游列国传播他的思想,在这期间受到了各个国家君主的尊重,可以说孔子是一个很厉害的人,至于磨难在他的一生其实很少。


人者仁义也


孔子算得上贵族之后吗?当然算!在史籍之中,孔家的世系是最为清晰的,甚至超过了历朝历代的帝王。据史籍记载,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第二任国君、商纣王帝辛胞兄微仲衍的后代。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始,孔氏成为了宋国子姓的一个正式分支,而孔子之所以叫孔丘,就是因为这个孔氏。换言之,孔子不姓孔,他和商纣王帝辛同姓,姓子!之所以后世的衍圣公们都姓孔,完全是因为秦汉时期姓氏不再分家、以氏为姓造成的。

庶出的贵族之后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举家迁徙到了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并担任了陬邑大夫之职。换言之,孔子家虽然背井离乡,却依然算得上是小康之家!叔梁纥娶了一位施姓女子为妻,却接连生下了九个女儿,只有小妾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孟皮,也就是孔子的庶长兄。可孟皮天生残疾,史籍记载为足疾,大概其就是腿脚不太利索。在中国古代,残疾之人是不能登堂入室、立于朝堂之上的。直到清王朝亦然,清圣祖康熙帝的皇七子胤祐之所以没有卷入所谓“九子夺嫡”,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天生残疾,根本没有资格继承皇位!

因为彼时唯一的儿子天生残疾,叔梁纥很不满意,年近七旬了还不安分……六十六岁时,叔梁纥纳了一位年龄不满二十岁的小妾颜徵在,这位颜徵在不是别人,正是孔子的生母!换言之,孔子并不是叔梁纥的正室所生、而是庶出。因为年龄差距悬殊、与彼时的礼制不合,叔梁纥只能将颜徵在安置在尼山、与之同居,差不多就有些类似于现在的外室“二奶”。这就是孔子为“野合”所生的出处,并不是说孔子他爹喜欢“野战”,而是指他是外室所生、生于“荒郊野岭”……

刻薄的嫡母

毕竟叔梁纥已经年近七旬,在孔子三岁时,叔梁纥便去世了。失去了靠山的孔子母子和庶长兄孟皮不久便被嫡母给扫地出门了……后来,颜徵在带着孔子兄弟迁居到了阙里,过着清贫的日子,直到孔子长大成人。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都明白孔子儿时为何为经历磨难了。父亲亡故、又被嫡母扫地出门,失去了生活依靠的兄弟二人就靠着母亲一个弱女子抚养,其中艰辛可想而知……但孔子毕竟是叔梁纥唯一可以继承家业的儿子,在那个男权社会里,就算嫡出的姐姐有九个,她们也没有资格继承家业!这也是孔子能够最终跻身鲁国政坛的一个最大前提条件。当然,因为庶出的身份,年轻的孔子也不曾经不止一次遭到过白眼。有一次鲁国“三桓”之一的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就曾经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但不管怎么说,孔子毕竟是鲁国士一级贵族叔梁纥的唯一法定继承人。而这,正是孔子跻身鲁国政坛的一张“入场券”。

娶妻出仕

孔子十九岁时娶了宋国丌官氏之女为妻,一年之后生下了儿子孔鲤。同年,孔子也正式步入仕途,担任了委吏、管理仓库。后来,孔子或许是觉得做一些俗务没有太大意义,在担任了一段时间基层官吏之后便放弃了,开始办起了“私立学校”、教书育人。因为学问大、门生广,孔子也很快成为了鲁国乃至列国的名人。当然,在此期间,混饭吃的职位应该说还是有的,只是孔子并没有拿他当主业而已……

再后来,曾经让孔子难堪的那位季氏家臣阳虎弄权擅政,孔子颇为不屑,称之为“家臣掌政”。阳虎知道今日的孔子早已不是当年被他拒之门外的年轻人了,想要启用孔子,但孔子并不想为阳虎所用,一直避而不见。一日,孔子偶遇阳虎,阳虎重提让孔子出仕之事,孔子没有正面回应。不久之后,阳虎升任孔子为小司空。数年之后,孔子又升任鲁国大司寇、摄相事,差不多就相当于代理鲁相。

在成为代理鲁相之后,孔子便开始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了。可他选错了对手,将矛头指向了掌握鲁国政治命脉的“三桓”,孔子与“三桓”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不久之后,主政的季氏果断放弃了孔子……孔子只得交出“相印”,带着一群学生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说白了,孔子并不是想做这一次“全国旅行”,而是被季氏“辞退”、在鲁国混不下去了,这才到列国巡游、兜售自己的那一套治国之道。

周游列国

平心而论,孔子的这一趟“全国旅行”并不轻轻,孔子所到之处,要么孔子看不上眼、要么国君看不上孔子的那一套治国之道、要么自己内部打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有谁愿意接受孔子的那一套儒家思想!

鲁哀公十一年,孔子的弟子冉求率鲁军大败齐国,凭着这份军功挣来的脸面,冉求替老师孔子出头、请求鲁国主政的季康子允许孔子回国。不久之后,季康子派人接回了已经年近七旬的孔子。

虽然允许孔子回到了鲁国,但季氏对那位曾经想要削弱自己权势的“孔代相”依然心有余悸,终究也没有让孔子重返鲁国政坛……五年之后,孔子无疾而终,结束了他并不算太辉煌的一生。恐怕连孔子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去世若干年之后能够成为文宣王,更加没有想到自己的嫡脉后代会成为“流水的王朝、铁打的衍圣公”!

综上所述,孔子必须是贵族之后!他是商王帝乙的后代、也是宋国第二任国君微仲衍的后代,是如假包换的商、周贵族之后!而且还是商代的国姓子姓后裔……孔子一生命运多舛,幼年时是因为父亲早逝、嫡母不贤,年轻时是因为庶出的身份,出仕之后则是因为自己的治国理念与“三桓”的擅权背道而驰,最后只能落得个背井离乡、“周游列国”。直到晚年,才在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回到了鲁国,但在政治上已然是没有任何前途可言了。至于后来的什么文宣王、什么衍圣公,和孔子本人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严格意义讲孔子不算是贵族之后,最多算是有贵族血统。至于他一生有很多磨难,其实和他是不是贵族之后关系不大。

一、孔子家世

孔子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也就是公元前1100多年左右。孔子的远祖就是微子,子姓,名启,世称微子、微子启,所以后世都说孔子姓子,是来源于此。《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微仲、微受三人是商王帝乙的三个儿子。

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微受,也叫子受)的哥哥,因为微子的母亲地位卑微(妃子),所以帝乙立子受为君。因此孔子的远祖是标准的贵族。后来,周武王灭商后,封微子到宋国,成为了周朝的诸侯国。当时诸侯国国君是可以“世袭罔替”的,传了四代以后,到了宋泯公,泯公长子弗父何把国君的位置让给了弟弟鲋祀,自己当卿大夫。此时,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因为在古代只有王、公、侯、伯、子、男等爵位才算得上是贵族。同时,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也就是说到孔子的先祖在这个阶段已经脱离了贵族行列,到了孔子六世祖孔父嘉,虽然任宋国的大司马,依然不能算做贵族,只能算做公卿行列。后来孔父嘉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这个时候孔子先祖的卿位已经没有了,下降为士了。孔子的曾祖父防叔曾任鲁国防邑宰,也就是地方官。祖父伯夏的事迹历史书没有记载。孔子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很明确是“士”了,所以到了孔子的父亲这一代已经和贵族没有一点关系了。

二、孔子身世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了9个女儿,可能是考虑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封建思想,所以又娶了一个妾,生了个儿子,叫孟皮。但是孟皮从小腿上有病,是个残疾人,在古代残疾人的地位很低。叔梁纥很不满意,所以又娶了一个妾叫颜征在,也就是孔子的母亲。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所以很多人都理解为孔子是非婚生子或者说是私生子,其实这种说法不准确。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根据周礼礼制,当时男性的结婚年龄是二八到八八,也就是16岁—64岁;女性的结婚年龄是二七到七七,也就是14岁到49岁。可是,叔梁纥迎娶颜徵在的时候已经是66岁了,年纪太大而且超过了限制,明显不合礼法,即“非礼为野”。这个其实很好理解,比如25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国家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82岁的时候娶了28岁的翁帆为妻,还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何况是2500多年前封建礼制繁琐的时代,所以司马迁说了“野合”二字就不足为奇了。孔子三岁时,叔梁纥死了,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回娘家了。自从搬家以后,孔子家境已经很落魄了,可以说从士族行列降到了庶民。孔子17岁时,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孔子19岁的时候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三、孔子生平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30岁的时候已经学有所成,开始开门讲学,逐渐名气越来越大。到51岁的时候才被任为鲁国的中都宰,由于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遂被升为小司空,53岁的时候升为大司寇,摄相事。55岁的时候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孔子一气之下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先后用14年的时间拜访卫、宋、陈、蔡等国。他宣扬了自己的那些政治信仰,但并没有哪国去实施。孔子68岁回到鲁国后,鲁国人尊以“国老”,刚开始鲁哀公与季康子经常咨询国家大事,但是始终没有被重用,所以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73岁时去世。孔子虽然在仕途上没有取得他自己满意的成就,但是他开创了私学,弟子3000人,贤者72人,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成就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堪称千古第一圣人。

孔子的一生可以说磨难比较多,其实最关键的还是郁郁不得志,满腔治国之策没有一个国家能推行。在鲁国的时候升为大司寇,代理宰相事,算是位列公卿,始终算不了贵族。虽然后世历朝历代多有追封,那也是后话了。





青衣散人3


孔子是前朝贵族,所以在当时情形下属于没落贵族。尽管他是前朝贵族,但在当时以血统为尊社会环境下,即便是前朝贵族,也是会受到人们尊重的,所以孔子他老人家生活上还是比一般老百姓要好的多。何况孔子的老父亲还是鲁国的将军,家境肯定够殷实。也就是孔子生活上应该不会太难过。

孔子之所以一生困顿,多灾多难,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所持的政见不为当时执政者所接受。而孔子一直以来又立誓辅佐贤明君主,教化民众,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谋求官职,登堂入室。而孔子主张以礼治天下,主张恢复周朝旧制,在当时诸侯纷争的春秋时期,无疑是逆潮流的,但凡聪明一点的君主,都不会接受。所以即便是做到鲁国司寇闻相事这么高的官职,也只能落得个被逼出走的下场。

以后的时光里,孔子和弟子走到哪个国家,都会受到礼遇,但是想要进入国家枢机参与政事,免谈,因为当政者都明白,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合时宜,并且会削弱国家的实力。而孔子要想尽展所学,实现理想,又必须要政权的支持,抱负难以施展,怎么能不郁郁不得志。所谓的一生困顿,就源于此。周游列国而不得之后,只好回乡全力治学授课,成就圣人之伟业。





庞一凡


孔子在鲁国不是贵族,是叔梁纥的私生子,而叔梁纥是士。所以人们不承认他的身份。但是有一点,孔子的先祖是宋国的贵族,殷商王室的后裔,所以孔子的血液里流淌着贵族气息。他当然不是一个农民,但他的确是布衣出身,18岁取了亓官氏,也是高攀进入贵族了。

孔子的出身就是这些。由于这些看似不是贵族而沾惹着贵族的气息,才促使孔子从一个官吏走向了一个圣人。他不如一般庶人的目光短浅,而又不可以平步青云直接步入政坛。



头号看电视


孔子属于没落贵族之后!

孔子出生时,家境已经没落!但比一般的百姓,家境还稍微好一点点!

孔子一生,受尽千辛万苦,跟他的大愿力有关,不忍看百姓受苦!周游列国,讲经说法,吃尽苦头!

释迦牟尼,王子出身,家境殷实,但他不忍看百姓受苦,自己独享荣华富贵,于是他也发大愿力,历尽生死不测之苦,自己终于悟道,然后开始讲经说法,自觉觉人!


某扫地僧


孔子是帝王之后,其先祖是商朝的王族,曾被封到宋国,后因避祸而离开宋国,迁往鲁国。家族日益衰落。孔子是私生子,地位很底下的,什么麒麟儿都是后人的强行描述,孔子周游列国的钱基本都由弟子出,其思想当时也未得到广泛认可


沐九评论


因为:到死他都没搞清楚什么是《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