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癌前病變≠癌症,變癌的機率到底有多大?

​​在很多患者朋友的私信中經常會遇到患者拿著報告來諮詢,說自己有癌前病變或癌前疾病,是不是得了癌症,整天憂愁,吃不下睡不著。

那麼,到底癌前病變是怎麼回事?應如何面對?

癌前病變≠癌症,變癌的幾率到底有多大?

不少人看新聞時總覺得,好好一人,怎麼說得癌就得癌了?

其實,任何疾病的發展都有緩慢的過程,癌症也一樣,如果能在某一中間環節及時''剎車'',採取解決措施,那就可以有效避免癌症的發生。

所以通常,我們將癌前病變視為癌症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你不想走到癌症這一步,就一定要死守這道防線。

一、什麼是癌前病變?

癌前病變,顧名思義就是跟癌症有關係的。癌症可分為癌前病變、原位癌及浸潤癌三個階段。

人體內一個正常細胞從增生開始到完全癌變,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而當你發現這個細胞出現異常增生時,其具有癌變可能,如果再繼續發展就有可能發展為癌,這個過程叫癌前病變。

簡單來說,出現癌前病變,就是我們的身體細胞會有很高的癌變可能,但暫時還不能稱之為癌症。

癌前病變≠癌症,變癌的幾率到底有多大?

二、癌前病變有什麼變現

1、黏膜白斑

黏膜白斑一般是發生在,口腔、消化道、陰道等組織粘膜。

而可能的誘因則是:口腔是由於吸菸、牙齒位置不正等原因;而外陰則是可能與陰道分泌物長期刺激有關。

具體病症:初期會出現白色煙霧狀,觸摸光滑;而後發展成粗糙沙粒感;最後就會產生潰瘍。

雖然,在臨床研究發現,黏膜白斑最終惡變的概率只在4%左右;但白斑本身會帶來許多不適感,醫生都會建議積極治療。

黏膜白斑→癌症

黏膜白斑是一種上皮異常增生的癌前損害特徵,常見的有口腔、食管、陰莖、外陰和宮頸處的白斑等。

癌前病變≠癌症,變癌的幾率到底有多大?

2、乳腺囊性增生

一般是由於卵巢內分泌的刺激,發生在乳房的乳腺病變。

具體病症:初期會發生一側乳腺,乳腺小葉小導管及末端導管高度擴張形成囊腫,並伴有隱痛、刺痛、胸背痛和上肢痛。少數患者還有伴有乳頭溢液,如果溢液為漿液血性,往往標誌著有乳管內乳頭狀瘤。

所以,女性朋友們平時要多留意自己的乳房健康,尤其是有相關家族病史的朋友如果出現乳腺囊性增生、乳頭狀瘤等問題的時候更應該及早檢查和治療。

癌前病變≠癌症,變癌的幾率到底有多大?

乳腺非典型增生→乳腺癌

乳腺癌發展要經過:正常乳腺導管內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癌

乳腺非典型增生可能是乳腺癌的癌前病變。單純的乳腺增生症並不發生癌變,如果導管上皮高度增生及非典型增生則可能為癌前病變。

一般將乳腺組織非典型增生、導管內乳頭狀瘤及乳腺囊性增生視為乳腺癌的癌前病變。

癌前病變≠癌症,變癌的幾率到底有多大?

3、多發性腺瘤樣息肉

多發性腺瘤樣息肉,多是家族遺傳有關,在多發於胃腸道黏膜,其中在結腸內更為多見。

具體病症:胃腸道會出現反覆的潰瘍,會引起反覆出血。病變的時候,會在胃腸道黏膜出現多達數百、數千個大小不等的有蒂或無蒂的息肉。一旦發現應該要及時將息肉切除,避免發展為胃癌、腸癌等消化道癌症。

癌前病變≠癌症,變癌的幾率到底有多大?

4、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一般是發生在尾部,是由於胃部動脈硬化、血流量不足或者吸菸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而引起的。

具體病症:多數表現為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而當我們感受到上腹部脹滿、脹痛、噯氣、食慾不振等症狀,就應該及時就醫。

如果炎症長期蔓延,就會導致局部細胞出現惡性癌變。

癌前病變≠癌症,變癌的幾率到底有多大?

慢性萎縮性胃炎通過胃鏡及黏膜活檢可以確診,只要在慢性期及時接受正規治療,通常不會癌變。

癌前病變≠癌症,變癌的幾率到底有多大?

5、宮頸重度糜爛、不典型增生

宮頸糜爛、增生,一般是因為機械性刺激如性交,或慢性炎症長期刺激,造成的宮頸破損而感染細菌、病毒;發生在子宮頸的鱗狀上皮出現不正常的增生。

具體病症:表現為白帶增多、腰骶部疼痛、並伴隨陰部墜脹的感覺。

特別是有過分娩和流產經歷的女性得此病的機率會更高。若合併HPV感染時,更容易導致宮頸癌。

癌前病變≠癌症,變癌的幾率到底有多大?

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宮頸癌

宮頸上皮細胞在HPV持續感染後,可從發生非典型增生再轉變為癌變,這個時間可長達10年或更長時間。

其中,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也就是常說的宮頸癌前病變,分為一、二、三級別,級別越高越容易癌變,而級別越低越好治療。

要注意!性生活、婦科檢查後有少量陰道出血的現象就是接觸性出血,有可能是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的症狀。

癌前病變≠癌症,變癌的幾率到底有多大?

6、肝硬化

肝硬化一般是由於肝炎、酒精、血吸蟲病、工業毒物、膽汁淤積、循環障礙等,造成肝結構被破壞而形成的。

具體症狀:在肝硬化的初期,患者無明顯症狀,而在肝硬化的後期,卻會出現肝功能損害或門脈高壓、多系統受累表現。有可能會出現腹痛等症狀,但幾乎無特異性,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

肝臟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肝硬化是比較嚴重的一種疾病,對生活以及健康的影響是極其可怕的,因此如果出現肝硬化一定要及時進行治療。

癌前病變≠癌症,變癌的幾率到底有多大?

肝硬化→肝癌

在國際癌症研究署發佈的全球惡性腫瘤疾病發病報告中(GLOBOCAN2012),2012年世界約有 782000 例新發肝癌病例,中國新發肝癌佔 50.5%。

中國肝癌發生存在一個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

如果有乙肝病史伴肝硬化基礎,則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如伴有影像學發現可疑佔位或甲胎蛋白升高,則可能是出現癌變。

癌前病變≠癌症,變癌的幾率到底有多大?

交界痣→黑色素瘤

交界痣多長在手掌、足蹠、外陰部等易摩擦部位,與其他痣相比癌變可能性高。

一旦發現痣的形狀不規則,邊界模糊,顏色深淺不一,出現暈開或者體積慢慢增大,皮膚出現輕微隆起或變厚時,就要及時就診。

癌前病變≠癌症,變癌的幾率到底有多大?

三、如何看待癌前病變?

從以上的這6大癌前病變可以看出,大多都是慢性炎症性疾病。

如果說,癌症是我們健康最大的敵人,那癌前病變充其量就是“敵人的小嘍囉“。但這不代表,癌前病變可以被輕視。

在很多人看來,這些炎症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大部分的慢性炎症也沒有什麼明顯的症狀,不會影響日常生活,所以一般的患者都會選擇不治療,自行觀察一段時間等它自愈。

就算是不舒服,也不過就是吃點消炎藥而已。但慢性炎症的處理真的這麼簡單嗎?醫生們卻不是這麼認為。現有證據表明,慢性炎症和癌症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癌前病變≠癌症,變癌的幾率到底有多大?

因為病原體或刺激導致炎症持續存在時,炎症微環境中的氧化應激及炎症細胞和細胞因子的出現,可導致炎症處的細胞 DNA 損傷並抑制其修復,最終轉變為癌症 。

當癌前病變,最終演變成癌症之後,會變得更強,而且更難治癒。會在其周圍產生注入節性 T 淋巴細胞、髓源性抑制細胞等抑制炎症的細胞,可以幫助癌細胞找到更適合癌細胞生存的細胞宿主。

癌前病變≠癌症,變癌的幾率到底有多大?

但一個癌細胞從萌芽到增殖再到穿破基底膜向深層浸潤髮展,這一個過程一般需要數年乃至數十年。

四、怎麼樣發現癌前病變?

毫無疑問,就是做好體檢。目前,不論哪一類癌前病變,最常見的篩查方法是影像學檢查+病理學檢查。

不同的性別、年齡、家族史(直系近親得過什麼癌症或癌前病變類疾病)、既往史、生活習慣(是否吸菸、酗酒等)、工作環境(是否從事化工、輻射性強的工作),讓我們有著不同的檢查側重點以及頻率 。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射相應的防癌疫苗是杜絕致癌因素的源頭。目前宮頸癌疫苗已經進入我國市場,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選擇相應的疫苗種類。

癌前病變≠癌症,變癌的幾率到底有多大?

五、癌前病變,任何癌前病變都是查不出癌細胞的,因此它不是癌,治療處理上也完全與癌不同。

癌前病變也沒有說一定會發展成為癌,雖然看似從癌前病變到癌只有一步之遙,但這一步或許一輩子都不會跨過。而且癌前病變部分是可逆的,也就是說,經過治療可以徹底清除這些病變,讓機體完全恢復正常。

發現癌前病變並非壞事。因為癌前病變階段是攔截惡性腫瘤的一個治療時機。不怕治不好,就怕不知道,治療癌前病變可減少許多病人演化成浸潤性癌症的可能,是腫瘤防治的關鍵階段。

舉例:食管、胃、腸的輕度不典型增生,部分經過治療能好轉,但部分病人進一步發展,需內鏡定期隨訪。中、重度不典型增生部分可能已經是早期胃癌,需內鏡密切隨訪,也可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既可以明確診斷又能達到治療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