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癌前病变≠癌症,变癌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在很多患者朋友的私信中经常会遇到患者拿着报告来咨询,说自己有癌前病变或癌前疾病,是不是得了癌症,整天忧愁,吃不下睡不着。

那么,到底癌前病变是怎么回事?应如何面对?

癌前病变≠癌症,变癌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不少人看新闻时总觉得,好好一人,怎么说得癌就得癌了?

其实,任何疾病的发展都有缓慢的过程,癌症也一样,如果能在某一中间环节及时''刹车'',采取解决措施,那就可以有效避免癌症的发生。

所以通常,我们将癌前病变视为癌症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你不想走到癌症这一步,就一定要死守这道防线。

一、什么是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顾名思义就是跟癌症有关系的。癌症可分为癌前病变、原位癌及浸润癌三个阶段。

人体内一个正常细胞从增生开始到完全癌变,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而当你发现这个细胞出现异常增生时,其具有癌变可能,如果再继续发展就有可能发展为癌,这个过程叫癌前病变。

简单来说,出现癌前病变,就是我们的身体细胞会有很高的癌变可能,但暂时还不能称之为癌症。

癌前病变≠癌症,变癌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二、癌前病变有什么变现

1、黏膜白斑

黏膜白斑一般是发生在,口腔、消化道、阴道等组织粘膜。

而可能的诱因则是:口腔是由于吸烟、牙齿位置不正等原因;而外阴则是可能与阴道分泌物长期刺激有关。

具体病症:初期会出现白色烟雾状,触摸光滑;而后发展成粗糙沙粒感;最后就会产生溃疡。

虽然,在临床研究发现,黏膜白斑最终恶变的概率只在4%左右;但白斑本身会带来许多不适感,医生都会建议积极治疗。

黏膜白斑→癌症

黏膜白斑是一种上皮异常增生的癌前损害特征,常见的有口腔、食管、阴茎、外阴和宫颈处的白斑等。

癌前病变≠癌症,变癌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2、乳腺囊性增生

一般是由于卵巢内分泌的刺激,发生在乳房的乳腺病变。

具体病症:初期会发生一侧乳腺,乳腺小叶小导管及末端导管高度扩张形成囊肿,并伴有隐痛、刺痛、胸背痛和上肢痛。少数患者还有伴有乳头溢液,如果溢液为浆液血性,往往标志着有乳管内乳头状瘤。

所以,女性朋友们平时要多留意自己的乳房健康,尤其是有相关家族病史的朋友如果出现乳腺囊性增生、乳头状瘤等问题的时候更应该及早检查和治疗。

癌前病变≠癌症,变癌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乳腺非典型增生→乳腺癌

乳腺癌发展要经过:正常乳腺导管内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

乳腺非典型增生可能是乳腺癌的癌前病变。单纯的乳腺增生症并不发生癌变,如果导管上皮高度增生及非典型增生则可能为癌前病变。

一般将乳腺组织非典型增生、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腺囊性增生视为乳腺癌的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癌症,变癌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3、多发性腺瘤样息肉

多发性腺瘤样息肉,多是家族遗传有关,在多发于胃肠道黏膜,其中在结肠内更为多见。

具体病症:胃肠道会出现反复的溃疡,会引起反复出血。病变的时候,会在胃肠道黏膜出现多达数百、数千个大小不等的有蒂或无蒂的息肉。一旦发现应该要及时将息肉切除,避免发展为胃癌、肠癌等消化道癌症。

癌前病变≠癌症,变癌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4、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是发生在尾部,是由于胃部动脉硬化、血流量不足或者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而引起的。

具体病症:多数表现为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而当我们感受到上腹部胀满、胀痛、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就应该及时就医。

如果炎症长期蔓延,就会导致局部细胞出现恶性癌变。

癌前病变≠癌症,变癌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慢性萎缩性胃炎通过胃镜及黏膜活检可以确诊,只要在慢性期及时接受正规治疗,通常不会癌变。

癌前病变≠癌症,变癌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5、宫颈重度糜烂、不典型增生

宫颈糜烂、增生,一般是因为机械性刺激如性交,或慢性炎症长期刺激,造成的宫颈破损而感染细菌、病毒;发生在子宫颈的鳞状上皮出现不正常的增生。

具体病症:表现为白带增多、腰骶部疼痛、并伴随阴部坠胀的感觉。

特别是有过分娩和流产经历的女性得此病的机率会更高。若合并HPV感染时,更容易导致宫颈癌。

癌前病变≠癌症,变癌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宫颈癌

宫颈上皮细胞在HPV持续感染后,可从发生非典型增生再转变为癌变,这个时间可长达10年或更长时间。

其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也就是常说的宫颈癌前病变,分为一、二、三级别,级别越高越容易癌变,而级别越低越好治疗。

要注意!性生活、妇科检查后有少量阴道出血的现象就是接触性出血,有可能是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症状。

癌前病变≠癌症,变癌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6、肝硬化

肝硬化一般是由于肝炎、酒精、血吸虫病、工业毒物、胆汁淤积、循环障碍等,造成肝结构被破坏而形成的。

具体症状:在肝硬化的初期,患者无明显症状,而在肝硬化的后期,却会出现肝功能损害或门脉高压、多系统受累表现。有可能会出现腹痛等症状,但几乎无特异性,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肝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肝硬化是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对生活以及健康的影响是极其可怕的,因此如果出现肝硬化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

癌前病变≠癌症,变癌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肝硬化→肝癌

在国际癌症研究署发布的全球恶性肿瘤疾病发病报告中(GLOBOCAN2012),2012年世界约有 782000 例新发肝癌病例,中国新发肝癌占 50.5%。

中国肝癌发生存在一个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

如果有乙肝病史伴肝硬化基础,则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如伴有影像学发现可疑占位或甲胎蛋白升高,则可能是出现癌变。

癌前病变≠癌症,变癌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交界痣→黑色素瘤

交界痣多长在手掌、足跖、外阴部等易摩擦部位,与其他痣相比癌变可能性高。

一旦发现痣的形状不规则,边界模糊,颜色深浅不一,出现晕开或者体积慢慢增大,皮肤出现轻微隆起或变厚时,就要及时就诊。

癌前病变≠癌症,变癌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三、如何看待癌前病变?

从以上的这6大癌前病变可以看出,大多都是慢性炎症性疾病。

如果说,癌症是我们健康最大的敌人,那癌前病变充其量就是“敌人的小喽啰“。但这不代表,癌前病变可以被轻视。

在很多人看来,这些炎症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大部分的慢性炎症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不会影响日常生活,所以一般的患者都会选择不治疗,自行观察一段时间等它自愈。

就算是不舒服,也不过就是吃点消炎药而已。但慢性炎症的处理真的这么简单吗?医生们却不是这么认为。现有证据表明,慢性炎症和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癌前病变≠癌症,变癌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因为病原体或刺激导致炎症持续存在时,炎症微环境中的氧化应激及炎症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出现,可导致炎症处的细胞 DNA 损伤并抑制其修复,最终转变为癌症 。

当癌前病变,最终演变成癌症之后,会变得更强,而且更难治愈。会在其周围产生注入节性 T 淋巴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等抑制炎症的细胞,可以帮助癌细胞找到更适合癌细胞生存的细胞宿主。

癌前病变≠癌症,变癌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但一个癌细胞从萌芽到增殖再到穿破基底膜向深层浸润发展,这一个过程一般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

四、怎么样发现癌前病变?

毫无疑问,就是做好体检。目前,不论哪一类癌前病变,最常见的筛查方法是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

不同的性别、年龄、家族史(直系近亲得过什么癌症或癌前病变类疾病)、既往史、生活习惯(是否吸烟、酗酒等)、工作环境(是否从事化工、辐射性强的工作),让我们有着不同的检查侧重点以及频率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射相应的防癌疫苗是杜绝致癌因素的源头。目前宫颈癌疫苗已经进入我国市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选择相应的疫苗种类。

癌前病变≠癌症,变癌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五、癌前病变,任何癌前病变都是查不出癌细胞的,因此它不是癌,治疗处理上也完全与癌不同。

癌前病变也没有说一定会发展成为癌,虽然看似从癌前病变到癌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或许一辈子都不会跨过。而且癌前病变部分是可逆的,也就是说,经过治疗可以彻底清除这些病变,让机体完全恢复正常。

发现癌前病变并非坏事。因为癌前病变阶段是拦截恶性肿瘤的一个治疗时机。不怕治不好,就怕不知道,治疗癌前病变可减少许多病人演化成浸润性癌症的可能,是肿瘤防治的关键阶段。

举例:食管、胃、肠的轻度不典型增生,部分经过治疗能好转,但部分病人进一步发展,需内镜定期随访。中、重度不典型增生部分可能已经是早期胃癌,需内镜密切随访,也可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既可以明确诊断又能达到治疗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