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債券代持江湖與風險防範

金融基礎乾貨資料:《德勤財務盡職調查指導手冊(2019)》(21頁)關注、轉發、點贊文本。點擊頭像查看置頂,獲取聯繫方式並添加好友免費領取(備註資料名稱)7天有效

債券代持江湖與風險防範

“代持”老是惹麻煩

最近又有網紅機構“代持”出事了,被財新張大記者爆了出來,寫的非常翔實。這對於監管來說,真是頭疼的事。

“這熊孩子,為啥老是“出事”?還老出在我這證券口啊?這還是在16年“蘿蔔章”門事件處理後,以及18年一行三會發文嚴控債券交易後吶?”

負責管理銀行間市場的金融市場司從來就不承認有“代持”這個交易模式。

不管承不承認,代持交易可不是新鮮事,由來已久且生命力頑強。事實上,代持交易出事,不是2016年;金額也不是wx證券最大。

銀行間的老司機一定記得2011年的大面積代持違約吧?熬過來的兄弟姐妹,真是難兄難弟啊。以前的銀行間市場很小,大家還是比較信任的。

自從那會起,銀行間的信用開始被深深的傷害,投資公司和丙類戶不受待見了。

我也有機會目睹了某個老流氓開了N家公司,一分錢都沒出,養了上百億債券,最後直接撒手不管的過程。很好奇的是,這騙子,這些年居然還能混跡於市場。

代持需求一直存在

既然,代持交易生生不息,那麼一定有他存在的生命力。我想了想,大概有以下內容:

1. 產品備案和開戶一整套流程,實在有點慢。尤其是私募機構,每年還要先拿到年檢才行。這開戶週期最快也得一個月,慢起來就沒影了。客戶的收益率要求基準可是擺在那的,咋辦吧?只能存款和買點貨幣?尤其是牛市格局下怎麼弄呢?

2.一級市場和一級半市場,有些機構內部流程真是奇葩無比,真不如二級交易過戶。投資經理和領導都同意二級買入,有些順道還支持人家一點回購資金呢。

3. 產品鉅額贖回,同時得罪不起客戶,不是每隻債券當天可以以合理價格完全賣出的。

4.一些機構考核方式很變態,需要季末、年末平滑下投資收益。還有些監管指標不小心超了。

5.各種原因導致集中持倉了咋辦?不僅比例超了,連回購都受限。包銷和管過戶的司機你們懂的。

6.不排除有人大膽,提高槓杆,且去賭市場。假如國海事件沒有利益輸送的話(我也不知),那麼,在那樣市場下敢這麼大規模高槓杆養利率債也真是令人震驚。

7.有些壞人,真是空手套白狼。深惡痛絕

但不能妖魔化代持

現在提到代持,好像就必須跟丙類戶“幹壞事”掛鉤,幹得全是壞事。這話說得這市場沒有一點信用了。

事實上,經過了這麼些年,大家都睜大眼睛,丙類戶越來越難生存了。順帶目前私募整體形象都很糟糕,好多都是良民啊!

做交易,還得區分空手套白狼“丙類戶”和守信用客戶的合理交易,尤其是銀行間市場,絕大部分人和機構還是講信用的。

既然上文說的一些問題一時半會都很難解決,那麼有些“合理需求”就會一直存在。我總覺得監管是管不了所有的,“嚴禁”後還是有一些變遷模式,在此不表。這年頭,願意給你代持的是真愛。

也不能由於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一些個別機構的莽撞行為,就徹底打死一大片。

代持業務在大部分機構算中間業務(提供代持方),也算息差業務。靠的是牌照價值和公司信用,收穫的是穩定的息差。

至於很多交易員說公司啥都沒提供,都是他們個人能力,所以給個人極高激勵是合理的。我只想說,啥都不懂的股東和領導越來越少了吧;都醒醒,那個時代真的迅速過去了。

其實如果控制風險得當,那麼還是一個很好的業務模式。國外投行給對沖基金提供流動性及margin交易,不都是麼?

管理好業務風險,給客戶提供便利,提高黏性,順便賺點利差,這不就是“資本中介”業務麼?

某些風控人員吧,你們不要見到美女有顆痣,就說滿臉很黑。

被媒體爆出來的那一些業務,那不是說業務問題,而是機構和人有問題,從股東方、到高管、到部門、到業務人員,都逐利有餘,風險不足,甚至不排除還會主動冒險。

代持業務到底隱含啥風險

代持交易表面是交易對手風險。實質背後暴露了:市場風險,標的物違約風險,流動性風險,以及原始持有方的信用風險。

(一級申購和一級半業務類似,代投代繳業務類似,不再贅述)。

就以一般的券商一手代持業務為例,看看業務模式及風險暴露,轉代持之類業務都是以此衍生類推:

債券代持江湖與風險防範

表面上,如果原始持有人到期買不回債券,那麼代持方即可能會暴露交易對手風險。實質上這交易對手風險分為好幾種原因引起:

1.原始持有人沒錢買回了,賬戶爆倉了。這種是賭徒

2. 債券代持期間出現暴跌因價格偏離太大,原始持有人不想買回了。這種是流氓

3.債券違約或者暫停交易,交易實行上或者合規上買回碰到重大障礙,原始持有人無法按照約定價格買回。比如當年的雲峰。這是悲催,棘手了。

除此之外,因為代持期和回購期限一般不匹配,期間還會有流動性風險,我就見過機構用隔夜來滾3個月的代持。我也是很服啊!流動性風險又分為幾個原因引起:

1.資金實在太緊了,當天沒法平倉。這是看交易員和平臺能力了。

2.機構交易轉不動。這是機構sb,一點資金翹那麼大量交易。

3.市場客戶突然不接受債券質押。抵押品喪失抵押能力風險

如何管理代持業務風險

以前很多債券代持業務,被某些機構和個人做得很是花哨,確實得管管。

在證監的主筆下,一行三會去年又出臺了債券交易的規範文件。監管非常有的放矢,對機構的業務模式、風險防範甚至人員管理有了更為具體的規定。

應該說,除了個人獎金遞延有點狠導致很多機構自己本身就很坑,現在會更無恥之外;其它內容真是越來越專業和細化了。給監管點個贊。

如果從業務出發,那麼除了嚴格遵守監管的規定外,還有什麼能來防範業務風險呢?

1.公章之類的低級錯誤就不要犯了,不要說自己不知道。任何機構和交易對手都是表見代理,對自己公司的章和業務人員做的業務還管不住,得換領導!

2.所有業務入表。之前代持和轉代持,很多家都沒把業務體現在任何一家公司或者產品的賬上,這個很奇葩的方式存在很久。統計都飄在空中,監管都琢磨不透。其實一審計,一目瞭然,就看審計的執行力度了。

3.交易對手白名單制。諾大銀行間市場,首先口碑在那吧,有些機構尤其是“出事”的機構,那都是銀行間市場的網紅啊。區分機構信用和產品信用,嚴格來講,產品法律上基本沒啥履約能力的。能出協議蓋章的總歸比不熟的口頭要好吧。

4.抵押品的入庫。代持的券種實在太多,一碰到雷。儘管想履約,都會比較麻煩。所以質押品還是要好好看看信用啊,而不是簡單一句“押AA以上國企”就可以。

5.標的物的市場風險,需要動態保護。這東西一般情況還好,但是一下暴跌或者是估值大幅下調,還沒有流動性的時候,之前的保護都是虛的。2016年那麼一下下,就把一堆機構趴下了。

6.注意回購和代持日期的期限錯配嚴重程度。在季末年末銀行間市場很緊的時間點,用回購去給人家做月份的代持,這是自我玩火。而且有些還居然前端鎖定代持成本的情況下,後端自己借啥成本還不知道呢

7.券種集中度和單券集中度限制。舉個栗子,總共發5億,你代持一半?

8.總額度和槓桿額度控制。我很佩服wx證券這家機構怎麼轉交易的。這麼點資本金,做那麼大的代持量,況且還有別的交易啊。

9.最後,無論平臺大小,請善待你們的資金交易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