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债券代持江湖与风险防范

金融基础干货资料:《德勤财务尽职调查指导手册(2019)》(21页)关注、转发、点赞文本。点击头像查看置顶,获取联系方式并添加好友免费领取(备注资料名称)7天有效

债券代持江湖与风险防范

“代持”老是惹麻烦

最近又有网红机构“代持”出事了,被财新张大记者爆了出来,写的非常翔实。这对于监管来说,真是头疼的事。

“这熊孩子,为啥老是“出事”?还老出在我这证券口啊?这还是在16年“萝卜章”门事件处理后,以及18年一行三会发文严控债券交易后呐?”

负责管理银行间市场的金融市场司从来就不承认有“代持”这个交易模式。

不管承不承认,代持交易可不是新鲜事,由来已久且生命力顽强。事实上,代持交易出事,不是2016年;金额也不是wx证券最大。

银行间的老司机一定记得2011年的大面积代持违约吧?熬过来的兄弟姐妹,真是难兄难弟啊。以前的银行间市场很小,大家还是比较信任的。

自从那会起,银行间的信用开始被深深的伤害,投资公司和丙类户不受待见了。

我也有机会目睹了某个老流氓开了N家公司,一分钱都没出,养了上百亿债券,最后直接撒手不管的过程。很好奇的是,这骗子,这些年居然还能混迹于市场。

代持需求一直存在

既然,代持交易生生不息,那么一定有他存在的生命力。我想了想,大概有以下内容:

1. 产品备案和开户一整套流程,实在有点慢。尤其是私募机构,每年还要先拿到年检才行。这开户周期最快也得一个月,慢起来就没影了。客户的收益率要求基准可是摆在那的,咋办吧?只能存款和买点货币?尤其是牛市格局下怎么弄呢?

2.一级市场和一级半市场,有些机构内部流程真是奇葩无比,真不如二级交易过户。投资经理和领导都同意二级买入,有些顺道还支持人家一点回购资金呢。

3. 产品巨额赎回,同时得罪不起客户,不是每只债券当天可以以合理价格完全卖出的。

4.一些机构考核方式很变态,需要季末、年末平滑下投资收益。还有些监管指标不小心超了。

5.各种原因导致集中持仓了咋办?不仅比例超了,连回购都受限。包销和管过户的司机你们懂的。

6.不排除有人大胆,提高杠杆,且去赌市场。假如国海事件没有利益输送的话(我也不知),那么,在那样市场下敢这么大规模高杠杆养利率债也真是令人震惊。

7.有些坏人,真是空手套白狼。深恶痛绝

但不能妖魔化代持

现在提到代持,好像就必须跟丙类户“干坏事”挂钩,干得全是坏事。这话说得这市场没有一点信用了。

事实上,经过了这么些年,大家都睁大眼睛,丙类户越来越难生存了。顺带目前私募整体形象都很糟糕,好多都是良民啊!

做交易,还得区分空手套白狼“丙类户”和守信用客户的合理交易,尤其是银行间市场,绝大部分人和机构还是讲信用的。

既然上文说的一些问题一时半会都很难解决,那么有些“合理需求”就会一直存在。我总觉得监管是管不了所有的,“严禁”后还是有一些变迁模式,在此不表。这年头,愿意给你代持的是真爱。

也不能由于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一些个别机构的莽撞行为,就彻底打死一大片。

代持业务在大部分机构算中间业务(提供代持方),也算息差业务。靠的是牌照价值和公司信用,收获的是稳定的息差。

至于很多交易员说公司啥都没提供,都是他们个人能力,所以给个人极高激励是合理的。我只想说,啥都不懂的股东和领导越来越少了吧;都醒醒,那个时代真的迅速过去了。

其实如果控制风险得当,那么还是一个很好的业务模式。国外投行给对冲基金提供流动性及margin交易,不都是么?

管理好业务风险,给客户提供便利,提高黏性,顺便赚点利差,这不就是“资本中介”业务么?

某些风控人员吧,你们不要见到美女有颗痣,就说满脸很黑。

被媒体爆出来的那一些业务,那不是说业务问题,而是机构和人有问题,从股东方、到高管、到部门、到业务人员,都逐利有余,风险不足,甚至不排除还会主动冒险。

代持业务到底隐含啥风险

代持交易表面是交易对手风险。实质背后暴露了:市场风险,标的物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原始持有方的信用风险。

(一级申购和一级半业务类似,代投代缴业务类似,不再赘述)。

就以一般的券商一手代持业务为例,看看业务模式及风险暴露,转代持之类业务都是以此衍生类推:

债券代持江湖与风险防范

表面上,如果原始持有人到期买不回债券,那么代持方即可能会暴露交易对手风险。实质上这交易对手风险分为好几种原因引起:

1.原始持有人没钱买回了,账户爆仓了。这种是赌徒

2. 债券代持期间出现暴跌因价格偏离太大,原始持有人不想买回了。这种是流氓

3.债券违约或者暂停交易,交易实行上或者合规上买回碰到重大障碍,原始持有人无法按照约定价格买回。比如当年的云峰。这是悲催,棘手了。

除此之外,因为代持期和回购期限一般不匹配,期间还会有流动性风险,我就见过机构用隔夜来滚3个月的代持。我也是很服啊!流动性风险又分为几个原因引起:

1.资金实在太紧了,当天没法平仓。这是看交易员和平台能力了。

2.机构交易转不动。这是机构sb,一点资金翘那么大量交易。

3.市场客户突然不接受债券质押。抵押品丧失抵押能力风险

如何管理代持业务风险

以前很多债券代持业务,被某些机构和个人做得很是花哨,确实得管管。

在证监的主笔下,一行三会去年又出台了债券交易的规范文件。监管非常有的放矢,对机构的业务模式、风险防范甚至人员管理有了更为具体的规定。

应该说,除了个人奖金递延有点狠导致很多机构自己本身就很坑,现在会更无耻之外;其它内容真是越来越专业和细化了。给监管点个赞。

如果从业务出发,那么除了严格遵守监管的规定外,还有什么能来防范业务风险呢?

1.公章之类的低级错误就不要犯了,不要说自己不知道。任何机构和交易对手都是表见代理,对自己公司的章和业务人员做的业务还管不住,得换领导!

2.所有业务入表。之前代持和转代持,很多家都没把业务体现在任何一家公司或者产品的账上,这个很奇葩的方式存在很久。统计都飘在空中,监管都琢磨不透。其实一审计,一目了然,就看审计的执行力度了。

3.交易对手白名单制。诺大银行间市场,首先口碑在那吧,有些机构尤其是“出事”的机构,那都是银行间市场的网红啊。区分机构信用和产品信用,严格来讲,产品法律上基本没啥履约能力的。能出协议盖章的总归比不熟的口头要好吧。

4.抵押品的入库。代持的券种实在太多,一碰到雷。尽管想履约,都会比较麻烦。所以质押品还是要好好看看信用啊,而不是简单一句“押AA以上国企”就可以。

5.标的物的市场风险,需要动态保护。这东西一般情况还好,但是一下暴跌或者是估值大幅下调,还没有流动性的时候,之前的保护都是虚的。2016年那么一下下,就把一堆机构趴下了。

6.注意回购和代持日期的期限错配严重程度。在季末年末银行间市场很紧的时间点,用回购去给人家做月份的代持,这是自我玩火。而且有些还居然前端锁定代持成本的情况下,后端自己借啥成本还不知道呢

7.券种集中度和单券集中度限制。举个栗子,总共发5亿,你代持一半?

8.总额度和杠杆额度控制。我很佩服wx证券这家机构怎么转交易的。这么点资本金,做那么大的代持量,况且还有别的交易啊。

9.最后,无论平台大小,请善待你们的资金交易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