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 扶貧扶出精氣神——廣西桂平市脫貧攻堅走筆

光明日報記者 周仕興 光明日報通訊員 楊凱乘

當前,脫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關鍵期,“扶智”與“扶志”顯得尤為重要。記者近日行走在廣西桂平市鄉村,所到之處,道路旁綠油油的水稻長勢喜人,新建的工廠車間燈火通明,群眾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處處感受到眾志成城擺脫貧困的精氣神。

桂平市是廣西第一人口大縣和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村、貧困人口分別居廣西縣域第1位和第2位。經過近年的不懈努力,已實現64個貧困村、5.9萬人脫貧摘帽,獲廣西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一等獎。

“扶貧車間”開到家門口

5月8日對於桂平市大灣鎮下山村貧困戶薛芳嫦來說是個不尋常的日子。這一天,當了幾十年農民的薛芳嫦,順利通過村裡“就業扶貧車間”培訓成為一名工人。

“這是我們村的第一家工廠,大夥兒的勞動熱情可高了。”在下山村“就業扶貧車間”,工人們熟練地操作著縫紉機,剪裁、縫線、翻面,一隻只嶄新的手套被源源不斷製造出來。不瞭解情況的也許會以為她們是工作多年的熟練工,然而在6天的培訓期結束以前,她們都是地道的農民。

“就業是脫貧之本。”貴港市委副書記、桂平市委書記鍾暢姿介紹,今年3月,桂平市決定在全市範圍內加快建設鄉村“就業扶貧車間”。大灣鎮通過引進廣西港雄勞保用品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起首批“就業扶貧車間”。目前已由廣西二輕技工學校培訓員工81人,吸納33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

“在車間工作,還能和一幫姐妹說說笑笑,煩惱少了,人都變年輕了。”山塘村貧困戶劉雪玲,曾和丈夫到廣東一家服裝廠打工,不巧丈夫患病,兩人只好回村,貧困陰影也隨之籠罩著這個家庭。如今,開到家門口的“扶貧車間”不僅讓劉雪玲收入增加了,也讓一家子的脫貧信心更足了。

“兩後生”們志氣高

“兩後生”即初中畢業後、高中畢業後未繼續升學的學生。這些學生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脫貧慾望較強,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

“感謝柳州商貿技工學校給了我繼續學習的機會,讓我看到了新的希望。”尋旺鄉的郭焯,自幼父母早逝,在伯父的撫養下完成了初中學業。但伯父家庭困難,無力支持其繼續升學。對口學校領導和鄉幹部獲悉後,上門動員郭焯參加技術培訓,靠技能脫貧。郭焯表示,等自己學成脫貧後,還要帶著伯父一起脫貧,永遠摘掉貧困的帽子。

對“兩後生”培訓帶來的好處,西南村羅村屯羅湧湶一家深有體會。羅湧湶父親羅文慶曾在廣東打工10多年,但由於沒有一技之長,只能四處打零工幹苦力,收入不高不穩定。羅湧湶參加職業培訓後,入職柳州上汽變速器有限公司,實習期月薪已有2500元,轉正後可達三四千元。兩代人的鮮明對比,讓羅文慶切身感受到職業技能培訓助力精準扶貧的實效,他積極向鄉親們宣傳“兩後生”培訓政策,為大夥脫貧攻堅加油打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桂平市市長陳錦秀表示,將繼續做好“兩後生”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從源頭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提升脫貧內生動力。

產業扶貧有新招

一塊塊稻田被規劃得整齊有序,四周的“環形溝”中不時有小龍蝦探出頭來冒個泡……這是廣西萬畝稻田綜合種養休閒觀光(核心)示範區中的一景。該項目由廣西桂平維軍生態農業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建設,計劃通過多種產業組合來帶領貧困戶脫貧。

“我們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吸收貧困戶務工、直接參與產業經營和土地出租等,帶動周邊貧困戶脫貧。”公司負責人黃學軍告訴記者,一期項目已帶動南木鎮周邊村屯貧困戶350人脫貧,項目二三期建成後,還能帶領更多農戶實現脫貧致富。

為多渠道助推貧困村集體經濟增收和貧困農戶增收,促進脫貧攻堅由“輸血”向“造血”功能轉變,桂平市積極實施“借光扶貧、興旅扶貧、靠網扶貧、依企扶貧”。目前,特色產業覆蓋貧困戶比例達89%,151個貧困村均成立有村民合作社、電商服務點;有21個貧困村發展鄉村旅遊,直接帶動1250戶貧困戶戶均年增收860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