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春捂秋冻,怎么“春捂”才能少生病?有这三个讲究

民间有一句养生俗语:春捂秋冻,百病不生。其中“春捂”的意思是春天气温刚转暖,不要急于脱掉身上的厚衣服。眼下正处于冬春交替的时节,有一些人一看天气转暖就立刻换了薄外套,秋裤也不穿了,结果就尝到了苦头,感冒、头疼、腿疼……不得不说“春捂”还是相当有说服力的。

春捂秋冻,怎么“春捂”才能少生病?有这三个讲究

那么,“春捂”是否有其科学依据?为什么要“春捂”呢?

在中医学看来,四时的阴阳变化对人体的阴阳有着极大的影响。春天的时候,自然界的阴气渐渐消散,阳气逐渐增长,人体的阳气也渐渐由内向外生发。但同时阴阳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例如春天时不时的气温下降就是阳中有阴的体现。春天最重要的养生原则就是要顺应阳气的生发。之所以要“春捂”,也是顺应了这个养生原则,尽可能减少阴气的侵袭,从而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

但是“春捂”也不能太盲目,也是要讲究科学方法的,只有“捂”对了,才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怎么“捂”才能少生病?

“春捂”有三个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即“三因制宜”。

天时——什么时候捂?

早春气温仍然较低,寒气未消,是最应该“捂”的时候,以防“倒春寒”;仲春天气变化不定,时而艳阳高照,时而寒风料峭,此时早晚温差大于8度时还是应该“捂”,只有当气温达到15度以上且较为稳定的时候,才应该适当减衣;晚春气温较高,此时体内积蓄的阳气也随春暖慢慢向外生发,就不适宜再“捂”下去了,阳气过多反而会导致阳气内攻,诱发“春火”。

地利:南北方各怎么“捂”?

我国南北方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在同一时间气候也是千差万别,南方春暖花开之时,北方可能还在大雪纷飞。因此住在南方的人可以根据天气变化提前适当减衣,而北方人要一直“捂”到气温稳定为止。

人和——哪几个部位重点“捂”?

对人体而言,“春捂”的第一个重点部位就是脚,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为人体之本,是三阴经之始,三阳经之终,与人体十二经脉、脏腑、气血相联系,只有捂好脚才能使身体真正暖和起来;其次要捂头,头为“五阳之首”,最易散失热量;另外要捂背,背为一身阳气汇聚之地,其保暖尤为重要,胃肠患者和患妇科疾病的女士更要注意腹部的保暖。

春捂秋冻,怎么“春捂”才能少生病?有这三个讲究

“春捂”除了要多穿衣,还要通过适当运动来“捂”身体的各个部位,增强体内的阳气。患有呼吸道疾病、过敏性疾病、关节炎等患者更要学会正确“春捂”,才能减少生病概率,健康度过一整个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