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用一句話來形容曹操?

瞭望天空


曹操是史學家們有爭議的人物。曾有人評價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特別是隨著《三國演義》的普遍流傳和戲劇舞臺上對曹操造型的奸相臉譜化,把曹操視為“曠世奸雄”的觀點被更多的人接受。

對歷史人物,普遍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可避免的侷限性和實用性。

而毛澤東主席對曹操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認為曹操不僅是政治家,也是詩人。指出曹操的文章,詩,極為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脫,應當學習。

毛澤東主席在讀盧弼《三國志集解》之《魏書•武帝紀》批語說:此篇註文,貼了魏武不少大字報,欲加之罪,何患無詞。李太白雲:“魏帝營八極,蟻觀一禰衡。”此為近之。從此看出主席的觀點及評價。





豹眼看歷史


曹操是我國古代軍事家兼政治家中最好的詩人,也是詩人中最傑出的軍事家兼政治家。


梅影弄笛


雄才大略,菩薩心腸,閻王脾氣。



十四當家


曹操是一個奸雄的人,曹操兵敗,過華榮道,遇關羽,下跪求情,逃跑時,割袍,剃鬚,是厚黑的人,也是個軍事家。

曹操從不喜歡少女,卻喜歡少婦,就是別人的老婆,在他眼裡的女人,只有聽從,不能抗拒,順者生,逆者亡。


老道石敢當


操名雖漢相,其實漢賊。

典型案例,公元208年夏以不孝罪殺孔融。主要罪名是孔融的說:父母因情慾生下子女,對子女無恩論。另外是自吹為孔子再世論。罪惡事實,無。

結果殺了孔融,並且以株連罪殺掉孔融一家。六歲和八歲的一對兒女也被斬草除根,處理了,如同1935年長征前處置了一批知道機密機要的人物。

此案,忠於漢室以及與曹操作對的人看清了他的真實面目。


湯之銘


活的最真實的政治家,沒有之一!

針對這句話,作以下幾點闡釋:

01 作為政治家,敢於流露羨慕嫉妒恨

曹操說:“一合酥”,於是主簿楊修帶頭吃起了桌案上的酥餅。

曹操說:“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於是主簿楊修帶頭收拾了行李。

面對一再猜透自己心思,聰明絕頂的楊修,一方面曹操嫉妒他的聰慧,一方面曹操恨他參與奪嫡,那就殺掉吧,不需要考慮他背後的龐大士族群體!


面對一再挑釁自己的名士孔融,那就殺掉吧,才不管天下賢人怎麼看自己!

面對不肯用心給自己治病的同鄉華佗,那就殺掉吧,才不管你是不是明醫!

但這些如果要是發生在號稱仁君的劉備身上呢?我想,劉備照樣會對他們恨的要死,但絕不會真的公開殺掉他們,因為他要考慮天下人對自己的看法!他需要天下人以仁君來看他,因為這是他的政治本錢!

02作為政治家,敢於說對手不敢說的話

青梅煮酒,“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曹操一語驚殺劉備!

一會扯袁術,袁紹,一會拿劉表、劉璋搪塞,難道作為三國資深HR,最會看人的劉備,會看不出各路諸侯是什麼貨色?會不知道誰配的上英雄二字?!


但他不說,難得糊塗!可是曹操說了,因為他不需要掩飾,這實在不是一名成熟政治家做的事,但他就說了!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只想做一名縣長,治理好一方;當我後來做典軍校尉的時候,我只想做一名出色的將軍,就像霍去病那樣,能在死後擁有一塊述說戰績的墓碑!但我現在掌握國家命運,我不想放棄權利,甚至還想讓幾個兒子能在外封王,保護我!”

敢對天下人公開說這些話,算得上是一位活的最真實的政治家了吧!同樣是想當皇帝,但劉備非要說自己是匡扶漢室,這才是成熟的政治家,而曹操,不喜歡遮遮掩掩!


03作為政治家,有兒女情長,情意綿綿

曹操臨終之際,沒有說自己立下了怎樣的功績,沒有總結自己閃耀的一生,而是告訴妻妾要自食其力,織布做衣服做針線活養活自己!絲毫不在乎被後人笑話。

而漢高祖劉邦逃亡路上主動把妻女拋棄,對手劉備對妻女同樣說放棄就放棄,這才是政治家!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我有意要黑劉備,作為野心家政治家,劉備一點都沒有做錯,也不能被稱之為虛偽,他只不過做了政治家該做的事情罷了。

而曹操,作為出色的政治家,他沒有泯滅自己的真性情,他敢於活出最真實的自己!


歷史中簡堂觀點君


亂世梟雄 治國雄才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各展身手。英雄豪傑若星漢燦爛,佼佼者當數曹孟德。

“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陳壽《三國志·武帝紀》)。

橋玄對太祖(曹操)說:“天下將大亂,沒有治國安邦之才不能拯救,能平定天下的,恐怕就是您吧!”這是晉人陳壽在《三國志》中橋玄與曹操的對話。這是借橋玄之口對曹操的褒揚與厚望。

再看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十四回標題:“曹孟德移駕幸許都……”即是說曹操將漢獻帝從洛陽遷至許昌,引起各路將領又紛紛指責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挾天子以令諸侯”本來是指董卓亂長安時,將18歲的少帝劉辨廢殺,立了年僅9歲的劉協為帝,即漢獻帝。9歲的孩童能治國理政嗎?一切都由董卓操弄。發號施令都是按董賊的意願頒佈,這才是真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公元192年董卓被呂布刺殺。公元195年都城長安幾路人馬發生內訌,劉協東逃洛陽,再遷許昌。所以諸侯又如此責罵曹操。試問,面對軍閥混戰,有的佔山為王,有的據險稱霸,天下紛亂的局面,敢於出來收拾亂局的風雲人物又有幾許?曹操將14歲的落難天子收留並保駕護航,就算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意,也是很正常的事。不正好說明阿滿有平定亂世,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嗎?

人們對《三國演義》中的歷史弄潮兒早已悉記於心,對這些叱吒風雲者的“是非成敗”恐怕也是如數家珍。故不再從這些史書上去挖料,從演義中去舉證。單從曹操的詩文中也能完完全全讀出一個“亂世梟雄,治國雄才”的非凡人物。

他在散文《求賢令》中呼喚:“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可見曹操求賢之急迫,本是為平定天下。又說:“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曹操說:你們要幫助我發現那些地位低下被埋沒的人才,我會任用他們。

他在四言詩《短歌行》中詠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前二句引用《詩經·子衿》中的名句,是說女子對男生的深情相思。後二句是表示他渴望求賢。女子相思與曹操求賢有內在聯繫嗎?有的。女子朝夕思慕為求伴侶而“悠悠我心”。我低吟《子衿》卻是為招納賢人。求伴侶心誠而實,求賢才心誠且久,這就是內在的一致。

他在五言詩《蒿里行》中嘆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由於軍閥紛爭,連年的戰爭帶給人民的災難,人亡無人葬,遍野是白骨。千里之地寂無人煙,連雞鳴之聲也聽不到。在戰亂中倖存的人百不餘一,怎麼不令人肝腸欲裂,悲痛萬分。凡是經天緯地者,無不憂國憂民。關注國事,謀劃國運。關注蒼生,體恤庶民。

他在《觀滄海》詩中描述:“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是曹操第二次北征烏桓凱旋而歸經過碣石山時觸景生情,抒情言志之作。他第一次出征平定烏桓收效甚微,也因後方受吳、蜀兩足的襲撓擔心大局不穩而返回中原。數年後才再次北征得勝而歸。心潮如洪波湧起,因而歌以詠志。詠什麼志呢?詩人沒有明說。從他後來集結大軍下江南欲征服東吳,兵臨漢中欲蕩平西蜀的征伐,誓為結束三足鼎立的局面,進而統一全國。這就是具有治國雄才大略的曹操。


山中月2


曹操可比‘齊國之管仲,燕國之樂毅’。

曹操初舉孝廉,始封典軍校尉,開啟其軍旅生涯。曾經南陽的許劭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但是我覺得這句話不足以形容曹操,曾經諸葛亮自比‘齊國之管仲,燕國之樂毅’,拿諸葛亮自比這句話來形容曹孟德會好很多。

主要體現在文治,武功兩個方面:

其一,文治方面。

其二,武功方面。

先說文治,曹操與其兒子曹丕,曹值稱為‘三曹’,迄今仍存20多篇樂府詩體,可見曹操擁有非常高的文學造詣。對內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這足可以與齊國之管仲並肩齊驅。



再說武功,正如曹操所言:‘若沒有孤平定天下,正不知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面對危如累卵的東漢王朝,曹操可比肩連下齊國七十二城的樂毅。

曹操如此大功,卻只求“漢故徵西將軍曹候之墓足矣”!


大運86361235


曹操:一個率真的奸雄。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是許紹給曹操的定語,原本許邵不打算給曹操做評價,但是在曹操一逼二誘三威脅的情況下才有了這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大笑而去。


從要評語這件事我們就可以看出曹操的奸雄本色,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而曹操最後的一笑,更是將奸雄本色表露無疑。

曹操能成為奸雄的事件太多了,小時候坑袁紹,忽悠許攸被識破,挾天子以令諸侯,夢中殺人等等,以及寧可天下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都提現了曹操奸雄的一面。

有兩個小故事,一個是曹操徵袁術時,由於下達不準踏青苗,踏青苗者斬的軍令,結果他自己的馬受驚踏了青苗,這下曹操尷尬了,但是奸雄就是奸雄,立馬拔出寶劍準備自刎,下面的人自然就是勸說,最後割發代首了事。曹操想自殺嗎?當然不想,自刎只是做做樣子罷了,因為他知道下面的人會勸他,到時候借坡下驢就行。

還一個是殺楊修,所謂雞肋者,食之無肉,去之有味。楊修就憑著曹操說出雞肋二子就推斷曹操要退兵,所以揚言讓大家收拾東西,準備退兵,但是被曹操知道後,卻以擾亂軍心的罪名給殺了。楊修猜的對嗎?肯定是對的,是對的為什麼要殺呢?因為吃了敗仗,需要有一個背鍋的,同時楊修啥都猜對了,這樣的人不能留在世上,再加上楊修涉及世子之爭,所以殺楊修,一石三鳥。

曹操奸雄的故事很多,但是為什麼說他率真呢?

在《讓縣自明本志令》曹操也說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不過是封侯、作個徵西將軍罷了,哪知道造化弄人,因緣際會卻做到了宰相之高位——“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同時又說了‘’誠恐已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已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引所不得為也。‘’也就是我為了自己的性命也不會交出兵權,你們這些人就別想了。

曹操說的沒有絲毫隱瞞,說的明明白白,完全沒有絲毫遮掩,不像他奸雄本色,這就是曹操直爽的一面。

所以對曹操的評價:一個直爽的奸雄。


帝國烽火


若用古時歷朝歷代的評價是:亂世梟雄,治世能臣。但若用現代管理學的標準去恆量,則可稱為:一個治國平天下的專家級高手,或者可以說是:一個優秀的人事部長等。但現代對曹操的評價主要是根據一些歷史典籍而來,而歷史上曹操是否屬於梟雄或者奸雄不知能否從曹操墓中發掘出的文字類的遺蹟中得到印證,何況古時的封建管理者包括皇族在治理國家上多是一家天下,少有民主之類的,因此稍有能力一點的近臣執行的都是皇帝之意,一個朝代覆滅後多數罪過都由後世編寫者加以惡名,由此以訛傳訛至今早已面目全非。所以後人對古時先人的評價並無多大的實際意義,評著玩玩過過嘴癮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