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陳芳桂,1965年出生於湖南湘潭,藝名陳錳。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政治工作部文藝創作室專職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一級美術師、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山畫會副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文化研究會理事、灕江畫派常務理事、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陳芳桂導師工作室、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藝術創作院陳芳桂中國寫意山水畫工作室導師、湘潭大學藝術學院、湖南工程學院設計學院、灕江畫派學院客座教授。

獲獎情況

1998年獲第八屆文化部“群星獎”。

1999年獲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中國畫展優秀獎。

1999年獲全國書畫大展銀獎。

1999年獲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全國民間工藝、美術,書法大展”金獎。

2000年獲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中國畫書法展優秀獎。

2004年獲中國美術家協會“齊白石新人獎”。

2006年獲全國百名畫家中國畫邀請展優秀作品獎。

2006年獲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作品獎。

2006年獲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全國中青年畫家提名展優秀獎。

2006年獲全國中國畫作品提名獎優秀作品獎。

2006年獲全國中國畫大展優秀獎。

2009年獲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舉辦的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暨首屆中國美術獎創作銀獎。

2010年獲第二屆中國山水畫藝術雙年展銅獎。

2012年獲中國文聯、解放軍總政治部主辦第十二屆全軍美術作品展最高獎。

2012年9月《長城組歌》(國畫)獲中國美術家協會等舉辦的湖南重大歷史題材美術精品展二等獎。

2005年5月在北京榮寶齋舉辦個人山水畫作品展,同年7月在山東齊寶齋舉辦個人山水畫作品展。

2009年12月在廣東東莞市舉辦瓷藝作品展。

2014年7月在北京舉辦軍旅畫家陳芳桂作品學術研討會。

2016年10月在國家畫院國展中心舉辦《夢魂常繞故家山-陳芳桂山水畫展》。

2016年10月由陳芳桂等8位畫家共同創作的《三峽史詩》巨幅山水畫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2016年10月書畫頻道錄製《一日一畫》15講並播出。

2017年8月《長空亮劍》入選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全國美術作品展暨第13屆全軍美術作品展。

出版收藏

多幅作品被中南海、國務院辦公廳、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美術館、中國軍事博物館、中國國家畫院、中國美術家協會、榮寶齋等藝術機構收藏。作品及藝術傳略被《美術》、《國畫家》、《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美術報》等專業雜誌、報刊專版介紹。山東衛視、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中央電視臺書畫頻道、旅遊衛視、湖南衛視等拍攝電視專題片。

出版有《丹青典藏•陳芳桂卷》、《中國畫20家•陳芳桂》、《中國美術家作品集•陳芳桂》、《中國美術家大系•陳芳桂》、《陳芳桂山水寫生》等畫集12部。


【英文版藝術簡介】


Art Resume

Chen Fanggui was born in Xiangtan, Hunan Province in 1965. He is currently a full-time professional painter in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o, Propaganda Bureau, Political Work Department of PLA Rocket Force ;

Art committee member of Institute of Fine Arts in PLA Rocket Force;

Member of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The national level artists;

Deputy secretary-general of Chinese Mountain & River Painting Society of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Director of Chinese military Cul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Managing Director of The Painting School of Lijiang River;

Director of China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Popularization;

Supervisor of Chen Fanggui Studio in School of Art, Peking University;

Visiting professor of Training School,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Visiting professor of College of Liberal Art,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Guest professor in College of Art, Xiangtan University ;

Guest professor in School of Art Design,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wards

In 1998, he received the "Star Award" from the 8th Ministry of Culture.

In 1999, he was awarded the Excellence Award for Chinese Painting Exhibition by the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In 1999, he won the Silver Medal of the National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Exhibition.

In 1999, he was awarded the "National Folk Arts, Fine Arts, Calligraphy Exhibition" Gold Award by the Chinese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In 2000, he was awarded the Excellent Award for Chinese Painting Calligraphy Exhibition by the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In 2004, he was awarded the "Qi Baishi New Man Award" by the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In 2006, he won the National Outstanding Work Award for the 100 Chinese Painters Invit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In 2006, he was awarded the Excellent Works Award of the National Chinese Painting Exhibition by the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In 2006, he was awarded the National Young Artists Nomination Exhibition Excellence Award hosted by the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In 2006, he won the National Excellent Award for Nominated Works of Chinese Painting.

In 2006, he won the National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Chinese Painting.

In 2009, he won the Silver Award for the 11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and the 1st China Fine Arts Award organized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the China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and the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In 2010, he won the Bronze Medal in the 2nd China Landscape Art Exhibition.

In 2012, he was awarded the highest award of the 12th All-Army Art Exhibition by the China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Affairs and the PLA General Political Department.

In September 2012, Suite of songs for the Great Wall (Chinese Painting) won the second prize of the Hunan Major History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held by the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In May 2005, he held an individual landscape painting exhibition in Beijing Rongbao Zhai. In July of the same year, he held an individual landscape painting exhibition in Qibaozhai, Shandong.

In December 2009, a porcelain art exhibition was held in Dongguan, Guangdong.

In July 2014, an academic seminar was held in Beijing

In October 2016, the "Dream wanders around the hometown - Chen Fanggui landscape painting exhibition" was held at the National Exhibition Cent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Painting.

In October 2016, the “Three Gorges Epic” giant landscape paintings co-created by eight artists including Chen Fanggui were collected by the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In October 2016, the Calligraphy and Calligraphy Channel recorded 15 episodes of “One Day One Painting” and broadcast it.

In August 2017,The Thunder of Swords was selected to celebrate the 9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the 13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and the 13th All-Army Art Exhibition.

Publishing & Collection

A number of works were collected by Zhongnanhai, the State Council General Office, the CPC Central Party School, the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the China Military Museum, the 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Painting, the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and Rongbaozhai.

His works and artistic biography were introduced by professional magazines and newspaper special editions such as Fine Arts, National Artists, People's Daily, China Youth Daily, and China Art News. Shandong TV, CCTV Financial Channel, CCTV Channel, Travel Satellite TV, Hunan TV, etc.

He has published 12 collections including Dan Qing Collection, Chen Fanggui, 20 Chinese Paintings, Chen Fanggui, Chinese Artists' Collection, Chen Fanggui, Chinese Fine Arts Department, Chen Fanggui, and Chen Fanggui's Landscape Painting.


不似之似與妙悟自然

——陳芳桂山水畫品評

吳為山(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協副主席)

一、不似之似

“似”與“不似”其實質就是“形”與“神”的問題,“似”就是指“形似”,“不似”就是指“神似”。

中國古典美學將審美創造區分為“形”與“神”兩部分,“形”即形體,形質;“神”即精神世界,它是內在生命和事物運動變化的內因,並在基礎上深入地探討了二者的關係。歷史上,不少美學家認為,神為形之“帥”(或所謂“君形”者),審美和藝術活動的關鍵在“得其神”和“傳神”。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天地為蒼》118x43.6cm

  魏晉南北朝時期,伴隨著人的覺醒和文的自覺,美學家開始自覺地將哲學領域中的形神論引入審美和藝術領域。其標誌是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在人物畫方面提出了“傳神論”和“以形寫神論”。中國古典繪畫美學中的形神論,是由人物畫領域開啟端,而後擴大到山水畫和花鳥畫領域的。繪畫美學中的形神論大體有三種觀點:

  其一,重傳神而不否定形似。顧愷之的“傳神論”和“以形寫神論”即屬於此。

  其二,重傳神(氣韻),不求形似。唐代的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北宋的蘇軾在《書鄢陵王主薄所畫折枝》一詩中說:“論畫以形似,見於兒童鄰。”

  其三,神似與形似並重。最早表達這一觀點的,似是五代宋初的歐陽炯。他在《蜀八卦殿壁畫奇異記》中說:“今古皆言於六法,六法之內,惟形似、氣韻二者為先。有氣韻而無形似,則質勝於文;有形似而無氣韻,則華而不實。荃之所作,可謂兼之。”在持這一見解的美學家看來,藝術家在繪畫創作中,應以寫實的態度再現和表現審美對象的外在形態和內在神明,力求做到形真而圓與神和而全,使形神二者在畫面上完滿地實現統一。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水墨探尋》80×108.5cm

對“似與不似”的探討,可最早能見於明代。明代的王紱舉蘇軾“論畫以形似,見於兒童鄰”一詩,發自己所見:“動曰不求形似,豈知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清代惲格在《南田畫跋》中說:“以不同處同,不似求似。”清代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雲:“不似則未盡其法。太似則不為我法。”又說:“絕不似而極似。”清代的邵梅臣說:“凡畫妙在似,至妙在不似。”近人黃賓虹在《與傅怒庵書》中雲:“畫貴神似,不在形似,所以不似而似者,為得其神似。”又說:“作畫當以不似之似為真似。”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水墨探尋》105x78.5cm

  齊白石在前人有關論述“似與不似”的基礎上,對“似與不似”提出了自己的創見。他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以筆者看來,陳芳桂山水畫中的“妙不似之似”有如下含義:

  一,陳芳桂先生的山水畫貫穿著對“似”的追求。他從“四王”入手,研究筆墨技巧,對山石、樹木的畫法瞭然於心,進而掌握了塑造山川的筆墨手段,這就為描繪山川的“似”打下了基石;同時,他苦學黃賓虹,從黃賓虹的“五筆七墨”中習得“渾厚華滋”之妙;另外,他又秉承嶺南畫派的“注重寫生,融會中西繪畫之長”的繪畫主張,並身體力行,深入湘西、雲南、貴州等地深入寫生,沿襲並重新體悟唐代張璪“外師造化”、明代王履“法在華山”(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李可染“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等有關理論,認真地觀察山石、樹木的形態、陰陽、相背、結構,這些都為他描繪山川的“似”積攢了可貴的素材。所謂“似”是指“形似”,即認真觀察所要表現的對象,畫藝術家自己熟悉的題材,儘量忠實於審美對象的形貌特徵和個性特點,在不違背客觀規律與藝術規律的大前提下,以寫生的方法和寫實的手法表現對象之真實形態。這在《鶴嶺秋》、《家山寫生》、《凱里寫生》、《麻江寫生》等作品中均有鮮明的寫照。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水墨探尋》182x57cm

  二,陳芳桂先生的山水畫又具有“不似”之特徵。所謂“不似”主要是指“神似”,即並不是完全按照對象的自然形態、特點進行臨摹、複製,而是根據藝術規律和審美需要,對客觀對象進行主觀化的變形、異化,以相對抽象和非寫實方法對其進行加工、概括、提煉,進而改變了對象的原初形貌,也就是說將藝術家的主體精神、情感和想象力等主觀因素注入到對象之中,從而使對象人性化、人格化,此時人與對象被異質同化(同構),二者處於互融、共生的情境之中。換言之“不似”,是指不必“酷肖”對象的表象,而是要善於抓住對象的本質,改變對象的外在形態,以服務於藝術家主觀需要。《鶴嶺春韻》、《山之交響曲》、《武陵記遊》、《家山意趣》等作品均為此方面的例證。

  三,陳芳桂先生的山水畫又具有“不似之似”之特質。“不似之似”指的是“形似”與“神似”的統一。“不似之似”反對的是“太似”與“不似”。“太似”是指完全受制於對象的原初形貌及其特點,以生活中的“真實”為標尺去衡量藝術家所描繪的對象之“像”與“不像”,並且把“酷肖”作為藝術的最終追求目標,這就將“現實的真實”代替了“藝術的真實”,扼殺了藝術家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從而形成匠氣十足的作品,導致了“媚俗”之惡果;“不似”是指完全脫離對象的形態及其特徵,絲毫不求“形似”,在完全不顧及客觀對象真實性的前提下,盲目地進行主觀化的變形與改造,從而形成脫離“形似”的主觀臆造,從而導致了“欺世”的弊端。《江山鐵鑄成》、《雷霆劍嘯》、《武陵夢幻之一》、《武陵煙雨》皆為這方面的典範。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水墨探尋》110x84.5cm

  概言之,“不似之似”貴在“尺度”與“分寸”,它揭示了藝術創造中“主觀與客觀”、“生活與藝術”、“真實與創造”、“形似與神似”、“寫生與寫意”、“再現與表現”、“有法與無法”等既對立又統一的藝術辯證法,強調藝術創造不能走向任何極端,反對“過猶不及”,應該追求“中和之美”。

  “不似之似”由於正確地掌握了“似”與“不似”之間的藝術規律與準則,從而能夠在“形似”與“神似”之間縱橫捭闔、遊刃有餘,亦即“以有法求無法”,達到“無法而法乃為至法”以及“以不變求萬變”的神妙藝術境界。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水墨探尋》115x50.5cm

  二、妙悟自然

  注重心靈體驗和精神感悟是中國畫藝術的重要特徵。悟性來自於“悟”,而“悟”又起源於佛教與禪宗。悟性是一種特殊的直覺判斷與情感思考,它是以想象力為核心的心靈感悟與趣味認知,是充滿生命激情的審美心思,是超越理性邏輯的靈感思維和天才創造。它是人類的天性流露出來的一種內在情緒衝動,是潛意識或無意識之中的理性閃光。它既神秘又隨時可見,是凝神苦想與外物觸發的一拍即合與靈光顯現。悟性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具有四個特徵:其一,直覺與人是不可分割;其二,弱化知性已產生靈感;其 三,凝聚心神以進入圓型思維軌跡;其四,萌發意念達到物我合一。

  在中國美學史上較早涉及“悟性”理論的是宋代的嚴羽。他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宋代除嚴羽外,以禪論詩的人很多,如範溫雲:“識文章者,當如禪宗有悟門。”又如吳可《學詩》詩曰:“學詩渾似初參禪,竹榻蒲團不計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閒拈出便超然。”再如韓駒《贈趙伯魚》雲:“學詩當如初學禪,未悟且遍參諸分;一朝悟罷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水墨探尋》46x39.3cm

  明確將悟性引入中國書畫美學範疇的是唐初著名書法家虞世南。他在《筆髓論·契妙》中說:“機巧必須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心悟非心,合於妙也……學者心悟於至道,則書契於無為……”這就是說,書藝要達到“玄妙”的境界,不能執著於感官經驗(“目取”),必須以“心悟”來實現。但“心悟非心,合於妙也”,即是說“心悟”也不能僅僅執著於“心智”的作用,只有超越“心智”的侷限才能真正做到“悟”,從而臻於“合妙”的神境。

  繼虞世南之後,唐代的藝術理論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雲:“遍觀眾畫,唯顧生(顧愷之)畫古賢,得其妙理。對之令人終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於妙理哉!所謂畫之道也。”這裡所謂的“凝神遐想,妙悟自然”,就是說審美主體在欣賞繪畫藝術時,要是精神高度集中、想象極為活躍,唯有如此才能達到“妙悟”的境界。所謂“妙悟”,就是通過感性直觀的方式對畫中的“妙理”進行體味式的領悟。而要達到“妙悟”,必須“物我兩忘,離形去智”,即在欣賞和觀照中,審美主體必須排除外界事物和內在慾望及其理智的干擾。所謂“身如槁木,心如死灰”,都是講只有排除這種內外(物我)的干擾,才能在審美欣賞中由“凝神遐想”式的純然觀照提升和達到(“得其妙理”、“臻於妙理”)的“妙悟”境界。張彥遠之所以能夠提出“妙悟”這個概念,是和當時的禪學影響密不可分的。張彥遠在以“妙悟”說明繪畫欣賞中的感性直觀方式上與禪學所講的頓悟方式是一脈相通的。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水墨探尋》27x15.8cm

  明代著名的書畫家董其昌不僅是一個對於禪學具有相當高修養的學者而且能夠以“以禪入書”、“以禪論畫”。和虞世南的“心悟”、張彥遠的“妙悟”有所不同,董其昌更多地傾向於“頓悟”。他不只獨尊“南宗禪”的“頓悟說”,而且在繪畫上也同樣推崇“南派山水”的靈秀、飄逸。我們通過以上對嚴羽、虞世南、張彥遠、董其昌等人關於詩歌、書法、繪畫中悟性理論的述評,可以對中國書畫中的悟性本質作如下觀:

  一,悟性是藝術直覺、藝術想象、藝術靈感等多位審美心理因素、認識因素和情感因素相互融合、滲透後形成的一個有機統一體,它始終伴隨著形象、馳騁著想象、貫注著激情、充滿著靈感、蘊藏著意會,這些因素的合力才最終導致了“悟性”的形成。

  二,悟性具有非預料的突發性、跳躍性和不完全受理性支配的非自覺性,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審美直覺判斷,是對藝術語境的直接領悟,是靈機一動的感性頓悟或靈性勃發,是一種獨特的“詩意的直覺”。

  三,悟性具有難以言說、只可意會的模糊性和多義性。

  其四,由於悟性是沒有經過明確理性思考的直覺思維的奇特閃現,所以往往具備了反常規的創造性。

  其五,悟性是藝術家內在潛意識、無意識、夢幻等潛邏輯生理、心理結構在外在偶然機遇的點化下形成的一種或柳暗花明後的別有洞天和豁然開朗。

  陳芳桂先生為了獲取靈感,不斷地在湘西、雲南、貴州等地勤奮地予以寫生,他不是用照相機攝取景象,而是直接面對自然山川,畫了大量的速寫稿,從大自然中尋找“悟對神通”,在長期觀察、臨描自然山水之後,深受啟發與妙悟。 陳芳桂先生曾一度沉緬於黃賓虹的創作圖式,在恩師李寶林的點撥下,他迴歸家鄉,在湖南的傳統民居中尋找靈感,畫了大量速寫,正是這些民居使他從拋棄了黃賓虹藝術路徑,從而悟出自己的個性化藝術語言。《徐家衝老屋》、《溪山煙雨》、《懷化洪江所見》等作品就是這種觀念的體現。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山夢》70x70cm

  總之,陳芳桂先生的山水畫,在“不似之似”上力求突破筆墨與造型,在“妙悟自然”中尋求氣韻與意境的獨造,如今已形成了頗具個性的筆墨技巧與造型能力,我們希望他一方面繼承古代先賢的藝術財富,另一方面在大自然中不斷尋求靈感與妙悟,只有把這二者水乳交融般地整合在一起,才能創造出具有當代面貌的山水圖式。當然,藝無止境。他不是一個藝術的終結者,而是一個走在探索之途上的行者。


作品欣賞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赤壁暮色·之一》68×68cm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赤壁暮色·之二》68×68cm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西疆紀遊圖》97×90cm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西疆風骨》97×90cm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吾鄉幽靜》68×68cm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瀟湘雨意》68×68cm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水墨探尋·01》17x29.6cm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水墨探尋·02》18.3x29cm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水墨探尋·03》27.8x40.8cm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水墨探尋·04》69.5x46.5cm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水墨探尋·05》72.5x107cm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水墨探尋·06》15x61cm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水墨探尋·07》34x105cm


「筆墨尋跡」《蒼穹與大地》—陳芳桂的藝術作品展系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