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蒲松齡《鬧館》:一部縮簡版的古代蒙學教育史

《鬧館》是蒲松齡寫的一出小戲,借訓蒙先生和為貴尋求坐館的辛酸經歷,單道“為師之苦”的。“ 同道們休笑我甚是卑賤,細想想教書人難是不難!”可謂夫子自道。和為貴遇上了正想為兒子找先生的禮之用,為了得到這個坐館謀生的機會,他極力“推銷”自己“博學多文”“善於訓蒙”,這個情節堪稱縮簡版的古代蒙學教育史。

蒲松齡《鬧館》:一部縮簡版的古代蒙學教育史


(白) 在下訓蒙先生,姓和名為貴,表字由之,邰陽縣同地村人氏。自幼讀書,家道貧寒,別無生意,專以教書為業。不幸年景饑荒,漢閣齋學生自散而去。無奈逃至洛川,遊蕩幾日,盤費已盡,堪堪餓死,如何是好!哦!有了!不免用仿圈敲動手板,吆喝幾聲“教書”,可有主呢,也未可知。咳!好苦哇!

(白) 在下姓禮名之用,草字為美,洛川人氏。所生二子,長子十三歲,次子十歲,正當上學之時,請先生甚是煩難。欲就人家書館,拿書金太重,我是不欲的;待自己請先生,這本處功名人多裝腔弄款,如何照應的起!晝夜思想,全無別方,如何是好?

蒲松齡《鬧館》:一部縮簡版的古代蒙學教育史


饑荒年景,訓蒙先生和為貴離開家鄉到外地討生活,為了尋得一個坐館之處,他像乞丐一樣沿街吆喝“教書”。正好遇到吝嗇刻薄的農夫禮之用,他想為兒子請先生但又怕花錢:“欲就人家書館,拿書金太重,我是不欲的;待自己請先生,這本處功名人多裝腔弄款,如何照應的起!”可見,兒童的啟蒙教育可以“就人家書館”,也可以“自己請先生”。

清代的官學依其地方區劃設有府學、州學、縣學,學生在參加童生試入縣、州、府學官學之前,要接受啟蒙教育,即蒙養教育,而在官學教育體制中不包含蒙學這一基礎教育,蒙學主要由民間的私塾承擔。所以,人們習慣將古代鄉村蒙養教育泛稱為“私塾”。

蒲松齡《鬧館》:一部縮簡版的古代蒙學教育史


私塾設館有三種類型:一是老學究自設的“門館”,接收近村的學童,按年齡大小、程度高低、家境貧富等情況決定全年學費,雙方協商定後即可入館。入學時,不問學生年齡,不考試。據《三國志》記載,“邴原十一而喪父,家貧,早孤。鄰有書舍,原過其旁而泣。師問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則羨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心中惻然而為涕零也。’”寫邴原家的隔鄰有一個學堂,他路過那裡時就哭泣不止,教書的先生問他為什麼這樣悲哀,他說:“沒有父親的人容易悲傷,貧窮的人容易感嘆。那些讀書的人,一定都是有父兄的。一則羨慕他們不孤單,二則羨慕他們能讀書學習,不免心中傷悲落淚。”先生聽了他的話,也流下了同情的淚水,說:你想來讀書也是可以的!邴原答:“無錢資。”就是沒有錢交學費。先生說:“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資也。”只要你有讀書的志向,我可以免費教你,不要報酬。於是“遂就書”。邴原進學堂刻苦讀書,終於成為東漢一代名士。邴原所進的很可能就是這種先生自設的門館,慧眼識才、憐才的先生才有權不收學生的學費。

私塾學費沒有統一的規定,農村私塾除了交一定的數量的學谷以外,逢年過節時家長會送一些雞鴨魚肉和蔬菜給先生;如果一些先生上了年紀,家裡缺少勞動力,學童背完書後,往往還要替先生做些挑水、掃地、劈柴等家務。

蒲松齡《鬧館》:一部縮簡版的古代蒙學教育史


第二種是由一個村或相鄰幾個村經濟狀況一般的學童家長聯合聘請先生,稱為“團館”,對先生的報酬及生活費用酌情分成負擔。《鬧館》中的禮之用說“欲就人家書館,拿書金太重,我是不欲的”,他不願意和別人分擔“團館”裡僱先生的費用。

第三種是豪門富戶單獨延聘名師教授子弟,稱為“東館”。禮之用正是想用這種“單獨延聘”先生的方式,聘用和為貴教自己的兒子。在這種私塾裡,坐館先生的酬金相對來說比較高,當然選擇先生的標準也比較高:“必擇人品端方,學問通徹,不嗜煙賭,而又不作輟、不憚煩、勤於講解者,方足以當此任”。對先生的要求是品行優良,學識優秀。而願意做私塾先生的,主要是科舉落第的秀才,那些未曾中舉的下層讀書人。俗語說:“有狀元徒弟,沒有狀元師父。”讀書人如果能考中舉人的,自然就走上了仕途,狀元就更不可能去做寄人籬下、收入菲薄的教書先生。蒲松齡深有感觸:“墨染一身黑,風吹鬍子黃。但有一線路,不做孩子王。”私塾先生在人們眼裡就是貧窮落魄的書生,社會地位不高。

蒲松齡《鬧館》:一部縮簡版的古代蒙學教育史


東家在延聘先生時,最關心的是先生將會如何教育自己的兒子:

(白) 先生口稱教書,莫非識字麼?

(外白) 惡!是何言也!弟是博學多文,豈但識字而已哉!

(醜白) 小弟姓禮名之用,草字為美。我有兩個兒子俱是幼童,欲要念書,不知先生怎麼教法?

(外白) 禮兄雖係幼童,小弟善於訓蒙,有如時雨化之者,盡心力而為之,三年有成。聽我道來。

(唱) 初上學三字經口教口唸,百家姓、千字文隨念隨添,上下論共兩孟五經三傳,說訓詁明句讀作文三篇。學寫字手拿手一撇一點,一個字分八法回後回先。字四音要念出平上去入,開口呼合口呼也得學全;平仄裡必得是分外清楚,久以後作詩句免得犯難。三年功必進學六年中舉,七年上會進士連中三元,一霎時就成了那富戶鄉宦,翰林院效力滿出印做官。

醜白 先生這個說法果然真嗎?

(外白) 苟有用我者,請嘗試之。就此入學吧!

在這一段唱詞中,和為貴既為禮之用介紹了私塾教學的主要內容,又描繪了科舉考試的金光大道和無量前途。並且承諾禮之用,只要聘用自己,三年時間就能讓孩子考上秀才,再三年考中舉人。第七年就可中狀元。

蒲松齡《鬧館》:一部縮簡版的古代蒙學教育史


私塾教學不分班級,而是在總的教學計劃下,根據個人進度個別教學,因材施教。像禮之用的兩個兒子,一個十三歲,一個十歲,他們不只年齡不同,其接受能力也必然存在差異,所以,只能採用“一對一”的教學方式。另外,來自不同階層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也不同,有的只求粗識些文字就走上謀生的道路,這些學生將成為粗通文墨的莊稼人或小商人。也有的把私塾蒙學當作科舉應試童生的預備性教育,為將來進入官學或參加科舉考試打下基礎。雖然學生的情況千差萬別,但蒙養教育的目的明確統一,就是培養學生符合封建倫理道德的習慣、品質,傳授讀書識字等文化知識,能初通淺顯的儒家經典,具備作文的基本技巧。可見蒙學是在“服務於科舉考試”的軌道上運行。

蒙童的第一階段是識字。清王筠的《教童子法》就說:“蒙養之時,識字為先,不必遽讀書。…解識二千字,乃可讀書。”流傳最廣的蒙學教材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俗稱“三、百、千、千”。所以,和為貴的教學法就是“初上學三字經口教口唸,百家姓、千字文隨念隨添”。這些蒙學教材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多用韻語,讀來琅琅上口,便於吟詠、記憶;多用故事宣講道理、傳授知識,便於理解;在識字過程中學習各類知識和寫詩、作文之法,以陶冶兒童性情、規範兒童品德,鼓勵兒童勤勉向上。

蒲松齡《鬧館》:一部縮簡版的古代蒙學教育史


私塾開設的課程,一是寫毛筆字,二是朗讀課文,三是背書。

剛啟蒙的學童先認字和用毛筆模紅,“學寫字手拿手一撇一點,一個字分八法回後回先”先生要手把手教學生從一撇一點開始學寫毛筆字,並且還要講用筆規則——“永字八法”,就是以“永”字的八筆順序為例,說明正楷筆勢的規律和特點,據說只要練好了這個“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寫得規範而美觀。習字,即習毛筆字,童子從把腕描紅開始,然後到仿影臨帖。把腕描紅寫的是“上大人,孔乙已,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之類的字,因為這些字“筆畫稀少,童子易於識認”。民間也有一些描繪本子,字為“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之類,亦取其筆畫簡單並押韻的特點。仿影臨帖,也是習字的基本功。先習大楷,大楷從顏、柳;後習小楷,小楷從歐、蘇。學生每天都習字,蒙學習字又往往與集中識字相配合。

練習一段毛筆字之後,先生就帶讀有韻的、琅琅上口的《三字經》《千字文》之類。讓學生先讀熟,會背誦。先生不要求學生透徹瞭解文義,因此對課文也不作詳盡的分析與解釋,認為熟了自然領會,相信“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朱熹也有“讀書自然曉”之說。讀書要朗讀。學生或齊聲朗誦,或各讀其書,學堂裡活像“一窩蜂”,清人陳燧的《村塾賦》以詼諧自嘲的口吻描繪了塾師眼中的這種有趣的情形:“三尺五尺之童,一楹兩楹之屋。到小人國中,自儂居長;在蜜蜂窩裡,由我稱王。”

蒲松齡《鬧館》:一部縮簡版的古代蒙學教育史


《清稗類鈔》中有一首《嘲私塾詩》,對私塾裡學生讀書的情形也有生動形象的描繪:“一陣烏鴉噪晚風,諸生齊放好喉嚨。趙錢孫李周吳鄭,天地玄黃宇宙洪。《三字經》完翻《鑑略》,《千家詩》畢念《神童》。其中有個聰明者,一日三行讀《大》《中》。”私塾的學生不僅僅要讀“三、百、千、千”,還要讀《龍文鞭影》《幼學瓊林》《聲律啟蒙》《神童詩》《大學》《中庸》《孝經》《論語》等各種蒙學課本,這就是和為貴在唱詞中所提到的“上下論共兩孟五經三傳,說訓詁明句讀作文三篇。”“上下論”就是指《論語》,教學時為了方便把《論語》分為二部分,分別稱為《上論》和《下論》。北宋宰相趙普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表達了對《論語》的推崇備至。“兩孟”指《孟子》和《孟子外書》。鄭振鐸在《中國兒童讀物的分析》中按內容把蒙學讀物概括為五類:一,學則、學儀、家訓以至《小學》《聖諭廣訓》一類的倫理書;二,《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一類的作為識字用的基本書;三,啟發兒童聰明智慧的故事;四,淺近的歷史、地理以及博物的常識書,像《高厚蒙求》《名物蒙求》《史學提要》等;五,陶冶性情的詩歌集,像《神童詩》《千家詩》等等。

蒲松齡《鬧館》:一部縮簡版的古代蒙學教育史


從形式來看,蒙學讀物大都是運用故事、名物掌故、諺語、格言、對子、詩歌等體裁,文字言簡意賅,押韻整齊,通俗易懂易記,符合兒童的認知水平和特點。蒙學內容除了倫理道德規範外,還包括歷史知識、自然知識、生產知識、日常生活知識、文字知識等。例如《三字經》,既有三綱五常的說教,也講歷史的治亂興衰、農業生產領域中的六穀六畜;《千字文》介紹了“雲騰致雨,露結為霜”的自然現象和生活常識。宋代汪洙所寫的《神童詩》中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的詩句,勸人勤學苦讀,表現出自強自信、志向高遠的精神風貌。而文字知識包括辨音辨形、語法、作文。和為貴說:“字四音要念出平上去入,開口呼合口呼也得學全;平仄裡必得是分外清楚,久以後作詩句免得犯難。”“四音”是漢語的四種聲調,包括平聲、上聲、去聲、入聲;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合稱為音韻學上的“四呼”,它是根據發音的口、唇的形態對韻母的分類。平仄則是在四聲的基礎上對語音又分為二類:平聲和仄聲。它是指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的格式,即格律。蒙學教材《聲律啟蒙》中的這些文字知識是作文、作詩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只有學好這些,“久以後作詩句免得犯難”。通過系統而規範的文字、音韻、訓詁、吟誦等語言知識的學習和運用技能訓練,使學生建立了字感、語感、詩感,不僅早早學會了讀書,還學會了寫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是駱賓王在七歲時寫的一首小詩,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色彩鮮明,對仗工整,充滿了童趣。唐代女詩人薛濤在八九歲時,聽到她的父親指著院裡的一棵梧桐吟了兩句詩:“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她在一旁接著吟道:“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這四句詩由父女合作卻渾然一體,前兩句寫梧桐“樹老幹高”,後兩句寫其“枝繁葉茂”,整首詩對仗工整,既蒼勁又柔婉,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人由私塾自幼養成的過硬的文字功夫。

蒲松齡《鬧館》:一部縮簡版的古代蒙學教育史


憑《鬧館》這出小戲的一段唱詞就可以對古代私塾的啟蒙教育有一個基本瞭解,蒲松齡天才的表達能力和其作品百科全書般的歷史價值、認識價值由此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