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發現竟在偶然間 盱眙發現御窯“金磚”

發現竟在偶然間 盱眙發現御窯“金磚”

▲周君牧和他發現的御窯“金磚”

發現竟在偶然間 盱眙發現御窯“金磚”

在拆遷房屋牆角疊壓著的兩塊巨磚

發現竟在偶然間 盱眙發現御窯“金磚”

在盱眙發現的御窯“金磚”三塊殘件

發現竟在偶然間 盱眙發現御窯“金磚”

三塊殘件拼合成的正方形“金磚”

發現竟在偶然間 盱眙發現御窯“金磚”

盱眙“金磚”銘文辨識結果(原字跡斑駁,圖中白色楷體字為辨識出來的文字)

核心提示

說起“御窯金磚”,人們都會感到非常好奇。其實,“金磚”並非金鑄,而是土製,但因是皇家御製、皇宮專用、御窯燒造,因而其身份高貴、價格昂貴、藏品珍貴,古有“一兩黃金一方磚”之說,故譽稱“金磚”。

最近,文物愛好者周君牧竟然在盱眙的一間民居牆壁中,發現了只在皇宮金鑾殿才能使用的“金磚”,暫定名為“盱眙金磚”,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下面就和大家談談這塊“盱眙金磚”發現、尋源的來龍去脈……

尋寶

盱眙為千年古城。這兩年棚戶區改造,周君牧、朱曉嶺等文物收藏愛好者就在拆遷現場廢料堆中發現大量不同朝代、不同款式、不同用途的古磚,已收藏的銘文磚就達131種款識1000多塊,其中有秦代磚祖瓦當,兩晉南北朝的畫像磚、印紋磚,唐宋的城磚、塔磚、廟磚等。其銘文有“盱眙”“鹽城”“天長”“朐山”等地名銘文磚,有“淮東轉運司”“鎮江武毅軍”“招信軍”“淳祐塔磚”等專用銘文磚,有“山陽縣西窯”“磚匠馬成”“窯戶陳小五”等窯址工匠銘文磚等等,真是令人目不暇接、嘖嘖稱奇。更有甚者,一塊堪稱“磚王”的巨型磚又在盱城老北頭橫空出世!

2019年6月17日下午,周君牧來到盱城石佛路老工會附近的拆遷工地“尋寶”。這是一排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瓦房,牆體由山石、殘磚漿砌而成,外牆用石灰砂漿抹平。此時,房屋已拆除大部,牆體也拆了半截,外牆粉刷已經全部剝落,牆體裡面的碎石破磚全部暴露出來。對古磚文物尤其敏感的小周到處尋覓,此時突然被牆拐處一塊長度出奇的“巨磚”所吸引:此磚厚度約10cm,明顯比普通磚頭厚(普通磚規格為24×12×6cm,厚度6cm);而長度足有70多cm,相當於3塊普通磚的長度。這是什麼磚?在此前從來也沒有聽說過有這麼大的磚,更別說見過了。小周顧不上灰塵泥土,立即近前清理起來。再仔細一看,這塊“巨磚”的下面竟然還壓著一塊幾乎同樣的“巨磚”。

對盱眙各類城牆磚、建築磚、佛廟磚、鋪地磚、望磚(置放於房頂的小而薄的灰磚)等了如指掌的小周,怎麼也想象不出這個奇長超厚的“巨磚”究竟是怎麼回事。在好奇心的引領和發現感的衝動下,他認真仔細地清理起來,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清理,兩塊“巨磚”被扒了出來。一看,這是兩塊兩邊整齊、兩邊破殘的殘磚,磚塊砌在牆外側的一邊完整,但砌在牆內的卻是殘缺不齊,他未免感到懊惱和遺憾。就在他東張西望的過程中,很快又有一塊色質一致的殘磚在掩埋的廢物堆中進入他的視線,“好傢伙,三塊!”正在有點失望的小周,此時一種滿足感又升上了心頭。

金磚“身世”令人驚異

尋源

周君牧去除巨磚上的石灰、泥漿等附著物,又用抹布把巨磚全身擦了一下,居然在巨磚的立面上發現有兩處銘文,這更加引起他的驚喜。當他想把這三塊殘磚挪到一起時,卻又一次被巨磚驚人的比重驚嚇住了:原來,每一塊殘磚都有百斤上下,這比普通的磚頭重多了,甚至比石頭還要重。小周騎車並沒有直接回家,而是先來到了我的住所,他想把這個好消息先與我一起分享,再與我一起探討這幾塊“巨磚”的“身世”。當我們撫摸磚塊時,感覺到磚塊表面極其光滑細膩,經過討論,初步得出“結論”——這可能是“御窯金磚”的殘件!我想起清代盱眙汪雲任曾任蘇州知府,並主持燒製過金磚,留存至今世被稱為“汪雲任金磚”,此事在我所著的《都梁稿匯》書中有記。但由於磚上的銘文斑駁不清,是否“汪磚”難定,於是囑咐小週迴去後把銘文仔細判讀一下,以作印證。

小週迴到家中,便用清水洗淨了殘磚上的浮土灰塵和附著的砌漿石灰,終於見到了殘磚的真實面目。磚塊表面相當細膩,觸摸若同嬰孩肌膚,在磚的左側斷面,有明顯的兩個豎條狀印章款痕跡和印章款銘文殘留。這更令小周欣喜若狂。

對照此磚所具有的“色質青黛、厚實堅硬,斷之無孔、敲有金聲,細膩清涼、光滑如鏡”的特徵,經與“御窯金磚”特徵對比完全相符,再經查閱相關資料,最終確認:這正是具有高貴身份的“御窯金磚”殘件。

若將所發現的巨磚殘件確定為“盱眙金磚”已甚感喜悅的話,那接下來的考研尋蹤便如抽絲剝繭、絲絲入扣,且有許多驚異伴於其間。

小周清洗擦拭,試著拼合,三塊殘件竟然隙縫相接、拼合一體,成為一塊邊長72cm的正方大磚,而且三塊拼接時居然嚴絲合縫,可見三塊殘件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再看拼合後的巨大方磚,是標準的“二尺二寸御製金磚”,是明清皇家“御窯金磚”中尺寸最大的一款!整磚總重300斤上下,需3人合力方能抬起,真不愧是“善道磚王”、“盱邑金磚”啊。如此看來,在盱眙發現的這塊巨磚定為“御窯金磚”,毋庸置疑。這對於小周的收藏古品來說,無疑又增加了一個碩大的砝碼。

銘文細考識端倪

尋痕

開始時我們曾認為盱眙發現的金磚可能跟清道光年間盱眙籍蘇州知府汪雲任有關,但由於磚側印章款銘文斑駁嚴重,很難辨認。小周通過反覆判讀考證,採取“逐一排除法”,排除了是“汪雲任金磚”的可能,並通過銘文象形判讀、同款比對、任職印證等,最終確認“盱眙金磚”上的銘文為:

乾隆伍拾玖年成造細料貳尺貳寸金磚/江南蘇州府知府李廷敬署照磨覃可紀管造。

即此金磚為乾隆五十九年(1794)燒造,由蘇州府知府李廷敬監製,州府照磨(官名,即“照刷磨勘”,中書省下設,正八品,掌管磨勘和審計工作。各府亦設,從九品)覃可紀具體管造。在其款下還有一枚窯戶的小章銘文款,可惜已酥化脫落,無法辨認,甚為遺憾。

小周在仔細研究時,發現金磚的兩面明顯異常:一面光滑無比,色澤青灰,而另一面卻有斑點分佈,色澤灰暗,局部煙黑,似有火燒煙燻痕跡。試著擦洗,輕輕打磨,煙燻火燒痕跡都無法去除。如此深重的焚燒痕跡究竟是怎麼回事?究竟是什麼樣的重大事件將一塊地磚燻燒成這樣?

根據史料記載,在使用御窯金磚的皇家宮殿中,除了圓明園之外,沒有被大火焚燒過的記錄。而盱眙金磚被大火焚燒後留下無法擦拭的痕跡,絕非是某個人對某塊磚頭焚燒的痕跡,而應是一場浩大火患所留下的痕跡。所以,這塊金磚的火燒痕跡為其可能來自火燒後的圓明園提供了證據指向。

有記載稱,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後,腐敗的清廷已無法顧及,爾後又多次遭到官僚、軍閥、奸商的巧取豪奪和肆意損毀,一些文物販子也乘機偷盜販賣,此間部分金磚被偷偷挖出,進入文物市場,流入民間。

落戶盱眙故事多

尋謎

那麼,這樣一塊皇家御用的“金磚”怎麼會出現在盱眙呢?確實成了千古之謎。

剛看到這塊金磚時,我立即想到了盱眙鄉紳、曾任蘇州知府的汪雲任。在現有的資料中,汪雲任在任蘇州知府期間,就曾監造過“金磚”的燒製,他所燒製的金磚被收藏界稱為“汪雲任金磚”。那麼,現在發現這塊“盱眙金磚”是不是“汪雲任金磚”,或者是汪雲任攜帶至盱眙的呢?

但經過對金磚銘文的反覆比對、人物履職時間的前後審視、金磚燒造戒律規矩的綜合分析,基本排除是汪雲任金磚的可能:一是現有“汪雲任金磚”均為“道光拾捌年成造”,金磚上的時間銘文為製坯時所留,應為製坯時間,等到金磚燒造成成品,已經是道光十九年了,所以,汪雲任在任時只能燒製成這一批金磚,絕無可能再燒成第二批。二是盱眙金磚上的銘文為“□□□拾玖年”,但不可能是“道光壹拾玖年”,因為款識銘文只用“拾捌年”但不用“壹拾捌年”的寫法。而且,道光十九年汪雲任已調離“蘇州知府”任“山東督糧道”,不可能再負責金磚監造。三是監造官款識第二字較為清晰為“廷”而非“雲”,可以斷定監造官的名字中間為“廷”,而不可是“汪雲任”。四是汪雲任一向清廉執政著稱,且“金磚”管理極為嚴格,汪雲任深知其理,決不會冒“欺君之罪”私自截留。後經判讀辨認,確認的銘文為“李廷敬”於“乾隆五十九年”(1794)造,此比汪雲任款的“道光十八年”(1838)要早44年。

有可能是汪雲任的五世孫汪士元購於京都、回送盱眙的。這僅為推測,還有待更多的專家學者作以進一步研究考證,以還歷史的真實面目。(淮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