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降級離我們有多遠?

你何必說謊何必那麼虛偽


最近一段時間,有很多新聞交相呼應,一方面,房產稅似乎要千呼萬喚始出來了,我們之前討論了公攤面積的問題,其實也是為了房產稅之後的問題做著鋪墊。另一方面,拼多多上市了,這個瘋狂的砍價電商用不到三年的時間,走完了淘寶十幾年,京東十年的路,但是一個問題來了,為什麼拼多多會成功?為什麼住在千萬豪宅的我們,只能過著買拼多多月薪三千的生活?

一、千萬、百萬“富豪”的“屌絲”生活

在我們的身邊似乎有著一群非常奇特的人,他們收入不菲,例如廣大的西二旗居民,他們都是出入高檔寫字樓,拿著好幾萬的月薪,但是永遠是不知道什麼牌子的T恤衫,過著好像很多學生時代的生活,讓他們出幾百塊也許誰都掏得起,如果從家庭財富的角度來計算,他們住的房子都有可能價值百萬甚至千萬,就是這樣的一群”富豪“卻一直過著非常省錢的生活。

作為中國非常奇特的一個特賣平臺,拼多多,用3年的時間達到了3億的用戶,將大量瘋狂發展的電商給狠狠地甩到了身後,在線上小米商城幾乎到哪個產業都是血洗整個產業,“價格屠夫”的威名不可不謂之瘋狂,在家庭用品領域網易嚴選異軍突起,雖然沒有品牌卻不斷收割著大量的用戶,在線下名創優品大行其道,全國各大城市瘋狂開店,以極低的價格成為對抗互聯網的實體店翹楚。

這實在是一個詭異的道路,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大談特談消費升級,但是無論是我們的生活,還是市場的實際都形成了消費降級的大趨勢。

二、拼多多們到底搶了一個什麼樣的市場?

為什麼我們總感覺自己的收入不低,但是生活品質似乎並不高呢?我們不妨來看一組數據,國家統計局在2018年2月28日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2017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974元,中位數是22408元。眾所周知,平均數收到極值的影響非常嚴重,我們在統計的時候往往會用中位數作為一個真實數據的體現,根據這個數據,2017年中國全國居民的月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867.3元。

根據《公報》數據顯示,80%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過3000元。如果你家庭的人均月收入超過了5412元,就能躋身全國前20%的行列。但是我們要認識到的是,這裡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個人收入,這是因為在一個較為完整的中國家庭中,往往有著尚不能賺錢的兒童,有著收入非常低甚至沒有什麼收入的老人,這樣一平均下來,我們的可支配收入實在有些低的嚇人。

國際房地產顧問機構戴德梁行發佈的《2018年第一季度全國住宅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一季度,全國住宅新房銷售均價達8275元/平方米,同比上漲8.7%,全國住宅均價首破8000元大關。

相比於不到2000元的人均收入再對比突破8000元的住宅均價,不知道大家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所以,無論是拼多多,還是網易嚴選,亦或名創優品。其實背後的核心邏輯是這些名義上的“富豪”其實消費能力並不強。

但是,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覺得奇怪了,中國人的消費能力真的那麼不強嗎?為啥感覺看到新聞裡面說的都是中國人如何有錢,在全世界各國的奧特萊斯中,中國遊客總是排起了長龍,而在各大奢侈品店和化妝品店中,中國消費者買東西的感覺就像在菜市場買菜。

這些無與倫比的消費能力我們還能說中國人消費能力不強嗎?非也,因為中國人海外消費有著太多的非正常因素,因為關稅的原因,海外的商品在實際上的價格是遠低於國內的同樣商品的,再加上出國的人一般都是家境還可以,或者是在國內省吃儉用很久的人,所以單個的一次消費並不能代表大多數時候。再加上,中國人出國一次代購也是七大姑八大姨各種帶,所以買的很多東西都不一定是自己要買的。

所以,不能用出國這個例子來作為佐證,那麼拼多多們這些所謂消費降級的產品的市場到底是什麼?其實,真正的市場就是我們這些看上去挺好,實際消費能力並不足夠的普通人罷了。

三、消費升級為何會淪為消費降級?

似乎從頭到尾,都是一個很奇怪的悖論,我們一直都在說,中國人有錢了,中國人收入水平持續提升了,但是似乎這些話都只是說說而已,預期中的消費升級似乎並沒有到來。

其實,作為拉動經濟的三大馬車之一,消費這臺發動機真的要啟動的話,有著很多的先決條件,以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為例,其啟動消費之前,都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福利國家制度,比如有著較為穩定的基礎生活水平,有著完備並且所有人都能夠支付的起的房地產市場,有著完善的社會保障措施,有著所有人都能夠接受的均等教育,只有像房子、社保、醫療、教育等等社會公共產品的供給比較充足的時候,消費才能夠真正啟動起來。

第一,我們再來反觀我們當前的情況,房子支出已經佔據了大多數家庭,特別是中青年家庭收入的重要部分,根據國家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居民槓桿率已經從2008年的不到18%上升到了去年年底的47.4%,其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數家庭都給自己在買房的時候加了槓桿,既然加了槓桿就必須要用現實的收入來支付槓桿的利息,於是這就意味著更多的債務和對消費的擠壓。

第二,醫療也正在成為對消費的一個擠壓因素,雖然我們已經有了比較完善的社會醫療保障體系,但是還是有很多的東西是醫保難以覆蓋的,這就讓很多家庭必須要準備好足夠的積蓄來應對隨時有可能到來的醫療問題。

第三,教育的產業化問題。教育的產業化,讓教育變得越來越多元,除了傳統的應試教育之外,還有很多的路可以選擇,這也導致了城市孩子的養育成本不斷攀升,再加上中國人是一個尊師重教的民族,教育就像一個軍備競賽的無底洞,不斷地吞噬著大多數城市家庭的收入。

所以,上面的悖論就此出現了,因為有房子,所以擁有了所謂的高額賬面資產,但是因為真正可以動用的收入非常低,所以活的很草根,這不是因為你就是草根,而是因為可以動用的財富或者可以啟動消費的能力是非常低下的,這才是真正的根源。


瀚海觀察


導語:“消費降級”的背後,是社會經濟結構決定的“買不起”。市場化導致的生活成本增加、僱傭制度變化……相似的結構性背景使得中國的年輕人開始追求“佛系”,而日本年輕人則已經進入“拈花微笑”的低慾望狀態。不幸成為消費主義鐮刀下的“韭菜”的我們,除了“老僧入定”以外,還有別的方法擺脫“被收割”的命運嗎?

只要九塊九,買不了上當,買不了吃虧!

繼佛系、養生之後,第一批90後已經悄然開始“消費降級”了。

下午茶沒有了,當減肥。出門公交+共享單車,再也不任性地出租車或滴滴了。沒買新衣服,畢竟上班有工作服。新出了蘋果也沒買,舊的還能湊合。給家裡人配置了保險,平均每年就要交一萬多了,小病靠社保,大病靠商保。好久沒去吃日料了,一頓500多可以買好多包尿不溼了。護膚品也不再追求大牌了,芙麗芳絲的深水+雅頓粉膠+薇諾娜的保溼乳。化妝品舊的還能用,反正我素顏,偶爾塗個口紅顯氣色。健身卡也不辦了,自己在家用keep。

——知乎答主@徐小胖要減肥

消費降級,首先從吃開始。晚飯吃意麵?別了,還是重慶小面吧。聽說公司旁邊新開了一家地中海風格的餐廳?看了下價格,還是回家叫外賣吧。

其次是交通。早晨睜開眼,八點了!胡亂地穿衣,狂奔下樓,心急如焚,不然打車?這個念頭立馬就被拍了下去:萬一遲到了還得被扣錢,居然還想打車?於是開始埋頭在手機地圖裡規劃“地鐵plus小黃車plus奔跑”的最優路線。

然後是個人形象與生活管理。週末約老同學逛街,到了shopping mall,想到已經被自己刷爆的信用卡和負債累累的花唄,默默地飄過蒂芙尼、無印良品和雅詩蘭黛,直奔樓上的名創優品、優衣庫和ZARA。在樓下的Ole超市逛了逛,一想到有什麼缺的日用品就打開手機裡的拼多多尋找低價同款:9.9元包郵的捲紙,9.6元的20支裝衣架……

而摸透了年輕人心思的卻是商家。拼多多(團購平臺)、名創優品(低價日用品店)和閒魚(二手貨交易平臺),逐漸成為年輕一代的網購“新寵兒”。據統計,拼多多的月流水超過200億元。在該平臺,一支5.9元的眼線筆半年賣出了14萬支;9.6元的20支裝衣架四個月賣出110萬個;13.9元10包的抽紙一年賣出358萬件。在餐飲行業, “呷哺呷哺”將行業客單價100塊以上的火鍋生意,做到客單價50元以下,卻實現了高達13.3%的淨利潤率,遠高於味千拉麵(6.6%)、翠華餐廳(4.9%)和小南國(1.7%)。同時;各大外賣app逐漸取代裝潢精緻的餐廳,成為年輕人覓食的首選。

消費還沒有成功升級就漸見頹勢。這一屆年輕人,你們怎麼不行了呢?

窮就一個字,我只說一次

為什麼會出現“消費降級”?大家一定會不假思索地說出那個字:

可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不懂了。他們當年靠那幾十塊錢養活了一家老小,你拿著四五位數的月薪卻緊巴巴。為啥???

通過隨機採訪和數據收集,我們梳理了一下讓在北上廣深漂著的年輕人向金錢低頭的N座大山。

1、 傷不起的房租

在很多人看來,如果不用付房租,生活可以直接提高一個檔次。

2017年6月全國各大城市的人均房租,你感受到鴨梨了嗎?圖片來源:第一財經

碩士畢業三年的小姚租住在北京,三年換了兩次地方,隨著北京房價不斷上漲,自己的租房租金費用每年都在攀升。“最開始是在六里橋,現在是六里橋東。每年都在漲,開始我合租2000多,後來我一個人一居,4000多元,每年還要再漲10%。本人在事業單位上班,一個月的工資除去日常必要的開銷之後,剩下的部分有一半多都給了房東和中介。

——央廣網《50城房租收入比報告:北上深人均房租超2000元》

小姚並非特例。2017年年中,上海易居研究院發佈的《50城房租收入比研究》報告顯示,全國50個城市超七成房租相對收入較高,其中北京、深圳、上海、三亞等4個城市房租收入比高於45%,也就是說,在這四個城市,租房者要拿出將近一半的收入支付房租。為了不風餐露宿,能省的還是省省吧。

2、 人際包袱就是經濟負擔

小魚是一枚北漂,從事獵頭工作,月薪到手5K+。工作第一年,同事們都穿戴講究,對各種品牌的討論等同於社交貨幣,剛出社會的她為了融入職場環境開始化妝、買包包;另外,據說見客戶時打扮得美美噠可以增加成單幾率。因此,打扮光鮮成為日常。這樣一來,她只能打車上班——精緻妝容和一身名牌哪裡經得起公交、地鐵的蹂躪。為了拓展自己的人際圈,少不了掏錢請客吃喝玩樂。消費開始全方位升級。

直到年末,小魚發現自己存款幾乎為零。自己老家是小縣城,傳統的禮節非常多,媽媽用心幫她列出來的過年人情費用都是幾千幾千的,自己根本拿不出來。小魚感受到沒有存款的窘迫,決定在第二年開始消費降級:只上淘寶、微博刷心儀的好貨飽飽眼福,沒事不輕易下單;人均花費50元以上的聚會,除非必要堅決不去;少出去浪,多在家宅,週末外賣當糧食。只希望有了存款,明天會更好。

小魚慶幸自己是個單身狗。她的室友阿蓮每個月要和自己的男票一起出去看電影、吃飯,過節過生日動輒就是要買大幾百的禮物。某大型婚戀網站發現,國內的90後平均每月戀愛花費在2k左右。要知道,這年頭如果想在七夕給女友送個不太貴的禮物,是會被群嘲的——“送200元的禮物,不如送她一個自由”……這年頭想要談個符合大眾期待的戀愛,自個兒不省吃儉用能行嗎?

3、 最大的碎鈔機:結婚、生子、育兒

捱過了房租,躲過了人情,一旦想到要建立家庭,還是要勒緊褲腰帶。

小H在深圳一家銀行工作,今年是本科畢業後工作的第三年,年薪18w,在同齡人中並不算差。但是半年前,他的前女友卻因為嫌棄他的收入而跟他分手了,理由是:以這樣水平的工資,在深圳根本沒有辦法擁有一個自己的家,這讓“一個女孩很沒有安全感”。於是,小H現在在公司旁邊租了一個1.4K的隔斷無窗小房間,一切以節儉為主。存錢是他目前經濟上的第一要義,連電話費也省著用。他希望再次戀愛時,這筆存款能夠讓自己不要再那麼尷尬。

而在北京的白領小靈深知,結婚才是降低個人消費的開始。和老公結婚3年,自從開始還房貸,給家裡購置各種必需品,她就開始不斷壓低個人支出。“結婚前,我的衣服都是大幾百上千的,包包、鞋子不是大牌子都會覺得質量沒保障。結婚以後,直接降到H&M;現在我們正在考慮備孕,但是真的很猶豫,我現在已經夠不講究的了。養娃貴啊,估計以後就是地攤貨了。”

在N座大山之下,一些年輕人開始轉變為徹底的實用主義者。他們痛恨人情世故,試著對一切品牌光環視而不見;他們為未來精打細算,在當下追求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生活方式;他們恐懼疾病和意外,對一切可能帶來經濟損失和安全風險的事情避而遠之。

日本的今天,中國的明天

你以為你的生活已經夠悲慘夠“佛系”了?日本年輕人在一旁拈花微笑。

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慾望社會》中描繪了日本的經濟“慘”狀:2014年,日本的實質GDP增長率為-0.03%。這十年來,日本不管是哪個階層,實際年收入都減少了大約100萬日元。

政府使出十八般武藝降低物價,仍舊無法刺激消費。年輕人喪失物慾、性慾、成功欲,對於車和奢侈品嗤之以鼻。日本汽車工業會2015年的調查顯示,59%無車的日本年輕人表示“不想買車”;在年輕人中“宅”文化盛行,他們遠離了父輩所熱衷的高爾夫,高爾夫消費者從 1300 萬人銳減至760 萬人;年輕人的一日三餐也因陋就簡。居酒屋是日本文化的象徵,但日本的年輕人越來越傾向於在家喝酒,畢竟更加實惠。

在經濟下滑的影響下,日本傳統的“買房安家”觀念正在被年輕人拋棄,選擇租房生活的人越來越多。2015年的調查顯示,約四分之一的日本人認為不買房也無所謂。這一比例在20歲至40歲的年輕人中更高。從1983-2008年,30-39歲年齡層的住宅自有率從53.3%下滑至39%,而未滿30歲者的住宅自有率則從17.0%下滑至7.5%。儘管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還款年限相比中國更加寬鬆,但30歲前的購房人數依然逐年下降。

實際上,日本房價並不比現在的中國房價高,日本國民收入水平又遠超中國。但日本人在買房上面依然沒啥興趣,這是為什麼?

日本年輕人的“低慾望”首先來源於社會經濟的低迷。在上世紀中後期的經濟繁榮後,日本人經歷了泡沫經濟破滅後“失落的20年”。日本年輕人遭遇了其他發達國家年輕人不曾經歷過的、曠日持久的經濟停滯。這對他們的消費心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經歷過通貨緊縮、市場不景氣的黑暗時代,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揹負房貸或結婚生子。更何況日本政府負債累累,借款金額高達其GDP的兩倍。倘若國債暴跌,個人儲蓄將灰飛煙滅。

其次,僱傭制度的變化也導致了年輕人消費慾望的下降。如今日本25-34歲的年輕人中,近三成是以非正規僱用形式為企業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的薪酬在過去十年基本沒有變化。父輩們擁有的終身僱傭制、定期加薪是其購買房貸商品的前提。所以據調查,在60歲世代中,兩人以上的家戶住宅自有率高達90%。然而如今,在薪資凍漲、合同制員工增加等因素的影響下,無法申請房貸、付不起房貸的家庭戶數卻在增加。更何況各行各業的“大佬”們長期霸佔高層職位,年輕人升遷無望,何來買房資本?

收入不穩定導致的結果之一是,年輕人哪怕想結婚也不敢結婚,他們沒有足夠的錢去承擔新的住房與子女教育開支。圖片來源:新華社

高額的教育支出等負擔也減少了年輕人的消費能力。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調查,2014年日本教育經費僅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2%——遠遠低於其組織成員國平均佔比4.4%,在過去的8年中,有7年是墊底。公共教育經費過低,個人需要承擔的教育成本也就相應高昂,學業貸款令日本大學生過早背上還貸的壓力。打工在日本大學生中極為普遍。有報告顯示,參與打工的大學生比例高達 72%,其平均每週打工 12.5 小時。

同時,父母們的消費觀也淪為了年輕人的負面教材。在他們看來,父母為了滿足自己的物慾、佔有慾和想出人頭地的願望,鉚足全力拼命工作。雖然表面上過著看似幸福的生活,實際上卻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來,他們現實生活裡並不開心。只埋頭工作的父親,為了在公司出人頭地,每天汲汲營營,並不關心家庭。許多年輕人目睹了這一切,對父輩自我犧牲尋求富裕中產階級生活的價值觀產生厭惡,他們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而非物質攀比。

總的來說,正是經濟不景氣而帶來的各種不穩定、無保障,讓這一代的日本青年一頭栽進了“低慾望”的生活方式。而在中國,年輕人的消費降級還剛見勢頭,年輕人們似乎也漸漸從自己變得不忍卒讀的生活中,瞥見了一絲端倪。日本的低慾望或許就是我們的未來。

拒做韭菜:土逗的消費降級指南

在主流社會各種宣傳消費升級的氛圍中,消費降級成了年輕人們的一種抵抗。兩者之間的矛盾之處就在於:一個消費主義社會需要購買力來為自己增值,而年輕的消費者們不再買賬。而弔詭的是,造成年輕人對消費升級失去興趣的,也正是資本本身。

但消費降級本身也值得警惕。仔細想想,無論買還是不買,消費升級還是消費降級,背後是不是我們無法排解的壓力、焦慮、孤獨和私慾?消費降級無可厚非,被迫降級背後的問題才值得思考;勤儉節約值得鼓勵,但因此而把自己關進孤獨的小屋裡卻不值得提倡。所以,企圖用降低支出、提高儲蓄來為自己的生活提供保險還遠遠不夠。

土逗在此拋磚引玉:

——面對焦慮,嘗試多和值得信任的人面對面交流,而不僅僅在消費的框框裡增增減減。

——當遇到人和物的各種瑕疵,首先嚐試給自己留下安靜的時間和空間,然後通過自己做飯、打掃、縫補、修理等勞動而非貨幣來處理。

——當孤獨來臨,主動地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在這個社會中體會人和人之間的聯結:可以是和到你家保潔的家政阿姨聊聊天;可以是和小區的環衛工人吃頓外賣;可以是在凌晨的麥當勞裡看看流浪漢們的百態;也可以組織相關的社群,和志同道合的朋友面對面切磋……

這樣,雖然消費“降級”了,但我們的思考和行動卻“升級”了。

你有什麼“消費降級”的好推薦?有什麼省錢小訣竅?歡迎在留言區和大家分享哦~

參考:

① 大前研一.《低慾望社會》.駱香雅譯.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

② 陳思吟. 《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比你想的更殘酷,看看如今日本低慾望社會里的年輕人》:http://www.qdaily.com/articles/41216.html.

③ 長江商業評論. 《日本低慾望社會有多可怕?空房子如瘟疫般蔓延…》:http://cj.sina.com.cn/article/detail/6155926769/551776.

④ 參考消息網. 《日本公共教育投入過少 教育開支成為嚴重家庭負擔》:http://edu.163.com/17/1027/06/D1NVTFBG00297VGM.html.

美編:黃山


土逗公社


所謂的消費降級,是指消費者不願意再為所謂的商品品質和品牌支付高溢價,言外之意,我知道你商品品質好,但我也不是錢多人傻,你商家不能收我智商稅。在另外一些人看來,消費降級就是時尚品變為消費品,其實是同一個意思。

消費降級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其實在一二線城市存在一個奇妙的現象是,“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並不截然對立,反而和諧共存。

在北京已經有房有車的Lucy,平時喜歡收藏愛馬仕的新款絲巾,也會在冰箱中儲存進口礦泉水,但面臨每年的高額房貸及孩子補習班費用,Lucy也會選擇購買低價高品的名創優品,也會在“雙十一”一次性低價大量採購如衛生紙等日用消耗品;

同樣生活在一線城市的Marry,雖無房無車,但年薪也有15W+。在經歷了物質極度豐富之後,她對大部分商品的態度轉變為夠用就好,理性消費讓她對品牌不再趨之若鶩,而是轉向那些雖然沒什麼品牌,但已然夠用且質量不差的商品,比如所謂無LOGO的衣服品牌——無印良品,去品牌化的網易嚴選。但這並不代表她不會“趨優消費”,比如她也會購買LV新款包包,偶爾也會去米其林星級餐廳犒賞自己。

在一線城市,無論是高負債中產還是普通高收入人群,他們的生活狀態推動了大規模的消費降級,或者說更趨理性的消費行為。

極光大數據曾公佈過一組數據,提供了拼多多用戶在城市等級上分佈,一線城市佔比為7.56%,二線城市佔比27.71%。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雖然一二線城市人群收入雖高,但並不代表他們不愛低價商品。這也是沃爾瑪在推出“長期更低價”商品不到一年時間裡,銷售額平均提升了45%的原因。

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者真的願意被降級?

在筆者看來,三四城市消費者反而在“升級”。

一直以來,“消費升級”一度成為“更好更貴”的同義詞。但換個角度來看,在質量不變的前提下,以更低的價格買到相同的商品,或者以同等價位買到質量更高的商品(不包括以次充好的情況),對於生活水平相對較低的三四線城市人群來說,何嘗不是一種消費升級?

消費升級應該是品質+性價比+體驗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同一款商品,在經過社交傳播放大後,規模化運作使得成本大幅下降,從而商家更願意讓利,消費者得以通過更快捷的渠道和更低的價格享受到不變的服務和質量。

但有些商家為達到低價,對商品把控不嚴,致使假貨橫行,被投訴也是屢見不鮮。筆者一位來自廣袤農村的朋友曾在某拼團APP上購買飛科剃鬚刀,但收到貨時卻發現竟是三無產品,於是果斷選擇卸載該應用,此後“老死不相往來”。

所以,那些只想玩文字遊戲的商家需要注意,消費者怎會輕易接受被“降級”?如果消費降級只是單純的降低商品質量,那用戶流失也在片刻之間。

所謂消費降級只是價格在“降”,而品質、體驗、物流等服務斷不可削弱。而這些對於三四線城市消費者來說,才是此前從未接觸到的消費“升級”。

所以,當你厭煩十八線小城親戚發來的“幫忙砍一刀”的拼團鏈接時,在他們眼中那是“外國的月亮”;當淘寶高喊“消費降級”的口號下沉到三四線城市時,那裡的消費者真正想要享受的是消費升級裡的“詩和遠方”。


新芽NewSeed


所謂消費降級,按照我的理解:是明明可以消費得起或者曾經消費過更好的商品,但是近期確選擇相對價格低廉的商品。

這個價格低不代表品質低,而是消費者更願意為商品的品質付費而非品牌。

在中國的廣大低級城市,品牌並不能代表銷售良好,而是代表面子,以及身份象徵。但是,長期以來,性價比高而非耳熟能詳的品牌似乎更能大行其道。

所謂的降級,不過是消費者更理性。他們瞭解價格溢價能給自己帶來什麼。更能理解品牌不一定能帶來更好的消費體驗。

另外,在一線城市裡,高房價的壓力讓很多所謂的中產放棄了高消費,轉而投身於名創優品,網易嚴選的懷抱。他們消費過好的,所以更能理解商品的本質意義是什麼。

就像在外面留戀花紅柳綠的出軌老公一樣,在兜兜轉轉之後才會發現:老婆還是原配的好!家常菜才能天天吃。

從來沒有所謂的降級,只有消費者的理性。


奔奔媽媽說育兒


不遠,很近,非常近。

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消費降級,說白了,就是之前原因花錢買好的,即使知道貴,知道不值,但是還是會買,捨得去買。但是現在就是追求性價比,感覺湊合用的就行,不再願意去買高溢價的產品。

說的更直白點,就是沒錢了,不捨得花了。

那麼造成這個的原因是什麼?

1.做生意的錢不好掙了2.上班的工資勉強夠生活,沒多餘的去消費3.房價,物價,生活成本不斷上升,讓大家不得不勒緊褲腰帶生活。

我想影響最大的例子就是房價,北上廣不說,動輒7W+,一個房子上千萬的比比皆是,想想都感覺人生幻滅,有幾個人能一輩子賺幾千萬存銀行。即使是二三線的很多城市,也已經達到了3W+一平,但是實際工資水平也就3K-5K之間,半年不吃不喝都不一定買套房子。

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肯定都有勒緊腰帶過日子。

不得不提的就是最近走上風口浪尖的拼多多。網上各種關於拼多多上賣假貨的新聞層出不窮,但是就這樣拼多多卻上市了,而且股價當天上漲40%,而且有幾億用戶。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很矛盾的情況?還是消費降級的原因。雖然拼多多上商品整體數量不高,但是勝在便宜,所以即使各種負面新聞也不能夠阻擋大家的購買熱情。

所以說,關於消費降級,裡面也有商機。就必然說我們目前在做的拼多多店鋪群。說白了就是在拼多多上開店鋪,不過不同於傳統的囤貨模式,我們玩法是不需要囤貨也不需要自己發貨,純電腦操作,這樣風險和成本比較低,而且也不需要整天守著電腦。

目前做了大半年,團隊運營了100+店鋪,單店月利潤6K-15K之間,也還可以,主要是省錢省心省事。實際上這是個很大的商機,也許沒有淘寶天貓店那麼高大上,但是做起來收入還是可以的,尤其是很大想做兼職的上班族。


dark黃


不能叫消費降級。應該是物價迴歸價值。那些泡沫,那些附加值,那些炒作本來就不該有。人們越來越務實而已。這一天早點到來中國還有希望。那些靠假貨,劣貨來降低價格的是倒退。


草由人2


消費降級是與消費升級相對而言,就是以前消費等級高,現在等級低。我認為消費降級適用於中產階級,在一定時間段內,支出大於收入,除必需消費品支出外,其它支出降低標準,造成消費降級現象。但是對於中國富人來說,該幹啥幹啥,沒有消費降級這樣的說法,對於困難群眾來說,消費水平本來就低,該幹啥幹啥,也沒有降級現象。


明月沙洲冷


消費降勵?從唯品會轉戰淘寶,到現在的拼多多。從商場轉會到商超。到現在的地攤。從15的蓋澆飯到現在的沙縣小吃裡8塊的拌麵。這算不算是消費降級?以前麥當勞肯德基就是零嘴,現在去華萊士算大餐,可樂還不敢在裡買外面買瓶大的,在藥店免費茶水那拿幾個杯子,一家人倒著喝。說多了都是淚,中午了,得吃頓好的,炒蛋炒飯去了。


jimmy204201884


其實,還沒買房的我已經消費降級了。一切都是為了補以前泡妹和買車的窟窿,買車後,膨脹,經常把妹,入不敷出,還好借唄有8萬額度,可以一直透支,最低時借唄額度只剩幾千塊了。後來痛定思痛,妹也不把了,也不出去浪了,每個月的工資刨去必要的開銷,剩下的基本都是借唄信用卡,還到現在就剩借唄還有4K不到沒有還,還有就剩外面還有9W不到的外債還要還,還完這些就要為結婚買房作打算了,消費基本沒能力浪了


Flyman2046


我想提出一個反向思維的理解:其實是產品質量降低、品牌單一與消費服務不善在倒迫著消費者削減消費。

看到其他回答者不約而同地提到名創優品、優衣庫、H&M和拼多多,這也許就是問題所在了。不僅如此,各大商場裡品牌高度統一,看來看去都是同一風格的東西。營業員的服務不是熱情過度顯得虛偽十足,就是愛理不理,忙於店務。很少再有那種悠然自在,用本質的快樂渲染顧客的氣質了。老實說,我不是沒消費能力,但我就是寧願去逛批發市場也不去逛商場。不為圖便宜,只為開眼界和避免銷售人員的騷擾。給做批發的大姐留微信,得到的產品信息與流行趨勢也來得更真實誠懇一些,因為她不是特別想把東西賣給我,我這樣的零售客少一個不少。

現在這個時代,人們純粹在做買賣,會用服務來打動人心的很少,所以東西才那麼難賣,消費才一直無法升級——因為附加值差距是體現在服務上的。如果人們都有愉快的消費體驗,說不定消費其實並沒有什麼預算,再次消費的期限也會縮短,誠如那個土豆公社所說的幫助人們“走出孤獨”。

正因為理性過度,感性不足,消費才上不去的!低慾望純粹是由於找不到感情碰撞的火花,理性釋放的順序優於感性,阻止我們進一步體驗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