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 你真的知道古人的“見面禮”嗎?瞭解一下華夏文明中的見面禮儀

咱們國家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化與文明的古國了,而“禮儀”又是咱們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自古就又被稱呼為“華夏”,我們的文明又叫“華夏文明”,那麼這個稱謂是什麼意思?《春秋左傳正義》曰: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也就是說古人是以服裝華彩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文明道德興盛為夏。而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禮儀,就是古人傳統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代表“禮敬和睦”,集知識趣味於一體。在古代,不管是何時,古人們相互見面的時候都有許多不同的禮節,只是我們現在除了握手之外,很多禮節都已經不知曉了,所以今天李夫子就跟大家好好來挖掘一下古人們的見面禮。

你真的知道古人的“見面禮”嗎?瞭解一下華夏文明中的見面禮儀

古代揖禮的誕生與發展

《禮記》有云:“夫禮者 ,自卑而尊人。”作為曾經最講究禮儀的國家,古人最常用的禮儀首先就是“揖禮”!“揖禮”是古代賓主相見時最普遍的禮節了,據考證,該禮節起源於西周之前,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話說武王伐紂滅商之後建立的周朝,在武王自後,其子年幼登基,於是由叔叔周公旦攝政,周公就採取了很多措施來鞏固政權,其中就包括了建立周朝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在此之後“揖禮行於天下”。“揖”就是以站立姿勢、不用跪拜的禮節。

你真的知道古人的“見面禮”嗎?瞭解一下華夏文明中的見面禮儀

關於揖禮的兩個歷史典故

《史記·高祖本紀》曾經記載,“沛公方倨床,使兩女子洗足。酈生長揖不拜。”這裡邊的酈生是何人呢?那是當時天下無雙的說客。全名叫做“酈食其”。他其實就是當年高陽當地的一個窮儒生,他不把富貴人家放在眼裡,素有抱負,又有幾分豪氣,連縣裡的一些地痞無賴都不敢欺負他,因為他的性情與一般人格格不入,人們都稱之為狂生。秦末之時,陳勝吳廣起義,天下響應。各地將領經過高陽的人有數十人之多,當時酈食其已經有60多歲了,和他們接觸,都覺得這些人眼光短小,心胸狹隘,難成大事,不禁是暗歎歲月蹉跎,此時劉邦也起來了,急需人才,平時劉邦就經常向部下詢問,讓他們推薦人才!

你真的知道古人的“見面禮”嗎?瞭解一下華夏文明中的見面禮儀

劉邦手下有個大將,是酈食其的同鄉,有一次行軍就經過老家高陽,順道回家探望酈食其,酈食其就瞅準機會,拜託老鄉,能不能把自己向劉邦引薦一下,可同鄉一聽,腦袋搖得像個撥浪鼓,說:“不行,我們沛公不喜歡知識分子,不喜歡儒生。許多頭戴儒生帽子的人來見他,他就立刻把他人帽子摘下來在裡邊撒尿。在和別人談話的時候,沛公動不動就破口大罵知識分子。”可是酈食其有點飢不擇食了,說:“沒關係,你就給劉邦說好了!”

有一次劉邦趕巧了,就來到了高陽這個地方,在旅社住下,然後派人去招酈食其前來拜見,這酈食其來到旅社先遞上自己的名片,可當時劉邦正坐在床邊,讓兩個女人給他洗腳呢,酈食其進來一看這太不雅了,然後就不拜,而是長揖說:“您是想幫助秦國攻打諸侯,還是想率諸侯滅掉秦國?”

劉邦一聽,惱了,說:“你這個窮儒生,天下人同受秦朝的苦已經很久了,所以諸侯們才陸續起兵反抗暴秦,你怎麼能說我要幫助秦國攻打諸侯呢?”酈食其沒有什麼表情,就心平氣和地說:“如果您下決心聚合民眾,召集義軍來推翻暴虐無道的秦王朝,那就不應該用這種倨傲無禮的態度接見長者。”劉邦一聽,感覺這是個高人,於是立刻停止洗腳,穿戴整齊衣裳,把酈食其請到了上賓的座位,並向他道歉,倆人就開始聊起來,越聊越投機,酈食其最終被重用,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個故事可能小夥伴有聽過的,都比較熟悉,在這其中酈食其見到劉邦的時候並沒有行跪拜之禮,

而是“不拜長揖”,就是隻做個長揖,而沒有傾身下拜,體現出了對劉邦的不屑。

你真的知道古人的“見面禮”嗎?瞭解一下華夏文明中的見面禮儀

而在另一本歷史書籍《漢書·周亞夫傳》中記載:天子至中營,將軍亞夫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這記載的就是漢文帝視察周亞夫的軍營之時,周亞夫面見陛下沒有跪拜,而是行揖禮,並說:“我是盔甲在身的將士,不便跪拜,請允許我按照軍禮參見”。所以

“揖禮”通常用在較輕的場合,或者作為軍禮來相見。那這個“揖禮”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種形式?

古代揖禮的形式

根據《周禮》記載,根據行禮雙方的地位和關係,“揖禮”有“天揖、時揖、土揖、長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那麼啥叫“天揖”呢?就是在正式的禮儀場合,比如說祭祀、冠禮等禮儀場合中,對尊長及同族人中行此禮,行禮時身體要肅立,雙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內,俯身推手時,雙手緩緩高舉齊額,俯身約60度。那什麼是“時揖”呢?多用於同輩日常見面的辭別禮,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從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約30度。而“土揖”就是用於長輩或者上司的還禮,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內俯身約30度!

你真的知道古人的“見面禮”嗎?瞭解一下華夏文明中的見面禮儀

那“長揖”又是怎麼做的?就是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長揖表示敬重,但有時候也會給人以倨傲之感。“特揖”就是一個一個的“作揖”。“旅揖”就是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就是對眾人一次揖三下。根據《周禮·夏官·司士》中記載說“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此外“揖禮”還包括“叉手揖禮”和“抱拳揖禮”。這“叉手揖禮”據考證,是唐、宋、金、遼、元時期盛行的一種名為“叉手禮”的“揖禮”。前段時間非常火熱的一部描寫唐朝的古裝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劇中就多次出現這種“叉手禮”!

你真的知道古人的“見面禮”嗎?瞭解一下華夏文明中的見面禮儀

古代的叉手禮

根據史書記載和出土的實物資料顯示,“叉手禮”這種行禮方式出現在唐朝,流行於五代。這種行禮方式是無論男女老幼都可行禮,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示尊敬。即便是同一種禮儀,不同的朝代也是有所差別的。唐代的“叉手禮”的行禮方式就是雙手交於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翹!而宋代的“叉手禮”就是雙手交於胸前,左手握住右手,但右手、左手的拇指都上翹。

你真的知道古人的“見面禮”嗎?瞭解一下華夏文明中的見面禮儀

古代的抱拳揖禮

“揖禮”除了“叉手禮”之外,還有一個“抱拳揖禮”,這個是源於古代的軍禮了。在行軍禮的時候右手抱著武器,因此左手抱蓋於握住武器的右手背上。這種“抱拳揖禮”在民間流行於周初,盛行於明、清、民國時期,就比如我們以前看到過的古裝劇,那些豪邁之士一般行的都是抱拳揖禮了,再比如說一些散打比賽,一些武林人士在開賽之前向對手都要抱一抱,這就是行的是抱拳揖禮了,那麼這個抱拳揖禮的標準姿勢又是什麼呢?

左腳上前一步、右腳跟上,並步的同時兩手環抱胸前,右手握拳,拳面外向左手、拳頂對著左掌中指下端,然後左手四指伸直或左手四指併攏,自然覆蓋在右拳上,然後左手拇指扣右手的虎口,拇指彎曲,兩手手心朝胸,然後向外面平推出。行此禮,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茲亂、武不犯禁”,以此來約束節制勇武的意思。那麼除了以上所講的,還有一種很容易讓我們和抱拳禮相混淆的行李方式便是“拱手禮”。拱手禮是怎麼做的?一般就是右手在內,左手在外,兩手合抱於胸前,再通俗點就是兩手稍彎相疊於胸前,或者是天上,形成一個拱形,也是一手虛握,用另一隻手抱住。

你真的知道古人的“見面禮”嗎?瞭解一下華夏文明中的見面禮儀

古代的拱手禮

“拱手禮”可以說是我國的傳統禮節了,古今均常用了,多用於祝賀、恭喜、拜年等喜慶場合!但是要記住,“拱手禮”男女是有別的標準的,男子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不抱拳只壓手!但是如果是遇到喪事也可以行“拱手禮”,只是抱拳的這個位置是正好相反的,千萬別搞錯了!而我們現在人際交往當中發揮很大作用的禮節應該就當屬握手禮了,很多小夥伴可能會說,這是近代由西方傳入我國的“洋禮節”。但實際上

“握手禮”在古代就有了,而且握手的禮節在古代的中國是有非常耐人尋味的意味的。

你真的知道古人的“見面禮”嗎?瞭解一下華夏文明中的見面禮儀

古代也有握手禮

現在的握手都是你好的意思,但在古代握手可不是這樣,有時候跟喪葬有關。史料記載,早在先秦時期的喪葬禮俗中就有握手一稱,也就是說有握手這個詞了兒,但是這個握手不是我們行的禮節,而是指黑色袋子系在死者手臂上的物品。但是古人們在相談甚歡的時候也握手,比方說我們有一個成語叫“

握手言歡”,這裡邊的握手就跟現在禮節的握手禮儀所表達的意思幾乎是一致的,而這個成語就是源自於一個歷史故事。

據《後漢書·李通傳》記載說,“王莽末年,南陽動亂,有位少年英雄叫李通,他與堂弟李軼商量,要投奔當時的劉秀才能有出息,於是他們就去拜訪劉秀,李通這個人侃侃而談,智謀出眾,劉秀目光遠大,知人善任,兩個人是相見恨晚,十分愉快地握手告別!幾年後李通與劉秀在棘陽縣相遇,共同擊破南陽郡,後來劉秀宗室劉玄稱帝,拜李通為柱國大將軍、輔漢侯,再後來東漢的建武二年,也就是公元26年,劉秀得勢,李通又被封為固始侯,拜大司農。

古代的跪拜禮

除了剛才著重介紹的“揖禮”之外,在古代還沒有發明桌椅之前,“跪拜禮”是使用年代最長、最為繁瑣的一種禮節了。因為那個時候古代的貴族平民皆席地而坐,也就是兩膝著地,臀部坐於腳跟。這種坐姿跟跪姿非常相近,逐漸演化出了跪拜之禮。在公共場合或者一般交往場合,地位低的人大多是雙膝著地,臀部靠坐在自己雙腳後跟上,我們現代人如果是坐的時間長了,比如十分鐘估計就已經腿麻了,要抽筋兒了。而跪拜禮在行禮時,施禮者要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跪拜禮中的“稽首禮”,通常都是臣子拜見君王,或者是祭祀先祖才能用的上的禮儀!

你真的知道古人的“見面禮”嗎?瞭解一下華夏文明中的見面禮儀

李夫子說禮儀

總之,古人是講究以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來體現出敬,因為這個原則,古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演變出許許多多的或簡單、或複雜,或優雅、或美觀的禮儀!而現代是充斥著物慾和浮躁的社會,我們更應該講究“克己復禮”,各位小夥伴怎麼認為呢?您認為現代人要學習古代的禮儀還是摒棄不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