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醫院為何偏愛高價藥

5月1日起國內28類進口藥免徵關稅,進口增值稅減至3%。然而過去一個多月,相關藥價卻沒怎麼降。有人據此認為:減稅只是資本家得利,消費者享受不到好處。

這種認識錯得淺。商品定價確實不基於成本,然而成本卻會極大影響價格。成本降低,企業有更多的利潤空間,他們可能薄利多銷,消費者是能得利的。無論從哪個角度說,減稅都是很好的事情。

藥品減稅不降價,目前看來,政策的滯後效應是主因。藥品是深受價格管制的領域,每年只有一兩次集中採購。5月1日起免稅減稅,落實到市場的效果,可能要等一年半載。

即便是這樣,我對藥品降價也不樂觀。進口藥品基本是非處方藥,更有多種抗癌藥,這些藥只能在醫院裡開。中國的藥品流通體制決定了,患者很難買到便宜藥。便宜藥和昂貴藥之間,醫院總是偏向前者。想理解這個問題,得了解中國醫藥體制的前傳。

過去醫院有“以藥養醫”現象,根本原因是醫院的價格管制。不只是掛號費很低,手術費治療費也由官方標價。管得住名義價格,管不住醫生開藥,他們把診療費用算進藥費,就不可避免。價格轉移是變通之舉,卻容易激起憤怒。掛號費10塊錢,開藥好幾百?於是,治理高藥價成為行業的必然趨勢。

很快,政府出臺藥品加成制度。每種藥品進入醫院,只能加價15%。這種價格管制顯然不可能成功。醫生既然管開藥,他們多開一些藥不就行?一時之間,醫院濫開藥現象變得很普遍。一盒藥能管的事,非開三五盒,可吃可不吃的藥,醫生也是“寧濫勿缺”。

請注意,我沒有貶低醫生道德情操的意思。醫生只是普通職業,不應被賦予過多道德含義。經濟壓力之下,人的行為趨向理性利己,這無可指責。加價原是最簡單最高效的方向,藥品加成制度迫使醫生濫開藥,不僅造成浪費,還讓他們承受額外的道德壓力。畢竟,沒有多少醫生願意胡亂給病人開藥。

医院为何偏爱高价药

藥品加成實行多年,積弊很深。除了濫開藥,還有個額外壞現象:進醫院的藥品,突然間貴了一截。這裡面的道理也不難理解。不同的藥品,相同的功效,一個20塊錢,另一個100塊,醫院會選哪一個?

如果是自由加價,會選20塊錢便宜藥,加15或20塊錢,再賣給患者。醫院賺到錢,患者也接受。如果規定了,醫院只有15%加價權,他就會傾向後者,購進100塊錢的藥品,再加價15%,同樣也才賺這麼多。很顯然,患者負擔增加了很多。

你可能會指責醫院喪盡天良,放著便宜藥不買。然而醫院要賺錢,要維持經營,他們就得考慮收益。市場經濟中,我們不能認定誰應該是經濟閹人。道德譴責無助於解決問題。

藥品加成制度下,藥企傾向賣高價藥,醫院也是默許的。藥企大獲其利,佔主動的醫院顯然也分到好處。回扣和返點是前些年醫藥領域的潛規則,也是醫院重要的收入來源。

藥價猛漲的結果,是引來新一輪管制。從2016年起,全國許多省市逐步取消藥品加成制度。醫院每年上報採購指標,在衛生部門、發改委、社保、醫保部門統一協調下,集中向藥企招標採購,醫院不能在採購價上加價。這就是“零差價”制度。

價格是市場經濟中最重要的信號,是指導生產,調配資源的工具。這種價格卡特爾對藥企業的影響,這裡暫且不說;就說醫院的“零差價”制度,也很難實現。在醫藥流通體制裡,醫院是經營性機構,掌握開藥權,事實上向消費者賣藥收錢。然而政府規定,醫院不能從中賺得一分錢。這現實嗎?政府可以管住藥品“零差價”,管不住醫院的獲利手段。

2016年12月底,湖南爆發醫院欠款事件。許多醫院以實施藥品零差率出現資金缺口為理由,拖欠藥品配送企業的回款,倒逼企業讓步返點。比如說一個億的欠款,企業“讓點”1000萬,醫院這才肯把欠款補齊。

医院为何偏爱高价药

醫院欠款短則八九個月,長則一兩年,平均還款時間超過12個月。這其中的獲利空間就是利息。明明有錢還款,就是拖著賺利息錢。市面利率最少五六個點,達到十幾個點也不少見。醫院佔用資金,這也是他們的一筆收益。

要知道,2016年長沙公立醫院就被爆出欠款超過5個億,有的醫院明明效益不錯,照樣拖欠一整年的藥費。除了返點和拖欠,醫院獲利方式還包括:要求藥企承擔庫管、倉儲和人力成本。這些都是藥品採購以外的補充協議。

藥企為什麼甘心被醫院各種揩油?原因還是最初所說:公立醫院佔據壟斷性地位,他們在藥品流通體制里居於強勢地位。往往一紙通知,醫院就能召集配送企業開會,宣佈新的政策。如果藥企不想參與,就要被踢出市場。在藥品採購這件事情上,醫院表面上不能加價賣藥,可是他們仍然有絕對的話語權,藥企可不敢得罪。

無論藥品加成制,還是“零差價”制度,採購高價藥都更符合醫院的隱秘利益。這一點藥企也非常清楚。公立醫院的強勢不改變,藥價管制不解除,他們採購高價藥的偏好就不會改變。進口藥品增加確實是好事,但是想根本解決高藥價難題,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