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俗称“挎子”的边三轮摩托车 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的记忆

对边三轮有一种扎根记忆深处的情愫,想要圆一个儿时的梦,吸引他们的是边三轮摩托车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操控感,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另一种是时代的年轻人,他们崇尚个性,渴望与众不同,边三轮作为世界上最有特点机动车类型,自然倍受青睐,能多载一人,多带物品的特性也符合他们与亲友分享快乐的心理需求。

俗称“挎子”的边三轮摩托车 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的记忆

边三轮摩托车于1910年开始发展,边车最初使用的是柳条,以后出现了更为结实的钢皮或铝皮车斗。1911年,瓦特孙安制成了V型双斗式摩托车,该车边斗很奇特,且平衡性非常好,铝制边斗采用板簧悬挂式结构,获得后人的好评。

俗称“挎子”的边三轮摩托车 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的记忆

印象中的“侉子”车,经常出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影中。《带手铐的旅客》中就有骑“侉子”车追逐的镜头,后来的反映公安题材的影片中多有警察骑着挎子车追逐罪犯的影像。最为搞笑的当数《虎口脱险》中德军骑“侉子”车追逐的镜头,其中有“侉子”车被电线杆从中间撞成两半,各自还往前冲。香港林子祥和泰迪罗宾主演的《夜来香》也有“侉子”车分成两半的搞笑场景。哈里森?福特主演的《圣战奇兵》中,勇猛的印第安纳?琼斯教授在马上用木棍插入追逐的德军“侉子“车轮毂中,导至德军人仰车翻。

俗称“挎子”的边三轮摩托车 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的记忆

逝去的岁月中,以“侉子”车为道具,有过很多搞笑刺激的经历,但并不妨碍它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至爱。就是现在,偶尔在大街上看到一辆这样的“侉子”车,我们都会行注目礼,好像重现了久远的阅兵仪式。时光飞逝,经典永恒。最近几年,这种透露着淋漓尽致的古典美的古老机车再一次焕发青春,在一群痴心不改的爱好者追捧下,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全国。新的电影电视剧里,比如电影“刺陵” 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广告片“益达口香糖”都可以看到挎子身影 。我们的“长江750”迷倒了多少西方人,在日本也拥有一席之地。是中国摩托车经典,世界摩托车发展史中的活化石.

俗称“挎子”的边三轮摩托车 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的记忆

现在称的“挎子”,一般是指国产长江750,即排量750cc的边三轮摩托车。由于该车外形是一辆摩托单车外挎一个边斗,一般人叫边三轮摩托车,只有北京人才管它叫“挎子”。不过现在很多喜欢这种类摩托车的朋友都不约而同地向京城说法靠拢,“挎子”、“挎子”地叫,显着一份与众不同的亲切感。

俗称“挎子”的边三轮摩托车 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的记忆

长江750自1964年起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曾经是军方摩托化部队中的主力机动工具之一,另外当时的公安、工商、税务、森林防火、交通监理等系统也将其作为工作用车。在中国大地上纵横驰骋了半个世纪以上。在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时代的进步,汽车业快速发展,长江750逐渐被淘汰。作为最大用户的军方来说,长江750本身的一些缺点和局限性已经不能适应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军方需要一种全新的边三轮代替老旧的CJ750来装备部队的,需要拥有更高的可靠性、更强的越野性能、更灵活的操控性、更好的燃油性能,以适应边防、侦查、通讯部队的作战需要。

俗称“挎子”的边三轮摩托车 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的记忆

侉(读上声)子。对边三轮文化不了解,不喜欢边三轮摩托车,甚至对边三轮有抵触情感的人群。这类人对边三轮摩托车文化进了的歪曲,比如影视剧中将用国产长江750替代日本侵华的陆王,让很多人是一看到国产挎斗,就联想到入侵者的丑陋形象。

俗称“挎子”的边三轮摩托车 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的记忆

 90年代,汽车业的发展让长江750始终徘徊在被淘汰的边缘,最终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虽然长江750逐渐远去,但在父辈或者是我们的记忆中,“挎子”的形象不会抹去!

俗称“挎子”的边三轮摩托车 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的记忆

俗称“挎子”的边三轮摩托车 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的记忆

俗称“挎子”的边三轮摩托车 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的记忆

俗称“挎子”的边三轮摩托车 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的记忆

二战时期侵华日军的交通工具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小鬼子骑着单人自行车(单人自行车这在二战中是属实的),但是在众多电视剧、电影中都可以看到日本鬼子骑得类似于德国装备的宝马边三轮摩托(含有机枪手的那种)到处横行霸道,在真实的侵华战争中乃至整个二战期间是否有过这样的三轮jy摩托装备于日军?答案是YES!

俗称“挎子”的边三轮摩托车 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的记忆

俗称“挎子”的边三轮摩托车 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的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