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西安中學2018-2019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考試

高一語文試題

(時間:120分鐘 滿分:1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與常識(每小題3分,共27分)

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處依次填入詞語,正確的一組是( )

前不久,金庸先生去世時70後和80後集體( ),“漫威之父”斯坦•李去世則讓90後和00後感嘆一個時代的( )。不得不說,在互聯網和全球化的影響下,兩代人熱衷的文化符號產生了變化。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烙印,文化符號也在代際間( )。尊重與理解,平等地交流是互聯網時代文化消費的基礎。

A.懷念落幕更迭B.懷念謝幕變遷

C.緬懷謝幕更迭D.緬懷落幕變遷

2.下列填入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

,自然而然的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郁達夫《故都的秋》)

① 向院子一坐

② 泡一碗濃茶

③ 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

④ 在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

⑤ 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

⑥ 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

A.①③⑤④⑥②B.①②③⑤④⑥C.②①③⑤④⑥D.②①④⑥③⑤

3.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在對科學的探求中,人類表現出非凡的智慧,不但不斷開創出更加和諧優美的境界,而且獲得了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B.最新出版的《現代漢語應用規範詞典》注重實用性和規範性,貼近漢語學習和應用的實際需求,適合不同文化程度的讀者和廣大中小學師生使用。

C.《聲臨其境》中那些匠心獨具的演員給浮躁的娛樂圈紮紮實實上了一課——為作品添彩增色的,不是浮華的形式,而是內在的魅力。

D.近日公佈的2018年度中國“十大學術熱點”是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研究重要成果的系統梳理和總結,客觀反映了其中的熱點、焦點和亮點問題,至今已評選16屆。

4.下列選項中,所用修辭手法與其他選項不同的一項是( )

A. 你走之後,酒暖回憶思念瘦,水向東流時間怎麼偷。

B. 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

C. 那些偷偷溜走的時光,催老了我們的容顏,卻豐盈了我們的人生。

D.一般人撒謊,嘴跟眼睛不能合作,嘴儘管雄赳赳地胡說,眼睛卻怯懦不敢平視對方。

5.成語對聯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以下成語對聯不恰當的一組是( )

A.上聯:守株待兔下聯:緣木求魚

B.上聯:流芳百世 下聯:遺臭萬年

C.上聯:平分秋色 下聯:大相徑庭

D.上聯:情深義重 下聯:志同道合

6.中華民族有許多傳統節日,這些節日和它們的風俗在歷代文人筆下被反覆歌詠。下列詩句所詠節日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陸游)

② 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白居易)

③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殷堯藩)

④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陳與義)

⑤ 霜華滿地,欲跨彩雲飛起。(文徵明)

⑥ 空惆悵,誰復吊沅湘。(舒頔)

⑦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歐陽修)

A.①②/③④⑥/⑤/⑦ B.①②⑦/③④⑥/⑤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⑤/③④⑥/⑦

7.下列詞語中加點字讀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桂棹(zhào)躑躅(zhú)肄(sì)業 方枘(ruì)圓鑿

B.猗(yī)鬱 夾(jiá)襖一椽(chuán)溘(kè)然長逝

C.蕈(xùn)菌斂裾 (jū)廬冢(zhǒng)蓊蓊鬱鬱(wēng)

D.匏(páo)樽蔭(yīn)庇愆(qiān)期否(pǐ)極泰來

8. 下列詩句中加點字的意義不同的一項是( )

A.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秋日邊馬思,武夫不遑寧。(鮑溶《秋思》)

B.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不奈君王容鬢衰,相存相顧能幾時。(李昂《賦戚夫人楚舞歌》)

C.自名為羅敷,可憐體無比。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D.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莫是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李頎《送魏萬之京》)

9.下列有關教材的內容,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來只稱《詩》,漢代時被尊為經典,始稱《詩經》。共收錄詩歌305篇,分“風”“雅”“頌”三大類。

B.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敘議結合、前後照應、以敘為主。如,開頭記敘僕碑之上“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但今音謬言“華”,結尾議論“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漢代《孔雀東南飛》與北朝《木蘭詩》稱“樂府雙璧”。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配置樂曲、訓練樂工和採集民歌的專門官署,漢樂府指由漢時樂府機關所採製的詩歌。後世文人仿此形式所做的詩也稱“樂府詩”。

D.《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一文,蔡元培先生先是簡短開場引出話題,正文展開話題,圍繞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北大學子提出三點要求,結尾點明自己的計劃,結構清晰,中心突出,是演講辭的典型範文。

二、書寫題(6分)

10.朱熹《詩集傳》有云:“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請將朱熹對“賦”“比”“興”的解釋書寫在答題卡的田字格里,要求:書寫正確、端正、美觀;標點佔一格。(6分)

三、默寫題(8分)

11.請將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補充完整。(8分)

(1)《衛風•氓》中 “ ”兩句寫女主人公每天辛勤勞作,操持家務。

(2)《離騷》中,屈原訴說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貶逐,也曾被加上採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堅定地表示:“ ”。

(3)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中寫詩人歸去後的生活,與“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詩句是:“ ”。

(4)蘇軾《赤壁賦》中寫作者引吭高歌,吟誦古代詠月的詩歌,召喚月亮飛行的句子是:“ ”。

四、古詩文閱讀題(24分)

(一)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2-13題。(7分)

生查子·獨遊西巖①

辛棄疾

青山招不來,偃蹇②誰憐汝?歲晚太寒生③,勸我溪邊住。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夜夜入青溪,聽讀《離騷》去。

【注】①生查(zhā)子: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本詞為作者罷官閒居上饒時所作,西巖為上饒城南風景優美的地方。②偃蹇(yǎn jiǎn):高聳的樣子。③生:語助詞,無義。

12.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上闋先是“我”對“青山”說,然後轉換成“青山”對“我”說。

B. 下闕先寫高天的明月由山頭下來,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釋,後寫明月是被詞人讀《離騷》的聲音打動吸引而來,並用月影代替月亮,解釋生動巧妙。

C. 詞人用擬人的手法寫青山明月,青山貌似傲慢卻充滿情意,明月高潔又善解人意,他們是詞人獨居時的知心朋友。

D.這首詞意境開闊,音調悲愴。運用典故不露痕跡,包含的意思卻極為豐富、深刻,可以說是言近旨遠,辭淺意深。

13.結尾兩句“夜夜入青溪,聽讀《離騷》去”表達出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4分)

(二)閱讀下面兩則文言片段,完成14-17題。(17分)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蘇子曰: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蘇軾《赤壁賦》)

14. 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頹然就醉 頹然:衰敗

B.窮山之高而止 窮:窮盡

C.而卒莫消長也 卒:最終

D.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竟

15.文中劃線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B.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C.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D.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16.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甲文運用“緣”“斫”“焚”等動詞,準確傳神地表現了作者的急切之情。

B.甲文以客觀的筆調再現了作者遊西山過程中所見到的卓爾特立的西山形象。

C.乙文以蘇子答客展開,表現作者力求排遣苦悶、順應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

D.乙文中有不少四、六字句,句式整散結合,注意押韻,體現了文賦的特點。

17.請將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每句4分,共8分)

(1)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五、現代文閱讀(15分)

閱讀下面這篇散文,完成18-20題。(15分)

白玉盅

林清玄

①在所有的蔬菜裡,苦瓜是最美的。

②苦瓜外表的美是難以形容的,它晶潤透明,在陽光中,彷彿是白玉一般,連它長卵形的疣狀突起部分也長得那麼細緻,觸摸起來清涼滑潤,也是玉的感覺。所以我覺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清朝寫實性玉雕的代表之作,歷來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細、寫實之美,我覺得最動人的是雕這件作品的無名藝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結合,確實是一個驚人的靈感。比較起來,雖然“翠玉白菜”的聲名遠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認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於玉的質地。

③苦瓜俗稱“錦荔枝”“癩葡萄”,“白玉苦瓜”表現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覺得它還不能完全表現苦瓜的內容以及苦瓜的味覺。苦瓜切開也是美的,它的內部和種子是鮮紅色,像是有生命流動的鮮血。有一次我把切開的苦瓜擺在白瓷的盤子裡,紅白相映,幾乎是畫筆所無法表達的。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涼意,那也只是一種感覺而已。

④不管苦瓜有多麼美麗,它還是用來吃的。我年幼的時候最怕吃苦瓜,因為老使我想起在灶臺熬著的中藥,總覺得好好的鮮美蔬菜不吃,為何一定要吃那麼苦的瓜。偏偏家裡就種著幾株苦瓜,有時抗議無效,常被媽媽逼著吃苦瓜,說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實是因為家中的苦瓜生產過剩。

⑤嗜吃苦瓜還是這幾年的事,也許是年紀大,經歷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為苦了;也許是苦瓜的美,讓我在吃的時候忘卻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我發現苦瓜的苦不是澀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種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懷想起少年時代惆悵的往事,苦樂相雜,難以析辨。

⑥苦瓜有很多種吃法,我最喜歡的一種是江浙館子裡的“苦瓜生吃”,把苦瓜切成透明的薄片,蘸著醬油、醋和蒜末調成的醬,很奇怪,苦瓜生吃起來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在滿桌的油膩中,它獨樹一幟,沒有一道菜比得上。有一回和畫家王藍一起進餐,他也最嗜苦瓜,一個人可以吃下一大盤,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點也不苦。有一家江浙館裡別出心裁,把這道菜叫做“白玉生吃”,讓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吃在口裡自然想起故宮的“白玉苦瓜”,裡面充滿了美麗的聯想。

⑦畫家席德進生前也愛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還能下廚。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肉,每次請客都親自做這道菜。上市場挑選最好的苦瓜,還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細心地搗碎以後,塞在挖空的苦瓜裡,要塞到飽滿結實,或蒸或煮,別有風味。一次,畫家請客,我看到他在廚房裡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時,真覺得人生的享受無過於此。我們開玩笑地把畫家的拿手菜取名為“白玉盅”。如今畫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隨他去了。我好幾次吃這道菜,總品不出過去的那種滋味。

⑧苦瓜真是一種奇異的蔬菜,它是最美和最苦的結合,這種結合恐怕是造物者“美麗的錯誤”。以前有一種酸酸甜甜的飲料,廣告詞是“初戀的滋味”,我覺得苦瓜可以說是“失戀的滋味”,戀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戀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個人不能嘗苦,那麼也就不能體會到那苦中的美。

⑨我們都是吃過苦瓜的,卻少有人看過苦瓜樹。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裡長出累累的苦瓜,農民正在收採,他們把包著苦瓜的紙解開,採摘下來,就像在樹上取下一顆顆的白玉。我站在田邊,看著籃中滿滿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動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裡的美,是遠遠比故宮櫥窗裡的苦瓜還令人感動的。

⑩我買了一個剛從田裡採下的苦瓜,擺在家裡,捨不得吃;放置幾天以後,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與透明,吃起來也絲毫不苦,風味盡失。這使我想起了人世間的許多事,美與苦是並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麼苦瓜的創作不能說是美麗的錯誤,它是人生真實的一個小影。

18.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以“白玉盅”為題,點出寫作對象,突出表現了苦瓜的外在特點,流露出作者對苦瓜深深的喜愛之情。

B.文章第⑧段說苦瓜“是造物者‘美麗的錯誤’”,指苦瓜是美和苦的結合。第⑩段說“苦瓜的創作不能說是美麗的錯誤”,則是感悟到了人生的美苦並生。兩種說法並不矛盾。

C.文章託物言志,寫苦瓜外表之美難以形容切開也是美的,意在告誡人們做人要追求外表與內在的和諧統一。

D.文章語言清新淡雅,簡單平實的生活故事中蘊含著作者細膩的情感,由厭吃到苦瓜到嗜吃苦瓜的轉變反映出對人生世事苦樂相雜的感悟。

19.文章圍繞“苦瓜”展開,請梳理出作者的寫作思路。(6分)

20.作者在第②段是如何表現苦瓜之美的?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

六、寫作

21. 根據以下材料完成一篇記敘文。(40分)

世間萬物皆有溫度。大地山川,鳥獸蟲魚,一種手勢,一個眼神……甚至文字也是有溫度的。溫度讓人世間感知冷暖,體驗百態,領悟人生的況味。

要求: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不少於800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