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 放下焦慮,祝福孩子

智 悲 心 語



《殊勝誓言續》:誰以身語意,盡力承侍師,定無礙出現,威力與加持。

— 索達吉堪布



放下焦慮,祝福孩子

放下焦慮,祝福孩子

焦慮的父母,有說是在如今大環境下的產物,有說是原生家庭的罪過。無論什麼原因,總之現在處在焦慮中的父母越來越多,並且這些無關金錢。父母處在焦慮中,孩子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

在80後父母中,不少人除了受社會環境的影響以外,最根深蒂固的影響應該是從原生家庭中帶來的潛在的情緒困擾。父母自己就深陷原生家庭的陰影中無法自拔,很有可能也會把這種傷害帶給自己的下一代,儘管不少為人父母的人已經瞭解了這些原因,可是,卻很難解救自己。

放下焦慮,祝福孩子

1/ 每天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兩個孩子的身上,她卻得不到認可

最近,和幾個以前的同事相約小聚。

相談甚歡,期間沒想到,曾經非常淡定的“高冷範”曉晴,竟然在我的面前,因為極度不自信而流下了眼淚!

曉晴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我們分別不過五年。

那時,她的大孩子才剛剛上幼兒園。曉晴離開公司是因為她打算生第二個寶寶。

原以為她生完寶寶會繼續回來上班,可是,隨後傳來消息:她為了在家帶兩個孩子辭職做了一個全職媽媽。

在微信朋友圈裡,經常可以看見她曬自己開心地和孩子們一起的溫馨照,到處撒狗糧。原來,這一切都隱藏在曉晴極度自卑的陰影下!

在交談中發現,曉晴和自己父母的關係一直有些微妙,因為小的時候家裡有三個孩子,她在家裡排行第二,爸媽就沒有像稀罕姐姐那樣呵護她,更沒有像寶貝小弟弟那樣袒護她。所以,雖然自己已經身為人母,內心深處依然欠缺著來自父母的一份溫情的愛。這種缺失的愛造成了曉晴在與家人交流的時候,尤其是跟孩子交流的時候出現了問題。

曉晴說,她在孩子的眼裡沒有一絲權威,自己也覺得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又沒有工作,好像一無是處。內心的自卑暴露無遺,並且深深地困擾著她,造成了不能聽見任何不同的意見,哪怕有絲毫的不同之詞,她都會大發雷霆。在先生那邊,她也知道先生對她呵護有加,但是,自己還是沒辦法平心靜氣與先生交流。

儘管,曉晴知道家庭氛圍的微妙在於自己的不良情緒。可是,就是無法控制調節自己的內心,為此十分苦悶。

對他人反面評價的過度在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小時候父母對她的忽視,她的父母沒有給過她穩穩的愛。(原生家庭的陰影)



心理學中「依戀關係理論」認為,一個人小時候與父母的相處模式會成為他的核心關係模式,而且極有可能影響人的一生。

放下焦慮,祝福孩子

2/ 媽媽的情緒影響一個家庭,她該怎麼辦?

太多女人在對孩子和丈夫付出更多愛的同時,自己卻是一個“蜷縮”的人。

她們內心深處沒有自信,因為從小缺乏父母的關注和穩穩的愛,生怕自己做不好某件事情會被家人否定。



原生家庭中父母對自己的冷淡,造成了內心深處的安全感和愛的缺乏感。為了將這些缺乏感釋放,他們只能委屈自己的內心,表現出對親密關係的謹小慎微。



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很多人成長的環境並不是那麼理想,作為孩子,很多時候只能去適應。

這時候形成的性格、能力和思維模式,讓很多人在成年後有很多的情緒困擾著而無法釋懷。

當曉晴告訴我她內心的苦悶時,我用一位心理學老師的說法來幫她分析自己。

她的狀況從外部來看,好像是原生家庭的影響以及現在家庭的牽絆;但,從內心來看還是情緒和慾望在左右著她的感受和抉擇。

為什麼你總是對自己不自信?

有人說,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孩子。一個等待自己來關愛的孩子,Ta會在你不注意的時候指揮你鬧情緒。

心理學認為,如果一個人幼年時期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那Ta內在的一部分就會變成一個“內在的小孩”,住進Ta的內心深處。即便長大以後,Ta的行為和思維模式仍會受到內在小孩的影響。

放下焦慮,祝福孩子

3/ 收攝身心,覺察自我,走出焦慮和恐懼

那麼如何讓自己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欲求呢?

曉晴已經發現了自己情緒的來源,是父母在她小時候對自己的關愛不夠。

我告訴她,其實每一份不好的情緒造就了自己的不自在,這種情緒也是一個信號,它告訴你,看清自己的心理鬱結,發現那份沒有被滿足的欲求當中潛藏的能量。

當你冷靜地觀察自己這些情緒的時候,它就已經消失了。當情緒消失的時候,馬上拿起筆找張紙,把它寫出來。

用書寫來抒發內心的淤積,讓淤積有一個出口。

當這內心情緒的淤積漸漸消散以後,為了不讓這份淤積再次淤積,那就是調整生活形態。



李辛在《兒童健康講記》一書中說,生活形態的調整很簡單,你只需要做兩件事。一個是“收攝身心”,一個是“自我覺察”。



如果你一個人已經很久不能睡覺、處在焦躁的狀態,那麼,熬夜、看電視必須要避免,電腦、手機儘量少用。

再就是去自然環境去做運動。比如,長時間的靜心散步就是個不費什麼力氣的好訓練。李辛在書中說,每次散步至少1個小時,慢慢走,走到身軀和四肢末梢溫暖、手指鼓脹才算到位。注意散步的時候,不要看手機、聽音樂,也不要聊天,靜靜地關注自然之聲或者關注自己的腳底。

我試過,這個方法非常好。有一段時間,自己也是內心莫名煩躁,也找不出煩躁的原因。突然有一天就特別想出去走走,於是,就去家門口的公園“走山”。我自己給這種慢走定義為“走山”,慢慢走,聆聽自然的聲音,在公園人少的空當去,靜靜地走,關注自己的雙腳邁出的每一步,就在當下。

另一個就是“覺察自我”。這個對不少父母要去稍微高一些,就是要學會集中心力覺察自己的狀態。比如,你的情緒是隨著某件事有波動,或者心很散東想西想,定不下來等,都是散亂,覺察這個心的動態,讓它靜下來。佛家有句話非常實用:靜能生定,定能生慧。慧就是智慧,人就不會隨著外界的事物情緒波動。也還是那句佛家常說的:境隨心轉。心不被外境所影響,你就是自己的主人,那時候回真正的自在。

總之,影響孩子情緒和作為的與父母的狀態很密切。做一個溫暖、智慧的父母,引領孩子和自己走向身心愉悅的彼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