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斯登原則:放下“家長權威”和孩子交朋友,進退有度進行溝通

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會自覺進入一個誤區:家庭交往中,父母是絕對的“權威”,

孩子一般必須服從於家長的安排,因為從父母的角度來審視孩子,大人的考慮更趨向於周全與完善,對孩子的要求百利而無一害。

但是一般這種家庭模式,會自動將親子關係歸為“不親近”一類,因為家長的嚴格,使得孩子不敢也不願去親近父母,長此以往,孩子與家長的關係就會變得十分冷淡,甚至隨著時間的構建,形成一道又高又厚的牆壁。所以說,孩子主動的去迴避家長偶爾投來的親情,也成了必然結果。

藍斯登原則:放下“家長權威”和孩子交朋友,進退有度進行溝通

關於“藍斯登原則”的實質:

藍斯登原則的實質就是“進退有度”。好比當一個人不斷的向上爬樓梯時,一定要時刻保持樓道的整潔乾淨,以免下樓梯時會不小心滑倒。

為人處世是一門學問,當在與人交往,處理關係時可以寵辱不驚、張弛有度、進退適當時,在為人父母后就可以在維持與子女的親子關係時遊刃有餘。

藍斯登原則:放下“家長權威”和孩子交朋友,進退有度進行溝通

而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社會當中,如若家長意識過於強硬,規定好條例,不允許孩子有自由發言權、決定權,因不信任孩子而將事情包辦一身,那麼孩子的生活將來一定會長時間處於昏暗之中。

當父母開始學會以孩子的快樂為重,而不是一味地管教他們,那麼親子關係將會被經營的更加和諧。

藍斯登原則:放下“家長權威”和孩子交朋友,進退有度進行溝通

對於“藍斯登原則”,家長可以從中獲得哪些啟示呢?

與企事業中上司管理員工的模式相類比,如果上司“崇尚”剝削制度,為其工作的員工就不能受到平等的待遇,自然工作的熱情也被打消了一半,這與父母對孩子施加的權威形式的教育類比相似。尊重孩子的思想是每個家長都應該首要做到的事情,因此,通過該原則,為人父母可以從中得到這些啟發:

一、可以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獨立思想

孩子是非觀的形成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的,而在這過程中,對孩子起到首要影響作用的人物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舉止可以隱隱透露出自己的是非觀,而這也會悄悄的影響到孩子,但是家長不能以自己的經驗將孩子的想法一概而論。

藍斯登原則:放下“家長權威”和孩子交朋友,進退有度進行溝通

在教育孩子時,對給他們預留出一些空間,用相對寬鬆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多進行自己思考,通過自己的人生經驗來總結是非觀,鍛鍊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種能力一般會隨著孩子的年齡與人生經歷增長,這時家長就應該立刻意識到:不能再用自己慣用的法則來約束孩子的行為與思想了,相反可以通過某種方法鍛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譬如,給孩子拋出一個問題,讓他們自行思考,時間久了,孩子不僅會變得十分有主見,還能擁有很強的自我分析能力,以及遇事冷靜的態度。

藍斯登原則:放下“家長權威”和孩子交朋友,進退有度進行溝通

二、與孩子進行平等、有效交流溝通

孩子之所以與家長有代溝、衝突,主要是因為家長經常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和長輩視角來要求孩子,即便是正常談話,最終也會因為其背後的“不平等”而不歡而散。

譬如當孩子沒考好時,被家長叫過去,準備一次談話,但當父母自身用教導和俯視的態度觀察孩子的成績和態度時,就會將談話推入到一種僵局當中。

藍斯登原則:放下“家長權威”和孩子交朋友,進退有度進行溝通

有些孩子天性活潑開朗,樂於與父母進行溝通,而面對家長的某些不正確的態度,這些孩子也會有勇氣與其“對峙”,而許多性格內向的孩子,不會也不敢對父母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又因為父母並沒有將自己放在與其平等的位置上,自然也很難對家長敞開心扉說亮話。

而這時父母最應該的是,放低姿態,與孩子平等的,面對面交流,用一種朋友的語氣和態度,與孩子進行一次靈魂上的溝通。

比如家庭事務中,讓孩子儘量成為商討的一員,每週開展一次家庭小會議,多與孩子交流,彼此要在某些事情上形成共鳴,如果實在有分歧,家長也要重視著聽取孩子的意見和想法。

藍斯登原則:放下“家長權威”和孩子交朋友,進退有度進行溝通

三、走進孩子的精神世界

每個人的內心都建築者一所心靈城堡,而裡面一般住著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般父母是不會被“邀請進入”的,這就相當於孩子心中的精神世界,很難接受大人的“入侵”。

因為一般情況下,成年人最關注的除了孩子的身體健康外,就是學習情況了,當孩子某次考砸,溫柔的父母會幫助孩子耐心分析錯題,脾氣暴躁的父母會直接訓斥到孩子頭上。

因此常常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想法,生活上同樣需要關注和引導。如果他們感受不到父母來自精神世界的關愛,會讓他們主動封閉自己的內心,即使有什麼心事也不願意和父母訴說,這樣的相處就是低質量的了。

藍斯登原則:放下“家長權威”和孩子交朋友,進退有度進行溝通

所以,父母應該怎樣正確的與孩子溝通呢?

一、學會從孩子的角度觀察世界

無疑,孩子眼中的世界與成年人所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因為孩子還是涉世未深的“小白兔”,外面的世界在他們看來是闊大而又美好的,而家長的觀點卻是大相徑庭,也因此,孩子與父母在進行溝通交流時會產生很大的障礙。

而孩子因為心智尚未發育成熟往往無法理解成年人世界和觀點,這也是他們無能為力的,但是作為父母 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行動:

將自己置身處地於孩子的立場,用孩童的角度去觀察問題,並甚至將自己想象成一個小孩,只有這樣才能拉進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彼此之間產生許多話題。

就好比,幼師在照顧小朋友時,都慣用小孩子的語氣與之對話,就像“哇,你畫的小老虎真漂亮,你真棒”等等鼓勵性的話語。久了孩子就能主動與家長交流。

藍斯登原則:放下“家長權威”和孩子交朋友,進退有度進行溝通

二、多一些耐心給孩子

孩子在身心各方面都未發育成熟,而在探索的過程中總會犯下大大小小的錯誤,這時的父母不能火急火燎的批評孩子,這樣會壓制孩子的想象力與好奇心。

對孩子有耐心,首先就是要意識到,不能夠一味的強調孩子要”聽話“。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潑好動,教育孩子並不是說,讓孩子一定要做一個聽大人話的孩子。

孩子可以不是那麼的“盡如人意”,畢竟人無完人,但是決不能硬性要求孩子要做到完美。

當孩子在求知過程中,有了父母的陪伴,自然就拉近了與父母的關係,與家長隨意交流也就成了家常便飯。

藍斯登原則:放下“家長權威”和孩子交朋友,進退有度進行溝通

三、放下“尊嚴”,還給孩子自由空間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對方尊重,並且平等的看待,父母亦是如此,若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板著臉,展現給孩子一副嚴肅的面孔,那麼孩子看了都覺得恐懼,更別提主動要求溝通交流了。

所以說,所謂的親子關係,是應該建立在平等的“友人”關係之上的,這並不是讓孩子忘記對父母必須給予應有的尊敬,但是父母也應該放下“尊嚴”,即在孩子面前擺低姿態,

當彼此處成朋友關係後,溝通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而對於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當然也是出於孩子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需要有獨立思考、自由發展的餘地,如果這些“私人領域”家長都要去幹涉,那麼孩子肯定就會刻意去排斥家長好的或者壞的干擾了。

藍斯登原則:放下“家長權威”和孩子交朋友,進退有度進行溝通

所以說,不要總覺得孩子不夠親近自己,在抱怨孩子之前,家長們一定審視清楚自己的行為與過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