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据说王羲之写书法用拨镫法。古人执笔都有哪些方法?什么执笔法好?

泥鳅的N种吃法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纠结,个人认为怎么样执笔取决于写什么样的字和写谁的字体。比如小楷需要拿低一些,大字拿高一些,同样的问题要不要悬腕之类的,这都取决于写字时,自己的手腕手肘能否灵活运动不受限制。举个简单的栗子🌰,写字就像吃饭,你筷子拿得再好,最终目的是要把菜夹到碗里,吃到嘴里,夹菜拿筷子 喝汤用勺子,我们写字最终目的是把字写好,如果一味的纠结于执笔法哪种正确,那是舍本逐末,执笔无定法,说的也不是随意拿笔写字,而是根据书写性来判断,这个问题日后在练习过程中可以慢慢体会到。感谢🙏


媛媛懑懑


古代的执笔姿势说起来很多,有单苞法、双苞法、双钩法、撮管法、捻管法、拨蹬法等等。这是从不同的形态,对执笔姿势的不同注解,名词太多,看起来有点复杂。

我们今天说点简单的,就从手指的数量来分。

二指执笔法

用拇指和食指执笔,其余手指曲向掌心。

三指执笔法

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执笔,其余手指曲向掌心。

四指执笔法

用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执笔,小手指曲向掌心。运笔要领是“推、拖、捻、拽”。

五指执笔法

五指共同执笔,运笔要领是“撅、押、钩、格、抵”。

以上四种执笔法,前两种灵活性较强,适合行书、草书,后两种稳定性较强,适合篆书、隶书、楷书。

当然,执笔姿势哪个比较好,哪个更适合,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何绍基的“回腕法”,被启功认为是“猪蹄法”,但依然不影响“绍基体”的个性。

再比如浓墨宰相刘墉,在外人面前,他写字时执笔端正。实际上,他自己写字的时候,不论字的大小,他都转动笔管,飞快的书写,“笔如舞滚龙,左右盘旋”,有时写兴奋了,笔脱手飞出。

这两个例子,似乎都不是标准的执笔姿势,但,那又如何?

我是【写字吧】,期待你的【关注】!


写字吧


其实指笔也无定法

整理一下

自古至今,毛笔的握笔方法可以说应有尽有,五花八门。据已故的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从古画上书写者的执笔姿势考证认为,古人是用三指执笔法写毛笔字的。(启明按:关于古代人握毛笔的方法大家可以参考启明之前发布的文章《古代人是怎样拿毛笔的?(附王羲之执笔图及历代执笔方法)》)

三指执笔法

因为那时候的人都盘腿坐在地上,也有双膝着地跪坐的,屁股坐在跪着的双腿上。那时候没有板凳也没有桌子,只有像茶几之类的机于,因为机子很低,写字时手都得悬起。此法传到日本,一直沿袭至今。

从上边的图可以看出日本人握毛笔的方法,这大概是中国古代人的握毛笔的方法。

到末代桌椅板凳开始大兴,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变更,执笔方法也变为五格执笔法了。

宋代大书家苏东坡却仍用三指执笔,当时有人指出他执笔方法不对头,他却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就是说执笔没有一定的标准方法,只要手心虚空,执得灵便就行。

再如握管法,用手掌将笔杆整把地抓住书写。

握管式的执笔法。[东汉]《仓颉》(局部)

撮管法是将五个手指的指尖并拢在一起,捏住笔杆的尾部书写。

图中红色线框里的握笔方法便是撮管法

古人执笔方法众多,但使用最广泛,也可以说普遍接受的是“按、压、钩、顶、抵”五指执笔法。

一、五指执笔法

“五指执笔法’是用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

具体的握笔方法是:

大拇指的第一书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

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

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

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

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

同样是五指执笔法,又因手格的张开和并拢、笔执在指尖处还是手指第二关节处而形成多种形式,古人称之为“凤眼”、“虎口”、“鹅头”等五指执笔的不同态势。

二、枕腕、悬腕与悬肘

1.枕腕

枕腕是执笔的手腕枕靠在桌面上或枕靠在左手背上书写的方法。也有采用一种叫“臂搁”的竹片来搁手的,一般用于夏天,因夏大容易出汗,手上的汗水容易将纸洇潮。

臂搁,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搁手臂的。

用枕腕法书写毛笔字,因手腕靠在桌上手很平稳,适宜于写小楷或一寸见方的中楷,但也因手腕搁死了难于移动。如果再写大一些的字,就要用悬碗来书写。

2.悬腕

悬腕,也就是把腕部悬于空中。(注意,肘部仍然没有离开桌面)

悬腕是执笔的手腕悬起,离开桌面,肘(Zhou,上臂与前臂相连的、突出且可活动的部位)臂仍靠在桌上的书写方法。这种方法,手腕活动范围比枕腕法大一些,臂和肘关节还是靠在桌上,仍然比较平稳,可写二三寸大小的大楷字。如果写对联或擘窠大字,就要用悬肘法来书写。

3.悬肘

悬肘,就是像图中的书写者那样将腕部和肘部都悬于空中。

悬肘是执笔的手臂全部悬空来书写毛笔字的方法。这种方法因手臂不靠在桌上,没有一点妨碍,可以任意挥洒,不管写大字、小字都很适宜,是最佳的书写方式,也是书法家普遍采用的方法。宋代的大书法家米蒂,连写小楷字都用悬肘法来写,可见他功力有多深。当然初学者没有必要这样做。

我们练毛笔字,在起步阶段时,因对毛笔的性能一点也不熟悉,可先用悬腕法写二三寸见方的楷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对笔法稍有把握以后,手也慢慢听使唤了,可采用悬肘法来练习。(启明按:启明在跟老师学习的时候,上来就是直接悬肘了,感觉也未尝不可)。

如上图所示,启明跟老师学的时候,就是这样直接站着悬肘书写,写的字大概十五厘米见方。

当然,突然将手臂全部悬空,一上来有一定的困难,手会酸麻、疼痛,只要坚持便会解决。快则一个星期,慢则一个月。如果开始阶段就怕疼,或者看看写的字还没有原来枕腕时写得好,仍把手臂放回到桌面上,那很可能一辈子手臂都悬不起来。

三、执笔的高低与松紧

执笔的高低是指执笔的手指(无名指)与笔头之间的距离,距离长就是执得高,反之,距离短就是执得低。

执笔高低可参考上图

执得高,手执在笔杆的中部或尾部,书写时手腕或手指移动一分,笔毫就会在纸上移动一寸,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结体也会奇趣横生,因此,这种方法有利于写行书和草书。但由于执笔高,手中之力传递到笔尖的距离远,笔画容易浮滑。

相反,执笔低,笔力易于到达笔尖,笔圆较沉稳,有利于写篆书、隶书及楷书。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林散之先生写草书仍然低执笔,他并不依赖手指的拨动以求得草书结体出于意料之外的奇趣,而是靠手腕、手臂的协调动作追求笔画的沉着痛快。

此图为林散之先生的执笔,可见林散之先生执笔是相对较低的。

初学者练正楷,执笔应该低一些(离笔根约1寸),使笔画稳健些。执笔高了,变化大,写楷书就不容易掌握。

还有执笔的松紧问题。执得太紧,手太用劲就会颤抖且手指疼痛。执得太松,一点力也不用,笔就会掉下来。对于初学者来说,从未拿过毛笔,心理比较紧张,因此可适当放松些。当然,写字不是不用力,古人说“力在笔尖”,是要将力量通过执笔的手传递到笔尖上,不能停留在手臂或手指上。写字用的是巧力而不是死力。巧力来自久练,这就像骑自行车一样,会骑了,习惯成自然,并不感觉到自己在用力。写毛笔字如果感觉不到自己在用力,运笔自如了,也就过了执笔关了。

这里启明再引用知乎上Daniel FC关于执笔松紧的一段论述:

很多朋友在学写字之前就已经听说过“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之类形容运笔有力的词语了,于是就先入为主,自然而然地认为写字的时候,就应该用力握笔,死死地把笔抓牢。因为握笔过分用力,写起字来就会不够灵活、运笔艰难,写出来的字显得生硬而没有灵性。这个误区流毒甚广,远至东晋著名书法家都被黑了。

王献之幼时学于父(王羲之),其次学张芝。据说,羲之曾经从背后掣拔其笔,试测他的笔力,叹云:“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可见王羲之很早就对他寄予厚望。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说法居然是有来历的! 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晋书·列传第五十王献之传》

事实上,学过初中物理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手指握笔的时候,为笔提供的仅仅是对笔管的压力,在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这个压力仅仅影响手指对笔的最大静摩擦力。而笔的静摩擦力,只要与笔的重力和纸面对笔的弹力两者合力相互抵消就足够了。无论人怎么用力握笔,都不会影响这个竖直面的受力情况。

简单说来,只要手能把笔握住就行,握得再紧都不可能对运笔产生影响,反而因为肌肉紧张,影响运笔流畅性。握笔越松,字越活。

四、运指、运腕与运肘

写毛笔字是用手指、手腕或臂肘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的。纯粹用手指的拨动来完成点画的书写的叫“运指”。由手腕的运动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腕”。由手臂和肘部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肘”。

写小楷或寸楷(一寸见方的楷书字)时,手腕(手拿根部与胳膊下端相连的可活动部位)枕于桌上,握笔的拇指和食指均斜立于笔旁,手掌也尽量竖起,手背与桌面形成70度或80度的夹角,古人称其为“脱平掌竖”,握笔的食指与拇指间形成如“凤眼”状的扁圈,这种执笔法叫“凤眼”。

写二三寸见方的大措字,不能用枕腕法来写了,一则手指拨动的范围很小,写不了大楷字,二则手指拨动大了笔就倾倒,会出现病笔,应该用运腕法来写。运腕法,手腕必须悬起,手掌自然放松,手背与桌面呈45度左右的夹角。如果写再大些的字用悬腕法,因为肘关节枕在桌上写竖画时很容易写歪了。所以,写大字时,手臂一定要悬起,即使是写二三寸见方的大楷,悬起手臂练也是相当有益的。

写斗大的大字,不仅手臂要悬起而且人要站立起来书写,这时执笔的手掌也随之而平缓放松,手背和手臂呈一平面,与桌面成平行状。古人称之为“平覆式”。这时手腕完全放手,可以自由灵活地左右上下运动,写大字时是以运肘与运腕相结合来完成的。

除了小楷以外,我们不赞成纯粹用运指法来写毛笔字。有的人练悬肘写大楷,手臂、手腕虽然悬起来了,但仍处于静止僵死的状态,书写时还是用手指的拨动来完成,而且笔杆倾倒得很严重。这就失去了悬肘的意义。悬肘应该尽量少运手指,而以腕、肘的运动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笔杆也不是一定要始终垂直于纸面,在书写的过程中,笔杆可以略作自然的倾侧,但幅度要小,一般写楷书时笔杆应经常保持垂直状态。



黄山健墨


说通俗一点吧。

执笔最常见的有五指和三指执笔法。

五指执笔稳定性好,适合写欧楷类法度严谨的字帖。

三指执笔灵活性好,适合写结体灵活多变的字帖。

就两种执笔法来说,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用方向的分别。

但是,等一个人控笔很好的时候也就不分哪种执笔法了。






杨多婪


古代高桌没有出现以前,主要以单钩或双钩法。当高桌出现以后才逐渐有了五指执笔法。“执笔无定法”,清代周星莲说此语出自欧阳修,康有为说出自苏轼。苏轼《论书》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首出谁人之口,并非其要,要紧的是这句话道出了执笔的真谛。字形大小和书体的变化以及书写姿势的改变,执笔的方法都可能相应的改变,所以执笔法应该是灵活的,放松的,自由的。







俗一


执笔方法比较有名的有捻管法,拨镫法,撮管法,双钩法,握管法,单钩法等。古人讲“把笔无定法”,但“拨镫法”逐渐被奉为经典。本人认为捻管法最佳,捻管的第一能使笔锋经常保持顺畅的态势,确保书写流畅;第二通过捻管随时将笔锋调整在笔划的中央位置运行,这就是我们常言的中锋动笔,只有通过中锋动笔才能达到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


虚怀若古666


等~

正确的执笔姿势一般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执笔正确,写字事半功倍。然而,执笔方法绝不是一定之规,以上的十几种执笔方法是根据不同的情况下,比如说些不同大小的字,真草隶篆不同字体,纸张尺幅不同大小,甚至毛笔不同大小等,情况不同执笔方法不同。当然了,执笔无定法,适意即为佳,换言之,就是怎样方便怎样来。


浅色推广设计


历代书法家对执笔的方法有着种种不同的见解和主张,诸如"单钩法"、"双钩法"、"回腕法"、"鹅头法"、"凤眼法"等等。实践证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拨镫法"是最好的执笔方法。写书法,执笔是手段,不是目的。正确的执笔方法是在基本合理的情况下,主要是取舒适、灵便、自然、如意,这才符合人的生理条件。其中,"指实"、"掌虚″是执笔的原则。


13279669818


正确的执笔姿势一般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执笔正确,写字事半功倍。然而,执笔方法绝不是一定之规,这几种执笔方法是根据不同的情况下,比如说些不同大小的字,真草隶篆不同字体,纸张尺幅不同大小,甚至毛笔不同大小等,情况不同执笔方法不同。当然了,执笔无定法,适意即为佳,换言之,就是怎样方便怎样来。











树木存光


古人执笔本无定法,笔法因人而异。我有时用五指执笔,有时三指,觉得行书用拨镫法较出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