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萬億元“新基建”強勢推進 全面落地已是水到渠成

本報記者 蘇詩鈺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新基建”投資的重視程度明顯提升。但“新基建”並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明確了“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定位,隨後“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

2020年1月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要“出臺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推進智能、綠色製造”,此後多個地方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把5G網絡建設等作為了2020年的投資重點。

“新基建”

主要“新”在三個方面

區別於傳統基建,“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領域: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廣發證券經過推測粗略計算得出,七大領域“新基建”的年內投資規模可能大約在1.1萬億元左右。

國新未來科學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徐光瑞3月6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主要“新”在三個方面,一是基礎新,“新基建”更加關注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底層信息技術的應用,帶動智能設備的生產和應用,而傳統基建主要依賴鋼鐵、水泥等;二是作用新,“新基建”不僅本身是新業態、新技術,並且能夠通過數據的收集、計算、模擬、反饋等創造出更多的新市場、新需求;三是模式新,“新基建”可以通過更加豐富的金融手段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投資和運營,優化和改變以往傳統基建僅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固有模式。

財政部專家庫專家、360政企安全集團投資總監唐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與傳統基建本質差別的是,“新基建”項目單體投資體量較小,大致以十億元以下投資體量的項目居多,數十億元投資體量的項目極少。所以,在社會資本方面,對“新基建”的投資會採取更具戰略性的模式,不是以獲取建設利潤或做大資產規模為導向,更多是基於自身的產業來佈局新的可協同要素,以力爭讓自身產業可以更高效、更全面地觸達市場和客戶,在新的市場格局中佔據一席之地。在政府方面,投資“新基建”的主要目的也是發揮其與各類產業協同配合功能,所以重在創新、重在前期研究,而不會像投資傳統基建那樣相對模板化地進行運作。

唐川表示,整體來看,“新基建”的服務範圍是全領域、全市場的。在“新基建”投資體量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受“智慧城市”“智慧環保”“智慧交通”等概念的帶動,傳統基建也會有更多的擴建投資需求。但在前期看來,“新基建”的投資主要會聚焦於其本身的範疇,即5G網絡基建、新物流基礎設施、新能源服務設施、大數據服務設施等領域,同時帶動管理系統、安全系統、智能硬件、交通設備、通信設備、芯片等配套領域的發展。

“新基建”賦能經濟發展

刺激形成新增長點

值得關注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央對“新基建”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多個重要會議部署“新基建”投資。平安證券指出,“新基建”既可以穩定投資、補齊國內IT基礎設施短板,還可以賦能經濟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同時,“新基建”投資主要由各類運營商和企業進行,市場化投資佔比較傳統基建大,對財政資金的依賴性沒有那麼強。

徐光瑞表示,中央部署後多地密集行動佈局“新基建”,需要注意三類問題。一是要避免走大水漫灌、盲目刺激的老路,要嚴格以高質量發展為要求,將資金投入到符合地方發展的重要領域;二是要統籌協調好政府、企業等各方資源,特別是對民間資本參與“新基建”要從政策、資金、管理等多個維度給予足夠的引導和扶持;三是做好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通過專項債、PPP等模式支持“新基建”,配合降低融資成本、減稅降費、加大對研發成本補貼等方式。

唐川表示,近期,各地新出臺的基建發展規劃皆涵蓋了產業轉型發展、創新驅動、“五網”建設相關的“新基建”項目,且“新基建”的佔比有上升趨勢。而在新經濟、新產業、新模式等理念、發展目標的影響下,市場也會自發地將資金聚焦於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的“新基建”領域。可以說,從政策層面和市場層面,注意力、資源、資金都會逐步聚焦於“新基建”的發展。故而,“新基建”的全面落地已是水到渠成。

金融支持方面,唐川表示,金融機構應該重點支持新興科技領域的相關企業,並針對“新基建”和其相關企業的本質特性,用全新的模式和理念予以服務,如在提供信貸服務時不以土地、固定資產為主要評估標準和抵押物,而積極探索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或是基於建設、服務的預期收益提供中短期貸款等等。此外,從管理層角度來看,針對“新基建”,在專項債、ABS、REITs等金融工具,以及PPP模式的使用過程中提供政策傾斜,也是比較好的投融資促進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