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关中锅盔风情

锅盔,是陕西八大怪之一。人称“锅盔象锅盖”,即象头盔状,顾名思义又叫锅盔。锅盔制作工艺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干硬耐嚼,内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

关中锅盔风情

锅盔,又叫锅魁、锅盔馍、干馍,是陕西省关中地区城乡居民喜食的汉族传统风味面食小吃,尤以乾州锅盔(乾县锅盔)最为有名。

锅盔整体呈圆形,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活适口,能久放,便携带。省外人编成的顺口溜“陕西十大怪”中,有一怪为“烙馍像锅盖”,指的就是锅盔。

关中较为著名的有乾州锅盔、长武县锅盔、岐山县锅盔,凤翔县锅盔。

关中锅盔风情

在中国历史上,秦军能征惯战是不争的事实,否则秦始皇如何能统一中国?在秦军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当中,有一种至今依然被陕西人所钟爱的干粮——锅盔,是功不可没的。

陕西锅盔的制作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相传周文王伐纣时锅盔就被用做兵士的军粮,在陕西西府一带,至今还有一个锅盔品种叫“文王锅盔”。锅盔,到了秦代更是被发扬光大、普及推广。秦人制作的锅盔,个儿大、饼厚、瓷实。据说锅盔最初不叫锅盔,因其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饼。当时秦军行军时士兵配发的墩饼,一个都有五六斤重,一个墩饼的直径大约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而且士兵的携带方式也很独特,两个墩饼为一组,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儿,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胸各搭一个,如同民间过去常用的褡裢一般。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在突遇作战时,墩饼竟成了极好的单兵护具,起到了盔甲(防弹背心)的作用。更难得的是,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被秦军士兵拔出来后又可用来射杀敌军。墩饼能“吃箭”,也成了秦军获胜的一大法宝。而后士兵们便把墩饼唤做“锅盔”,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锅盔”也由此而名声大振。秦人出门,家中必烙锅盔,让出门人带上,这一习俗延续至今。据说,三国时期,著名的诸葛亮草船借箭之计,其灵感就来源于秦军的锅盔吃箭。

秦军能力克群雄统一六国,除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原因外,“锅盔”作为战士的主要干粮,也有着突出贡献。锅盔的保质期比较长,适合长时间存放和携带,这和锅盔的用料及制作方法密不可分。锅盔的制作方式非常讲究,要用上好的小麦面粉,用水搅拌,和成面团,待发酵后用擀面杖擀成大圆饼,置于平底大铁鏊中,用文火慢慢烙之,炕干水分、皮微焦黄而瓤干香醇。锅盔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放上10天半个月也不会起霉变质,适合长距离作战食用,完全可以和今天军队所使用的压缩干粮媲美。

其他国家的军队在这一点上,已先输给秦军一筹。比如楚军主要食物是米饭团,保质期是非常短的,士兵往往携带三两日就会变馊,吃了大多会闹肚子、腹泻不止。而秦军则不同,锅盔不仅保质期长,士兵们在食用时还不断创新,如用煮牛羊肉的汤,就着锅盔吃,这就是今天陕西仍很流行的水盆羊(牛)肉的吃法。有些聪明的士兵,把锅盔掰成很小的块儿,放入铁质的头盔里,浇上滚烫的牛羊肉汤。经过深加工的锅盔,汤鲜、馍软、热乎,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的牛羊肉泡馍就是由此而来的。有美食果腹的秦军壮汉,上了战场英勇无比,横扫六国、势如破竹。

关中锅盔风情

相传,当年修筑乾陵(即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时,动员了众多的工匠、民夫、士兵,吃饭问题供应不上,有的士兵就用面粉制成饼坯,放在头盔里在火上烤熟而食,这种饼不但味道香酥,而且还便于贮存,被当地民间运用。因为饼是以头盔代锅而制,故名锅盔。乾州锅盔是陕西风味独特的传统小吃之一,其外观呈圆形,馍边压成带辐射状的一高一低的波纹,火色均匀,看上去宛如一个大菊花图案。其显著特点是:边薄心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色形美观。用手掰开,层层分明;用刀切开,状如板油。闻着香,吃起酥,回味无穷,耐饥,耐贮,携带方便。

关中锅盔风情

锅盔制作工艺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西府。做锅盔用的锅一定得用生铁铸成的大锅,做锅盔用的面必须用当年收成以后上好的麦子磨成的面粉,经过发酵后,让面醒过劲儿。然后经过师傅揉、摔、捏、拍、捻、压、擀等多道手法,使面糅合的十分均匀。这时,师傅操起一根鸭蛋粗细的擀面杖,慢慢地把面团擀成一张大饼的模样。

这样就到了下一道工序,就应该开始烙馍了,这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因为火候的大小决定着锅盔的颜色和质地,一般人烙制时候没有掌握好火候,不是没有熟透,就是烙糊了。烧火用的是材料一般也很讲究,正宗的锅盔用当年上好的(麦尖)麦秸,而如今,人们做饭大多用上煤炭或者液化气了,所以,就很难再有以前那种纯正的麦香味道。

烙制锅盔是有多年经验的师傅来完成的,手法有:“一转、二翻、三挠”一转,就是锅盔在锅中要不停地转动;二翻,就是烙成一面以后再翻过来烙另一面;三挠。就是锅盔熟的时候挠一挠锅盔,听一听动静,如果发出清脆声音,上面有白色痕迹,那么就可以了,否则就没有熟透。等到快出锅时候,再撒上新鲜的芝麻,然后就可以出锅了。出锅以后的黄里透焦,焦里透黄,咬着酥脆,吃着香甜,不愧有陕西八大怪的美名。

关中锅盔风情

乾州锅盔是最有名的一种。据说它的发明和修建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有关。因为那工地上,民工众多,伙食成为一件大事;有人便想出这种方便食品来,有人更用自己的头盔来烙制干饼,这样就有了锅盔的名称。其实这锅盔也真有点儿像锅又像盔。锅是圆的,盔也是圆的。叫作锅盔的饼子也是圆的。乾州锅盔属薄型,一般比头盔稍大,中间略厚,表面有花纹形状,吃起来酥脆香甜。制作时需用木杠反复折压,分做小块后,再用木杠压出菊花形花纹。烤烙时用小火。以皮面微鼓,花纹着色为好。乾县因有唐代男女二皇帝合葬陵,已是旅游热点,来这里参观的,都以品尝乾州锅盔为乐事。县城街头,常有农民做了锅盔叫卖。因水分很少,便于携带,可贮存多日,许多人用来作礼品送人。

关中锅盔风情

宝鸡锅盔则另成一家。属厚型。二十世纪初时,有七八公分厚,一个约四五市斤重。发面。硬面。不使碱。有淡的,有椒盐的,以淡的为主。酥,脆,香,甜,可以白吃,不须就菜。因为太厚,吃起来须用点力气,人们把它叫作“睁眼锅盔”,形容得睁大了眼睛吃,也是一种夸张。这样的锅盔,如今已不多见。还有一种,用油合面,加核桃、芝麻、椒盐,约二三公分厚,一般一个约一市斤,又叫“斤托锅盔”。现在的宝鸡锅盔与此略相似,又有点新创意:面粉用大油掺和,配以各种调料,斜着下刀切开,成长三角形,装袋出售。还说着一个周文王伐纣时用作兵士军粮的故事。起了新名字——“文王锅盔”。

关中锅盔风情

宝鸡锅盔则另成一家。属厚型。二十世纪初时,有七八公分厚,一个约四五市斤重。发面。硬面。不使碱。有淡的,有椒盐的,以淡的为主。酥,脆,香,甜,可以白吃,不须就菜。因为太厚,吃起来须用点力气,人们把它叫作“睁眼锅盔”,形容得睁大了眼睛吃,也是一种夸张。这样的锅盔,如今已不多见。还有一种,用油合面,加核桃、芝麻、椒盐,约二三公分厚,一般一个约一市斤,又叫“斤托锅盔”。现在的宝鸡锅盔与此略相似,又有点新创意:面粉用大油掺和,配以各种调料,斜着下刀切开,成长三角形,装袋出售。还说着一个周文王伐纣时用作兵士军粮的故事。起了新名字——“文王锅盔”。

关中锅盔风情

锅盔自唐、宋以来,在西安城多处设有驿店,外地客商东来西往,北上南下,锅盔作为客商的携带干粮已远走他乡。明、清以来,做卖锅盔者遍布县城四周,光绪时期的张聪、刘有学;民国时期的邢呆子、赵乾儿、张广善;解放以来的庞天红、席金卵等,都是做锅盔此行中的能手。

关中锅盔风情

关中以西安府为中心(咸阳过去也归西安府),分为东府和西府。西府以宝鸡为代表,东府以渭南为代表。东府华州锅盔和面时似乎水分比西府多,掂在手里温软柔韧,圆边处有一圈裂纹,顺手就能撕开一绺带皮的馍块来放在嘴里细嚼。而西府扶风的一看就是硬面烙的,如盾牌一般固若金汤,须得用刀子狠戳猛切才得吃到嘴里。若论味道?东府的香软有弹性,越嚼越香。西府的刚如烈酒,耗牙费力,越吃越爽。东府华州少华峻秀,渭水涛涛,面粉凝山水灵气筋道耐嚼,麦香四溢,做出来的锅盔,自有东府的韵味。和西府的比,东府锅盔少了一些灵动的艺术气质,多了些老实稳重的质感。论形制,东府的和西府的都差不多大小,只是通体平整,没有翘起的边沿。显得更圆厚,更平实,更笨拙。约莫拇指竖起厚直径有一米阔,圆心处有一个拳头粗细的窟窿,壁面于其他部位浑然一体,方便携着它出门远行的人用包袱裹它时打结固定,给人结实顶饥的安全感。

若拿二者放在一起媲美,西府扶风的锅盔像正在鲤鱼打挺的梁山好汉,铁板桥的功夫几乎登峰造极;而东府华州的锅盔,简直就是仗剑挺立的将军,凛然不可侵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