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书法对于用笔真的很关键吗?为何?

大器书法幽默风趣


书法用笔及执笔方式完全是个人习惯,毛笔与钢笔及硬笔书法的执笔讲究更多是细节把握,以个人经验,若临欧体还是柳体,研究先人的执笔方式,可以进一步向前;

在学习书法时,规范一下执笔,一方面书法讲求精、气、神,笔断意连,坐姿很关键,对初学者先从形上到位,也就是古人讲的,“仪”,精体现;

另一方面,书法是从临贴开始,对古代文人的态度要有,也就是“礼”,执笔端正,气贯长虹,气得有;

再者是要专注,一点一横,到“永”字八法,要细节,慢慢有“神”;

而对于书法有成者,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执笔完全根据书写时的环境,怎么舒适怎么来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固定的方法。

总之,书之大法,要多看多练,初学者态度要有,书法大家应多分享,传承











老花匠yu艺术米


用笔对于书法来说是一直会困扰每个书法练习的爱好者终生的问题,忽然豁然开朗突然又掉坑里了,在一直掉坑爬坑的过程里一点点进步,是一个自我修身历练明心见性的过程。下面我谈谈现阶段的我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自古以来用笔理论就一大堆,我不想赘述,有没有用?有用!看不看的懂?诚实的回答是不想做文化人文化程度不够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笑哭]只有一条路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乎踏上了漫漫的掉坑爬坑之路……

从执笔上讲有各种说法做法单钩 双钩 五指 凤眼 龙睛 悬腕 悬肘 枕腕 回腕等等,从运笔上讲有捻管 运臂 运指等等云云,晕了吧?反正我晕了![困]查查资料每种方法都有历代名家亲自实践佐证都是真的!

在书法练习上我是比较拙笨的,傻傻都尝试了一下,每经历一段时间貌似都有道理都能写,只是总觉使不上劲!在描画!不自然!累!心也累!于是,我慢慢放下手中的笔,陷入沉思!

书法是古人的实用工具先丢开文化从记录书写本身来讲应该有类似现在硬笔书写的社会通行或者说是生理习惯,书本理论有论述,容易看花不太明了,于是我看了很多遍有图片视频的近现代大师,齐白石,张大千,李可染,于右任,沈伊默,启功,周慧珺等等,都有一个共同的【执笔现象】指向【五指执笔】,我不相信我会比他们更聪明,也不想成为什么大师,对于书写毛笔字只是喜欢写而且希望能写的好些!于是更仔细的看下去!发现这些大师指主执腕主运在实际的书写中占比极高!他们总不是“傻”吧!于是我就坚定下来,用【五指执笔】行的通!

在有了这样的认知后我沉下心来练习,发现经典发帖里的线条你如果【枕肘悬腕五指执笔】,【端正好坐姿手摆放的位置】,【运腕书写】法帖里的线条轨迹都是很自然就能写出来的,不作!至于提按笔力就需要时间来磨合了!

所以用笔真的很重要!千古不易!记得启功曾说过结字更重要,用笔很容易,跟着法帖字的中心线走就没有问题!这话对于启功老爷子当然没错,在我看来老爷子是爱新觉罗氏,当从这一点我们认为很高级的东西在老爷子眼里或许就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起点高,再加上老爷子深厚的国学功底加之勤奋的练习(可参见其早年的书法作品晋唐底子深厚),用笔功力自然水到渠成然后讲结字了!貌似启功老爷子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笑]

一点心得浅见!相信科学的方法心手相应的信手挥洒的书法终会到来!


大头戏墨的日子


首先明确一点,就是用笔的概念,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用笔指的如何用毛笔写出各种线条的变化的技巧,也就是笔法,它和执笔的方法是没有太大关系,线条的变化主要通过笔毫表现出来,所以从古至今执笔有虽然有很多的姿势,但笔法才是我们初期追求的根本。

笔法有多关键?

它就好比车的发动机,试想一下车没有发动机或是配一台很差的发动机,其他配置再高有什么用?所以笔法是书法艺术表现的基础。 元代的书法家赵孟他的《兰亭十三拔》里写道: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需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是有道理的,但“用笔千古不易"这句话并不是说笔法从一开始就形成了,而是指从古至今的笔法都可以为我们所用,笔法到了王羲之的时候已经得到了高度的成熟,当然他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丰富起来的后面虽有创新与突破,但微乎其微。所以赵孟頫这样说。

但笔法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书法艺术是抽象线条的表现艺术,所以真正的作品还会涉及章法、墨法、布白等等一些作品构成元素,通过这些形式语言去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





弘毅书画学堂


是用笔对于书法的很重要,书法之法,笔法、墨法、章法,把笔法放在如此地位,重要是必须的。

用笔千古不易,是古人一代代传下来的,书法作为线条艺术,首先线条质量的塑造就是靠用笔。


首先要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执笔无定法”不错,但是不能乱执笔,趴着也能走路,为什么大家都站着?古人都如此执笔是有原因的,别拿现代的思维去整老祖宗的精髓。

起笔:逆势起笔

如何做到?不难理解: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逆着就对了,就是为了藏头护尾,这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有关。

那么起笔的动作有三,就以横划为例吧,第一步就是要往左逆势起笔,你先品,细品,好了然后就要快速直落笔,把笔豪给它铺开,别绞起,第三步略微把笔豪拎起慢慢向右上方,完美!这就是一个起笔该有的动作,一步都马虎不得哦。

运笔:掌握中锋行笔

运笔首先必须,必须哈,要必须掌握中锋行笔,这是中国书法的传统基本笔法。

咋解释呢,我们来看看毛笔,毛笔笔尖最主要的一撮笔毛叫主毫,围在它周围的叫副豪,我们在写字的时候,让笔的主毫保持在笔划的中心行走,这就叫中锋行笔,反之,主毫在一侧,副毫在另一侧,就叫偏锋行笔,这样的笔划一侧墨重,一侧飘浮,点画浮薄无力,劣质书法。

收笔:稳、准、明、利

都知道,字的每个点画全靠收笔来最终完成,收笔收的好不好那肯定就决定一个字能否善终啊。

怎么收?怎么好看?那就是笔力到位,要把笔力运送到每个笔划的最末端,别看要出锋了把笔甩出去,浮躁无力,也是劣质点画,再者,又不能笔力过度迟钝不决,导致水墨积滞,没有了书写性,像是在画画。


书法的东西很多啊,你看仅用笔就有这么多技法,当然还不全,更别说章法墨法,还有字外功夫,这些都是书者一生努力追求的,咱共同努力。


有点字儿


书法是用毛笔在宣纸上表现汉字美的艺术,当然用笔是关键,中国书法用笔要有起笔,收笔,中锋,侧锋,偏锋,顿挫等技巧:

1.中国书法的用笔方法指笔锋在纸上的运转动作也称运笔。语本汉蔡邕《九势》:"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2.指行文。

运笔的方式前面已经谈过了,接下来就是要发挥它的要领,落笔时如何做各种笔画,表现各异书风,其间变化多端,还有像落笔与起笔之方式,行笔之轻重缓急,笔画或字之间的连与断,以及转折之方式,笔锋之运用等,皆需注意。但多虽多,还是有一定的法度可寻,以下大约分成七点,略概分类叙述:

起笔与收笔:

关于起笔,求其方圆分明,完美洁净,包世臣称:「起笔处:顺入者无缺峰,逆入者无涨墨。」无缺峰则形状完美,无涨墨则笔画洁净,起笔时顺入成方,逆入成圆。收笔时则需顿或折笔锋而成方,回锋而成圆。上述诸点,乃起步之大道理,应多加练习.

提笔与顿笔:

当你在写作时,一个字完成的过程是由提笔与顿笔交互而形成的,「顿」是将笔下压,屈笔锋而将力道使于纸上。「提」,则是将笔提起或半提起以继续行笔。大体上,顿笔后需提笔才能行笔,而提笔后又需顿笔,使笔画成形,或接连着下一笔的笔画。终使字成形。所以才说书法写作是提与顿的交替过程。其中又包括更细的变化,例如提有全提、半提之分,顿也有轻重之巧。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了。

转笔与折笔:

除了上述之提与顿外,转笔与顿笔也需要重视。「转」是圆润笔画的方法,「折」则是画方的方法。张廷相曾道:「真书以点画成形,以转折见性」。其中,细分古书所见,折亦可称为翻转,表现的方法有此一句「曳而加于上」,意思是行笔中停笔不动,变换笔锋之方向略成ㄟ状转向。使外角成方,得其笔意。至于转法亦称绞转,行笔中「动而转于下」,意近同于上,只是转锋时不停,顺势回转向下,形亦同于ㄟ,但画外角成圆,转动幅度较为大。蒋梦麟曾以图形说明,并附诗云:「翻转突折成直角,绞转毫滚心如旋。」此例足可明见。

方笔与圆笔:

这部份较为复杂,讲求整体的效果。依前面所提过的起、收,提、顿、转、折,在书写时,放慢些许速度,使运笔较更稳定,以合宜的技巧,在起止及转弯处,笔画中等,将之突显曲度,使整体架构看起来圆润,且萧散超逸。而方笔则是在上述各要点中,突显笔画的骨气,让整体架构明了,直方而不失轻巧,凝整沈着,苍劲挺拔。张隆延道:「方笔平直而精严,圆笔委曲而奇诡。」极为称道。

藏锋与露锋:

谈到笔锋,可延伸出偏锋、正锋、搭锋、折锋、回锋诸法,对于笔锋的用法,重要可知。若书法笔中锋无变化,那即是死法。又以藏锋与露锋最重要。藏锋即是将笔锋藏于笔画中,不露痕迹;露锋就是笔锋自然露外。徐浩云:「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此句话甚是明白。笔锋不藏,则缺乏含蓄之深韵,也不可偏重一方,则不得中道即为病。两者得相配合,藏锋包其气概,露锋纵其精神,使字气势挺拔,气韵天成,即得其道!



张言好书画


对于学书法是用笔法重要性,历来众说纷纭,著名的论断如赵孟说的“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为此很多学员也一头雾水。麓风轩借此机会说一说:

到底是笔法重要,还是结构更重要?不管我们现代人如何看待,反正前人是更看重结构,特别是对于楷书的学习。在这一点上,学习书法的朋友们应该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我们来看看一些主流的论断:

1、清代冯班《纯吟书要》从正面论述: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

2、赵宦光《寒山帚谈》则从反面来说:能结构不能用笔,犹得成体;但若知用笔,不知结构,全不成形矣。俗人取笔不取结构,盲相师也。

3、而清代书法家宋曹的《书法约言》则阐述得更加清晰:盖作楷先须令字内间架明称,得其字形,再会以法,自然合度。然大小、繁简、长短、广狭,不得概使平直如算子状,但能就其本体,尽其形势,不构于笔画之间,而遏其意趣。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

4、启功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通俗地谈到这个问题:“用笔与结字,哪个重要?我认为结字重于用笔。理由很简单,‘用笔’管的是笔画的形状问题,‘结字’管的是整体的效果问题。”

总结:前人对于楷书间架结构的重要性论述较为充分,当然并不是否定笔法;二则有轻有重,有主有次,今人学习书法,可以借鉴。









董泽柱书法


书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造型艺术。因此,书法之妙,全在用笔。中国的书法艺术最讲究的就是用笔,元代赵子昂说的“用笔千古不易”,是指在用笔的法则上千古不易,是对笔法重要性的高度强调。早在两千多年前,先贤们就已经开始研究用笔法了。由于“笔法”在书“法”中占有“第一”的位置,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不断地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独到见解的用笔方法。我们理解的法则是:要用毛笔书写出高质量的,具审美有表现力的点画。这是书法艺术无可争议的一条法则。在书法方法技巧中,笔法是占第一位的,没有笔法,就无从谈字法、章法、墨法。



菻偉滒


   很高兴地回答书法用笔这一问题。这一问题历代书法家们已形成共识,如用笔为上 、千古不易等。

   什么是用笔?如何理解它?看古人今人一堆词汇描述和鸟呀兽呀的比喻,仍不得理解,特别是在初学时。随着日积月累地临帖和学习,慢慢地就会对书法用笔有了一点认识,也就是说理解它不能单靠书本,还需要自己心领神会。

  书法用笔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执笔,其原则是古人所言“指实掌虚”。一是运锋,简言之就是笔锋运行方法。其原则是以中锋为主。

   把执笔和运锋掌握了,写出的点画一定能达到三感(质感、力感、动感),它们在书法中是最美的,所以说书法用笔太太关健了。





老鐘


书法讲究用笔、结构、章法。其中,用笔是写好书法的第一步,是写好书法的基本功,是写好书法的关键。

就好比建一座大厦,首先要有好的原材料:钢筋、水泥、砖瓦、涂料……每一种材料都要保证质量要求,而不能以次充好。否则,就会埋下隐患,造成建筑物坍塌的事故。这种事不是没有过。

那么,用笔都有哪些呢?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他的书法理论中强调了“永”字八法,并传与后人。王義之认为,“永”字涵盖了汉字的基本笔画,“永”字写好了,其它字也都能写好。

“永”字八法详细说明:

1.点为侧(如鸟翻然侧下):

在书写时,要侧势落笔,用力下按(顿挫),行笔要快,露锋收笔——笔画如高空坠石。

2.横为勒(如收缰勒马):

起笔收笔勒住笔峰,中锋行笔,向右上倾斜——笔画含蓄有力。

3.竖为弩(如弓弩张开):

顿笔向下折转,竖不要过直,要内直而外曲——笔画挺拔。

4.钩为趯 (同跃):

顿笔蓄势,力集笔尖,迅速提笔出锋——笔画敏捷。

5.提为策(如策马扬鞭):

起笔同横,向右上斜势,出锋不要太长——笔画劲健。

6.长撇为掠(如用篦掠发):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撇画末尾,否则飘浮无力——笔画舒展。

7.短撇为啄(如鸟啄物):

落笔左出,快而峻利,与提画相呼应——笔画锋利。

8.捺为磔(zhé,刀劈之势):

入笔要轻,铺毫缓行,先缓后疾,提笔向上收笔——笔画一波三折。

用笔应用在书写的全过程。要想写好书法,必须熟练掌握各种用笔方法法。如果起笔、行笔、收笔时,提按顿挫都能得心应手、应用自如。那么,书法成功之路的大门就向你打开了!一起加油吧。


芳菲柏慧工作室


书法形势:自然,阴阳。写来写去未脱易之三易;简易之,笔锋自是阴阳之法,不易之,笔锋于此阴阳千古不易之道,变易之,笔锋之势不断改变力的方向,左右,上下,乃至八面。于腕之,三百六十度如天之圆。于手之,手心手背如地之方。纵横牵掣,钩环盘纡,点画向背,以成字之形势。挥运之理合天道,拟效之方合地理,人于其间顺天应人。悟道,识势,锋辨是书之三件事。以一贯之,一画开天,一笔书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