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选择题知识点总结

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商品的基本属性:①使用价值 ②价值

货币本质:一般等价物

影响价格因素:价值(决定或根本)、供求关系(直接)、气候时间地域等(间接)。

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居民收入与物价总水平(主要)、经济发展水平(根本)。

绿色消费:①核心:可持续性消费 ②主旨: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分配和消费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消费

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间的矛盾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

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性质

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国民经济主体。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支柱,在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

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经济发展

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

自觉履行劳动者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利益的基础。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商业银行基础业务:存款业务

商业银行主体业务、银行营利主要来源:贷款业务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

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国家组合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财政收入最重要来源:税收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税收的基本特征:①强制性②无偿性③固定性——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主要来源、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资源配置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市场调节局限性:①自发性②盲目性③滞后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加强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宏观调控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家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手段: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科学发展观:

①第一要义:发展 ②核心:以人为本

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经济全球化表现:①生产全球化 ②贸易全球化 ③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载体: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世贸基本原则:非歧视性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交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最重要原则: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对外开放基本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对外开放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正确的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的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①阶级基础 ②自然基础 ③直接理论来源

科学性: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

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最新成果)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与基础。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唯一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其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

真理的基本属性:客观性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系统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 ②有序性 ③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联系的根本内容、发展的源泉与根本动力:矛盾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唯物辩证法总特征: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的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辨证否定实质:“扬弃”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二者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社会生活本质: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改革

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及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

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其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国家根本属性:阶级性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特点:①广泛性 ②真实性

我国立国之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包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内的四项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要求:扩大人民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主,推进公平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公民享有权利: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②政治自由 ③监督权

公民政治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实现公民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公民根本行为准则和应尽义务)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权利和义务统一 ③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间接参与民主决策方式:民主选举

基层民主管理的形式: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

基层民主自治机构(组织):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

村民自治基础、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自己选举当家人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政府的基本职能: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①②③④)

政府宗旨:为人民服务

政府工作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国家性质决定政府权威。

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的认可和服从,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根本标志。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

人民代表大会职权:①立法权 ②决定权 ③任免权 ④监督权

人大代表权利:①审议各项议案 ②表决各项决定 ③提案权 ④质询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政体),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性质: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①科学执政 ②民主执政 ③依法执政(基本方式)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多党合作: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人民政协主题:团结和民主

人民政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民族的团结、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民族平等、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人民当家作主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

国际关系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 、文化关系 、军事关系、

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我国国家利益:①安全利益 ②政治利益 ③经济利益

当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经济全球化

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南北发展不平衡

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当今国际形势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国际竞争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

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21世纪相当长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由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

外交政策宗旨:维护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外交政策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外交政策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对外交往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

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

文化对人影响表现在:①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与交往方式

②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①潜移默化 ②深远持久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庆祝民族节日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

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

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

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文化传播途径:①商业贸易(文化交流重要途径)②人口迁徙③教育

大众传媒(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特定功能:选择、传递、创造文化。

文化发展实质: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重要追求:体现时代精神

文化创新基础:文化多样性

文化创新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中华文化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史书典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包容性(求同存异与兼收并蓄)

民族精神核心:爱国主义

新时期爱国主义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精神文明建设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即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核心:为人民服务

原则:集体主义

重点:增强诚信意识

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着力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目标: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