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12個季度以來最大用戶增長:京東“長期主義”策略的勝利

2015年《哈佛商業評論》刊登了一篇寫亞馬遜CEO貝索斯的文章,標題叫作“亞馬遜貝索斯:長期主義的勝利”。

文章提到,儘管如今亞馬遜的成功有目共睹,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自亞馬遜成立以來,貝索斯交出的短期成績往往不如人意,甚至公司一度面臨“即將破產”的質疑,但貝索斯堅持長遠目標,他並未對競爭對手或技術革新投注太多精力,而是持續尋求改善自身服務。最終,龐大的市值規模證明了貝索斯堅持長期主義的正確性。


12個季度以來最大用戶增長:京東“長期主義”策略的勝利


在中國電商巨頭中,劉強東無疑也是一名長期主義者。3月2日晚間,京東集團發佈了2019年第四季及全年財報,各項核心業績指標延續了前三個季度的強勁增長勢頭:2019年第四季度淨收入達1707億元,全年淨收入高達5769億元,京東年度活躍用戶數達3.62億,單季增量超出阿里960萬,各項數據均大幅超出市場預期。

活躍用戶數據的加速穩步增長也表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選擇、信賴京東,京東正在以其高品質的服務與便捷的物流送配,重新定義消費升級時代的電商經濟。

這些年,中國幾大電商巨頭“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京東以高品質自營以及自建物流與倉儲享有超高口碑,幾家企業的商業模式在人口紅利時代各有勝場,但一旦紅利見頂,品質與服務或許就成了決定企業前景的關鍵變量。

有必要回歸電商經濟的本質:決定電商平臺命脈的究竟是什麼?毫無疑問,一個網購行為的閉環,必然包括產品本身、供應鏈、倉儲、物流以及售後服務等。在電商經濟上半場,這些因素在一個消費者的決策權重中,可能會低於價格因素,但如今,天平的兩端正在發生傾斜,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網上購物看重的是產品質量與服務,價格不再是排在首位的考量因素。

這樣的變化,凸顯的恰是京東模式的優勢:京東的特點就在於高品質的自營、高速的物流配送體系以及高效的供應鏈系統,這些看似“笨重”的隱性資產,在消費升級時代,構成了代企業保持自我造血能力的基礎。

而這也正是京東堅持“長期主義”的結果:京東十幾年前就開始投資自建物流體系,這在當時被同行嗤之以鼻,因為供應鏈與倉儲物流模式“太重”,投資見效慢。但時間會給出最好的答案:十幾年後,一場疫情的“摸底測驗”,眾人終於意識到供應鏈與物流才是零售企業最好的“免疫系統”。

面對突發的疫情危機,京東憑藉其多年來積累的供應鏈、物流、技術等領先優勢,在抗疫情、保民生、撐經濟、穩就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顯然要歸功於其多年來以短期利益換取長遠未來的整體佈局思路。

貝索斯說,“究竟有什麼東西是十年不變?”能夠十年不變的,恰是對長期戰略的定力,與對未來遠景的堅信,而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企業少之又少。

對中國乃至世界經濟而言,這次疫情是一次大考;對企業來說,疫情也潛藏著轉型升級的密碼:只有那些堅持長期主義,不斷提供優質服務和良好體驗的企業,才能打造堅固的護城河;當它們面對巨大的“壓力測試”時,也才能從容不迫地展開自救與他救。

如果說,過去十年的互聯網經濟是靠人口紅利驅動增長的時代,那未來十年,品質服務將成為企業活下去的不二選擇。而堅持長期戰略的京東,早已先行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