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結構性存款”當然不是銀行存款

“結構性存款”當然不是銀行存款

咱們實話實說,大部分銀行同事願意推“結構性存款”,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這款產品多麼適合客戶,而是因為名字裡有“存款”這兩個字,可以省去很多跟客戶解釋的麻煩;大部分買了“結構性存款”的客戶呢,也不是因為看懂了這款產品,也是因為“存款”有這兩個字兜底,真有問題可以推脫說自己不懂,銀行說是存款就認為是存款。

這是一種對銀行和客戶都不利的惡性循環,雙方都在逃避自己的責任。銀行理財師有責任提供客戶真實信息,客戶也要為自己的決策承擔起責任來。

“結構性存款”當然不是銀行存款。雖然它真的保本、真的風險很低、也真的適合低風險承受能力的客戶,但仍然不可以靠“存款”這個招牌銷售“結構性”存款。

更何況搞清楚“結構性存款”是什麼也並不困難,認真看一下《產品說明書》就足夠了。不看《說明書》就拿筆簽字或電腦上點同意的壞習慣,在“結構性存款”這事上倒出不了什麼大事,但遲早會在別的地方讓你掉進坑裡。

在銀行買理財產品非常簡單,讓銀行給你打印《產品說明書》,然後提這

三個問題:①這款產品是投資於什麼方向的?②這款產品的投資策略與風險保障措施是什麼?③如果有風險的話,主要的風險點在哪裡?

這三個問題設計得很刁鑽,也不用擔心銀行的人說你聽不懂的東西,主要看看對方的反應就足夠了。如果遇到對方支支吾吾不願意給你看《產品說明書》,或者故意一張A4紙打印4頁讓你看不清字,都是可疑行為。

銀行理財的《產品說明書》結構都差不多,大家挨著找下面的要素就行:

先看看誰為你管錢?

這個最簡單,《產品說明書》打印出來,掛著誰的名字,就是錢給了誰。如果是買銀行自己的理財,那一定是銀行的標誌;如果是基金和保險公司的產品,銀行絕對不敢把自己的標誌掛上去。

“结构性存款”当然不是银行存款

上圖就是一份“結構性存款”的《產品說明書》。非常清楚有銀行的標誌,並且註明了是“保本浮動收益型”,那這個錢確實是交給銀行沒錯,絕對不可能出現“存款變保險”的事情了。

接下來就是這款產品的具體信息了:

“结构性存款”当然不是银行存款

看到風險提示的內容第一句了吧?“結構性存款非存款”。這句話就在《產品說明書》上印著,不是每個人都會仔細看內容,但這件事真沒什麼可藏著掖著。

那為什麼又說“結構性存款”風險很低呢?接著往下找風險評級。

“结构性存款”当然不是银行存款

這個評級不是銀行自己說低就低的,跟你在網站上看到的各種“低風險”徹底兩碼事。只有銀行承諾保本才能是最低風險,你注意看其他銀行理財,只要不保本,風險再低也只能是第二檔“中低”。可其實“中低”風險的銀行理財從來沒出過虧本或未達預期收益的情況,比很多網上自評的低風險安全多了。

中間肯定還會有一大塊產品收益和期限的內容,這裡就不貼截圖了,這部分也沒啥可解釋的,這裡重點講講“結構性”到底是個啥。

“结构性存款”当然不是银行存款

簡單說,只要出現“結構性”這個詞,基本可以掛鉤了某個金融指標。這個金融指標可以做的很複雜,可以“觸發”不同的收益率。

上圖中這個“結構性理財”,是跟“歐元/美元”匯率掛鉤。如果這個理財的半年期間呢,“歐元/美元”的波動小於0.3,那就是觸發3.9%這個收益率;如果“歐元/美元”的波動大於0.3,那就是觸發1.5%這個收益率。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情況了,銀行承諾保本就一定會保本,除非出現銀行倒閉的極端情況。

假如真出現銀行倒閉的情況,“結構性存款”與存款的區別就出來了。國家信譽擔保的存款保險會保證你50萬之內的銀行存款絕對安全,就算銀行突然被外星人搬空了,國家也負責兜底。可如果是“結構性存款”這樣的保本理財產品,那就等著銀行慢慢清算,雖然不至於還不上,但這跟國家信譽保障還是有差別。

其實你也可以自己做一個“結構性國債”:保本收益2%且最高收益500萬。

電子式國債是每年付息的,你買100元國債,每年會收到4元多利息,留下一半存著,另一半買張最高獎金500萬的彩票。恭喜你!這個理財產品不僅是國家信譽保本,還有保底收益2%,並且有可能實現最高收益500萬!至於觸發500萬收益的幾率有多高,那就只能看你自己的手氣了。

PS. 猜猜“歐元/美元”一年波動0.3發生過嗎?今年發生這麼劇烈匯率波動的可能性有多大?別緊張啦,反正保本型銀行理財會在未來兩年慢慢消失的,今年發生這樣劇烈匯率波動的可能性也非常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