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西游记》:泾河龙王并非输给了袁守诚,而是败给了自己的内心

导读:人们常说,一个人最强大的对手并非是外界的敌人,而是自己的内心。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是这样,看似输给了对手,但实则却败给了自己。比如《西游记》中的泾河龙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在很多人看来,造成泾河龙王之死的罪魁祸首,无疑是算命先生袁守诚。因为这一场风波的源头,就在于袁守诚用占卜之术,帮助那位渔夫大肆打捞水族,结果才惹出了泾河龙王与他对赌。在整个过程当中,泾河龙王似乎一直就处在受害者的角度,所做的事情也属于正当防卫。

《西游记》:泾河龙王并非输给了袁守诚,而是败给了自己的内心

但这件事情的本质,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泾河龙王的所作所为,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理所当然,而且在此过程中他还犯了许多低级的错误。或者也可以这么说,他并非输给了袁守诚,而是败给了自己的内心。

正是由于他自己心中错误的观念和想法,才一步步把自己推进了万丈深渊。而袁守诚则一直保持着一种客观的态度,从来不曾过分的为难于他,更没有用非常直接的态度针对他。泾河龙王最后之所以落得一个身首异处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小题大做的泾河龙王,做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到此事真正的起因。根据《西游记》中的描写,当时是泾河龙王手下的一个巡水夜叉,在无意间听到了两个凡人的谈话:

“这长安城里,西门街上,有一个卖卦的先生。我每日送他一尾金色鲤,他就与我袖传一课,依方位,百下百着。今日我又去买卦,他教我在泾河湾头东边下网,西岸抛钓,定获满载鱼虾而归。”

这一番话给巡水的夜叉带来了巨大的危机感,让他开始为自己和同类们的命运担忧,生怕有人把泾河水族打捞殆尽。在这种急迫心情的驱使之下,他连忙回到了泾河水府,去面见他的顶头上司泾河龙王,将自己所听闻的一切尽数告知。但是他的冲动之举,却即将给泾河龙王带来一场灭顶之灾。

《西游记》:泾河龙王并非输给了袁守诚,而是败给了自己的内心

泾河龙王闻言之后勃然大怒,区区一个凡夫俗子,居然敢在他的头上撒野,他把仇恨的目光跨过打渔的渔夫,直接落在了算命先生袁守诚的身上。并且发誓一定要把对方赶出长安,保护泾河水族的安全。但是仔细想来这件事情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泾河龙王也大可不必如此怒不可遏。

那个渔夫虽然每天都来泾河水域撒网捕鱼,但是他所捕捞的也不过都是一些普通的鱼虾,根本无法危及他们这些有修为的神仙。况且水中的鱼虾数不胜数,又怎么会被一个渔夫打捞殆尽呢?很显然巡水夜叉是在夸大其词,那些严峻的后果,都只不过是他脑海中想象出来的情形,并不符合现实的情况。

可是经过巡水夜叉添油加醋的描述之后,泾河龙王也随之失去了正常的判断能力,完全把夜叉的话信以为真,认为这件事情真的可以危及到整个泾河水族,于是他立即表示要去长安找袁守诚算账。通过他的表现可以看出,此时的泾河龙王的确已经小题大做。他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身为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仙,竟然要去找一个凡人的麻烦,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他这样的举动都违背了常理。

但是泾河龙王并没有幡然醒悟,他努力压制着满腔怒火,变成了一个白衣秀士,去长安城的大街上找到了算命先生袁守诚。他准备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赶走这个可恶的江湖术士。怒气已经冲昏了他的头脑,让他失去了分析现实情况和自我反思的能力,他的内心里正在隐隐燃烧着一股愤怒的火焰。也正是在这种冲动的情况下,他做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逐步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内心的狂妄和自负让他一错再错

回过头来再看袁守诚和渔夫,其中袁守诚以算卦为生,只要有人给他报酬,他就可以用占卜之术为对方服务,这是他最基本的生活方式。而那个打渔的渔夫,每日撒网捕鱼然后拿到集市上卖钱,也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生活状态。他为了能够多打一些鱼,去找袁守城给他算卦,这样的做法也在情理之中。可见他们两个凡人都在按照正常的轨迹生活,并没有任何的不妥之处。

《西游记》:泾河龙王并非输给了袁守诚,而是败给了自己的内心

然而泾河龙王的突然介入,却打乱了他们的生活。他仗着自己八河都总管、司雨大龙神的身份,和袁守诚进行了一场胸有成竹的赌约。他们所赌的正是长安城下雨的时辰和点数,此外泾河龙王还定下了彼此之间的赌注:

“如是明日有雨,依你断的时辰数目,我送课金五十两奉谢。若无雨,或不按时辰数目,我与你实说,定要打坏你的门面,扯碎你的招牌,即时赶出长安,不许在此惑众!”

此时此刻泾河龙王的心里十分得意,他认为自己早已胜券在握,袁守诚根本不足为虑。因为他身为司雨大龙神,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掌管长安城一带的降雨,关于这方面的信息,没有人能够比他更加了解。

出于内心的狂妄和自负,他完全没有把袁守诚放在眼里,只是把对方当成了一个满口胡言的江湖骗子,但是他却忘了世间有一句古话——“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袁守诚没有胡说,他所算出的信息和玉皇大帝的旨意丝毫不差,现实的情形狠狠地打了泾河龙王一个耳光。

这时候泾河龙王终于知道自己踢在铁板上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世界上居然有人能够赶在他的前面,得知长安城的降雨信息。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按照原来的约定,送给袁守诚课金五十两作为酬谢,从而把这件事彻底翻过去,今后不再提起。另一个选择就是更改降雨时辰,克扣降雨点数,通过作弊的手段来赢得这场赌约。

毫无疑问泾河龙王选择了第二种方式,他觉得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改动一下降雨的时辰和点数应该没什么问题,完全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在这一刻他充分展现出了内心里的狂妄,和自负的本性,从而也让他一错再错。在《西游记》中降雨之事是玉帝亲自颁发的圣旨,又岂是他区区一个泾河龙王能够随意更改?一旦改动之后,便是欺君之罪!

泾河龙王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为了能够赶走袁守诚,连玉皇大帝的旨意都敢擅自改动。说明他的内心中已经被仇恨和愤怒所吞没,俗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人与人的斗争中没有绝对的获胜者,如果想要取得胜利,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

《西游记》:泾河龙王并非输给了袁守诚,而是败给了自己的内心

可是泾河龙王所付出的代价,显然已经超出了他所能承受的范围。他的确通过作弊的方式从表面上赢了袁守诚,砸了对方的算命的铺子,同时也让那位打鱼的渔夫无法再继续随意捕捞水族。但他所面临的结局却更加凄惨,用袁守诚的话说就是压赴剐龙台,然后被一刀了断。

在一步步的错误决定之下,泾河龙王终于走到了穷途末路,尽管在他的苦苦哀求中,袁守诚为他指出了一条生路,但是却依然没能挽救他的生命。堂堂一代司雨大龙神,就这样断送了自己的一生,他在这场赌约中输了,而且输得十分彻底,不过他却并非是输给了袁守诚,而是败给了自己的内心。

泾河龙王的凄惨下场,完全都是他咎由自取

自始至终袁守诚从来不曾主动去招惹泾河龙王,他一直都在安安稳稳的过着自己的日子。包括泾河龙王来找他的时候,袁守诚也没有表现出任何针对性的举动,虽然他也知道对方来者不善,可依然把龙王当成了一位普通的客人对待,尽量满足对方提出的要求。

反倒是泾河龙王从一开始就和袁守诚针锋相对,把他看成了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他让对方预测长安城下雨的信息,很明显就是想让袁守诚故意出丑,他要用自己的长处去针对别人的短处。只是他未曾料到,眼前的这位算命先生其实是一位真正的高人,原比他想象中要厉害的多,不但看出了他的来历,同时也成功预测出了第二天的降雨信息。

《西游记》:泾河龙王并非输给了袁守诚,而是败给了自己的内心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袁守诚始终坦坦荡荡实事求是,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来说,此时收手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胜负已经分晓,做人就应该拿得起放得下,既然是一场公平的赌约,那么就要愿赌服输,这才是正确的人生观念。

可泾河龙王却不愿意知难而退,他放不下龙王的面子,不愿意承认自己输给了一位算命先生,只要能够获胜,哪怕是兵行险招也在所不惜。但既然是冒险就肯定有风险,不过泾河龙王却认为凭借他的能力和身份,可以规避掉这些风险。

然而古话说得好:“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任何侥幸,只要犯了错误就必须承担后果,无论是普通凡人还是神仙,都无法逃脱这一个定律。包括泾河龙王也不能例外,他为了自己和袁守诚之间的私人恩怨,更改下雨的时辰克扣点数,已然触犯了天规,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

如果他能够在做决定的时候,首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考虑一下这样做的后果,或许还能够避免如此悲惨的结局。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他一直都一意孤行,被愤怒和仇恨蒙蔽了双眼,也蒙蔽了他的内心。

为了一个袁守诚而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这样的做法着实让人感到惋惜,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警醒。

《西游记》:泾河龙王并非输给了袁守诚,而是败给了自己的内心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免不了和别人发生一些冲突,这些事情都会给人的内心造成一种冲动,甚至让人暂时失去理智,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如果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那么就要从《西游记》中泾河龙王的身上吸取前车之鉴,但凡遇到事情,首先要想一想《论语》中的那一句话:“三思而后行。”

结语

冲动和自负是人们内心中最难以克服的天性,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有很多时候人们的成败,都取决于是否能够克制住自己的内心。我们未来会拥有怎样的命运,就在于此刻所做出的选择,只有努力保持清醒和理智,才能够把握住正确的方向,不至于像《西游记》书中的泾河龙王那样,败给自己的内心。

在我们的人生中,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敌人和对手,那些所谓的敌意,都只不过是我们内心中的想法在作怪而已。若是能够做到像袁守诚那样心胸坦荡,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我们的人生也会随之变得更加轻松和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