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有谁知道“知天命”是什么意思吗?

城东斌哥


五十是指人的年龄,知就是知道,晓得,天命就是指世间万物,人情世故。

“五十知天命”连起来讲,就是一个人活了五十多岁,对于人情世故,世态炎凉,世间万物都有了基本的了解。有些事自己曾经历过,听说过。也就是讲人到了这个年龄,社会阅历己相当丰富。对于有些话,有些事,该不该讲,该不该做,自己心中己有数。对于自己今后该做什么,怎么做,后果(预后)会怎么样,也能做到自己心里有数。

简言之,人到了这个年龄一切要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


陶田福


"五十而知天命",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从某种意义上说,“知天命”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到五十岁才知天命?这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即使在古代,对这六个字的理解,也是有不同的意见,我们不妨兼听。关于天命,至少有如下几种不同的理解。

一、天命:(客观的)天道

之所以把(客观的)三个字 打了括号,是因为古代肯定没有“客观”“主观”这样的词,但是,这么写有助于今天的读者更好的理解。

把天命看作是像物理、客观规律,这主要是朱熹的意见。

朱熹曾说: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

他还引用程子的话说:知天命,穷理尽性也。

大意就是:天命,就是万事万物中蕴含的天道,就是万事万物的本质。这种看法特别像柏拉图所说的ideal,比如,桌子的本质,就是“桌子之所以是桌子的那个东西”,我们认为一个东西是桌子不是椅子,肯定是因为两者本质不同,这个本质的东西,就是天道,就是天命。

按照这一种观点,知天命,就有点像物理学家,或是自然科学家,或是自然哲学家。

二、天命:叵测的命运

持这种观点的古代人很少,但这却是当代人常见的看法,一般人在说起知天命的时候,往往会认为,这是孔子知道命运的不可测。但其实,这种观点很不靠谱,命运的转折、发展,充满着不确定性,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孔子作为一个圣哲,岂能连这点道理都不懂?

至于说他晚年始读《易》,所以知天命就是算命的,这种观点也不太值得关注。

三、天命:德命

要准确理解天命,就要通观儒家经典里,一些与知天命有关的话。比如:

《韩诗外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论语 述而》:天天生德予余。

《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

综合这些记录,才能更好的理解 天命,其意思是,到了五十岁,在学习了《易》以后,才知道上天对自己是有所寄托的,自己修习道德,成为了一个哲人,从此意识到了自己具有一种德性上的使命。知天命,就是领悟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所以,对于知天命的引申,有的观点就会认为,这是孔子知道自己是“立法者”,为华夏文明立法,我们直到现在,我们的日用伦常,对待父母孩子朋友的准则,基本上都是从孔子 的时代逐渐形成的,一些本质性的原则,甚至几千年 都没有改变。比如“孝”,这个词在拉丁文和希腊文里是没有的。

孟子曾说:天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

这其实也是一种 知天命。

所以,知天命也并不是孔子的专利,甚至我们可以说,经过了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等一系列的过程后,我们作为普通人,在 晚年能能领悟到生之为生的意义。


danyboy


“知天命”这个“命”一指天地规律,二指生命轨迹:

孙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矩。这句话有两种意义:

一是对“强”人说,十五岁那年我对天地运行、国家治理、人生意义等一切大事有了兴趣,于是我就发下大志,一定要研究明白,从而去做大事,“平天下”,创造我的世界。到了三十岁,我有了理论基础,于是就去实践它。一边实践,一边完善理论,到四十岁时,我建立了我的门派(事业),学子们都跟随我学习,我只解惑,我当然很坚信我的信仰,绝对没有迟疑或疑惑,一路向前进。到了五十岁时,我融会贯通,知道运用天地人际之间的规律,借用天时、地运和人脉之力,发扬光大我的理论(事业)。六十岁我顺顺当当,无需操心,然后一直随心所欲,一生圆满。

一是普通大众,我们十五六岁时就要开始想我这辈子干些什么,然后开始这技能的学习,这期间因为年轻也走了些叉路。到了三十岁,上有老,下有小,就不能乱改变了。此时我们思维、人际、体力都是不错的,通过努力工作并不断提升,终于生活好了不少,于是四十岁时对我们生活状态基本满意。不过此时不能松懈,要经的住诱惑和打击,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各种天时地利关系要好好了解把握,争取更上一层楼。慢慢人生百半,生存的意义已经基本完成,身体也不允许奋斗,运气也延伸不来了,一生也看到头了,于是我们就放下积极的心态,悠哉悠哉吧。六十岁我就退休了,远离俗世,耳朵也清净了,思维也缓慢了,就这样一直平平安安活到七十岁,不错不错也。

由此可知天命的“命”,可指天地间一切自然和社会规律,也可指某人的人生轨迹。戏言之。



木子晚斋


此句出自孔子的《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要在三十岁之前明确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也就是自己的理想,给自己的人生确立努力的方向,从三十岁开始按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奋斗,努力十年之后就明白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到了四十之后,对自己生命的价值、意义不再迷惑、不再彷徨和犹豫。再继续努力,奋斗十年,就达到了“知天命”的五十岁。

人生到了五十岁,他就会知道他自己以后的人生应该怎么样过,也就是说他已经知道自己将来的人生结局了。这是因为古代的医学、营养都比较差,平均年龄都比现代小很多。所以古代人认为人到50岁,基本就成定局了,不会再有什么志向了,可以儿孙满堂,安享天伦之乐了。

知天命就是开悟了,所以孔子是在五十岁开悟的。但是开悟之后还要继续修啊,所以到六十岁就“耳顺”了,无论你说他好还是坏,他都不在意,他安住在自己内在无比愉悦宁静的心灵世界里,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所以孔圣人也是修了几十年,道业才稳定的。





多尔衮爱新觉罗


人五十,知天命,

是非成败天注定。

放下一切随它去,

笑对人生心平静。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是这样的理解:三十岁风华正茂,前途无量,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四十岁力不从心,难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五十岁人生的得失,能力的大小巳成定局,未来何去何从,一切顺其自然,无须计较,不必强求。这种思想观念是大众化,有其一定的道理。

但是时代的不同,社会的进步,人生观的思想意识,也在发生变化而与时俱进。现在许多五十岁的人,仍在积极向上,发奋努力,那拼搏的干劲还是不减当年。他们始终保持着年轻的心态,致力于自己的事业和工作。他们还是那样的阳光,还是那样充满着精彩的人生。

人五十,正当年,

紧跟时代莫等闲。

未来夕阳多灿烂,

老有所为永向前。








朱八戒CC


五十知天命!

那究竟什么是天命?

我说人生本无天命!

但是五十岁以前的人生,就是有资本拼博努力奋斗,因为年轻朝气蓬勃,不怕输,不怕摔。

然而到五十,才知道所有的努力,都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无奈的认输,输给了生活,输给了自己,输给了现实,所以感觉努力白费,努力不值,就自己安慰自己说:"认命”吧,命运只能如此。

也就是主题所问的"五十知命"!

因为,五十岁是人生的奋斗的结局,体力已哀退,斗志己丧失,也就是向命运己低头,己知道命运就是你今天拥有的全部!

其实,不是努力白费,努力不值,而是人的欲望太大,变化太快,昨天的生活你已不在珍惜,今天的生活不是理想,明天的生活还未知。

所以努力奋斗大半辈子,终究未达到理想的生活,其实理想的生活就是今天,只是欲望把明天放大!让人觉得失望!

知命就是知道自己命该如此,



秦川农家


人过五十知天命,这话应源自孔子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身处世确定自己人生的处世原则与志向,到了四十岁心中下再怀疑自己的人生选择,五十岁已基本知道认识自然法则这个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并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再不会逾规越矩了。

很明显,这天命,是作自然法则,自然规律解。这自然法则自然规律,当然也包括了社会法则,社会规律等等,人的成长,人的际遇等等也尽在其中。天命难违,是自然规律法则不逆,不可违背,逆之背之无好结果,做人应认识了解天命,也即自然法则规律,好好顺从利用之,而不是去逆背之。

这一句话,是说人成长成熟有个过程及人应该如何去做更好。人在年轻时就要立志于好好学习,有人生志向目标,不要虚度光阴,要成就一番事业。人是一步一步成长,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能做到老时不后悔就最好。年轻不懂事,做错是难免,渐渐就会少犯错了,人到四十已不再有什么怀疑的了,到五十已基本了解自然规律法则了,不会再做错事了。这是说的天命是自然法则规律,人是可以认识了解的,开可利用能动的,并非有些人说的天命那样不可认识,神力无穷,不可改变。




树德汉硕


“知天命”之说,是从孔子《论语》中摘录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里面重点是“五十而知天命”之语中的“知天命”。

这个“五十”年龄段定位“知天命”,是孔子对人生的感悟。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人活到五十岁应该是较高的年龄段了,是很成熟,能“知天命”年龄段了。

“知天命”是什么意思呢?知,是知道,知晓;天,是自然,规律;命,人生,命运。

“五十而知天命”解释:人到了五十岁这个年龄段,应该知道自然规律,人生与社会的定律。换言之:人到了五十岁知道自己的人生不易,生活在大自然,社会规律之中,自己的命运也是有定律的,这都是五十岁所感所悟的经验之谈。

这是孔子对人到五十岁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五十而知天命”。也就是说,人到了五十岁要“知天命”, 随遇而安,与世无争。

这些经验之谈,孔子扩展到六十岁,七十岁。六十岁要“耳顺”,不听谗言和闲言碎语,一切顺其自然;七十岁要“从心所欲”,要知足常乐;坚决“不逾矩”,就是人生是要有“规矩”的,而这个“规矩”是不可逾越的。

“知天命”,虽然是孔子那个年代提出的,人生环境不一样,寿命也不如我们现在的人寿命长,但是,“知天命”这个道理含义深,有现实意义,与我们当今的人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理解,掌控好这一经典教诲。人,到了五十岁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要深思熟虑,凭借自己“知天命”的经验,来决定取舍,不能轻举妄动。宁肯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也不能有盲目主义的恶果。


言者青青


知天命的意思是:当一个人活到五十岁时,对于自己的一生经历总结、能悟出了很多的道理、有些的事看似简单、但是当自己去做时,却很难做到;曰:为之难者亦易矣、不为易者亦难矣。

有些事看上去很难、但是当自己去做时、却成功了;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有时候人在走投无路时、命运却出现了转机、这并是"船到桥头自然直、柳暗花明又一村"。


那时就体会到、人做事只能尽心尽力、"尽人事、听天命",有时人是"争为不争、不争为争"。

有的人"苦尽甘来、先苦后甜",有的人是"先甜后苦",这又叫着"无名、或无常",佛言:"不可说",道家言:"天道无常、玄之又玄"。

人的命运,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掌握着、由不得自己控制。

每个人的命不同,人可修好运、但命已注定的。

有的人看上去很笨、在人生道路上却顺风顺水;有的人很聪明、却一事无成。

当一个人活到五十岁时、对于这些大道理通过自己的经历与别人的人生经历、都能总结出来了。所以在国学文化中、讲的都是道理与人生感悟,人很多的事、必须自己经历过才能够懂,这些有些也就我们现在所说的"迷信",虽然人们不认可、不相信,到了最后却由不得自己,也不得不信、这也就是命运。


武夷山独行侠


👍👍👍🌲🌲🌲🌷🌷🌷

回答这句古语,使我回忆起童年在“老人聚玩间”讲流传的古话,“三十而力;四十而不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全身所欲不如巳”,用今天的白话解释:三十岁是身强力壮年华;四十岁巳不如三十岁体力强壮了;特别回答的是到了五十岁,因气候变化,对这到五十岁以上的老人,身体有不适的(如伤过的,劳动过度造成的影响部位,原来因病保养不周,或妇女产期在月子里调养不良,没有恢复健康造成影响的),在这天气要下雨,或北风要转南风,到这五十岁的这些不健康的身体部位就会在气象未变化之前,就预先发生疼痛,或较轻的就会全身无力,脚手酸软,这就是对古人由于劳动过度和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就有所衰弱的影响,就预知天气要变化的感应预兆,为预见传言成为“预知天命”了!

再一方面年龄高了,见事多了,有教训了,有丰富的经验,就能观察气象变化的天然现象规律预见,如古流传“六月东风,水觉东东”;“七月东风,反成秋风”;“虹出东北角,船停沃底角”,不能出海了;“虹出西南底,无盐剩筐底”,就是气候马上阴天,不能有太阳映盐,就买不到盐了,这是到五十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预知天气(古称天命)。

那六十而耳顺,说明耳朵听觉不灵了,七十岁了,所算要做的事业就不能适应体力及时办成,或完全不能办成什么事业了!现代因社会进步,生活提高,有保健知识,对老年人”今非昔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