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中法戰爭乃強弱關鍵:慈禧與左宗棠、李鴻章關係變化談

題記:前幾文簡述

對於“中法戰爭”,我們雖不能說“必勝”,但可以說是晚清歷次反侵略戰爭中打得比較好的一次。陸戰、海戰互有勝負,談不上必然失敗。在都不考慮外力地情況下,中方佔有一定優勢。即使考慮外力因素,也並非有些人所說的那樣“外敵分食之”(內容詳見2018年1月7日的文章:惡毒的計劃——中法戰爭中,法國制定並實施的“禁運大米”)。

正因為這場戰爭,從敵我雙方看都非常重要。由此,左宗棠才在臨終前的遺詔中稱其為“中國強弱一大關鍵”,並臨終前都恨意難平,對慈禧話裡話外地給予譴責(內容詳見文後鏈接:左宗棠和李鴻章臨終前各自向慈禧說了什麼?二人高下立判)。

在中法戰爭中,同時也凸顯了湘淮軍、淮軍與其他軍隊系統、淮軍內部不同派別間的矛盾。對於這些通過上兩文的“他被李鴻章一手提拔,中法戰爭中卻棄淮軍重用湘楚軍”“潘鼎新說打不過法國是因張之洞瞎指揮,馮子材不聽話”兩文,我們講述了“中法戰爭”中的潘鼎新的接替者李秉衡與李鴻章的關係,以及潘鼎新如何諉過他人,把戰敗責任推卸給馮子材、張之洞等人。

中法戰爭乃強弱關鍵:慈禧與左宗棠、李鴻章關係變化談

由此,這就引出一種“放之四海皆對”的錯誤。其實,總體上符合歷史並不代表事事符合歷史,對於具體歷史問題,仍然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清廷“扶滿抑漢”也是分人的:潘鼎新與張之洞話語權孰輕孰重

總體上清廷“扶滿抑漢”的政策,是對的。但這一政策在使用中也是分人、看人的。同樣是“抑”清初的東北、北方、南方三個區域性不同就代表“抑”的程度。東北漢人特別是“漢八旗”幾乎完全佔據了督撫一級的職位。

同樣,在晚清的幾十種地方武裝中湘楚淮是主力,在湘楚淮三軍中,淮軍卻是親信部隊,湘軍其次,楚軍最先被分解。因此“扶滿抑漢”基本上對1870年代後的淮軍是用不上的,否則,清廷也不會將拱衛京師的北洋部隊基本交給淮軍打理,淮軍的創始人李鴻章也不會成為晚清時期,做直隸總督時間最長的督撫大員。

因為這一思想存在,張居正和潘鼎新在清廷的話語權就不一樣。在“中法戰爭”中,張之洞雖然是主要地抵抗組織者。因為其是兩廣總督嘛,從戰爭開始到結束,他都是指揮者、組織者、中介。但實際上,他的話語權沒有潘鼎新高。

潘鼎新是“越南戰場”地主持者,既資格老,又是廣西巡撫。

中法戰爭乃強弱關鍵:慈禧與左宗棠、李鴻章關係變化談

請記住,張之洞是1880年代的張之洞,並不是1890年代的張香帥。人的地位總是要和任職時間掛鉤的,任職也要分京官和地方官,張之洞什麼時候開始做地方官?1881年任山西巡撫開始,到中法戰爭時不過三年時間。潘鼎新一直就是任職地方。

潘鼎新生於1828年,1849年科舉成功,在國使館任史官。太平天國爆發後,1857年便回鄉組織團練,先後做過湘軍、淮軍將領,屬於“大湘軍體系”成員。但是,湘軍本身就是個大雜燴,不算淮軍只論湘軍本身就包括三個系統:湖南巡撫系統、湖北巡撫系統、鄉勇系統。鄉勇系統內部還有羅澤南系統、江中源系統、曾國藩系統、左宗棠系統等。

由此,淮軍系統整體上對湘楚軍並不友善。再加上,淮軍善於爭功、諉過,合作關係一直不好。具體到潘鼎新個人來說,也是如此。

1876年,潘鼎新擔任雲南巡撫,其與湘軍統帥之一、雲貴總督劉長佑(1852年進入江中源組織的鄉勇)不和,因為劉長佑的資歷問題,最終,潘鼎新被另派他用。

1883年,潘鼎新又被任命為湖南巡撫,主要做兩廣防務的後援地。起初,潘鼎新打得還不錯,先後在船頭、祗社取得勝利,但

因為慈禧、李鴻章怕中法戰爭擴大,更重要的是:許多人都認為,越南並非中國領土,不值得為了藩屬國而與強敵作戰。所以,作戰並不積極。在李鴻章直接“影響”下,更是日漸消極。

中法戰爭乃強弱關鍵:慈禧與左宗棠、李鴻章關係變化談

由此,被法軍抓住機會,對我軍地反擊越來越猛烈。我軍不斷地潰敗、潰逃。

(2)潘鼎新與王德榜的背後是楚淮矛盾,張之洞力保楚軍

上文“清廷致電張之洞:馮子材再不聽潘鼎新命令,軍法處置”中,我們提到光緒十一年正月十三日(1885年2月27日),清廷下旨嚴厲斥責馮子材,其實當日左宗棠的愛將王德榜也是被斥責之一,那天的旨意全文是這麼說的:

潘鼎新疊次電奏:諒山失守,並法眾犯鎮南關”等語,所請治罪之處,著潘鼎新即將詳細情形具折馳奏,再降諭旨,並著該撫戴罪圖功,督飭各軍擇要扼扎,竭力守禦。倘該撫及各統領不能妥籌防剿,再有退挫致敵縱深入邊境,定即從重治罪。

蘇元春連日鏖戰獲勝,現雖退扎幕府,軍勢尚可復振,務當與潘鼎新扼險屯軍,力圖堵剿。

李秉衡近在龍州,著隨同該撫籌辦軍事。

中法戰爭乃強弱關鍵:慈禧與左宗棠、李鴻章關係變化談

馮子材、王德榜經潘鼎新飛催不至,可恨已極,著張之洞、潘鼎新傳旨嚴催援剿,倘再玩延照軍法從事。欽此。

馮子材接到斥責後,雖然生氣、憤怒,屢次上書辯駁,但因在後來的“鎮南關—諒山”大捷中的功勞有目共睹。因此,清廷、潘鼎新等人也不會揪著馮子材不放。那麼,這時的王德榜就危險了。

原因有三:

其一:楚軍不被清廷信任,主要就是左宗棠性格和在“天平天國爆發後的態度”,一直不被清廷信任。所以,左宗棠是第一個失去兵權的統帥級人物。

湘楚淮三軍是第一個被“分解”的地方督撫掌控的部隊。左宗棠前往西北處理民亂後,楚軍大部分都留在浙江、福建、江蘇、兩廣等地區。左宗棠在西北構建了以“老湘軍”為基礎的“西征拼湊軍”,但調回北京入值軍機這種明升暗降下,左宗棠身邊已無嫡系部隊。

其二:慈禧是如何利用左宗棠和李鴻章的,1881年後,慈禧已經不再需要左宗棠為其“撈”名聲。

既然左宗棠不被信任,為何還要被重用?主要是因為慈禧在權力、地位不穩固下,急需戰功來打知名度、美譽度、建功立業,李鴻章則處處妥協,幫不了慈禧。

中法戰爭乃強弱關鍵:慈禧與左宗棠、李鴻章關係變化談

所以,慈禧就

需要左宗棠通過“平定陝甘”“收復新疆”建立自己的“偉大業績”。這些都完成了,左宗棠的“利用價值”也就沒了,因此,李鴻章成為“倚重對象”。

因為,已經取得了大功名、大權力之後,就需要穩固了。不能再通過“建功立業”這種威脅方式去取得了,所以,對外妥協成為慈禧的主體思想。

其三:“中法戰爭”中,慈禧和李鴻章都主張妥協。如果妥協就需要防止底下人反彈,而最關鍵的反彈人物就是左宗棠,因此,藉助王德榜一事,為的就是打擊左宗棠。

“中法戰爭”中,因為作戰不利,清廷從1881年到1884年,兩次讓左宗棠入值軍機處、兩次被派往南方。一直處在“對左宗棠削權”與“不得不重用”(楚軍舊部、以及東南海防)之中,最終不得已讓左宗棠為欽差大臣,指揮東南沿海的海防事務。

中法戰爭乃強弱關鍵:慈禧與左宗棠、李鴻章關係變化談

王德榜創立的湖南永州萍洲書院

正因為左宗棠地位比較尷尬,李鴻章便有機會向胡雪巖、王德榜、劉敖等人不斷下手。所以,中法戰爭陸戰雖然已經有起色了。張之洞、馮子材等戰爭指揮者們不斷向清廷報告:王德榜有大功,但清廷僅以潘鼎新的“諉過”之言仍欲對王德榜削兵權。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