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草根逆襲的典範——左宗棠

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草根逆襲的典範——左宗棠

現在電視裡邊很多選秀節目有個特徵,就是往往光鮮亮麗的人不大容易脫穎而出,倒是一些“草根”容易逆襲成功。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有這種心理,不太喜歡那些走得太順的人,覺得他們身帶光環,離我們很遠。而那些草根,一看跟普通人沒什麼區別,再加上演得又好,和我們心理距離就會比較近,所以草根選手往往在比賽當中容易完成逆襲。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人算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草根逆襲的案例,他從很平常、甚至很低的位置一路坎坷走來,才成為了當時的一名重臣。

這個人,就是晚清的名臣左宗棠。

光緒十一年(1885年)7月27日清晨,74歲的湘人左宗棠停止了最後的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門黃華館欽差行轅任上去世的。他一死,意味著大清王朝最後的頂樑柱倒下了,這大廈還能維持多久?

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草根逆襲的典範——左宗棠

接到喪折後,慈禧太后的心情是複雜的。“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言猶在耳,可左宗棠走了。走了也好,這個漢人太強硬,太無拘束,甚至在萬壽聖節也不參加行禮。但態是要表的,要不然還會有誰去為朝廷賣命呢?於是詔諭立即派發各省:追贈左宗棠為太傅,恩諡“文襄”,賞治喪銀三千兩。

左宗棠生前死後都是很值得的,死前是總督,死後被認為是中興名臣,洋務運動三大家,至今一提起左宗棠人們都還是豎起大拇指,讚不絕口。這樣的認識已成為思維定勢,沒有人進行再認識。

一舉成名天下聞,不是指中舉,而是高中進士,從此可以青雲直上,而舉人一般說是沒有做官資格的,多少舉人偃蹇於科場,終老於深山,不幸的是左宗棠就是舉人出身。

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草根逆襲的典範——左宗棠

但左宗棠個人的命運很幸運,太平天國運動發生了,而且很迅疾,很快就危及清王朝的統治,這比英法聯軍進佔京城,迫使咸豐皇帝逃亡熱河還緊迫,畢竟英法聯軍是要錢、要利不要江山,而太平天國主要要江山,因為洪秀全知道有了江山那錢、那利還不都是他們的嗎?消滅太平天國成了當時最大的政治,左宗棠就在這個政治中趁勢崛起,而且一發不可收。看來政治正確是成功的要訣,左宗棠也因此感激清朝一輩子的知遇之恩。

道光十七年(1837年),兩江總督陶澍回老家省親,途經醴陵,縣公館的一副對聯引起了他的注意:“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陶澍大為讚賞,提出要見作者。這個作者,正是左宗棠。陶澍和20多歲的左宗棠一見如故,徹夜長談。左宗棠拜陶澍為師,落魄的窮舉人,就這樣做了兩江總督府的幕僚。

誰知好景不長,兩年後陶澍病死於南京,左宗棠失去靠山。

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草根逆襲的典範——左宗棠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左宗棠在老家置了幾畝薄田,回家務農。左宗棠雖在家隱居,卻已然聲名在外。鴉片戰爭時期,林則徐回原籍養病,途經長沙,指名要見左宗棠。左宗棠振奮不已,日夜兼程趕往湘江,上林則徐的官船時過於激動,一腳踏進水裡。林則徐見到衣裳溼透的左宗棠,笑著問:“這就是你的見面禮?”二人一直談到天亮,林則徐告訴左宗棠新疆的危局,將耗費數年心血整理的新疆資料和繪製的地圖交給左宗棠。這為左宗棠後來新疆平亂埋下伏筆。

咸豐二年(1852年),當太平天國大軍圍攻長沙,省城危急之際,左宗棠在郭嵩燾等人的勸勉下,應湖南巡撫張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衛大清江山的陣營。左宗棠在炮火連天的日子裡縋城而入,張亮基大喜過望,將全部軍事悉數託付給左宗棠。左宗棠“晝夜調軍食,治文書”、“區畫守具”,各種建議都被採納,並立即付諸實施,終於使太平軍圍攻長沙三個月不下,撤圍北去。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也就從此開始。

左宗棠在他的一生中,總是表現得如同一個憤青,個性張揚。

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草根逆襲的典範——左宗棠

這當然與他早年的懷才不遇有關。3次會試,卻3次落榜,終身只是個舉人,這在講究學歷的中華帝國,無疑是人生的負資產。落榜之後,一般就是如何奮爭的勵志故事,而左宗棠的優點在於,不再將精力放到鑽研公務員考試入門之類,而是精研輿地、兵法,按他自己的話說,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在中國特色的官場中,壞脾氣足以害死人,而左宗棠能創造不死的奇蹟,其實還是託庇於那個動盪的時代——當這個政權在拼命自我拯救的時候,對於壞脾氣的人才,也就有了更高的寬容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