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心理學:明明沒有錯誤卻被批評指責,錯誤不在你的身上

最近深圳女孩被自己的父母無端虐打的視頻引爆了很多人的暴脾氣,我們看到視頻中女孩並沒有做什麼,卻總是被爸爸媽媽還是手足當做出氣筒來隨意虐打。而面對這個無端的虐打,女孩好像習以為常,這引起了公憤,但是我們在指責女孩父母的時候,我們倘若將視線挪移到自己的身上,我們有沒有如同那個女孩一般曾經被自己的親人或者身邊的人無端指責和批評呢,也許我們被對待的方式沒有那樣的皮肉之苦,但是卻也讓我們的心理承受很多暴力和冷落,而讓我們痛徹心扉。

心理學:明明沒有錯誤卻被批評指責,錯誤不在你的身上

我們在呼籲善待那個女孩的時候,其實是在發出一種同情,也是在抒發我們的共鳴和希望。也希望我們會被溫柔對待。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人們在沒有犯錯的時候,仍被身邊人批評和指責呢,下面我們就從一個心理學效應入手來分析一下這種情況。

心理學:明明沒有錯誤卻被批評指責,錯誤不在你的身上

踢貓效應:一個爸爸在單位因為某些原因被自己的上司責備了,他當然是不敢反駁的。於是下班回家後,他的不忿情緒帶回了家,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沙發上砰砰跳跳,感覺非常心煩,開始斥責他;而那個被斥責的孩子因為爸爸的批評感覺很生氣,但是卻不敢對爸爸發作,於是他看到自己旁邊有一隻懶貓,於是他狠狠的踢了貓貓一腳,貓貓受驚從窗戶跳落,正好落在一輛路過的卡車上面,司機躲避不及,發生了車禍。這就是有名的踢貓效應。

心理學:明明沒有錯誤卻被批評指責,錯誤不在你的身上

我們看到深圳那個被虐打的女孩也許就是踢貓效環節中的某一環,她的媽媽因為家庭和丈夫瑣事將自己的莫名之火發洩在自己的女兒身上;而她的爸爸因為工作和家庭原因也將情緒發洩在她的身上,她的父母講負面情緒發洩到了比自己弱的人身上,後續的連鎖反應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孩子的傷害是漸漸會凸顯出來的。她父母這種行為不是在教養自己的孩子,而是將負面情緒傳染和傳遞,為了排洩自己的不良體驗而自私的加註在弱者身上。

心理學:明明沒有錯誤卻被批評指責,錯誤不在你的身上

我們平時不論在學習還是工作過程中,也會被別人的踢貓效應傷害,成為他們的發洩對象。他們通常是我們的上級或者長輩,也許是有權威的人。總之這些人對於我們來說都是強者或者被尊重的。當他們情緒不佳的時候,思維保護機制會讓他們將壓力和情緒轉移給若於他們的人,俗稱尋找發洩口。然後他的壞情緒傳染給下級,下級給他的下級,層層虐剝,最終受害的就是底層的最弱者。在這個過程中,那些弱者和更弱者也許根本就沒有錯誤,或者錯誤不至於讓人用情緒和暴力虐待。

心理學:明明沒有錯誤卻被批評指責,錯誤不在你的身上

這就是很多時候在沒有犯錯的情況下,卻被無端的指責了。不過也許我們就是那隻最弱的貓,也許我們是那個小孩的角色,但是歸根到底就是這種負面還是被傳染和傳遞了下來。其實這種行為中不論我們的處境和地位如何,都是受害者。所以當我們被無端指責的時候,我們要選擇的是逃離這種貓的地位,適當的找出自己的問題,有能力的情況下要為自己爭取一下,如果不允許需要做的就是及時排洩自己的不良情緒,但是一定不要選擇踢貓,也不要充當踢貓的人,而是要用正確的方式來排洩自己的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