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百忍家風”團山村的故事

“百忍家風”團山村的故事

“百忍家風”團山村的故事


團山村是雲南建水縣附近的古村落,有“民居博物館”之稱,凡是到建水遊玩的人,多會到團山村去看看。那裡每一棟老房子都散發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走進任何一家,都會感受到古色古香的建築藝術。


團山是彝語“圖色兒”的音譯,意為風景秀麗的地方。雲南的漢族多是大明朝戍邊時遷徙過來的,團山村的由來頗有傳奇色彩,其先祖可追溯到明洪武年間。

江西鄱陽縣一位名叫張福的商人,他把生意做到了建水,先是住在縣城西門外的蘭頭坡,後來沿瀘江河往上,在張寶石寨住下後,開田種糧。

“百忍家風”團山村的故事


有一天,他放牛到一處森林,這裡樹木茂密、水草青綠,一直到傍晚該回家的時候,這些牛就是不肯走。張福想,牛群不肯走,必有原因,這裡水好草好、風景秀麗,乾脆把家搬來這裡住好了。

於是第二天張福就搬家過來,在此處安下家來,娶妻生子,繁衍子孫。這處風水寶地便是現在的團山村,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曆史。

團山村背靠青山,面朝平壩,一派田園景色。在清光緒年間,隨著滇越鐵路建成,箇舊出產的錫出口到國外,團山張氏家族很多人到箇舊開採錫礦而發財,回鄉後蓋房修宅。

據老人家講,當年這裡修築宅院,每天需要馬馱的黃金一馱才夠開支,每座庭院需十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完工。

“百忍家風”團山村的故事


團山村工匠們、藝術家們絡繹不絕,熱鬧非凡。一座座的青瓦白牆,雕樑畫棟的大庭院拔地而起,那時候人們可不是把自家住宅當做商品房來建的,而是“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極其講究的庭院,精雕細琢,毫不含糊,斗拱、梁坊、廊簷、門窗、坎牆、須彌座……

除了古典的建築,書畫也是庭院裡極重要的,詩詞楹聯遍佈,有一座樓的天花板上,就集中了一百多幅彩繪書畫,足以顯示主人家的書香世第的文化素養 。


團山民居均為清式風格,裝飾是很江南氣息的。我想,或許是人們念念不忘,自己的來處是那個中國古代最富庶的地方。但經過他們的苦心營建,團山村已構建成一個與世無爭、怡然自得,宛若江南的小城池。現有保存完好的清末建築二十一座。

“百忍家風”團山村的故事


這些宅院的佈局多是前院花廳,院內鋪青石板,放著青石水缸和花木;中院為家眷生活起居的主房,後院是長輩生活起居的正房,每座房屋都以天井為核心。每座院落的木雕、石雕工藝精美,人物形象各異、動植物千姿百態,技藝高超,令人歎為觀止。

庭院內,凡是門楣窗楣隔板上,乃至廊簷下的木坊上,都佈滿書法繪畫,有古詩詞、古文名篇、和富於哲理性的處世格言,多是出自儒家的“四書五經”,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等內容。

繪畫有花卉梅蘭竹菊,亦不乏珍禽異獸、山水人物等。我站在庭院中,卻彷彿進入了詩書畫廊,俯仰間,舉目可讀、低頭可吟,回味無窮。

“百忍家風”團山村的故事


這些書畫作品均為清末民初滇南知名的書畫家的真跡。團山村裡書畫合計達五千五百多幅,彙集在一個小村莊內,如此濃厚的文藝底蘊特質,其文化氛圍是其它地方民居無可比擬的。

把這些詩詞、楹聯、典故、傳說集中起來,那真是將封閉的庭院營造成一個最好的教育子孫的古文化場所了。

“百忍家風”團山村的故事


至今已兩百多年的“張氏宗祠”,門身上書有“百忍家風”四個大字。“百忍”是中國張姓家族的家訓,只要是張氏宗祠,必定有“百忍宗派”四個大字。團山各家的房子蓋得很豪華,但張氏宗祠卻十分簡陋,也與“百忍”家風有關。追溯淵源,“百忍”的典故源於唐代的張公藝。


“百忍家風”團山村的故事


《舊唐書·孝友傳·張公藝》記載了關於“百忍家風”的故事:唐代張公藝主持家政時,已經九世沒有分家分產,舉家數百人同灶共飲,長幼有序,和睦融洽,從未因家事發生過矛盾與爭執,州縣官多次旌表讚揚。唐高宗李治巡泰山時,曾親自造訪其家。

問及治家之道,張公藝默而不語,只是接連寫了百餘個“忍”字呈上。意思是和睦家庭之道,在於相互體諒及忍讓。唐高宗為之動容,感慨自己雖是皇家,兄弟之間卻爭權奪利、互相殘殺,反倒不如百姓家庭和睦、兄友弟恭,於是大加稱讚,厚賞金帛。

“百忍家風”團山村的故事


於是數千年來“百忍”家訓從唐代到現代,在全國各地的張氏家族中沿襲和流傳。張氏家族一直以“百忍”作為家訓,教育後代子孫恪守祖訓,立志修身齊家。張氏子孫不但讀書成器,很多人還曾官居要職。注重家風教養的家族並不希望子孫碌碌無為地生活。

團山村裡張氏家族造福於當地,捐資建橋鋪路,修繕廟宇,開鑿井水等。有一副楹聯寫道:“大啟萬年新世界,恪遵百忍舊家聲”,在其他張姓的房門柱上,也可以看到“兵書三卷橋邊授,忍字百篇家內存”這樣的對聯。

“百忍家風”團山村的故事


詩人海德格爾說“人充滿勞績,但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在團山村就可以感受到中國古人的生活智慧,家要有寓意,不僅僅是實用的棲身場所,也可以蘊含著美好真理,這樣能夠賞玩,能夠陶冶情操,更能夠詩意地棲居。


“百忍家風”團山村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