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百忍家风”团山村的故事

“百忍家风”团山村的故事

“百忍家风”团山村的故事


团山村是云南建水县附近的古村落,有“民居博物馆”之称,凡是到建水游玩的人,多会到团山村去看看。那里每一栋老房子都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走进任何一家,都会感受到古色古香的建筑艺术。


团山是彝语“图色儿”的音译,意为风景秀丽的地方。云南的汉族多是大明朝戍边时迁徙过来的,团山村的由来颇有传奇色彩,其先祖可追溯到明洪武年间。

江西鄱阳县一位名叫张福的商人,他把生意做到了建水,先是住在县城西门外的兰头坡,后来沿泸江河往上,在张宝石寨住下后,开田种粮。

“百忍家风”团山村的故事


有一天,他放牛到一处森林,这里树木茂密、水草青绿,一直到傍晚该回家的时候,这些牛就是不肯走。张福想,牛群不肯走,必有原因,这里水好草好、风景秀丽,干脆把家搬来这里住好了。

于是第二天张福就搬家过来,在此处安下家来,娶妻生子,繁衍子孙。这处风水宝地便是现在的团山村,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团山村背靠青山,面朝平坝,一派田园景色。在清光绪年间,随着滇越铁路建成,个旧出产的锡出口到国外,团山张氏家族很多人到个旧开采锡矿而发财,回乡后盖房修宅。

据老人家讲,当年这里修筑宅院,每天需要马驮的黄金一驮才够开支,每座庭院需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工。

“百忍家风”团山村的故事


团山村工匠们、艺术家们络绎不绝,热闹非凡。一座座的青瓦白墙,雕梁画栋的大庭院拔地而起,那时候人们可不是把自家住宅当做商品房来建的,而是“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极其讲究的庭院,精雕细琢,毫不含糊,斗拱、梁坊、廊檐、门窗、坎墙、须弥座……

除了古典的建筑,书画也是庭院里极重要的,诗词楹联遍布,有一座楼的天花板上,就集中了一百多幅彩绘书画,足以显示主人家的书香世第的文化素养 。


团山民居均为清式风格,装饰是很江南气息的。我想,或许是人们念念不忘,自己的来处是那个中国古代最富庶的地方。但经过他们的苦心营建,团山村已构建成一个与世无争、怡然自得,宛若江南的小城池。现有保存完好的清末建筑二十一座。

“百忍家风”团山村的故事


这些宅院的布局多是前院花厅,院内铺青石板,放着青石水缸和花木;中院为家眷生活起居的主房,后院是长辈生活起居的正房,每座房屋都以天井为核心。每座院落的木雕、石雕工艺精美,人物形象各异、动植物千姿百态,技艺高超,令人叹为观止。

庭院内,凡是门楣窗楣隔板上,乃至廊檐下的木坊上,都布满书法绘画,有古诗词、古文名篇、和富于哲理性的处世格言,多是出自儒家的“四书五经”,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内容。

绘画有花卉梅兰竹菊,亦不乏珍禽异兽、山水人物等。我站在庭院中,却仿佛进入了诗书画廊,俯仰间,举目可读、低头可吟,回味无穷。

“百忍家风”团山村的故事


这些书画作品均为清末民初滇南知名的书画家的真迹。团山村里书画合计达五千五百多幅,汇集在一个小村庄内,如此浓厚的文艺底蕴特质,其文化氛围是其它地方民居无可比拟的。

把这些诗词、楹联、典故、传说集中起来,那真是将封闭的庭院营造成一个最好的教育子孙的古文化场所了。

“百忍家风”团山村的故事


至今已两百多年的“张氏宗祠”,门身上书有“百忍家风”四个大字。“百忍”是中国张姓家族的家训,只要是张氏宗祠,必定有“百忍宗派”四个大字。团山各家的房子盖得很豪华,但张氏宗祠却十分简陋,也与“百忍”家风有关。追溯渊源,“百忍”的典故源于唐代的张公艺。


“百忍家风”团山村的故事


《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记载了关于“百忍家风”的故事:唐代张公艺主持家政时,已经九世没有分家分产,举家数百人同灶共饮,长幼有序,和睦融洽,从未因家事发生过矛盾与争执,州县官多次旌表赞扬。唐高宗李治巡泰山时,曾亲自造访其家。

问及治家之道,张公艺默而不语,只是接连写了百余个“忍”字呈上。意思是和睦家庭之道,在于相互体谅及忍让。唐高宗为之动容,感慨自己虽是皇家,兄弟之间却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反倒不如百姓家庭和睦、兄友弟恭,于是大加称赞,厚赏金帛。

“百忍家风”团山村的故事


于是数千年来“百忍”家训从唐代到现代,在全国各地的张氏家族中沿袭和流传。张氏家族一直以“百忍”作为家训,教育后代子孙恪守祖训,立志修身齐家。张氏子孙不但读书成器,很多人还曾官居要职。注重家风教养的家族并不希望子孙碌碌无为地生活。

团山村里张氏家族造福于当地,捐资建桥铺路,修缮庙宇,开凿井水等。有一副楹联写道:“大启万年新世界,恪遵百忍旧家声”,在其他张姓的房门柱上,也可以看到“兵书三卷桥边授,忍字百篇家内存”这样的对联。

“百忍家风”团山村的故事


诗人海德格尔说“人充满劳绩,但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团山村就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人的生活智慧,家要有寓意,不仅仅是实用的栖身场所,也可以蕴含着美好真理,这样能够赏玩,能够陶冶情操,更能够诗意地栖居。


“百忍家风”团山村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