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 中銀國際策略 公司業績 04 創業板:對基本面的擔憂是過慮

中銀國際策略 公司業績 04 創業板:對基本面的擔憂是過慮

併購重組審批提速,外延路徑打開;內生增速回升,TMT對外延收益依賴減弱;且17年後TMT商譽減值壓力大幅減輕。

繼上一份報告《創業板“中市值”公司盈利回升》,我們持續推薦創業板,7月18日至今,創業板指(+11%)大幅跑贏上證綜指(+2%)和上證50(-1%)。但目前市場對創業板還有幾大擔憂:1)創業板併購重組現狀如何?2)創業板及各行業內生增速趨勢如何?3)商譽影響還有多大?本文將重點探討下這幾個問題。

上半年創業板併購數回落至14年水平;但在監管規範和支持下,下半年併購重組提速,外延路徑打開。創業板15年經歷了併購重組高峰,16年《上市公司重大資產管理辦法》之後併購數量開始下降;17年上半年,在“定增新規”和“減持新規”引導下,併購節奏縮緊,數量降至14年水平。近兩個月,監管層進一步明確併購重組監管思路,規範和支持上市公司併購重組。6月份之後,併購重組整體審批速度加快,1-5月上會數52家,過會48家,而6-7月上會數就有50家,過會44家,中小創併購數量佔比達71%。,併購重組提速,外延路徑打開,為中小創的成長企業帶來新的增長動力。

創業板內生增速回升;TMT對外延併購依賴已低於傳統行業。整體內生增速:雖創業板(除溫氏)中報預告增速由Q1的26.6%降至24.4%,但剔除有並表收益的公司,其內生增速為17%,高於16年中報的11%和15年中報的15%,且整體趨勢向上。分市值區間看:創業板100-300億公司中報增速34%,大於Q1的24%,PE(TTM)為39倍;50-100億公司中報增速31%,大於Q1的28%和2016年報的25%,PE(TTM)為54倍;且內生增速有回升。分行業看:創業板TMT行業併購公司數量佔比經過了15-16年高峰後持續回落,甚至低於傳統行業,可見TMT各行業對外延收益的依賴已較低。具體看,電子持續較高景氣,整體增速與內生增速均向上;傳媒業績增速有拐頭跡象,但絕對水平仍不高;通信整體增速仍在下降,但內生增速有轉好跡象;計算機目前增速下滑速度趨緩。

創業板業績承諾高峰在16年;TMT各行業17年後商譽減值壓力降幅達10%-50%。併購一般伴隨有業績承諾,業績不達承諾則進行商譽減值。本文主要從業績承諾角度做分析。首先,創業板業績承諾的數量和金額的高峰期已過。業績承諾數量高峰是16年,448家次,18年回落至286家次;承諾淨利潤高峰在16-17年,之後大幅回落。其次,創業板TMT行業17年後業績承諾數量和金額的壓力均減輕。對比17年前後(12-16年及17-23年),傳媒、計算機和電子業績承諾的壓力均大幅減輕:總金額分別下降30%、10%和21%,總數量分別下降46%、15%和11%。

創業板投資價值開始顯現,積極關注。考慮估值與增速的匹配性,設定三個篩選標準:1)PE/中報增速<1.0;2)市值/近4個季度淨利潤<60;3)商譽/淨利潤<4.88(均值)。


創業板(除溫氏)中報預告增速24.4%,稍低於Q1的26.6%,但增速回落速度在減緩。截至8月18日,共1024家公司披露中報。其中,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中報披露率分別為:28%、39%和27%,增速中位數分別為:25%、21%和24%。中小板和創業板中報增速高於預報增速的比例分別為45%和42%。

繼上一份報告《創業板“中市值”公司盈利回升》,我們持續推薦創業板,7月18日至今,創業板指(+11%)大幅跑贏上證綜指(+2%)和上證50(-1%)。但目前市場對創業板還有幾大擔憂:1)創業板併購重組現狀如何?2)創業板及各行業內生增速趨勢如何?3)商譽影響還有多大?本文將重點探討下這幾個問題。

併購重組審批提速,外延路徑打開

17

年上半年,創業板併購數回落至14年水平。創業板在15年經歷了併購重組高峰期;16年併購數量有所下降;17年上半年,在“定增新規”和“減持新規”引導下,外延併購節奏繼續縮緊,創業板併購成功數量降至14年水平,與此同時,併購失敗的數量較以往也有明顯上升;另外,主板和中小板的併購數也一樣下降到了14年的水平。

近兩個月,監管層進一步明確併購重組監管思路,規範和支持上市公司併購重組。6月,監管層表示要繼續深化併購重組的市場化改革,治理併購重組中的亂象,抑制各種形式的盲目跨界重組,同時,要大幅簡化併購重組行政審批,鼓勵基於產業整合的併購重組。7月24日,證監會主席談到,要規範和支持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充分發揮好資本市場的功能。8月15日證監會發文稱,併購重組已成為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

下半年,併購重組重新提速,外延成長的路徑打開。6月份之後,併購重組整體審批速度加快,1-5月上會數52家,過會48家,而6-7月上會數就有50家,過會44家。從板塊分佈看,近兩個月中小創外延併購數量佔比達71%,從行業分佈看,主要集中在機械、計算機、通信和電力設備等行業。併購重組重新提速,但監管層明確指出抑制盲目跨界重組,鼓勵產業整合。總體來說,併購重組更趨健康合理的新常態,外延路徑打開,為中小創的成長企業帶來新的增長動力。

創業板內生增速回升, TMT對併購依賴減弱

整體看:外延佔比下降,內生增速回升

創業板外延數量及利潤佔比分別下降至13%和17%。從各財報預告中,有提及並表收益與無並表收益的維度分析,創業板有並表收益的公司數量佔比和利潤佔比由16年之後開始下降。

創業板內生增速回升,且趨勢向上。無並表收益公司的業績增速一定程度上可代表內生增速, 17年中報預報中,創業板的“無並表”公司增速17%,高於16年和15年中報“無並表”公司11%和15%的增速,且整體趨勢是往上的。另外,16年三季報和年報的內生增速回升,主要是受三聚環保、神霧環保等環保個股下半年業績爆發的影響。

分市值區間看:中市值的整體增速和內生增速均回升!

按7月17日市值,將創業板個股分為<50、50-100、100-300、>300億四個市值區間來分析。

創業板100-300億和50-100億市值區間的公司盈利穩中有升。從創業板各市值區間的盈利增速來看:100-300億市值區間的公司,中報預告業績增速34%,大於Q1的24%;50-100億市值區間的公司,中報預告業績增速31%,大於Q1的28%和2016年報的25%。說明創業板中間市值的公司盈利相對穩定且增速在回升,投資價值已開始體現!

創業板“中市值”公司的內生增速也是回升的。創業板[100,300]和[50,100]無並表情況的公司業績17H1業績增速分別為27%和19%,相比17Q1的12%和11%也是回升的。由於中報中無並表的公司以往年份也可能有外延併購的貢獻。但整體上看,創業板中間市值公司不論整體增速還是內生增速均是回升的。從估值角度看,100-300和50-100億市值區間的公司PE(TTM)分別為39和54倍,已有一定估值優勢。

分行業看:TMT對外延併購依賴已低於傳統行業

創業板TMT行業外延併購的公司數量佔比在下降。創業板17年中報,汽車、通信、機械、公用事業和化工有並表收益的公司數量佔比最高,分別為:31%、20%、19%、17%和16%。傳媒、電子和計算機外延併購的數量佔比分別為13%、12%、8%,經過了15-16年高峰後持續回落,已低於傳統行業的併購數量佔比,而創業板整體併購數量佔比也有13%。

TMT對外延收益的依賴減弱。17年中報,創業板電子、通信、計算機和傳媒增速分別為40%、27%、-5%和0%,而無外延收益的公司增速分別為31%、17%、-8%和-11%,行業整體Q1增速為51%、1%、-57%和30%,可見,TMT各行業對外延收益的依賴已相對較低。

從行業利潤增速看:電子持續較高景氣,整體增速與內生增速均向上,分別有40%和34%;傳媒業績增速有拐頭跡象,但絕對水平仍不高;通信整體增速仍在下降,但內生增速有轉好跡象;計算機目前增速為負,但下降速度趨緩。

TMT行業17年之後商譽減值壓力大幅減輕

併購重組時,上市公司以高於併購標的企業賬面淨資產來收益即溢價收購,產生了商譽;會計上要求商譽每年要做減值測試,如果發生資產組的可收回金額低於賬面價值,即需要做商譽減值,減值部分計入當期損益即影響淨利潤。對賭協議是被收購方許諾在一定時期內的業績確保許諾,併購興起的這幾年也伴隨著大量業績承諾的出現。

近兩年,高溢價併購伴隨的商譽減值風險是投資者十分擔心的雷區,高溢價背後業績承諾的金額有多大、是否會扣減商譽是關注重點。

創業板目前整體商譽的增量仍較高,但也較之前高位回落。創業板擁有商譽的個股數為390家,佔59%。從商譽的行業分佈來看,計算機、傳媒、機械、電子、醫藥和通信居前。一般商譽的變動有三種情況:一是商譽減值,扣減;二是溢價收購,增加;三是處置子公司,扣減。

併購一般伴隨有業績承諾,業績不達承諾則進行商譽減值。下面主要從業績承諾角度做分析。

總體看,創業板業績承諾的數量和金額的高峰期已過。業績承諾數量的高峰是16年,448家次,承諾淨利潤的高峰在16-17年,往後金額和數量均大幅回落。雖然,後續還有新增併購的業績承諾,但我們上文也分析到了目前創業板仍在進行的併購僅有38家,今年已完成併購的數量就有35家,雖然併購重組有所回暖,但監管層同時也“抑制各種形式的盲目跨界重組”,未來的業績承諾數量及金額很難再超過之前的峰值。

創業板TMT行業17年之後業績承諾數量和金額的壓力均減輕。從行業分佈來看,17年之後,業績承諾家次最多的行業為:計算機、機械、電子、傳媒和化工;業績承諾金額最多的行業為機械、傳媒、計算機、電子和化工。另外,統計了17年前後(12-16年及17-23年)目前業績承諾的情況,傳媒、計算機和電子業績承諾的壓力均大幅減輕,金額分別下降30%、10%和21%,數量分別下降46%、15%和11%。

風格已向創業板切換,積極關注

考慮估值與增速的匹配性,設定篩選標準:1PE/中報增速<1.02)市值/4個季度淨利潤<603)商譽/淨利潤<4.88(均值)。


陳樂天(首席策略分析師)

曾在中信證券任職,併入圍2014年新財富最佳策略分析師;在加入中信證券前,他還在國家信息中心、湘財證券、日信證券等單位從事宏觀研究,並擔任過首席宏觀分析師一職,代表作有《庫存週期》《產能週期》系列專題;建立了以宏觀週期為基礎的大類資產配置與股票市場分析框架,2015年底以來準確預測了宏觀週期、大類資產與A股市場方向,2016年加入中銀國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