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 中國東臺:一座神奇生長的城市

【本報訊】一個個飛速壯大的龍頭項目托起“高輕新智綠”的現代產業體系,一幢幢鱗次櫛比的大樓刷新了城市的天際線,一條條四通八達的城鄉道路跑出了奔向小康的加速度,一處處美輪美奐的景區公園彰顯了一見傾心的高顏值……

東臺,地處江蘇沿海中部, 市域總面積3176平方公里,總人口113萬,是江蘇省縣域面積最大的縣級市。這裡是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被譽為“黃海明珠”; 這裡自然風光秀美, 文化積澱深厚,現代活力迸發;這裡先後獲得中國百強縣、全國工業百強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殊榮。近年來,東臺奮力開拓“新交通、新經濟、新生態、新旅遊、新生活”等五個方面的新實踐,積極探索富有東臺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模式,走出一條“創新引領、生態優美、幸福小康”的發展新路,不斷推動東臺向更高層級、更高能級的飛躍。

一座歷經千年的人文城市

東臺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走進古鎮西溪,漢代董永七仙女愛情傳說的遺蹟隨處可見, 唐代尉遲敬德監造的江蘇第一古塔——海春軒塔,挺拔聳立,距今已有1380多年曆史;漫步泰山寺,千年古剎的晨鐘暮鼓在耳邊吟唱;徜徉街頭,古城的厚重與新城的生機交相輝映,展現出一幅穿越千年的典雅畫卷,到處放射著人文的光芒。

這是一座擁有千年記憶的城市。早在5000多年前即有先民在境內活動,開莊新石器遺址、泰東河古遺址被發現,成為江淮平原史前文明的重要見證。

東臺西漢設鎮,東晉置郡,乾隆建縣,是黃海之濱的上品鹽生產基地,自漢代時就已經有了興灶煮鹽的文字記載。軸轤千里的鹽漕船隊, 輸送著淮南中十場千百座鹽山,從南唐見名於史冊,直到清朝,東臺貢獻出佔全國總額三分之一的鹽賦。

星星點點的鹽灶青煙,註定了這片土地和鹽的深厚淵源。歷史上著名的北宋晏殊、呂夷簡、范仲淹三位宰相,都曾在東臺擔任過鹽官; 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布衣詩人吳嘉紀在這裡留下智慧的結晶;現代新聞學奠基人戈公振、原全國文聯主席周巍峙、當代雕塑家吳為山等傑出人士均是東臺驕子。

千百年來,東臺人向善好文,深愛書畫琴韻。從明清書畫聖手雲集,到近代名家大師擔綱,再到如今書畫新人輩出, 東臺民間書畫的傳世佳作比比皆是, 源遠流長;從鹽民的曬宗祭祀, 到漁民的排斧慶典,從唱鳳凰的鑼鼓琴聲,到迎佛會的“瑤臺音樂”,二胡藝術在東臺大地上歷經千年,薪火相傳。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澱,東臺已然形成了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海鹽文化、紅色文化和民俗文化。“董永七仙女傳說”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發繡藝術之鄉、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少兒二胡文化藝術之鄉等榮譽見證了東臺文化的繁榮發展。

一座生長不息的海濱城市

博愛的海洋孕育萬物生靈,多情的黃海衍生神奇東臺。潮起潮落,滔滔海浪把泥沙均勻地堆積在東臺85公里的海岸線上。斗轉星移,東臺的土地每年以150米左右的速度向大海不斷延伸,年增土地超萬畝。拜賜上蒼饋贈,東臺土地成本和供地能力優勢凸顯,成為江蘇省乃至全國土地資源儲備腹地和沿海開發前沿陣地,享受著中國沿海其他地區無與倫比的“地域紅利”。

滄海桑田,樸實睿智的東臺人民在這方息壤上辛勤耕耘,建設美好家園,形成了東部生態溼地、中部觀光農業、西部水鄉風情的獨特景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未被汙染的生態溼地。

走進神奇生長的東臺,大地和海洋的慷慨賜予,豐富了東臺百姓的餐桌,調和著舌尖上的味蕾。東臺的美食,是漫延在海岸線上鹹淡和諧的淮揚風味,精緻裡,摻著些許來自大海的粗獷。曾經以鹽為生的東臺人,將淮揚菜與海鮮風味完美地融合,催生了別具一格的“海鹽飲食文化”。品一下地道的海鮮,嘗一口脆甜的西瓜,來一碗鮮美的魚湯麵,這都成了外地遊客來到東臺必做的日常。

得天獨厚的東臺物華天寶,農副產品生態富饒。在全國瓜果擂臺賽中多次奪冠的的東臺西瓜年產量超過100萬噸,因淺海浮游生物豐富而鮮嫩味美的海水產品多達180 多種。海水產品尤以泥螺、文蛤、青蛤、四角蛤薄莢蟶等貝殼類為盛,東臺文蛤有著“天下第一鮮” 的美譽。東臺的內陸河鮮亦十分豐富,特別是裡下河地區,甲魚、河蝦、螃蟹、鯽魚等淡水產品多達幾十種,其中“青蒲籪蟹”更是遠近聞名。

東臺出產的繭絲綢以其優良的品質、舒適的手感和卓越的穿著體驗,成為市場上的俏銷產品,遠銷歐美等國際市場。

一座縱情呼吸的生態城市

東臺風光迤邐,景色宜人。黃海的雄渾,沙洲的詭奇,草灘的清遠,藍天白雲間,水與岸在這裡交匯,藍與綠在這裡相融,勾勒出東臺獨特的自然風韻。這裡有風情萬種的沿海灘塗溼地,這裡有“天然氧吧”——國家4A級旅遊景區黃海國家森林公園,這裡有古塔聳立、青磚黛瓦的西溪古鎮。

這是一座可以縱情深呼吸的城市。在東臺,大自然就是這麼觸手可及,全市林木覆蓋面積到27.5%,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1.6%。這裡的灘塗生物資源豐富,有蘆葦、白茅、羅布麻、大米草等植物;有對蝦、梭子蟹、泥螺、鰻魚以及野雞、野兔、獐等動物。自然溼地總面積20.69萬公頃,其中受保護的自然溼地9.50萬公頃,自然溼地保護率45.98%,全年空氣質量優良率達75%。良好的森林和植被環境保證了生物的多樣性,擁有各類植物628種、鳥類342種和獸類近30 種,成為物種繁衍和棲息的優良場所。

近年來,東臺堅持走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態可持續發展模式, 突出智慧引領和高端發展,著力構建以綠色增長模式、綠色產業結構和綠色建設形態為標誌的發展新格局。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以及智慧產業。以實施新經濟工程為抓手,加快3C智造產業園、智能製造孵化園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推動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始終把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發展的全過程,堅持“環保第一審批權”,持之以恆地開展清水增綠、雨汙分流、節能減排、揚塵治理、植被修復等行動,不斷營造天藍、水碧、氣清、地綠的生態環境,這正逐步成為東臺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的優勢和品牌。

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東臺將秉持人文天賦,依託良好生態環境,沿著“一帶一路”,全面融入長三角,誠邀天下賓朋,謀求合作共贏,共同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

孟曉明 朱金鋼

中国东台:一座神奇生长的城市

城東文化藝術中心

培育新經濟 實現新飛躍

【本報訊】中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東臺主動順應這一大趨勢、大格局,奮力開拓“新交通、新經濟、新生態、新旅遊、新生活”五個新實踐,努力走出一條富有東臺特色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在此過程中,東臺圍繞建設以“智慧、綠色” 為特質的江蘇沿海現代化城市,聚力培育發展新經濟,推動東臺經濟實現了向更高層級、更高能級的飛躍。東臺新經濟“新”在何處,可以用三個“變”來形容:

一是產業形態之“蝶變”。在“高輕新智綠” 發展導向的引領下,產業形態不斷刷新,信息化、智能化、高端化特徵日益彰顯。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迎風成長,迅速形成產業鏈條和特色高端基地,成為具有一定區域影響力的產業地標。智能裝備製造產業異軍突起,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單打冠軍”脫穎而出,工業機器人、無人機等新業態不斷湧現。以影視文化、數字創意為特色的智慧產業風生水起。“3 2 1”新經濟體系有力引領東臺經濟轉型,千億級規模的產業集群強勢崛起。

二是增長動能之“嬗變”。創新已成為東臺經濟發展的第一驅動力。一大批新經濟龍頭項目紛紛落戶,眾多央企、國企和大型民企投資佈局,形成了更多引領性的高質量新增長點。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加速向產業各領域深度滲透,企業上雲、機器換人、智能車間成為更多企業的“標配”,打造了“東臺智造”靚麗名片。企業創新濃度達到新高度,越來越多的領軍人才和高層次人才團隊加盟,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迅猛增長,夯實了先進製造業基石。

三是發展載體之“躍變”。日趨完備的城市功能、優良的基礎配套、一流的營商環境,帶來了各類優質資源的快速集聚。不僅重點園區成為新經濟茁壯成長的主陣地,而且擁有云谷、智廈、互聯網大廈等高端平臺,以及“智造小鎮”“網尚小鎮”“森林風情小鎮”等特色載體,創成一批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級眾創空間。東臺這座富有品質和活力的現代城市,成為各方人士青睞的新經濟發展沃土。

孟曉明 朱金鋼

中国东台:一座神奇生长的城市

甘港老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