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 中国东台:一座神奇生长的城市

【本报讯】一个个飞速壮大的龙头项目托起“高轻新智绿”的现代产业体系,一幢幢鳞次栉比的大楼刷新了城市的天际线,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城乡道路跑出了奔向小康的加速度,一处处美轮美奂的景区公园彰显了一见倾心的高颜值……

东台,地处江苏沿海中部, 市域总面积3176平方公里,总人口113万,是江苏省县域面积最大的县级市。这里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被誉为“黄海明珠”; 这里自然风光秀美, 文化积淀深厚,现代活力迸发;这里先后获得中国百强县、全国工业百强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殊荣。近年来,东台奋力开拓“新交通、新经济、新生态、新旅游、新生活”等五个方面的新实践,积极探索富有东台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创新引领、生态优美、幸福小康”的发展新路,不断推动东台向更高层级、更高能级的飞跃。

一座历经千年的人文城市

东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走进古镇西溪,汉代董永七仙女爱情传说的遗迹随处可见, 唐代尉迟敬德监造的江苏第一古塔——海春轩塔,挺拔耸立,距今已有1380多年历史;漫步泰山寺,千年古刹的晨钟暮鼓在耳边吟唱;徜徉街头,古城的厚重与新城的生机交相辉映,展现出一幅穿越千年的典雅画卷,到处放射着人文的光芒。

这是一座拥有千年记忆的城市。早在5000多年前即有先民在境内活动,开庄新石器遗址、泰东河古遗址被发现,成为江淮平原史前文明的重要见证。

东台西汉设镇,东晋置郡,乾隆建县,是黄海之滨的上品盐生产基地,自汉代时就已经有了兴灶煮盐的文字记载。轴轳千里的盐漕船队, 输送着淮南中十场千百座盐山,从南唐见名于史册,直到清朝,东台贡献出占全国总额三分之一的盐赋。

星星点点的盐灶青烟,注定了这片土地和盐的深厚渊源。历史上著名的北宋晏殊、吕夷简、范仲淹三位宰相,都曾在东台担任过盐官;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布衣诗人吴嘉纪在这里留下智慧的结晶;现代新闻学奠基人戈公振、原全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当代雕塑家吴为山等杰出人士均是东台骄子。

千百年来,东台人向善好文,深爱书画琴韵。从明清书画圣手云集,到近代名家大师担纲,再到如今书画新人辈出, 东台民间书画的传世佳作比比皆是, 源远流长;从盐民的晒宗祭祀, 到渔民的排斧庆典,从唱凤凰的锣鼓琴声,到迎佛会的“瑶台音乐”,二胡艺术在东台大地上历经千年,薪火相传。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东台已然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海盐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董永七仙女传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发绣艺术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少儿二胡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见证了东台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座生长不息的海滨城市

博爱的海洋孕育万物生灵,多情的黄海衍生神奇东台。潮起潮落,滔滔海浪把泥沙均匀地堆积在东台85公里的海岸线上。斗转星移,东台的土地每年以150米左右的速度向大海不断延伸,年增土地超万亩。拜赐上苍馈赠,东台土地成本和供地能力优势凸显,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土地资源储备腹地和沿海开发前沿阵地,享受着中国沿海其他地区无与伦比的“地域红利”。

沧海桑田,朴实睿智的东台人民在这方息壤上辛勤耕耘,建设美好家园,形成了东部生态湿地、中部观光农业、西部水乡风情的独特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未被污染的生态湿地。

走进神奇生长的东台,大地和海洋的慷慨赐予,丰富了东台百姓的餐桌,调和着舌尖上的味蕾。东台的美食,是漫延在海岸线上咸淡和谐的淮扬风味,精致里,掺着些许来自大海的粗犷。曾经以盐为生的东台人,将淮扬菜与海鲜风味完美地融合,催生了别具一格的“海盐饮食文化”。品一下地道的海鲜,尝一口脆甜的西瓜,来一碗鲜美的鱼汤面,这都成了外地游客来到东台必做的日常。

得天独厚的东台物华天宝,农副产品生态富饶。在全国瓜果擂台赛中多次夺冠的的东台西瓜年产量超过100万吨,因浅海浮游生物丰富而鲜嫩味美的海水产品多达180 多种。海水产品尤以泥螺、文蛤、青蛤、四角蛤薄荚蛏等贝壳类为盛,东台文蛤有着“天下第一鲜” 的美誉。东台的内陆河鲜亦十分丰富,特别是里下河地区,甲鱼、河虾、螃蟹、鲫鱼等淡水产品多达几十种,其中“青蒲簖蟹”更是远近闻名。

东台出产的茧丝绸以其优良的品质、舒适的手感和卓越的穿着体验,成为市场上的俏销产品,远销欧美等国际市场。

一座纵情呼吸的生态城市

东台风光迤逦,景色宜人。黄海的雄浑,沙洲的诡奇,草滩的清远,蓝天白云间,水与岸在这里交汇,蓝与绿在这里相融,勾勒出东台独特的自然风韵。这里有风情万种的沿海滩涂湿地,这里有“天然氧吧”——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黄海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有古塔耸立、青砖黛瓦的西溪古镇。

这是一座可以纵情深呼吸的城市。在东台,大自然就是这么触手可及,全市林木覆盖面积到27.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6%。这里的滩涂生物资源丰富,有芦苇、白茅、罗布麻、大米草等植物;有对虾、梭子蟹、泥螺、鳗鱼以及野鸡、野兔、獐等动物。自然湿地总面积20.69万公顷,其中受保护的自然湿地9.50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45.98%,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5%。良好的森林和植被环境保证了生物的多样性,拥有各类植物628种、鸟类342种和兽类近30 种,成为物种繁衍和栖息的优良场所。

近年来,东台坚持走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 突出智慧引领和高端发展,着力构建以绿色增长模式、绿色产业结构和绿色建设形态为标志的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以及智慧产业。以实施新经济工程为抓手,加快3C智造产业园、智能制造孵化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始终把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持之以恒地开展清水增绿、雨污分流、节能减排、扬尘治理、植被修复等行动,不断营造天蓝、水碧、气清、地绿的生态环境,这正逐步成为东台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优势和品牌。

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东台将秉持人文天赋,依托良好生态环境,沿着“一带一路”,全面融入长三角,诚邀天下宾朋,谋求合作共赢,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孟晓明 朱金钢

中国东台:一座神奇生长的城市

城东文化艺术中心

培育新经济 实现新飞跃

【本报讯】中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东台主动顺应这一大趋势、大格局,奋力开拓“新交通、新经济、新生态、新旅游、新生活”五个新实践,努力走出一条富有东台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在此过程中,东台围绕建设以“智慧、绿色” 为特质的江苏沿海现代化城市,聚力培育发展新经济,推动东台经济实现了向更高层级、更高能级的飞跃。东台新经济“新”在何处,可以用三个“变”来形容:

一是产业形态之“蝶变”。在“高轻新智绿” 发展导向的引领下,产业形态不断刷新,信息化、智能化、高端化特征日益彰显。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迎风成长,迅速形成产业链条和特色高端基地,成为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产业地标。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异军突起,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单打冠军”脱颖而出,工业机器人、无人机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以影视文化、数字创意为特色的智慧产业风生水起。“3 2 1”新经济体系有力引领东台经济转型,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强势崛起。

二是增长动能之“嬗变”。创新已成为东台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一大批新经济龙头项目纷纷落户,众多央企、国企和大型民企投资布局,形成了更多引领性的高质量新增长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加速向产业各领域深度渗透,企业上云、机器换人、智能车间成为更多企业的“标配”,打造了“东台智造”靓丽名片。企业创新浓度达到新高度,越来越多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加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迅猛增长,夯实了先进制造业基石。

三是发展载体之“跃变”。日趋完备的城市功能、优良的基础配套、一流的营商环境,带来了各类优质资源的快速集聚。不仅重点园区成为新经济茁壮成长的主阵地,而且拥有云谷、智厦、互联网大厦等高端平台,以及“智造小镇”“网尚小镇”“森林风情小镇”等特色载体,创成一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东台这座富有品质和活力的现代城市,成为各方人士青睐的新经济发展沃土。

孟晓明 朱金钢

中国东台:一座神奇生长的城市

甘港老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