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從發展心理學視角理解和應對孩子的負面情緒

從發展心理學視角理解和應對孩子的負面情緒

6個月開始,你會發現孩子會“生氣”了,也會“害怕”了,有了更多的負面情緒。

身為父母,可能會因此感到焦慮,甚至對孩子發脾氣。可孩子還沒有成長到可以考慮他人的感受的年齡(1歲半),這怎麼辦呢?

其實,正面和負面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它們就好比電池的正負極,是一個健全人格的兩個面。下面就來說說它們的成因、積極影響和應對策略。

憤怒/生氣

產生

憤怒源於孩子對於自己與周圍環境關係的理解。4、5個月開始,孩子會逐漸意識到自己是可以影響周圍人的。

他們開始明白,之所以我一哭食物就來了,是因為媽媽聽到了我的哭聲,幫了我。

於是,當他們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們會睜著眼睛、看著身邊的人哭,而不是像小時候一樣閉著眼睛無助地哭。這時,他們表現出的情緒就被解讀為憤怒。

發展

對於6-9個月的孩子來說,他們會因為正在享受的事情被打擾了而感到憤怒。

例如,咬在嘴裡的磨牙棒被拿走,和媽媽玩到一半媽媽突然離開去接電話等等。寶寶因為這些事情哭、甚至拳打腳踢,試圖以此左右你的行為,其實是他認知發展的結果。

當孩子還不會說話,還沒發展出理解別人情緒的能力的時候(18-20個月以前),用生氣和憤怒來嘗試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無可厚非,是一種建設性和適應性手段。

憤怒情緒的適應性體現在很多方面。

以一個研究為例:研究人員先教會了孩子(8個月左右)如何拉動手腕上綁著的繩來播放幻燈片和背景音樂。

很快,當孩子學會了後,研究人員關掉了投影儀,然後觀察孩子的反應。他們觀察到,大多數孩子發現拉繩子不管用了,都表現出憤怒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少部分孩子表現出了悲傷的表情。

當投影被重新打開,那些剛剛表現得很生氣的孩子馬上又恢復了興趣,興奮地重新玩起了“拉繩子”遊戲。而那些露出悲傷表情的孩子則明顯不怎麼享受這個遊戲了。

研究人員認為,這個實驗中表現得憤怒的孩子是在主動抗議或者爭取。當投影恢復,他們認為是自己的行為使自己重新獲得了對投影的控制。

而表現得悲傷的孩子很可能自始至終認為自己無力影響周圍環境,因此投影恢復了也沒有變得開心。

从发展心理学视角理解和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這樣看來,憤怒更像是源於與生俱來的自信和安全感。10-12個月左右,孩子的憤怒情緒會進一步發展,不僅更加激烈而且非常有目的性。氣哭了常會出現拳打腳踢扔東西的行為,都是正常的。

很多父母疑惑如何建立健康的親子依戀關係。其實,孩子0-1歲期間父母及時回應孩子的負面情緒和需求,就是在建立穩固的親子依戀。

孩子有憤怒情緒時,媽媽爸爸可以暫時不說話,無聲地將孩子帶/ 抱離事發地,找到孩子發脾氣的目的(如要求得到,或者逃避做一件事),然後等孩子平靜下來後,教他一些替代的方法合理表達即可。

如果回應的時候父母還能保持平和、面帶微笑,孩子就耳濡目染學到了如何管理情緒,解決問題。

對於高需求的孩子,爸爸媽媽除了理解孩子和試圖管理自己的情緒,也可以採取一些其他措施。比如買一個舒適的嬰兒揹包,洗衣、讀書、接電話的時候把孩子背在胸前或背後,就可以邊做自己的事情,邊回應孩子的需求!

害怕/恐懼

產生

孩子6-9個月大的時候,開始會對陌生的人或事物感到警惕(Wariness)。你會發現當陌生人靠近的時候,孩子會忽然安靜下來,神情嚴肅地盯著他看一會兒,然後把目光移開。

隨著認知的發展(記憶力、注意力的發展),孩子9、10個月大時開始會害怕了。他們害怕的事情主要有三類:高度、特定的一些人事物、或陌生的人或物。

原因

害怕高度。孩子害怕高度是因為他們視覺能力發展了,可以觀察到落差了。他們會因為怕掉下床而停在床邊,這種負面情緒讓孩子更安全。

對於曾經見過的、特定事情的害怕。有一些恐懼,是孩子從過往經驗中學來的。

孩子去過醫院打針,再進入醫院時,就會害怕,看到穿白大褂的人也害怕。如果孩子曾被狗追過,再聽到狗叫也會害怕。

有的孩子會通過經驗總結出發出噪音的東西可能會有危險,於是害怕洗衣機等等。總之,孩子的記憶力發展了,於是之前的經歷會讓他們更加小心、警惕。

對於陌生的、不熟悉事物的害怕,包括害怕陌生人、外國人、沒見過的怪異的玩具等。這種害怕是孩子本能地因為未知而感到的害怕。

當孩子退到媽媽後面,他們不是害羞了,而是他們想保持距離,確定安全了才會和這些人互動。

影響因素+回應策略

研究表明,下面兩個因素會影響人的恐懼程度。無論是對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害怕,或是因為陌生而產生的害怕,無論是對於1歲的孩子或是5歲的孩子,回應的策略都是根據這兩個因素產生的:

(1)心理預期(Expectation)——孩子有多大程度預料到這件事的發生。

提前預知一件事,會大大減小我們的恐懼。就像夜裡有人突然敲門你會害怕,但是如果有人提前告訴你今天晚上他會來,你就不會害怕。

从发展心理学视角理解和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如果有人突然拽你去蹦極,你會害怕得腿抖,但如果你提前知道並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雖然可能腿還是會抖,心理上也會好很多。

又比如,孩子看到有陌生人到自己家裡來了會害怕,但在超市看到很多生人卻不會害怕,正是因為他們會預期到超市會有很多人。

(2)控制(Control)——認為自己有多大能力可以控制局面。很多時候孩子害怕,是因為不確定自己是否可以控制局面,得到保護。

比如,孩子害怕去醫院是因為他不確定會不會打針、被弄疼。害怕洗衣機是因為他不知道洗衣機為什麼會發出很大的聲音、什麼時候會停下來,如何控制洗衣機。

害怕一個人可能因為不知道這個人是誰,他想幹什麼,會不會像媽媽一樣尊重自己的感受。當孩子搖頭、躲閃、發出很多信號拒絕一個人的靠近,可那個人還是大步走過來時,他就會感到自己無力控制這個局面,更加害怕。

【應對策略】

可以提前告訴孩子即將發生的事,幫助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如果發現孩子害怕一件事,家人下次可以在事情發生之前提前告訴孩子。

如:“下午爸爸的朋友要來,是一個叔叔,叔叔會在我們家裡吃飯。” 或者“一會要去醫院打疫苗,可能會有一點疼,不過一下就好,媽媽會陪著你,一會兒就不疼了!”

又或者“過來看,媽媽要開始洗衣服了。我一按按鈕,洗衣機就會響,衣服洗好了就會停了,還會發出滴滴滴的聲音告訴我。”再或者 “明天媽媽帶寶寶去醫院做體檢,醫生會看看你的牙齒、量量身高、體重,不會打針。”

或者“等會吃完早飯媽媽要去上班,你在家裡blabla...我晚飯前就回來!”

提前如實告訴孩子會發生什麼,不僅會讓孩子對信任你,還會讓你有機會一起和孩子提前想想如何“控制局面”,這些都會降低孩子的恐懼。

如何讓孩子感到自己可以控制局面、相信一件事其實並不可怕呢?研究表明下面這些因素會讓孩子感到安全:

1)有媽媽或者熟悉的人在身邊。當孩子感到害怕,最有效的作法就是告訴他“媽媽/爸爸在”,或者直接把孩子抱起來。

2)保持安全距離。在孩子準備好之前,允許孩子保持一段安全距離,觀察一段時間,會減少孩子的恐懼。比如見到不認識的人允許孩子退後或者要求抱起。

到海邊下水之前先在遠處觀察一段時間,看看別人都在做什麼;初次到別人家裡允許孩子粘著媽媽呆一會,確認環境沒有威脅等等。

3)孩子感到自己的感受被尊重。

具體怎麼做呢?當一些事情必須面對的時候,比如看病打針,爸爸媽媽可以讓孩子選擇減少疼痛、不適的辦法:“打完針你想讓爸爸抱,還是媽媽抱?”

从发展心理学视角理解和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或者“你想拿小熊冰袋敷,還是小企鵝冰袋敷?” 又比如如果孩子害怕吃藥,可以表達你的理解,讓他選擇解決辦法,如:“藥有點苦,不過吃完我們可以喝一點甜的就不苦了!你想要蘋果汁還是酸奶?”

當一件事不是像打針吃藥一樣必須做的時候,可以充分尊重孩子的情緒,捕捉孩子發出的信號,支持孩子控制自己身體的權利。

例如,如果孩子表示不願意走近親子課的教室,媽媽應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恐懼情緒,允許孩子和生人保持一段距離,先觀察再說。

如果孩子有要求則抱起來,如果孩子離開你去探索則表示鼓勵。當有人很喜歡孩子,想要摸摸、抱抱,也要考慮孩子是否同意,而不是以成人的面子優先,替他做決定。

如此,當孩子感到你是一個完全可以依賴、信任的人,就會給你驚喜,更勇敢的接觸新事物。

假如你是那種孩子見了就哭的人,不要急於下結論“孩子不喜歡我”。

前面說了孩子會有習得性恐懼,因此有的孩子見你先哭,不是因為怕你,而很可能是你的穿著或者髮型讓他想起了一些不好的回憶,不用放在心上。

你只需多花一些耐心和愛心,讓孩子認識到真正的你,他們就會改變主意了。你可以:

以很慢的速度接近孩子,如果可以的話,蹲下身來。

注意觀察孩子的眼神、動作,捕捉孩子警惕、退縮、躲閃的信號,當孩子開始後退了,說明這已經是他們能接受的最近的安全距離了,你就不要再往前走了。

你可以在這個距離和孩子進行平行遊戲、躲貓貓遊戲、或者遞個玩具給他,伸出橄欖枝。當孩子覺得你沒有威脅的時候,他們會過來拿你的玩具,或者主動接近你的!

最後想說,雖然早期心理健康對孩子的影響深遠,然而恐懼或者憤怒等負面情緒絕不是心理不健康的標誌。

兒童心理創傷多是由於長期、頻繁的被成人忽略、虐待,或暴露在家庭暴力下導致的。

因此,爸爸媽媽大可不必擔心一件平常的小事會讓孩子留下心理陰影。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積極回應,教授孩子合理的表達方式就好了。

作者介紹:早教新知,常潤,清華大學英語專業,畢業後開辦了自己的幼兒園,2014年來到全美幼教專業排名頂尖的Vanderbilt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現在,雖然是早出晚歸的苦逼留學黨,她每天仍然會擠出半天時間,作為一名普通老師出現在學校幼兒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