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从发展心理学视角理解和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从发展心理学视角理解和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6个月开始,你会发现孩子会“生气”了,也会“害怕”了,有了更多的负面情绪。

身为父母,可能会因此感到焦虑,甚至对孩子发脾气。可孩子还没有成长到可以考虑他人的感受的年龄(1岁半),这怎么办呢?

其实,正面和负面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它们就好比电池的正负极,是一个健全人格的两个面。下面就来说说它们的成因、积极影响和应对策略。

愤怒/生气

产生

愤怒源于孩子对于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理解。4、5个月开始,孩子会逐渐意识到自己是可以影响周围人的。

他们开始明白,之所以我一哭食物就来了,是因为妈妈听到了我的哭声,帮了我。

于是,当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会睁着眼睛、看着身边的人哭,而不是像小时候一样闭着眼睛无助地哭。这时,他们表现出的情绪就被解读为愤怒。

发展

对于6-9个月的孩子来说,他们会因为正在享受的事情被打扰了而感到愤怒。

例如,咬在嘴里的磨牙棒被拿走,和妈妈玩到一半妈妈突然离开去接电话等等。宝宝因为这些事情哭、甚至拳打脚踢,试图以此左右你的行为,其实是他认知发展的结果。

当孩子还不会说话,还没发展出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的时候(18-20个月以前),用生气和愤怒来尝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无可厚非,是一种建设性和适应性手段。

愤怒情绪的适应性体现在很多方面。

以一个研究为例:研究人员先教会了孩子(8个月左右)如何拉动手腕上绑着的绳来播放幻灯片和背景音乐。

很快,当孩子学会了后,研究人员关掉了投影仪,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他们观察到,大多数孩子发现拉绳子不管用了,都表现出愤怒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少部分孩子表现出了悲伤的表情。

当投影被重新打开,那些刚刚表现得很生气的孩子马上又恢复了兴趣,兴奋地重新玩起了“拉绳子”游戏。而那些露出悲伤表情的孩子则明显不怎么享受这个游戏了。

研究人员认为,这个实验中表现得愤怒的孩子是在主动抗议或者争取。当投影恢复,他们认为是自己的行为使自己重新获得了对投影的控制。

而表现得悲伤的孩子很可能自始至终认为自己无力影响周围环境,因此投影恢复了也没有变得开心。

从发展心理学视角理解和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这样看来,愤怒更像是源于与生俱来的自信和安全感。10-12个月左右,孩子的愤怒情绪会进一步发展,不仅更加激烈而且非常有目的性。气哭了常会出现拳打脚踢扔东西的行为,都是正常的。

很多父母疑惑如何建立健康的亲子依恋关系。其实,孩子0-1岁期间父母及时回应孩子的负面情绪和需求,就是在建立稳固的亲子依恋。

孩子有愤怒情绪时,妈妈爸爸可以暂时不说话,无声地将孩子带/ 抱离事发地,找到孩子发脾气的目的(如要求得到,或者逃避做一件事),然后等孩子平静下来后,教他一些替代的方法合理表达即可。

如果回应的时候父母还能保持平和、面带微笑,孩子就耳濡目染学到了如何管理情绪,解决问题。

对于高需求的孩子,爸爸妈妈除了理解孩子和试图管理自己的情绪,也可以采取一些其他措施。比如买一个舒适的婴儿背包,洗衣、读书、接电话的时候把孩子背在胸前或背后,就可以边做自己的事情,边回应孩子的需求!

害怕/恐惧

产生

孩子6-9个月大的时候,开始会对陌生的人或事物感到警惕(Wariness)。你会发现当陌生人靠近的时候,孩子会忽然安静下来,神情严肃地盯着他看一会儿,然后把目光移开。

随着认知的发展(记忆力、注意力的发展),孩子9、10个月大时开始会害怕了。他们害怕的事情主要有三类:高度、特定的一些人事物、或陌生的人或物。

原因

害怕高度。孩子害怕高度是因为他们视觉能力发展了,可以观察到落差了。他们会因为怕掉下床而停在床边,这种负面情绪让孩子更安全。

对于曾经见过的、特定事情的害怕。有一些恐惧,是孩子从过往经验中学来的。

孩子去过医院打针,再进入医院时,就会害怕,看到穿白大褂的人也害怕。如果孩子曾被狗追过,再听到狗叫也会害怕。

有的孩子会通过经验总结出发出噪音的东西可能会有危险,于是害怕洗衣机等等。总之,孩子的记忆力发展了,于是之前的经历会让他们更加小心、警惕。

对于陌生的、不熟悉事物的害怕,包括害怕陌生人、外国人、没见过的怪异的玩具等。这种害怕是孩子本能地因为未知而感到的害怕。

当孩子退到妈妈后面,他们不是害羞了,而是他们想保持距离,确定安全了才会和这些人互动。

影响因素+回应策略

研究表明,下面两个因素会影响人的恐惧程度。无论是对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害怕,或是因为陌生而产生的害怕,无论是对于1岁的孩子或是5岁的孩子,回应的策略都是根据这两个因素产生的:

(1)心理预期(Expectation)——孩子有多大程度预料到这件事的发生。

提前预知一件事,会大大减小我们的恐惧。就像夜里有人突然敲门你会害怕,但是如果有人提前告诉你今天晚上他会来,你就不会害怕。

从发展心理学视角理解和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如果有人突然拽你去蹦极,你会害怕得腿抖,但如果你提前知道并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虽然可能腿还是会抖,心理上也会好很多。

又比如,孩子看到有陌生人到自己家里来了会害怕,但在超市看到很多生人却不会害怕,正是因为他们会预期到超市会有很多人。

(2)控制(Control)——认为自己有多大能力可以控制局面。很多时候孩子害怕,是因为不确定自己是否可以控制局面,得到保护。

比如,孩子害怕去医院是因为他不确定会不会打针、被弄疼。害怕洗衣机是因为他不知道洗衣机为什么会发出很大的声音、什么时候会停下来,如何控制洗衣机。

害怕一个人可能因为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想干什么,会不会像妈妈一样尊重自己的感受。当孩子摇头、躲闪、发出很多信号拒绝一个人的靠近,可那个人还是大步走过来时,他就会感到自己无力控制这个局面,更加害怕。

【应对策略】

可以提前告诉孩子即将发生的事,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如果发现孩子害怕一件事,家人下次可以在事情发生之前提前告诉孩子。

如:“下午爸爸的朋友要来,是一个叔叔,叔叔会在我们家里吃饭。” 或者“一会要去医院打疫苗,可能会有一点疼,不过一下就好,妈妈会陪着你,一会儿就不疼了!”

又或者“过来看,妈妈要开始洗衣服了。我一按按钮,洗衣机就会响,衣服洗好了就会停了,还会发出滴滴滴的声音告诉我。”再或者 “明天妈妈带宝宝去医院做体检,医生会看看你的牙齿、量量身高、体重,不会打针。”

或者“等会吃完早饭妈妈要去上班,你在家里blabla...我晚饭前就回来!”

提前如实告诉孩子会发生什么,不仅会让孩子对信任你,还会让你有机会一起和孩子提前想想如何“控制局面”,这些都会降低孩子的恐惧。

如何让孩子感到自己可以控制局面、相信一件事其实并不可怕呢?研究表明下面这些因素会让孩子感到安全:

1)有妈妈或者熟悉的人在身边。当孩子感到害怕,最有效的作法就是告诉他“妈妈/爸爸在”,或者直接把孩子抱起来。

2)保持安全距离。在孩子准备好之前,允许孩子保持一段安全距离,观察一段时间,会减少孩子的恐惧。比如见到不认识的人允许孩子退后或者要求抱起。

到海边下水之前先在远处观察一段时间,看看别人都在做什么;初次到别人家里允许孩子粘着妈妈呆一会,确认环境没有威胁等等。

3)孩子感到自己的感受被尊重。

具体怎么做呢?当一些事情必须面对的时候,比如看病打针,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选择减少疼痛、不适的办法:“打完针你想让爸爸抱,还是妈妈抱?”

从发展心理学视角理解和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或者“你想拿小熊冰袋敷,还是小企鹅冰袋敷?” 又比如如果孩子害怕吃药,可以表达你的理解,让他选择解决办法,如:“药有点苦,不过吃完我们可以喝一点甜的就不苦了!你想要苹果汁还是酸奶?”

当一件事不是像打针吃药一样必须做的时候,可以充分尊重孩子的情绪,捕捉孩子发出的信号,支持孩子控制自己身体的权利。

例如,如果孩子表示不愿意走近亲子课的教室,妈妈应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恐惧情绪,允许孩子和生人保持一段距离,先观察再说。

如果孩子有要求则抱起来,如果孩子离开你去探索则表示鼓励。当有人很喜欢孩子,想要摸摸、抱抱,也要考虑孩子是否同意,而不是以成人的面子优先,替他做决定。

如此,当孩子感到你是一个完全可以依赖、信任的人,就会给你惊喜,更勇敢的接触新事物。

假如你是那种孩子见了就哭的人,不要急于下结论“孩子不喜欢我”。

前面说了孩子会有习得性恐惧,因此有的孩子见你先哭,不是因为怕你,而很可能是你的穿着或者发型让他想起了一些不好的回忆,不用放在心上。

你只需多花一些耐心和爱心,让孩子认识到真正的你,他们就会改变主意了。你可以:

以很慢的速度接近孩子,如果可以的话,蹲下身来。

注意观察孩子的眼神、动作,捕捉孩子警惕、退缩、躲闪的信号,当孩子开始后退了,说明这已经是他们能接受的最近的安全距离了,你就不要再往前走了。

你可以在这个距离和孩子进行平行游戏、躲猫猫游戏、或者递个玩具给他,伸出橄榄枝。当孩子觉得你没有威胁的时候,他们会过来拿你的玩具,或者主动接近你的!

最后想说,虽然早期心理健康对孩子的影响深远,然而恐惧或者愤怒等负面情绪绝不是心理不健康的标志。

儿童心理创伤多是由于长期、频繁的被成人忽略、虐待,或暴露在家庭暴力下导致的。

因此,爸爸妈妈大可不必担心一件平常的小事会让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积极回应,教授孩子合理的表达方式就好了。

作者介绍:早教新知,常润,清华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开办了自己的幼儿园,2014年来到全美幼教专业排名顶尖的Vanderbilt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现在,虽然是早出晚归的苦逼留学党,她每天仍然会挤出半天时间,作为一名普通老师出现在学校幼儿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