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

李振亞love


蜀漢從漢昭烈帝劉備立國之時,就一直叫囂著北伐曹魏,恢復漢室江山,像他的先祖光武帝劉秀一樣成為中興之主,所以在這個宗旨之下,自劉備駕崩於白帝城之後,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後來的姜維都一直在不斷的發動對曹魏的北伐,尤其是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之後,姜維更是先後九伐中原,在如此頻繁的北伐戰爭之下,曹魏那裡還能騰出手來,對發動對蜀漢的南征。

當曹魏最強悍的對手諸葛亮病逝之後,曹魏的CEO曹睿知道在今後的歲月中,蜀漢還會有人不斷的對曹魏發動戰爭,但已不能對曹魏造成致命的打擊了,所以他當下要做的就是削弱司馬懿的權勢,否則長此以往的話,很可能司馬懿會成為第二個曹操,因為遍觀整個曹魏集團,竟無一人能夠制衡的了司馬懿,這對於身體不是很好的曹睿來說,是一件多麼可怕的現象。

司馬懿是想著趁諸葛亮病逝,蜀漢軍隊內訌之機,對蜀漢發動突襲的,其時司馬懿此舉的目的,無外乎是怕曹睿卸磨殺驢,把他給閒置起來,因為曹氏三代掌舵人都對他有很嚴的戒備之心,可曹睿為了大魏的千秋大業,還是把司馬懿給擱置了。不過胸懷偉略的司馬懿,曹魏還真的是離不開他,當遼東的公孫淵發動判亂的時候,曹睿很無奈,因為曹氏和夏侯氏竟無人有能力幹掉公孫淵,最後只好再一次的讓司馬懿帶兵去平叛。

司馬懿雖然很厲害,可他還是很怕曹睿的,因為曹睿也不是吃素的,不過很可惜曹睿因酒色過度,身體越來越差,最後在239年的時候,一命嗚呼了,臨終之際傳位於年僅8歲的齊王曹芳,並令大將軍曹爽和司馬懿二人為託孤之臣,雖然曹芳年齡小,但另一位大將軍曹爽年齡可不小,曹爽別的本事不行,刁難司馬懿的能力還是蠻厲害的,雖然最後在高平陵之變中慘敗,但在此之前他也是斗的司馬懿寢食難安,後不得不裝病,已逃避曹爽的圍難。

總體來說諸葛亮病逝以後,司馬懿沒有伐蜀,一是曹睿的領導階層不允許,二是蜀漢的姜維也在一直的伐魏,三是司馬懿自己也騰不出手來去伐蜀,更為主要的一點就是,此時的蜀漢已不是他司馬懿最大的對手了。





清史宴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之所以終身不攻打蜀國肯定不是因為愛和兔死狐悲。我認為司馬懿之所以不攻打蜀國的真正原因有三個,下面讓我給大家詳細分析一下。


第一個原因:魏明帝怕司馬懿做大,不讓司馬懿攻蜀。史書記載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想要一鼓作氣攻打下蜀國,但是卻被魏明帝給叫了回來。魏明帝為何會叫停司馬懿的計劃,因為魏明帝知道諸葛亮死後,蜀國人心不穩,司馬懿很可能一舉拿下蜀國,他怕司馬懿在拿到滅國戰爭勝利的功勞後做大,脫離了他的掌控。


第二個原因,司馬懿怕被鳥盡弓藏。司馬懿在之後一直沒有機會帶兵攻打過蜀國,這裡面有魏明帝提防他的原因,也有他自己本身就不想帶兵攻打蜀國的原因,通過魏明帝之前叫停他的動作上,司馬懿看出了魏明帝對他的不信任,所以他要做的是蟄伏,而不是跳出來消滅蜀國,然後再被卸磨殺驢、鳥盡弓藏。


第三個原因,司馬懿忙著在朝中爭權,抱著攘外需先安內的想法。司馬懿在後三國時期一直在韜光養晦,開始重視家族在大魏的利益,沒有曹操之後,司馬懿敢漏出一些自己的野心,也敢在朝中爭權奪利了,所以司馬懿對蜀國的事情也不是那麼上心了,也不會主動提出攻打蜀國,因為帶兵出去就代表著遠離朝堂。


以上三點就是我對司馬懿為何在諸葛亮死後,再也沒有帶兵攻打過蜀國的原因分析。如果各位認為哪裡有不妥之處,或者不全面的地方,歡迎到留言區留言補充,謝謝!我是歷史白話君,關注我,觀看更多歷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歷史白話君


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時,蜀軍因為群龍無首,隨即撤退。同時,蜀軍還發生內訌,楊儀和魏延鬧了起來,魏延逃走,楊儀派馬岱追殺魏延。可以說,當時的蜀軍,處在十分危險的境地。這時候,如果司馬懿乘勢追擊,發動大軍碾壓蜀軍,蜀軍一定無法抵擋,說不定當時就把蜀國給滅了。

就算一時不能滅,憑魏軍的實力,只要此後連續不斷地發動進攻,在沒有諸葛亮這根主心骨的情況下,一定能夠打亂蜀軍,同時還可能引發蜀國內部動盪,這樣也很容易找到儘快滅亡蜀國的機會。

(司馬懿劇照)

可是為什麼,司馬懿卻在這時候撤軍了。而且此後一直到他去世的17年裡,他都沒有主動發動過對蜀國的戰爭。司馬懿這樣做,不是坐失良機嗎?

我認為,司馬懿卻之所以不進攻,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不願。

司馬懿其實並不願和蜀國打仗,之前之所以多次和蜀國打,都是因為諸葛亮挑戰,他被迫應對。但是在應對的過程中,他始終堅持以防守為主,絕不主動攻擊。以至於諸葛亮送他女人衣服,嘲笑他膽小,但他依然不為所動。

照理說,每個大臣都願意打仗,因為打仗就可以建功立業,就可以拜將封侯,這是古代人的共同夢想。為什麼司馬懿反而還堅持息事寧人,不求有功呢?

其實,這是因為司馬懿和古代將軍們的夢想不一樣。古代將軍們是為了建功立業,拜將封侯,封妻廕子。但是司馬懿的志向遠大,不僅僅是要封侯,而是要獲取天下。既然要獲取天下,就必須學會藏鋒。

當時司馬懿已經掌控了魏國的兵權,但是還遠遠沒到奪取曹魏江山,乃至奪取天下的時候。因此,當時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穩住,不讓皇帝曹叡起疑心。

如果一味地攻擊,曹叡勢必會懷疑他有大志向,說不定就會剪除他的兵權。

(曹叡劇照)

二、不能。

說他不能進攻蜀國,是曹叡在猜忌他。

由於司馬懿統兵多年,在軍中的威權越來越大,曹叡也就越來越猜忌他,怕他擁兵坐大,把自己的江山給奪去。

但曹叡又不得不把軍隊交給他,因為只有交給他,才能退敵,才能打勝仗。所以,曹叡對司馬懿的感情,就處在這樣複雜的矛盾中。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司馬懿和蜀軍保持一種均衡。只要司馬懿和蜀軍保持均衡,司馬懿就不可能做大。因此,當司馬懿多次試圖發動對魏國的進攻時,他都派人阻止司馬懿的行動。最後甚至派出大臣辛毗拿著杖節前往司馬懿營中。只要司馬懿想出兵,辛毗就拿著杖節站在大門口。

而司馬懿也相當配合,故意多次做出想出兵的樣子,等到辛毗出現,他立馬就取消行動。他這樣做,一方面表現出自己很聽曹叡的話,曹叡讓幹啥就幹啥;另一方面,又讓他在魏軍中保持了威信,不是自己不想打,是皇帝阻止,自己也是無可奈何啊。

正是因為曹叡阻止,所以司馬懿就算有心進攻,也是不能的。

(諸葛亮劇照)

三、不空。

在諸葛亮去世以後,司馬懿非常繁忙,他組織了征討遼東公孫淵的戰爭,又組織了阻擋孫權進攻的戰爭。

這些戰爭,都是曹叡派他去打的。曹叡之所以派他去,一是隻有他去,戰爭才能打贏。同時,打這些仗,司馬懿不會做大。

因為一直在打這些仗,所以司馬懿其實不空。

後來,曹叡去世,曹爽架空他,接著他發動高平陵之戰,奪取了曹魏的權力。更是忙得不亦樂乎。

四、不敢。

在他奪取了曹魏的實際政權後,為什麼還說他不敢發動大軍攻打蜀國呢?

因為他雖然奪取了權力,但政局不穩,國內有很多人不服,多次試圖把權力奪回來。王凌就搞過一次,想擁戴曹彪,廢了曹芳,同時把他給拿下來。在這種情況下,他當然不敢貿然出兵了。一旦出兵在外,沒有坐鎮朝堂,會發生什麼事,誰也說不清。

所以,一直到去世,司馬懿都不敢發動大軍打進蜀國。


張生全精彩歷史


當諸葛亮死後,司馬懿下一步的動向,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千年謎團:司馬懿為什麼沒有趁勢去擊滅蜀國?綜合史料,仔細分析,有以下幾點主要原因。

蜀道之難

有人說,諸葛雖死,姜維尚在。的確,諸葛亮將生平所學,都傳給了姜維。但是姜維真正能學到幾層,是個很大的疑問。其實,當時的姜維並非司馬懿的對手;因此,司馬懿所慮者,並非姜維也。司馬懿不進攻蜀國,首先想到的是“蜀道之難”。蜀國有著天然的地理屏障,要進攻蜀國,越過這個屏障,是很困難的。司馬懿是個步步穩走的人,沒有很大把握的事情,不會輕易為之。

自保之策

俗語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司馬懿深知此理。曹魏政權的核心人物,本來就一直視司馬懿為威脅人物。倘若司馬懿拼死力滅了蜀國,下一步等待他的必然就是被誅滅。因此,蜀國在,司馬懿可安在;蜀國滅,司馬懿則危。

平定內亂

諸葛亮死後,蜀軍退去,並不代表魏國就無事了。其實,當時魏國發生了好幾起聲勢浩大的內亂。在行軍打仗方面,魏明帝曹睿最相信司馬懿,那麼平定內亂的職責就自然落到司馬懿手中。公元237年,就是諸葛亮死後的第三年,遼東太守公孫淵起兵造反。賊勢浩大,司馬懿趕緊去迎敵。不過,這個公孫淵並非無能之輩,可以三兩下就搞定。司馬懿與之周旋,前後幾乎花了一年的時間才剿滅他。其他幾起規模較小的內亂,也都要耗費時間去平定。

靜候時機

司馬懿最厲害之處,並非兵法,而是其心態和耐力及忍辱力。無論什麼情況之下,司馬懿都可以保持冷靜的心境。而其耐力,在諸多事例中都有體現。至於其忍辱力,諸葛亮送女人衣服給他,他笑著穿上的事例,則體現的淋漓盡致。作為“冢虎”的司馬懿,其實一直在靜候時機。什麼時機呢?就是奪取曹魏政權的時機。終於,這個時機到來了。

當司馬懿平定內亂不久,收到一份緊急詔書,原來是魏明帝曹睿發來的。魏明帝病入膏肓,死在旦夕,急請司馬懿入朝,並託孤給司馬懿。司馬懿當然連連答應。曹睿一死,司馬懿心中的大石終於掉了;如今在朝中還算個敵手的,唯有曹爽。不過曹爽豈是司馬懿的敵手,司馬懿微施小計,就滅了曹爽。從此,司馬家族挾8歲的天子曹芳以令諸侯,重演了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幕。沒過多久,三國滅亡,晉朝建立。


58同鎮王封街站


有備而來,相機而動。諸葛亮死後,司馬懿之所以到死沒有伐蜀漢,是因為時機條件都未成熟,否則以司馬懿的聰明才智,大好的伐蜀漢時機,一定不會錯過的。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漢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易守難功,自從諸葛亮六出祁山,魏國也是連年受戰,民不聊生,很需要安定下來,於民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積聚國力。這時再出動大軍伐蜀漢,無疑於雪上加霜,易致國家動盪不安。自從諸葛亮去世,曹睿覺得大敵已除,多年繃著的心總算放下來了,性情開始大變,以前的歷精圖治沒有了,帶之而來的是不思進取,大興土木,感到西蜀已不足為慮,再不願趁勢動兵蜀漢,放心縱情聲色,安享逸樂。這時的司馬懿也再沒機會出兵伐蜀。234年諸葛亮病死,235年馬岱伐魏,被司馬懿派將打敗,237年遼東公孫淵叛亂,238年司馬懿率軍平定遼東之亂,239年曹睿去世,託孤曹爽、司馬懿共輔魏帝曹芳。接著就是曹爽與司馬懿爭權,曹爽先排擠司馬懿,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除曹爽,壓曹氏,終奪大權。250年司馬懿平息王凌事變,第二年惡夢纏身,受驚嚇而死,終年73歲。穩定自己在朝堂的權力地位,自然要比伐蜀伐吳重要得多,司馬懿作為一個四朝元老,心裡是很明白的,吳蜀只是身外毒刺,只要他們安份不來犯,自己不去碰,自然沒事,但朝堂政治確是心腹大患,處理不好時刻都有權勢地位不保,身滅家亡的危險,因此先奪取朝中大權,穩定自身在朝中地位,才是重中之重。

正因為以上原因,在諸葛亮死後,蜀漢無人,對曹魏再無重大威脅的情況下,司馬懿再無暇顧及蜀漢,也再無緣無機伐蜀了。


sunjin72976689


當年,劉表借荊州給劉備,劉備駐守蜀州,諸葛亮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原因一樣:蜀州雖然易守難攻,同樣也難攻打別的諸侯,這跟地理位置難以大規模東征,經濟不是特別發達,無法持久提供戰爭所需補給,高級人才缺乏有關。我一直認為,諸葛亮(死於234年)不選荊蜀未必輸,入蜀一定死路一條。

諸葛亮剛死的時候曹魏還是有一批忠實粉絲,司馬懿最大的敵人來自曹魏內部,內部鬥戰消耗很嚴重。從諸葛亮六次出祁山無功而返就知道,完全沒有必要主動消耗自己實力,去奪取蜀。

再來看看這幾個政權滅亡的時間和司馬懿活著的時間,他活著還沒有搞定曹魏: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曹魏國(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

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

東吳(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

可以看出司馬懿思考的系統性和嚴密性,這個結果劉禪也看到了,我們不能說劉禪昏庸,只能說劉禪明智。天下歸於司馬家是必然。




吳抒文


諸葛亮曾多次北伐皆未成功,在第四次,第五次時終於遇到了對手司馬懿,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的才能,所以一步一行非常謹慎,後諸葛亮終於逝世,蜀漢經過多次的北伐。國力十分衰弱,但這是司馬懿並沒有攻打蜀漢,反而開始鞏固自己他的軍權,他深知是諸葛亮的存在成就了他在曹魏心中的地位,他知道一旦諸葛亮死了,自己就會成為曹魏的威脅,而且他的志向並不是成為輔佐曹魏的能臣,他一直都渴望一統天下,於是他開始控制曹魏的軍權。

當然這只是一部分的原因,另一個原因則是司馬懿自身難保,需要和曹爽爭奪兵權,因為魏明帝去世前對他和曹爽兩人都進行了託孤,所以他必須除掉這位託孤大臣,而曹爽確實也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很快敗了下風。 但是司馬懿並沒有取而代之,這說明他還是顧全忠潔的,只是他的後代子孫取得曹魏天下已經是歷史發展的結果了。司馬家族取得政權後,司馬昭很快指定了戰略,最終覆滅了蜀漢,不得不說,這也是局勢所向了。


艾家兒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其實答案很簡單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經過數十年的苦戰,東漢王朝的根基終於徹底破滅,中華大地進入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其中魏國的代表人物司馬懿和蜀漢的丞相諸葛亮可謂是一對冤家,諸葛亮多次出兵伐魏都被司馬懿擋住,最後病逝於五丈原行軍途中,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遺憾

諸葛亮死後,蜀漢已無大才,此時的司馬懿為何不攻打蜀漢呢?

小編以為,除了司馬懿自己不願意侵略蜀漢以免兔死狗烹之外,曹魏統治者的態度也很重要。曹家三代,自從曹操夢到三馬食槽以後就對司馬懿是頗有防備,君不見每次蜀漢退步,司馬懿的兵權就會被奪,沒有例外,所以曹睿怎麼會同意讓司馬懿帶領百萬雄兵去征伐蜀漢,打敗了不說,如果勝利了,益州會不會被司馬懿自己佔據稱帝,這也未可知啊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司馬懿🐴不是不敢,而是沒時間也沒精力,從戰略意圖上看北方統一南方是大勢所趨,只要穩定了曹魏內部,控制了曹魏政權,蜀國也好、吳國也罷,不足為患!天下歸一,只是時間問題,但必姓司馬!

司馬懿要的是穩定、不折騰,控制曹魏政權,休養生息、屯田生產、發展經濟、增強國力。耗垮對方、削弱對方的有生力量,再行攻伐之策那就是水到渠成!



司馬懿也是戰略大師,看的是大局,只是認為沒必要而絕不是不敢!


觀海聽濤164


司馬懿不是不敢討蜀,而是無力伐蜀。

實際上,根據歷史記載,在諸葛亮後期討伐中原的時期,中國都出現了大範圍的自然災害,主要是水災。據記載,當時魏國連首都也被淹了。

其實,蜀國的情況也不好。諸葛亮屢次出祁山伐中原,也都是在打腫臉充胖子,而且後期也確實是因為糧草不足而撤兵。《孫子兵法》上說:久守則須屯田,進擊則謹糧道,深入則必因糧於敵。諸葛亮到後期已經混到必須要屯田了,就算是“天府之國”也已不那麼富裕了。

而相比西蜀,地處中原的魏國勢力問題明顯更大。連續幾次大水災,情況最嚴重的地方正是魏國境內——山東(黃淮海地區)山西(秦嶺以北、太行山以西、長城以南、賀蘭山--龍門山以東),別說糧,連兵員都已不足了,一邊要救災,一邊要應付外族入侵,一邊要應付諸葛亮北伐,司馬懿當時可算焦頭爛額。

戰爭的消耗是巨大的,就算司馬懿打防禦戰,這麼個消耗法也是要人老命的。

諸葛亮伐魏,打的主意是“趁他病要他命”,所以不顧西蜀面臨的困難,決意出兵。但是在魏國勢力來講,這種事不是“困難”,而是“災難”。諸葛亮要是再不死,司馬懿就該死了,愁也得把他愁進棺材。諸葛亮一死,司馬懿總算騰出功夫來,趕緊控制一下已經緊急到不能再緊急的形勢,哪還有閒心伐蜀呢。

唉,諸葛亮死得真窩火。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