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歷史的女人——第208期)
本來,武則天已經實際掌握朝權好些年,但是當時的情況是:雖然武則天掌握實權,但她卻並不是皇帝,天下百姓眼中的皇帝仍然是李姓的皇帝。可是在唐高宗李治去世之後,武則天就不再遮遮掩掩了,她基本已經是堂而皇之光明正大地開始攝政了。這種局面必然引發了李唐後人以及忠於李唐的大臣的不滿,因此各種聲音和小動作自然不斷。在這其中,發生最為可怕的一件事,當屬揚州兵變。
揚州兵變在唐朝歷史上很有名,它的發起者和被討伐者,以及參與者都是歷史名人。被討伐者是權控朝野的皇太后武則天,而此兵變的發起者則是大唐開國名將李勣之孫一代名將李敬業,其中的參與者有一個也極其有名,那就是才華潮湧的大才子駱賓王,他被譽為唐初四傑之首。可能有的小夥伴比較健忘,已經忘了駱賓王是誰,那麼我們來附一首他的詩,如果你要是沒聽說過,那麼小編可要給你跪了。此詩為《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當然,駱賓王最為具有影響力的作品,還不是他的詩歌,而是為了配合或支持李敬業發動兵變而專門寫的一篇檄文,即《代李敬業討武曌檄》。所謂檄文,一般都是宣言似的的東西,它的作用主要是為了申明己方發動戰爭的原因和目的。我們都知道,古人凡事都要講究一個名正言順,因此,如果你發動戰爭的原因不充分、不正當、不高尚,那麼就名不正,繼而也就不會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因此也就無法獲得支持,無法堵住天下之口則“言不順”。一篇好的檄文,勝過十萬雄兵。三國時期,就曾經有這麼一篇檄文,即陳琳為袁紹討伐曹操而寫的,當時曹操看到後,雖然是罵自己的,但依然被陳琳的才氣所折服,後來袁紹兵敗,曹操依然不計前嫌重用了陳琳。
但陳琳寫的那篇檄文具體內容,其水平比起駱賓王為李敬業所寫的這篇檄文還是要稍微低一點,因為陳琳本人是個行政出身的人,擅長寫的就是檄文之類的公文,但駱賓王則不同,他本身就是一個牛氣哄哄的大詩人,因此,他寫的檄文不僅具有公文的邏輯性,更有大詩人的詩酒情懷,讀來令人酣暢淋漓。此檄文還發明瞭很多名詞名句,比如“包藏禍心,窺竊神器”、“虺蜴為心,豺狼成性”、“暗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等等。
也正是因為駱賓王這一檄文,他第一次進入武則天的視野,甚至當時的宰相還因此被武則天批評了一通,武則天說“你作為宰相,竟然不知道有如此人才,若是為朝廷所用,是多好的一件事啊”。當然武則天說歸說,欣賞歸欣賞,此時的駱賓王是為叛軍在喊口號,所以武則天在欣賞之餘,當然還是要想法子來對付這幫叛軍的。
不過在武則天讀完駱賓王才華橫溢的檄文之後,卻面對驚惶不安甚至感到大禍臨頭的朝臣輕描淡寫地說了8個字:烏合之眾,不足為慮。然後就繼續飲酒作樂,談笑風生去了。大臣對武則天的淡定,一開始感到不解,但是接著仔細品味武則天這8個字,便發現了其中的玄機,於是佩服不已。
那麼武則天這8個字的玄機到底是什麼?8個字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的內容就是所謂的“烏合之眾”,難道說李敬業沒能力嗎?非也,李敬業作為名將之後,其人本身也是文武兼備,不能說他沒能力,甚至說他能力還是很強的。比如在揚州振臂一呼,竟然迅速組織十萬大軍,連駱賓王這樣的大才子也甘願為其搖旗吶喊。
那麼既然李敬業很有能力,為何又被武則天稱之為“烏合之眾”呢?這就是一個武將和政治家的區別了,在政治家武則天眼中,李敬業的起兵,首先其名義上的“勤王”就顯得十分幼稚。李敬業方面檄文中所謂的“共立勤王之師,無廢舊君之命”,這裡的勤王是很可笑的,李敬業等人到底要勤哪個王?此處的舊君又是誰呢?倘若是唐睿宗李旦,可是李旦安然無恙根本無需來“勤王”,倘若是唐中宗李哲,那麼又將把唐睿宗李旦置於何地?所以李敬業看似名正言順,實則名不正言不順,虛張聲勢耳,這樣的開局必然是失敗的,所以武則天說他們是“烏合之眾”。
其次李敬業這支所謂的“勤王之師”的組成者都是一些失意官員或破落貴族,所以其能量是非常有限的,威望和影響力更是低微,根本沒有達到足以和朝廷抗衡的地步。因此,在李敬業號召天下諸侯或各地的王公貴族一起來參與他的“勤王之師”的時候,真正站出來並且帶兵響應的,幾乎沒什麼人。所以說李敬業這支本來的“勤王之師”很快就變成了人們眼中的叛軍。既然是叛軍,又不是精銳部隊,因此武則天說他們是“烏合之眾”也是說得過去的。
不過話說回來,再怎麼烏合之眾,好歹也是十萬之眾,一旦開戰,還是影響很大,總不能說個“烏合之眾”他就會消失。所以武則天說的8個字後面的4個字就很厲害了,即“不足為慮”。這也說明當武則天說這十萬叛軍是烏合之眾的時候,其實不但一眼就通過檄文看穿了這支叛軍的能量,而且在腦海中早已就有了鎮壓的對策。事實上,武則天是很厲害的,她以李孝逸為統帥,以魏元忠為監軍,率兵30萬去處理這批叛軍。
結果:武則天根本就沒有為這10萬叛軍費什麼神,因為這支叛軍從開始大張旗鼓地叛亂到被連窩端,前後就一個月多,共45天時間。李敬業和駱賓王的腦袋還被部將砍下來送到了洛陽武則天那裡。
後來有史學家專門分析過李敬業失敗的原因,一般認為有4點:
第一點是李敬業的起兵口號都存在問題;第二點是李敬業的大軍方略問題,倘若李敬業真是勤王,那就應該按照軍師魏思溫的建議,直取洛陽,這樣勝則逐步爭取人心,敗則雖死猶榮。
第三點是李敬業的目的不純,他口號裡喊的是“勤王”,但行軍的時候卻不取洛陽,而是直奔潤州,想多佔地盤,做一個強大的割據勢力,如此豈能不敗?
第四點是武則天方面的優勢太強,其一武則天本人代表的是大唐朝廷,是正統;其二大唐統治深得人心,無論是大臣還是老百姓都不喜歡看到戰亂,還是喜歡和平的;其三武則天安排的監軍魏元忠是一位足智多謀忠心耿耿之人,再加上朝廷的大軍是叛軍數倍。所以說,李敬業兵敗是必然,只不過他敗得有點窩囊。而其中的駱賓王最可惜,一個大詩人偏偏做了陪葬。
閱讀更多 說歷史的女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