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我怎麼看

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我怎麼看

最近門診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的發病率明顯上升了,今天就來說一說這兩個疾病。肯定有人會問為什麼會同時聊這兩種疾病,我把這兩種疾病擺在一起,大家來看一看就非常清楚了。

致病原因

手足口:有多種腸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見的是柯薩奇病毒A16型及腸道病毒71型。其感染途徑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觸傳播。

皰疹性咽峽炎:大多為柯薩奇病毒所引起,A組2、4、6、9、16、22型皆可引起此病,B組1~5型也可致病,但較少見。此外,埃可病毒3、6、9、16、17、25型和腸道病毒70型也可引起本病。皰疹性咽頰炎患者及隱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可直接經由腸道、呼吸道傳播,也可間接經汙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傳播。

結論:都是柯薩奇病毒和腸道病毒,都是通過腸道,呼吸道,飛沫接觸傳播。

症 狀

手足口:急性起病,發熱、口痛、厭食、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皰疹或潰瘍,位於舌、頰黏膜及硬顎等處為多,也可波及軟顎,牙齦、扁桃體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現斑丘疹,後轉為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

手足部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數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消退後不留痕跡,無色素沉著。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多在一週內痊癒,預後良好。

部分病例皮疹表現不典型,如單一部位或僅表現為斑丘疹。重症合併症省略。

皰疹性咽峽炎:常急劇發熱,熱多為低度或中等度,偶見高達40℃以上,甚至引起驚厥。熱程大都2~4天。年齡較大的患兒可訴咽痛,咽痛重者可影響吞嚥。

嬰幼兒則表現為流涎、拒食、煩躁不安。有時伴頭痛、腹痛或肌痛,5歲以下小兒有1/4可伴發嘔吐。

典型症狀出現在咽部。表現為咽部充血,起病2日內口腔黏膜出現數個(少則1~2個,多達10餘個)小的(直徑1~2mm)灰白色皰疹,周圍繞以紅暈。2~3日後紅暈加劇擴大,皰疹破潰形成黃色潰瘍。此種黏膜疹多見於扁桃體前柱,也可位於軟顎,懸雍垂,扁桃體上,但不累及齒齦及頰黏膜。

病程一般為4~6天,偶有延至2周者。部分手足口病患兒以皰疹性咽峽炎為首發症狀,隨後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現紅色皮疹。

結論:症狀都是以發熱,口咽部疼痛,先形成皰疹,然後皰疹破潰成潰瘍,不同點是手足口的發病範圍比皰疹性咽峽炎更大,更多,併發症更多一點。

轉 歸

手足口一般一週到兩週自愈,皰疹性咽峽炎一週到兩週自愈

這是從西醫方面比較,從中醫方面,這些症狀發熱,口咽部皰疹潰瘍、手腳部位皰疹潰瘍,口咽部疼痛,一般會出現口咽部充血,紅腫,嚴重的會出現舌紅,苔厚膩。這些都指向同一個問題——

脾胃溼熱火毒

皰疹有水,主溼。

周圍是紅暈充血,主熱。

疼痛非常明顯,屬火毒。

因為脾開竅於口,所以脾的溼熱火毒會從口腔表現出來,

同時脾主四肢,所以如果脾的溼熱毒比較重,口和肛門承受不了的時候,就會循著經絡,走行到四肢的末端也就是手和腳。

再有嚴重的熱極生風,就出現肢體抖動,肌陣攣、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等腦病,

最嚴重就是熱毒壅盛正氣不足,出現亡陽亡陰,生命垂危甚至死亡。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其實是同一個問題。皰疹性咽峽炎是手足口病的簡化版。

知道病因,治療就迎刃而解,甘露消毒丹,三仁湯,甘草瀉心湯,都是治療溼熱的經典方子。少加點清熱解毒藥就行,蒲公英,板藍根都是好藥。

可以再加上外用的方子,釜底抽薪散,具體方子請看——對口腔潰瘍有奇效,沒副作用的“消炎藥”

這是我治療這兩個病的殺手鐧,基本一天止痛,三天收口,效果不錯。

再到了嚴重的情況,通腑洩熱,清熱解毒,醒神開竅,鎮肝息風等等就要隨證治之,太複雜了就不說了。

要說為什麼會長這種病,傳染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人體的抵抗力不夠,要不別人家的小孩子怎麼不長呢?為什麼抵抗力不足?

冷飲,零食,瓜果梨桃肆意食用,不考慮季節和身體狀況,能不生溼嗎?

飲食結構,晚上肆意加餐,油炸,燒烤,追著餵飯,都是積熱!

溼熱勾結,給病毒最好的生長環境,病毒瘋長,熱毒就有了。溼熱毒三者結合,疾病就表現出來了。

所以根本問題還是飲食飲食飲食。病從口入不是隨便說著玩兒的。

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我怎麼看

在中醫路上砥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