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貴陽與成都相距遙遠,但為什麼兩地方言幾乎一模一樣?

2008飛克


算起來,其實貴州和四川的淵源甚深,早些年間的時候,有“湖廣填四川”、“湖廣填雲貴”等說法,而且,就是貴州第二大城市,遵義,很大一片的黔北地區,歷史上都曾經屬於過四川,包括重慶也是。

貴州是作為中原地區、湘楚入滇的重要通道,聯接遠在西南邊陲的雲南,古時候沿線很多驛站,比如茶馬古道等。這一地區曾經位於四川、雲南、湖廣三個板塊的交界,後來為了加強對整片地區的管控,才把整個貴州地區,合為一個貴州行省。

貴陽是貴州的省會,成都是四川的省會,雖然相隔那麼遙遠,但是不管是方言、文化還是民俗、飲食等方面,都有異曲同工之處,整個雲貴川渝地區,除了雲南方言的獨立性更強一點,四川、重慶、貴州的方言、口音,聽起來其實都差不多的。

成都妹兒顧家,重慶的妹紙水靈,貴陽的妹紙皮膚白,成都小夥圓滑,重慶漢子耿直,貴州男娃娃開放,各地也都有各地有不同的特點。

可能更貴州漢化的程度比較高也有一定的原因,貴州是多民族省份,黔中、黔北的漢族比較集中,因為這邊也更接近四川、重慶、湖南,從方言地圖也可以看到,整個西南片區,說的都屬於西南官話。

所以,貴陽和成都、重慶,這些地方,整個西南地區,這三個城市可以說是非常相像的,而且,貴陽和重慶的地形也很像,都是山城、林城,成都主要是成都平原,地勢比較開闊,但是文化的根源其實是一脈相承的。

最近這些年,成都和重慶相互之間的區別引起很多網友熱議,兩個城市之間互相出盡了風頭,唯獨剩下貴陽這座兄弟城市在暗自發力,後發趕超,現在貴陽的經濟逐漸趕上來了,也成為很多遊客口中的“網紅城市”,而且貴州的旅遊資源得天獨厚,貴陽和成都重慶之間的差距在縮小,今後會不會形成三個大城市強強聯合的趨勢,也是有很大想象空間的。

不管怎麼樣,希望成都也好,貴陽也罷,還有重慶,本來大家都是自家兄弟,不要發生地域歧視或地域黑,大家一起聯手共同發展,才是最好最贊,同意的請點贊!


貴陽小數據


差距大了去了,只是非西南地區的人聽不出來。就連重慶和成都說話都有差距,比如成都人說“三”是“舍”,san,sai,重慶人就不這麼說,貴州遵義的說好和重慶非常像,但是本地人能分辨出來,總體來說西南三省人說話慢一點還是能相互聽懂的,除了雲南話稍微難懂一些,外省人剛去雲南肯定會懵逼的,昆明人的口頭禪“麥麥撒撒”我剛去的時候就很懵逼,還有云南人說一輛車是“一張車,”這打破了我從小的認知,一張這個量詞我相信全國人民都是用來形容紙,或者是一些平面的薄薄的東西吧?但偏偏是用來形容一輛立體的汽車!


針尖203


本人曾在成都待過很長一段時間,也去過貴陽,對於我這外地人而言兩地的方言確實比較相似。而在方言劃分上,成都和貴陽也同屬於西南官話地區。

(成都和貴陽的直線距離大約是530公里,還是挺遠的)

其實在歷史上,貴州建省的時間還是比較晚的,貴州省中北部很多地區都曾經屬於四川管轄,元代貴陽甚至歸屬過四川行省管轄,只是從明代開始貴州省才正式建立。

關於成都和貴陽的淵源,遠的不說了,本文從南宋開始講起。

在南宋末年,當時的貴州大部和今天的四川東部以及重慶地區同屬於夔州路(“路”所南宋時期的省級行政單位),經濟十分的富庶。

(宋代時貴州大部和今天的四川東部以及重慶地區同屬於夔州路)

但是隨著蒙宋戰爭的開打,夔州路成為蒙古軍滅宋的主攻方向,蒙宋兩軍在夔州路持續拉鋸三十多年,這給夔州路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貴陽也因此遭到了重創,人口損失慘重。

在元朝建立後廢除了宋朝的行政劃分,今天的貴州省被劃入當時的雲南行省、四川行省和湖廣行省,而貴陽則先是隸屬於四川,後來有改隸於湖廣。(元代貴州的大體位置)

由於戰亂影響,新成立的四川行省(包括貴陽)人口已不及南宋時期的十分之一,只有大約60多萬,由此可見宋末元初之際戰事的慘烈。

元朝政府是非常不善於治國的,建國後既沒有著手恢復四川經濟,也沒有組織移民補充西南地區人口,直到明朝建立之後,在明政府的主持下,各地移民才開始進入四川、重慶、貴州等地。從這個時期貴州開始,貴州中北部地區的人口來源與四川就比較相似了。

從明朝開始,貴州開始建省,省會在貴陽,但此時貴州中北部大部分地區還是屬於四川。(貴州建省是從明代開始的,從圖中可以看出,明代貴州省的面積還是比較小的,貴州中北部大部分地區在明代還是屬於四川管轄的)

到了明朝末年,四川全省(包括今天的重慶和貴州中北部地區)再度遭遇了慘烈的兵燹,清軍、明軍、張獻忠圍繞著四川展開了激烈地爭奪。至清軍平定四川之後,四川已是十室九空,百里無人煙。

然而四川的災難並沒有到此結束,此後康熙年間又爆發了三藩之亂,川、渝、貴又成為清軍和吳三桂的主戰場,三地再遭塗炭。

在三藩之亂結束後,根據清政府的人口統計顯示,此時的四川全境之內只有9萬餘人,而現在僅成都的常住人口就有1633萬,也就是說當時四川全境的人口還填不滿今天成都的春熙路。至於貴州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

為了恢復四川經濟,在康熙三十三年,清廷頒發《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詔》,陸續從四川附近省份遷民入川,充實四川人口。此後四川開始接納周圍省份的大量移民,其中以湖廣行省的移民最多(湖廣行省就是今天的湖北和湖南兩省),而今天湖北和四川無論在語言還是飲食上都非常接近。

可以肯定的是,當時還屬於四川省的貴州中北部地區也接納了大量外來移民,而這些移民估計也是以湖北居多。

直到雍正五年,為了改土歸流的需要,清政府將四川所屬遵義府及其下屬州縣改隸貴州,同時又將廣西紅水河、南盤江以北地區一併劃歸貴州管轄。至此,貴州省的版圖基本形成。

從歷史中可以看出,包括貴陽在內的貴州中北部地區曾長期隸屬四川,在清初和明初時期都接納了大量的外來移民,這種種導致了今天貴陽和成都的口音非常相似。


千佛山車神


首先,成都話和貴陽話同屬西南官話語系,有幾分相似是正常的。就好像同樣說北方方言的北京和東北。

其次,貴陽話和成都話哪裡一模一樣?差別很大的。

貴陽話喜歡在一句話的末尾帶“哦”,倒是和長沙話喜歡在一句話的末尾帶“咯”的習慣相似,而成都話沒有這個習慣。

在發音方面,成都話更加貼近普通話發音,是標準的“官話腔”,而貴陽話則融合了一些少數民族方言發音。

導致一些詞上面的發音天差地別。比如一個“去”,貴陽話發音是“ke”,而成都話更貼近“去”的本音。

成都話的開口音比較多,說話時嘴巴開合幅度比較大,特別是帶韻母“i”的字,需要舌頭緊貼下顎發音,而且尾音比較拖;而貴陽話整體嘴巴開合幅度不大,尾音短促。

一般來說,西南三省的人一聽就知道成都話和貴陽話的差別。

就像很多人也說遵義話像重慶話。但其實很多用詞習慣也大相徑庭。

比如“什麼”這個詞,遵義話喜歡說“啷個”,重慶話喜歡說“啥子”。本地人一聽就能聽出區別來。

但是,遵義話與重慶話如果說相似比例是70%的話,成都話和貴陽話最多算50%相似度。


逼我用真名嗎


自駕兩週了前天剛到貴陽,四川去過很多次,這是第一次來貴陽,和四川話真的類似,難到雲貴川和黑吉遼一樣?






瘋王漿


這是外地人的感覺罷了,只能說貴陽與成都屬於同一種地方語系,也就是方言體系。四川話本質上也還在北方語的大體系中,最大的不同是音調不同與尾音較長。川方言應該有四個中心區:首先肯定是成都及周邊,成都話稍慢,女生腔調有點〈嗲〉(dia),男生愛拖長最後一個字等等。第二是重慶話包括川東地區。重慶話速度比成都稍快,聽起來乾脆利落,與重慶人的性格非常符合。第三就是陝南話,包括四川達州及湖北襄陽的一部分,注意聽會夾雜著連四川人聽不懂的少量當地話。第四就是貴陽話,有80% 與四川話相似,有些是自巳獨有,如:去哪裡的去貴陽話說(Ke)等。貴陽話很少象成都話那樣把一句話最後一個字與兒字拼讀在一起。

雲南話離四川話差得較遠,應該視為一個小系列地方話吧。

四川話通過藝術化處理聽起來調侃、恢諧有趣,朋友們可以看老電影《抓壯丁》、電視劇《山城棒棒軍》與《哈兒師長》等優秀作品,通過藝術誇張的四川話在讓你捧腹開懷的同時,也會收穫社會知識,體會人生百味。


劍客醉酒


遵義這邊有點接近四川話和重慶話,但是貴陽人說話和四川話根本不像,遵義和貴陽與烏江分界,從遵義過了烏江就和遵義話大有區別,貴陽雖然是省會但是少數民族偏多,苗族,布衣族基本上都在貴陽附近的縣,相比之下遵義這邊少數民族相對要少一些,遵義原來屬於四川,後來劃給貴州管轄,遵義話更接近四川話,但是貴陽話只能說雙方都能聽懂,但要說成都話和貴陽話相近就有點扯了。


這是你愛的承諾


絕大多數西南話在音調上是一樣的,很多字拼音的發音統一地區別於普通話。比如白髮bei的音,鞋發hai的音,街發gai的音……好像武漢,柳州,貴港等音調上和西南差不多,白,鞋等的拼音發音陝西和西南也一樣……至於日常常用語的細節上,比如貴州人說biu,biao,就像北方人說甭……普通話其實只是燕山土話,原本發音相同的區域可能還沒有西南話廣……因此普通話被定死我認為這是對語言自身生命力的扼殺,語言是發展的變化的,100年前同一個村子說的話和今天的肯定有變化……


伍陸麒他爹爹


外地人的感覺吧,我覺得貴陽話到成都話,中間還隔著十幾種方言,雖則相近,仍有諸多區別,中間的距離,綠皮火車要走十幾個小時


黑大帝82


個人覺得貴陽話和兩地都還是有明顯區別(遵義和重慶很接近),但和重慶話更相似。語音上,成都話(川西口音)鼻音重。措辭上,貴州受重慶影響也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