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贵阳与成都相距遥远,但为什么两地方言几乎一模一样?

2008飞克


算起来,其实贵州和四川的渊源甚深,早些年间的时候,有“湖广填四川”、“湖广填云贵”等说法,而且,就是贵州第二大城市,遵义,很大一片的黔北地区,历史上都曾经属于过四川,包括重庆也是。

贵州是作为中原地区、湘楚入滇的重要通道,联接远在西南边陲的云南,古时候沿线很多驿站,比如茶马古道等。这一地区曾经位于四川、云南、湖广三个板块的交界,后来为了加强对整片地区的管控,才把整个贵州地区,合为一个贵州行省。

贵阳是贵州的省会,成都是四川的省会,虽然相隔那么遥远,但是不管是方言、文化还是民俗、饮食等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处,整个云贵川渝地区,除了云南方言的独立性更强一点,四川、重庆、贵州的方言、口音,听起来其实都差不多的。

成都妹儿顾家,重庆的妹纸水灵,贵阳的妹纸皮肤白,成都小伙圆滑,重庆汉子耿直,贵州男娃娃开放,各地也都有各地有不同的特点。

可能更贵州汉化的程度比较高也有一定的原因,贵州是多民族省份,黔中、黔北的汉族比较集中,因为这边也更接近四川、重庆、湖南,从方言地图也可以看到,整个西南片区,说的都属于西南官话。

所以,贵阳和成都、重庆,这些地方,整个西南地区,这三个城市可以说是非常相像的,而且,贵阳和重庆的地形也很像,都是山城、林城,成都主要是成都平原,地势比较开阔,但是文化的根源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最近这些年,成都和重庆相互之间的区别引起很多网友热议,两个城市之间互相出尽了风头,唯独剩下贵阳这座兄弟城市在暗自发力,后发赶超,现在贵阳的经济逐渐赶上来了,也成为很多游客口中的“网红城市”,而且贵州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贵阳和成都重庆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今后会不会形成三个大城市强强联合的趋势,也是有很大想象空间的。

不管怎么样,希望成都也好,贵阳也罢,还有重庆,本来大家都是自家兄弟,不要发生地域歧视或地域黑,大家一起联手共同发展,才是最好最赞,同意的请点赞!


贵阳小数据


差距大了去了,只是非西南地区的人听不出来。就连重庆和成都说话都有差距,比如成都人说“三”是“舍”,san,sai,重庆人就不这么说,贵州遵义的说好和重庆非常像,但是本地人能分辨出来,总体来说西南三省人说话慢一点还是能相互听懂的,除了云南话稍微难懂一些,外省人刚去云南肯定会懵逼的,昆明人的口头禅“麦麦撒撒”我刚去的时候就很懵逼,还有云南人说一辆车是“一张车,”这打破了我从小的认知,一张这个量词我相信全国人民都是用来形容纸,或者是一些平面的薄薄的东西吧?但偏偏是用来形容一辆立体的汽车!


针尖203


本人曾在成都待过很长一段时间,也去过贵阳,对于我这外地人而言两地的方言确实比较相似。而在方言划分上,成都和贵阳也同属于西南官话地区。

(成都和贵阳的直线距离大约是530公里,还是挺远的)

其实在历史上,贵州建省的时间还是比较晚的,贵州省中北部很多地区都曾经属于四川管辖,元代贵阳甚至归属过四川行省管辖,只是从明代开始贵州省才正式建立。

关于成都和贵阳的渊源,远的不说了,本文从南宋开始讲起。

在南宋末年,当时的贵州大部和今天的四川东部以及重庆地区同属于夔州路(“路”所南宋时期的省级行政单位),经济十分的富庶。

(宋代时贵州大部和今天的四川东部以及重庆地区同属于夔州路)

但是随着蒙宋战争的开打,夔州路成为蒙古军灭宋的主攻方向,蒙宋两军在夔州路持续拉锯三十多年,这给夔州路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贵阳也因此遭到了重创,人口损失惨重。

在元朝建立后废除了宋朝的行政划分,今天的贵州省被划入当时的云南行省、四川行省和湖广行省,而贵阳则先是隶属于四川,后来有改隶于湖广。(元代贵州的大体位置)

由于战乱影响,新成立的四川行省(包括贵阳)人口已不及南宋时期的十分之一,只有大约60多万,由此可见宋末元初之际战事的惨烈。

元朝政府是非常不善于治国的,建国后既没有着手恢复四川经济,也没有组织移民补充西南地区人口,直到明朝建立之后,在明政府的主持下,各地移民才开始进入四川、重庆、贵州等地。从这个时期贵州开始,贵州中北部地区的人口来源与四川就比较相似了。

从明朝开始,贵州开始建省,省会在贵阳,但此时贵州中北部大部分地区还是属于四川。(贵州建省是从明代开始的,从图中可以看出,明代贵州省的面积还是比较小的,贵州中北部大部分地区在明代还是属于四川管辖的)

到了明朝末年,四川全省(包括今天的重庆和贵州中北部地区)再度遭遇了惨烈的兵燹,清军、明军、张献忠围绕着四川展开了激烈地争夺。至清军平定四川之后,四川已是十室九空,百里无人烟。

然而四川的灾难并没有到此结束,此后康熙年间又爆发了三藩之乱,川、渝、贵又成为清军和吴三桂的主战场,三地再遭涂炭。

在三藩之乱结束后,根据清政府的人口统计显示,此时的四川全境之内只有9万余人,而现在仅成都的常住人口就有1633万,也就是说当时四川全境的人口还填不满今天成都的春熙路。至于贵州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为了恢复四川经济,在康熙三十三年,清廷颁发《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陆续从四川附近省份迁民入川,充实四川人口。此后四川开始接纳周围省份的大量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的移民最多(湖广行省就是今天的湖北和湖南两省),而今天湖北和四川无论在语言还是饮食上都非常接近。

可以肯定的是,当时还属于四川省的贵州中北部地区也接纳了大量外来移民,而这些移民估计也是以湖北居多。

直到雍正五年,为了改土归流的需要,清政府将四川所属遵义府及其下属州县改隶贵州,同时又将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地区一并划归贵州管辖。至此,贵州省的版图基本形成。

从历史中可以看出,包括贵阳在内的贵州中北部地区曾长期隶属四川,在清初和明初时期都接纳了大量的外来移民,这种种导致了今天贵阳和成都的口音非常相似。


千佛山车神


首先,成都话和贵阳话同属西南官话语系,有几分相似是正常的。就好像同样说北方方言的北京和东北。

其次,贵阳话和成都话哪里一模一样?差别很大的。

贵阳话喜欢在一句话的末尾带“哦”,倒是和长沙话喜欢在一句话的末尾带“咯”的习惯相似,而成都话没有这个习惯。

在发音方面,成都话更加贴近普通话发音,是标准的“官话腔”,而贵阳话则融合了一些少数民族方言发音。

导致一些词上面的发音天差地别。比如一个“去”,贵阳话发音是“ke”,而成都话更贴近“去”的本音。

成都话的开口音比较多,说话时嘴巴开合幅度比较大,特别是带韵母“i”的字,需要舌头紧贴下颚发音,而且尾音比较拖;而贵阳话整体嘴巴开合幅度不大,尾音短促。

一般来说,西南三省的人一听就知道成都话和贵阳话的差别。

就像很多人也说遵义话像重庆话。但其实很多用词习惯也大相径庭。

比如“什么”这个词,遵义话喜欢说“啷个”,重庆话喜欢说“啥子”。本地人一听就能听出区别来。

但是,遵义话与重庆话如果说相似比例是70%的话,成都话和贵阳话最多算50%相似度。


逼我用真名吗


自驾两周了前天刚到贵阳,四川去过很多次,这是第一次来贵阳,和四川话真的类似,难到云贵川和黑吉辽一样?






疯王浆


这是外地人的感觉罢了,只能说贵阳与成都属于同一种地方语系,也就是方言体系。四川话本质上也还在北方语的大体系中,最大的不同是音调不同与尾音较长。川方言应该有四个中心区:首先肯定是成都及周边,成都话稍慢,女生腔调有点〈嗲〉(dia),男生爱拖长最后一个字等等。第二是重庆话包括川东地区。重庆话速度比成都稍快,听起来干脆利落,与重庆人的性格非常符合。第三就是陕南话,包括四川达州及湖北襄阳的一部分,注意听会夹杂着连四川人听不懂的少量当地话。第四就是贵阳话,有80% 与四川话相似,有些是自巳独有,如:去哪里的去贵阳话说(Ke)等。贵阳话很少象成都话那样把一句话最后一个字与儿字拼读在一起。

云南话离四川话差得较远,应该视为一个小系列地方话吧。

四川话通过艺术化处理听起来调侃、恢谐有趣,朋友们可以看老电影《抓壮丁》、电视剧《山城棒棒军》与《哈儿师长》等优秀作品,通过艺术夸张的四川话在让你捧腹开怀的同时,也会收获社会知识,体会人生百味。


剑客醉酒


遵义这边有点接近四川话和重庆话,但是贵阳人说话和四川话根本不像,遵义和贵阳与乌江分界,从遵义过了乌江就和遵义话大有区别,贵阳虽然是省会但是少数民族偏多,苗族,布衣族基本上都在贵阳附近的县,相比之下遵义这边少数民族相对要少一些,遵义原来属于四川,后来划给贵州管辖,遵义话更接近四川话,但是贵阳话只能说双方都能听懂,但要说成都话和贵阳话相近就有点扯了。


这是你爱的承诺


绝大多数西南话在音调上是一样的,很多字拼音的发音统一地区别于普通话。比如白发bei的音,鞋发hai的音,街发gai的音……好像武汉,柳州,贵港等音调上和西南差不多,白,鞋等的拼音发音陕西和西南也一样……至于日常常用语的细节上,比如贵州人说biu,biao,就像北方人说甭……普通话其实只是燕山土话,原本发音相同的区域可能还没有西南话广……因此普通话被定死我认为这是对语言自身生命力的扼杀,语言是发展的变化的,100年前同一个村子说的话和今天的肯定有变化……


伍陆麒他爹爹


外地人的感觉吧,我觉得贵阳话到成都话,中间还隔着十几种方言,虽则相近,仍有诸多区别,中间的距离,绿皮火车要走十几个小时


黑大帝82


个人觉得贵阳话和两地都还是有明显区别(遵义和重庆很接近),但和重庆话更相似。语音上,成都话(川西口音)鼻音重。措辞上,贵州受重庆影响也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