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 夷陵兵败后,刘备留在白帝城做了3件事,确保了蜀汉的数十年稳定

公元221年,刘备举倾国之兵征讨东吴,不管是为报弟仇还是为了夺回荆州,总之,刘备确实铁了心要给东吴一阵痛击,而很遗憾的是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大军遭遇了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蜀军溃败,至此,蜀汉集团再无力定鼎中原。

在遭遇了夷陵兵败后,就有了后来历史书上"白帝城托孤",讲的是刘备遭遇兵败心灰意冷,将家国大事都交于了丞相诸葛亮,这其实也没错,不过和大众印象有所出入的地方在于,刘备兵败夷陵是在公元222年(6月),而"白帝城托孤"是在公元223年(4月),这中间相差了有将近1整年的时间!

夷陵兵败后,刘备留在白帝城做了3件事,确保了蜀汉的数十年稳定

而并非大家常规意想中的兵败之后就立马"托孤"了,相反呢,这中间的时间其实经历了许多的事情,而也正是这期间的一些决策呢,让蜀汉能够在刘备之后依旧存在数十年!

那么刘备在白帝城停歇的这段时间做个些什么呢?为什么不回成都呢?仅仅是因为无颜面见成都父老吗?还是在深思熟虑着什么呢?且看刘皇叔留在白帝城之后做的这3件事情。

1、收拾残局——抵挡东吴、收拢残兵

沙场兵败,最怕的就是"兵败如山倒",历史上因为一场战役失败就国破家亡的不在少数,而刘皇叔自然不愿意看到这个局面,所以在夷陵兵败后,刘皇叔依然选择了伫立白帝城再搭起一条防线,并叫来了在江州的赵云一起防守。

夷陵兵败后,刘备留在白帝城做了3件事,确保了蜀汉的数十年稳定

白马银枪赵子龙

而这样做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东吴陆逊虽然乘胜追击,但看到刘皇叔在白帝城重新搭建起了新的防御体系也就撤退了。

当然了,陆逊撤兵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刘皇叔的重整旗鼓,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北魏的虎视眈眈,蜀吴两国打得热火朝天,北魏早就等得不耐烦了,就是在等一个时机一锅端,而这时蜀汉新败,北魏也已大军集结完毕,随时可以上场待命,如果陆逊继续攻打白帝城,那么之后的结果就是后院起火,而陆逊不得不被迫撤军。

夷陵兵败后,刘备留在白帝城做了3件事,确保了蜀汉的数十年稳定

也因此因为如此呢,也就给个刘皇叔一个机会,假设北魏能够一鼓作气挫败东吴锐气,那么刘皇叔完全可以以此为机重新收回荆州!

只不过后来并没有按照剧本写的来,曹丕率大军亲征,依旧不敌陆逊,反而弄的自己灰头土脸,东吴无忧,而刘皇叔自然也没有拿回荆州的机会,当然了,也起码没有让失败的战火燃烧到益州领土内,这一点还是比较起到作用的。

夷陵兵败后,刘备留在白帝城做了3件事,确保了蜀汉的数十年稳定

除此之外呢,刘皇叔停留白帝城还可以起到一个收拢残兵的作用,夷陵火攻,大军溃败,但实际溃逃人数肯定是比阵亡俘虏更多的,而刘皇叔就在白帝城呢,很多溃逃的士兵看见了也可以重新聚集,而如果这些士兵听说刘皇叔直接回了成都,那可能就没有回家的心情了。

2、确立基调——重新确立蜀吴联盟

其实从吕蒙白衣渡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蜀吴两国从此再无一统天下的机会!

荆州丢失,蜀汉必定伐吴,而蜀汉伐吴,不管成败,二者必定两败俱伤,而事实也的确如此,蜀汉伐吴遭遇夷陵兵败,精髓大军悉数陨落,而东吴虽胜,也只能说小胜,而在之后还和曹魏有过一场大战,虽然也胜利了,但也只能说小胜,这样两相比较之下,蜀汉失了荆州又失了精锐大军,忽然损失惨重,而东吴虽然得了荆州,但接连两场大战了依然使得其身元气大伤。

那么这时候迫于形势就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一个问题,蜀吴必须联合!

夷陵兵败后,刘备留在白帝城做了3件事,确保了蜀汉的数十年稳定

虽然双方之间有深仇大恨,但蜀吴不联合,就不仅仅是领土的丢失问题了,而是政权的崩溃覆灭,所以现实原因胁迫下,蜀吴两国又重新签订了联盟协约。

至于是谁主动签订就不好说了,反而又是一桩有趣的悬疑。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孙权听说刘皇叔住在白帝城,十分惧怕,于是派遣使者请求和好,皇叔答应了,派遣中大夫宗玮前往回复。

孙权当然没理由惧怕大军新败的刘皇叔,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记载,能解释的只有一种情况,刘皇叔退守白帝城的时候,曹丕此时正率三路大军伐吴,而孙权虽胜,但也不想两线作战,故而虽然恰逢大胜,但依旧选择了降低身份先行示好。

不过同样的这件事情呢,在东吴方面的记载却又不一样了。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权云:‘近得玄德书,已深引咎,求复旧好。’”

孙权说,近来收到了刘皇叔的书信,已经深以为疚,请求恢复旧日的和睦友好关系。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的话,会更加青睐于第二种历史的记载,刘皇叔兵败夷陵,可以说把自己一身的积蓄都给折腾的七七八八了,自己也到了风烛残年的年纪,将"鱼腹"改名为"永安"就是最好的说明,这时的刘皇叔想的已经不再是如何克复中原还于旧都了,而是如何才能保证自己仅有的蜀汉政权稳定。

夷陵兵败后,刘备留在白帝城做了3件事,确保了蜀汉的数十年稳定

于是,刘皇叔在白帝城修建了新的行宫,对内开始安排权利移交,对外与东吴再次联手抗魏,也就成了势在必然,而在新败之后依然能够和好如初"一笑泯恩仇",这也成了蜀吴两国能够在接下来几十年间面对强魏依旧能够生存的重要因素!

3、筹划未来——安排权力分配

任何一国之君在弥留之际都会选择交托身后大事,对于这一点,刘皇叔同样没有例外,如何在自己离开以后保证蜀汉的继续运作呢?“托孤”还是“禅位”?关于身后皇位大事,简单的可以划分为两点:

  • 1、任命托孤大臣

对于留给后主的“托孤大臣”,其实纵观历史各代,可以发现任何朝代更迭所谓的“托孤大臣”从来都不会只有一位,如果只有一位托孤大臣,那么极有可能出现大臣独揽大权的现象,多位“托孤大臣”向来地位平等,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

而蜀汉后主时期,虽然刘皇叔任命的“托孤大臣”同样有两位,但蜀汉的“托孤大臣”其本质较前朝来说,实际上有很大不一样!

刘皇叔任命的“托孤大臣”为:诸葛亮和李严!

夷陵兵败后,刘备留在白帝城做了3件事,确保了蜀汉的数十年稳定

新三国李严剧照

现在看来,很明显的可以感觉到,刘皇叔此举是为了使两位大臣相互制衡,为此还特意提拔李严当了尚书令(位在三公之上),但李严真的能制衡丞相诸葛亮吗?并不能,而刘皇叔也知道不可能,于是就有了历史上唯一明确记载“托孤大臣”亦有正副之分的纪录。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托孤大臣”分为正副,从而抬高了诸葛亮的地位,可以说当时蜀汉丞相做到了真正的“权倾朝野”,这样做岂不是葬送了蜀汉江山吗?

  • 2、待丞相事之如父

如果说刘皇叔任命两位“托孤大臣”有制衡诸葛亮的意思,而诸葛亮在后期架空李严独断政事应该受到诟病的话,那么刘皇叔对于后主兄弟的告诫无疑向我们说明了一件事,刘皇叔就是要将蜀汉的政权交予丞相处理!

先主于病中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叮嘱鲁王刘永了:“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刘皇叔可以任用两位“托孤大臣”相互制衡,那么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保证皇权,可皇叔对后主的告诫却是“对待丞相,事之如父”,为什么不说对待李严事之如父呢?这还是说明在皇叔心中,丞相依旧是“托孤大臣”的第一人选,而李严只是辅佐丞相的助手。

夷陵兵败后,刘备留在白帝城做了3件事,确保了蜀汉的数十年稳定

通过这两件事的安排,可以看到刘皇叔实际上是把蜀汉大权全都交给了丞相,甚至对儿子的告诫还是“事之如父”,就此,虽然在刘皇叔离去后蜀汉各地相继发生内乱,但蜀汉内部政权却足够的稳定,丞相有绝对的生杀大权,而这也是蜀汉能够长久稳定的原因之一。

试想一下,如果皇叔任用两位“托孤大臣”相互制衡,又让后主独揽大权,朝中臣子争权夺利党派林立,那么在刘皇叔离去后可能最先发生的事情就不是外忧了,而是内患。

让丞相一个人总揽大权呢,虽然有独断专行的风险,但至少让这样做让蜀汉集团内部没有出现裂隙,危机时刻,真正做决策的并不需要众议,而是齐心!而丞相后来的忠心耿耿也证明了刘皇叔的用人眼光还是不错的。

夷陵兵败后,刘备留在白帝城做了3件事,确保了蜀汉的数十年稳定


不得不说呢,刘皇叔一生征战沙场,胜少败多,但就其统领全局看人眼光而言,还是值得认可的,当然了,能够白手起家到割据一方,实际上刘皇叔常常都是被后世所低估的一方。

夷陵兵败,刘皇叔需要付最大责任,而在生死一线间又将蜀汉政权从悬崖边上拯救了回来,也不得不夸赞一句皇叔的应变能力,从退守白帝城之后所做的几件事情来看,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刘皇叔依旧拥有着非常人的决策能力,遭逢大败之际,愿化干戈为玉帛,将蜀汉上下毫无保留的交给丞相一人来处理,这种风度和大胸襟也不愧为一代雄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