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员退休后为什么要还乡?不能留在就任的地方养老吗?

阿布160104287


古代官员退休后,基本都是回乡养老,也有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筑屋颐养天年。比如明武宗时期的刘麟是江西人,做过绍兴知府,因为得罪了刘瑾而被罢官,住到湖州的吴兴一带。他为官清廉,没有多少家财,吴兴的地方官为他建筑了房子。

刘瑾倒台以后,他又出山,做过陕西左参政、工部尚书等。退休以后他又回到吴兴郊外的南坦,只因为他太喜欢那里的山水,被称为“南坦先生”。

但这是少数的例外,古代大多数的官员退休以后会返回故乡,我认为主要有几下几点:

第一,古代许多官员在原籍都有田宅、家眷。

古代科举选才,穷苦人家的子弟缺少财力,很难完成学业,走上仕途。许多参加科考的学子,在家乡都有房宅田地,有父母长辈,有些人甚至已经结婚生子。

这些人当初出去参加考试时,就是只身一人,有条件的带个仆人。考中之后,留京或者选派到地方任职,通常也不会随带家眷,而是让妻子留在家乡,替自己照看孩子,服侍父母。

如此一来,官员去职之后,只能选择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

第二,古代官员在一个地方任职的时间不会太久,加上交通不便,也有官员把妻儿安置在一个生活比较方便的地方,自己上任时,会带小妾随行。

比如苏东坡、黄庭坚被贬到广东、贵州,随行的只有小妾照顾生活。

官员在任职期间犯了错误,离职之后,一般都会回到原籍,所以我们看到明朝皇帝经常让某位官员“离职听勘”。

比如袁崇焕、熊廷弼在辽东任职,都曾经被夺去职务,回原籍等待机会,东山再起。晚清军机大臣翁同龢,曾经贵为帝师,晚年被开缺回籍,交地方官员严管,最终死在老家。

也因此,官员有条件的时候,会努力经营故乡的田宅,做为自己的落脚点和最终的归宿。

第三,方便尽孝,同时也有落叶归根,荣归故里的观念在起作用。

如果退休时父母还在,官员们更要返回故乡尽孝。前面我们说刘麟能够在退休后不回故乡,是因为他的父亲此前已经去世,他没有了相应的责任。

更重要的是落叶归根的的观念。所谓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在外面做了高官,如果不回故乡,这官做得就不够完美。

比如明末的孙承宗,是河北高阳人,贵为帝师,退休后还是回到高阳,结果崇祯十一年清军打到高阳,孙承宗率领家人守城,城破遇难。

最好能得皇帝赐的一块匾,或者在老家建起一座大牌坊,写入族谱当中,那就牛逼大发了。


于左


历史上每个朝代的退休制度都不一样且退休制也不完善。高级官员退休后会有点退休金,更好一点的还能分点田地,而等级低的官员基本没什么福利。所以留下来也没什么用,自己回家种田更好。

问题没问哪个朝代,我就把历史上的朝代退休制都说一遍吧。

西周

采用的是“世卿世禄制度”,世卿就是贵族。“世卿世禄制度”就是官员们可以一直延续官位和禄田,这样到退休年纪的官员也不怕没退休金的问题了。

春秋战国

此时的“世卿世禄制度”被废除,开始了告老致仕制。官员告老前要找到合适的接班人,再通过上级批准上任后,才能告老还乡。这时候告老的官员会获得政府的一些赏赐。

汉代

随着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发展,官僚机构也更加的强大。在汉代开始,告老称为“致仕”。致仕在当时已经成为行政立法的一套重要制度,汉代的官员退休年纪为70岁,工资高于每月两千石官员致仕,可以带原工资的三分之一养老,少于两千石的官员退休,不受任何优待。

汉代时,一石=27市斤左右,也就是13.5公斤粮食,两千石就是27000公斤的粮食,按现在大米的价格5.4元/公斤,两千石相当于14500元。也就是说,在汉代高级官员退休后,每个月还能得到48600元的退休金。

唐、宋

这时候退休的官员福利还是不错的。五品以上的官员每个月可以领到一定比例的原工资做退休工资,有功劳的官员可以领到原工资相等的工资。京城六品以下,京城外五品以下的官员,可以拿到“永业田”养老(永业田就是可以世袭后代的天地)。

元朝

元代为了防止人才流失,高级官员没有退休的说法。规定“翰林老臣”不让退休,翰林学士就是“内相”,政府一直养到去世。而中高级官员退休,能加散官一等,涨上一级工资。家中困难且有孩子幼小者“给半俸终其身”。

明朝

明朝时期致仕制度有了变化:

  1. 退休年纪从七十岁放宽到六十岁。自己想辞官的,不限年纪都会同意。

  2. 退休金待遇比原来高上一些。

  3. 三品以上官员退休金还是原来的工资,四品以下升官一级给予“诰赦”,就是一个表彰。

清朝

如果是世袭的职位,就按原来的工资算退休金;如果不是世袭,到六十岁就给原来工资的一半;如果没到六十岁就辞官,那就没有退休金。

因为明、清两朝已经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所以在致仕制度上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总的来说,古代当官,退休金待遇还是不错的。


大国布衣


可以留任养老的,并没有强制性要回家乡养老,但是因为很容易出问题导致没人敢!当时的朝廷给官员的俸禄实际上非常少,比如李卫在担任扬州知府的时候俸禄是每年150两银子,当时的银子折现成现在的钱大约是每两银子600元人民币,150两大约是90000人民币。这么一笔钱在当时不算什么大钱,基本上够吃,但是没法剩下多少,当个三五年知府的话买个小宅子是没问题,但是要买个几进大院还是不够的。虽然当时的官员肯定是有各种灰色收入能够置房买地,但肯定是不敢露富出来的,毕竟这玩意儿太明显了。所以大部分人就只能选择告老还乡,不是被皇帝赶走的,只是因为怕露陷。

其次,当时的官员除了朝廷俸禄之外,还会有皇帝赏赐,皇帝赏赐的种类很多,有金银珠宝,也有土地宅子。皇帝在赏赐大臣的时候,一般采取就近赏赐的策略,因为皇帝的赏赐并不是一次性赏赐的(按功劳),这是为了方便大臣管理,不然每次赏一个地方那么必然十分分散。所以呢,大臣的产业都在自己老家,只能去老家才能享受得到。

最后,远离是非之地。能够享受告老还乡待遇的人至少要三品以上,这些人在京城也是有皇帝赏赐的宅子的,但是这些人往往需要躲清净,防止被扣上各种帽子,赶紧远离京城回老家去。


优己


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描写了贺知章86岁时,辞官还乡与孩童相见不相识的场景。那么古代官员为什么要“告老还乡"呢?


一是,“落叶归根"。古代官员都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和影响,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出来做官叫“出仕”宦海浮沉、树高千尺,最终还是要落叶归根的。

二是,亲族观念。古代人口流动量相对较小,一些世家大族祖居一地,亲族观念很重。外出做官的人,亲族、宗祠都在家乡,为官要尽忠,归乡还应尽孝。

三是,退隐田园。能夠告老还乡的多为“京官”和高官,辞官后要想能安享晚年,最好就是退隐田园,离开权力中心的“是非地\

林城布衣10001


退休返乡的作法非常科学有道理!一个地方呆久了。势必形成一个人情圈。非常不利于新陈代谢。也妨碍新上任的继任者施政举措。

一个国家的高层官员,退休后离开京城返回故里过平民生活,对政治及社会影响就会减弱!这样可以避免滋生腐败!干政诸多不便。

这点中国古代官员似乎都做的不错。而今天的西方世界与我国古代似乎相似。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完成一代人的责任要好得多。关健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好规矩。依宪治国!依法行政!

长治久安要依靠合理公正的宪政制度。公权力要严格锁进《宪法》框架下的铁笼里。还人民自由!请人民参政议政!给他们集社,出版。游行,示威!言论自由的权利!按照《新闻法》给媒体松绑。解放思想,依法竞争!

官员住房实行官邸制!担任哪一级官员,居住哪一级官邸。退休后一律收回!从总统,总理作起。任何人不得例外!退休后一律回原籍养老,并不得干涉当地政府日常工作!

官员的生活待遇也必须立法!退休后的那些过度待遇必须削减!这点必须参照我国古代及西方发达国家标准执行!台湾马英九先生就是最好典范!而日本的村山富市先生也是最好榜样!

2019.2.6.即兴作于正月大年初二。


晋A闲云野鹤


你问这个古代好像有点太模糊,每个朝代针对退休官员的政策都是有所区别的,那么我简单说一下时间上离咱们比较近的清朝吧!


在清朝年满60就可以退休了,退休的官员就必须回到家乡养老。关于你提这个问题,咱们就拿清朝的京官来讲解一下,因为清朝京官更能体现退休返乡制度。清朝在京为官的官员,如果到了退休年龄还不返乡养老,执意滞留在京城是要被问罪的,所以一般人就乖乖回老家养老了。

这样的制度存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些官员当了一辈子官,一生中所积攒的人脉关系网是非常庞大的。他自己虽然退休了,但是那些亲系、门生等有的都还在任上,这些人如果经常走动就容易形成党羽,对朝廷政权的稳定是不利的。退休后让他们回老家养老,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隐患。



在清朝一个官员会有家人、侍从等等一大堆人员,随着退休人员的增多,这样的人员日积月累,会占用当地很大的资源。把他们分散到全国各地的老家,就不会存在这样的情况了。


还有些记载清朝官员退休不但要回到家乡,而且还要求回到家乡后,没有经过批准的情况下,是不允许再离开家乡的。意思是你退休后就在你的家乡画了一个圈,这个圈里面就是你的活动范围,没有上级批准就不允许出这个圈。当然也有极少数高级官员是不受此退休政策影响的。

手机打字不易,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吧!


追记历史


不能。

过去,地方官采取流官制,就是为了防止官员一个地方呆久了,与当地士绅豪强大商人形成太紧密的关系网。事实上,过去还有更严格的规定,官员包括军官,不能在自己的辖区内纳妾,就是一个意思。

中央官员也是一样,退休大约70岁,一般在中央政权工作少则二三十年,已经形成基层行政网络,所以中央官员退休必须回乡,就是切断他与中枢关系网的联系。

回家后,这些官员哪怕曾经担任宰相,与故乡的父母官也没多大的关系,三五年之后,中央与基层人员不断变化,退休宰相都玩不转以前的关系网。


四川達州


这就是所谓的“告老还乡”,说白了就是该退休了,和现在很多退休的老人一样,他们也不会再辞职之后就去本地的养老院,而是回到自己的家乡,总之希望不会再和工作的地方有所联系,古人同样也是如此,倘若真到年老色衰之时,告老还乡、解甲归田确实是不错的做法,但是很少有继续留守京城的官员。

古代官员告老还乡有时候也是情非得已,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想要回避权力的争夺,年轻气盛时可以,现如今年迈、体弱多病,哪里还有心思参与朝堂之争;

二是退隐,无心混迹官场,这类人大多属于看破官场斗争,不再像过着尔虞我诈的生活,回到家乡做个清闲老人;

三是真的生病,有句话叫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体力不支,很多职位难以胜任,这类人但凡请求还乡,皇帝基本上是会同意的,以上两种就不一定;

也有人说,既然不想在当官,为什么退休之后就非要回到自己的家乡,难道就不能在就任的地方养老吗?

这放到现如今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在古代则不同,他们在退休之后根本不会想继续留在天子脚下,有的官员则是想走也走不了,甚至有的官员即使自己走了,子嗣也有被强行留下的,因为皇帝忌惮他们的威望,整体来讲,皇帝是希望他们能够留京的。

而古代官员执意还乡而不就地养老的也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首先:远离是非之地,官场上本就是派别众多,即使是自己中立,也很有可能“躺着中枪”,古语有云“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希望的是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过着安静的日子,颐养天年,而不是整日提心吊胆。

其次:思念家乡,古人都有落叶归根的传统,即使是现在也是如此,但是很多官员都是在异地任职,甚至是每隔几年就被调任,除了自己的出生地,他们对别的地方很难有深厚的情感,更何况是年老体迈的官员,他们也担心自己在异地生老病死,这样是不吉利的。

最后:家人团聚,我们看电视总是看见很多官员都是拖家带口,但实际上大多数官员都是只身赴任的,所以他们在回到自己家乡可以和亲人团聚,人能活到这样对自己来说也是莫大的安慰,倘若父母尚在还可以尽孝。

另外有的官员在退休之后,即使是不回家乡也不会待在就任地养老,而是四处远游,远离世俗、忘情山水,拿着退休金游山玩水,不亦乐乎!


羽评郡主


古代官员的告老还乡可以说是现代社会退休制度的雏形。古代官员在感觉自己身体无力继续从事繁琐的政务之后。便会相皇帝上一封奏折陈述自己身体年迈、年事已高,无力再为皇帝排忧解难、分担政务……请乞骸骨回乡养老!

一般这类陈情奏章的内容都十分的煽情,大多为陈述忠君爱国之意以及自身的仕途历程和身体状况。皇帝在综合考虑之后,一般会准许其告老还乡,从繁忙的政务之中脱身出来回到故土享受天伦之乐。并且还会赐予其各种恩赏和封号,以谢多年君臣之宜。那么为什么古代的官员退休之后一定要返回家乡呢?而不能够留在自己长期工作的地方度过余生?



首先,古人的思想体系里面有很重要的一条便是落叶归根!这不仅仅是人之本性,也是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所提倡的。一个人在外求学当官多年,晚年都要回到自己的故里,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这里有自己的宗族兄弟,乡亲故旧,可以畅叙少年故事。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古人都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后葬在自己的祖坟之中。这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归属感。


另外,古代的官员很多时候都经常变迁自己的官职和任职地。很少有在一个地方长期任职的情况发生。即使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对于个人来说,无论在外地担任如何高贵的官职,自己终究是一个客人,这里终究是他乡。在自己晚年回归故里,依然是自己心中的最好归宿。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古人外出做官并非是将整个家庭都带出去。很多情况下自己的父母以及兄弟都留在自己的家乡,甚至自己的老婆和家眷也留在了家乡侍奉双亲,也有一些连儿子都留在家乡读书生活。更不用说自己的家乡还有整个家族的族人。古人有着十分强烈的家族意识。对于几代以内的家族近亲都比今天的我们更亲切重视。整个家族的荣辱与共几乎是一体的。而且古人在辞官时,可能家中尚有老母在世。那么身为儿子更要回到家乡侍奉母亲左右,以尽孝道。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古代各地都涌现出了一些名门望族,族里也会出现一些在外做官、在外经商的人。这些人都代表着家族的荣誉和身份。无论官做多大,人走多远,整个家族的兴衰都与每个人分不开。当然在这些人到了垂暮之年。自然也会再回到这团火中,回到自己的家族里。度过余生,享受天伦之乐。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古代很多在外做官的人,都是家族里的佼佼者,都是家族晚辈的学习楷模。在自己晚年之后,在告别官场繁琐的事务之后。锦衣还乡,荣归故里,这算得上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成就。


珞珈山的猫


有三个重要的原因吧,一是“落叶归根”在古代是主流观念,自己的亲族还有祖坟都在老家,自己去世后也要归葬进祖坟的,往往就葬在父母的坟墓旁边。二是经济原因,古代的官员绝大部分是没有退休金可领的,一部分是皇帝的特别照顾赏赐财物或者发退休金。大部分官员用积蓄都是在老家置房买地好老有所依能安享晚年不至于过的太窘迫。第三个原因是古代是农耕社会,皇帝用尽各种办法把人限制在各自的一亩三分地上,“重农抑商”是最有效最有名气的办法,流动人口很少,所以官员退休回乡也符合皇帝的意思,想在留在就任的地方养老,皇帝肯定会忌讳的,要知道,古代的官员实行的是“流官”制度,地方官员三年一换,就是提防避免官员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勾结地方势力结党营私搞腐败。退休官员不回乡想图谋不轨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