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赤壁之戰,魯肅為何會如此配合諸葛亮?

沈依依


在赤壁之戰的聯劉抗曹中,魯肅的確發揮的重要作用,最終促成孫劉聯合,赤壁一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面對曹操南下大軍,劉備一路逃到夏口,諸葛亮隻身過江求見正在觀望孫權,主張兩家聯合,共同抗擊曹操。就在諸葛亮勸說孫權的過程中,魯肅無疑是出了很大的力的。

魯肅之所以如此積極,是因為魯肅也有為自己主公規劃的一份藍圖,那就是鼎足江東,以觀天下形勢,然後趁機圖謀天下。歷史上將魯肅對孫權的這份規劃稱作《榻上策》,他與諸葛亮的《隆中對》三分天下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榻上策》發生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而諸葛亮的《隆中對》發生在建安六年(201年),比諸葛亮的《隆中對》還要早上一年時間。

魯肅在給孫權的《榻上策》中,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根據天下形勢的變化也在不斷的調整。

最初,魯肅給孫權的建議是:鼎足江東,坐觀天下變化;趁機過江剿除黃祖,進伐劉表,控制長江上下地區,北上爭霸天下。

後來,劉表去世,曹操大軍南下,魯肅認為時機已到,主張過江探圖虛實。這裡魯肅準備了A、B兩套方案。A方案:劉表去世,二子爭權,劉備不受重用,利用荊州內亂之際,搶先過江奪取荊州,抵抗曹操。B方案:劉表雖然去世,劉備能夠趁機收拾局面,荊州上下團結,那就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

魯肅過江之後,發現形勢比自己預料的還要複雜。劉表去世,二子劉琦、劉琮互相爭奪繼承權,每人後面有一定的支持勢力;劉備倒向劉琦方面,同樣受到荊州掌權的士族的排擠。但是劉備在荊州還是有一定威望,身後也有一定的勢力支持,而且曹操南下推進速度迅速,沒過幾天荊州的治所襄陽已經到了曹操的囊中,劉備逃到了夏口公子劉琦處避難。此時的魯肅之前準備的方案都需要變動,攻取荊州已經不現實了,劉備雖然勢力弱小,但是掌握著荊州僅有的抵抗力量;那麼,聯合劉備,共同抗擊曹操是勢在必行了。

所以說,在赤壁之戰中,魯肅如此積極配合諸葛亮還是出自自己方面利益的考慮而已。


安定郡小書生


其實這個問題,恰恰說明了魯肅是三國時期最偉大的戰略家,無論從小說層面還是歷史層面來說。

一、魯肅對戰略形勢分析

1、從當時三國的實力來說,最強大的是曹操,其後是東吳,然後是劉備。

2、而從名義來說,曹操攜天子令諸侯,劉備以皇叔興復漢室自居。而恰恰是東吳名份,其發展的空間較小。

所以,東吳這邊往往是最難走的

二、最善於縱橫捭闔的戰略家,不爭一時之長短!

面對諸葛孔明這樣一個天縱奇才的對手,似乎只能是徒喚奈何、束手無策。又加上曹操百年梟雄,盤踞中原,虎視江東。局面如此殘酷,以什麼樣方式去與其爭雄而最後勝出?

魯肅深知這個時候不是談東吳要雄起之時。曹操有天子有實力,劉備有正統,有名望。江東畢竟沒有這多資源優勢。

三、魯肅的戰略:簡而言之,東吳要先休養生息,厲兵秣馬,耐得住寂寞,然後再圖大志!

1、魯肅塑造東吳低調又穩重的形象。

魯肅以明理、樸實、誠懇之特質塑造江東形象,祭出大智而若愚,以柔抗強,以不變應萬變之策。

2、內政上自強圖存,勵精圖治,如“主公當心圖大志,厲兵秣馬,休生養息,克成帝業!(見“借荊州”)”。

3、外交有理有據,聯弱抗強。“我江東從不仗勢欺人,也從不被人欺,欺人者,必自斃!不是嗎”(見“單刀赴會”)?

四、魯肅促成東吳內政清明與劉備曹操形成鮮明的對比。

1、東吳並沒有象劉備、孔明急於一時,追求東征西討,忽視自身改革,姑息“勳臣”等利益群體坐大,大搞戰績工程的速成心理。

也沒有象曹操一樣急於要統一南方,平定西北。低調再低調。

2、魯肅的東吳極為穩重,以國家利益至上,東吳從來就沒有象關羽輕視他人,魯莽處事。也沒有出現象張飛一樣酗酒打人,動不動要滅了誰的大將。從始至終,我們看到東吳的大將都很顧全大局,而非象劉備這邊的利益集團經常誤了國家大事。

五、魯肅是諸葛亮的天敵:以靜制動的高手

別看諸葛亮每天都妙計連連,天文地理無所不知。但遇上魯肅,也要說“子敬切莫言已為愚者”。魯肅知道以江東的實力與諸葛鬥心計,論一時之短長,一定會落於下風,那麼我就跟你耗,總有一天你會有破綻在我身邊。

表面上看看魯肅在赤壁之戰或其他事情上,都處處配合,說不好聽的就是忍讓退縮。但魯肅深知以理服人是最好信譽積攢。同時自已積攢實力,不動聲色。

你要南郡是吧,你拿去羅。你要取荊州是嗎?給你拿去好了,但劉備諸葛亮最終不得不認是欠東吳的,在道義上首先就落了下風。而你劉皇叔向來以仁義行於天下,將來如果示人呢?

但你劉備諸葛關羽再狂也得承認荊州是我們的,也得承認是借我們的,至少也要當面把長沙三郡還回來。

魯肅放棄與孔明一計一策的較量,著眼於厲精圖治、靜待時局的決策,以守為攻。如果說周瑜的天敵是孔明,孔明的天敵則是魯肅。

六、魯肅的荊州戰略如何實現的?

南郡丟了又何如,荊州兵敗又如何,“丟了夫人又折兵”又如何,

只要戰力仍在,將士用命,待到此消彼長之時。

一在兵敗南郡時,將孔明與劉備駁得只能詭辯,承認荊州是代劉琦而佔;

二在弔喪劉琦之際,再次義正詞嚴駁回孔明,使荊州之地名義上歸屬東吳;

三在單刀宴上再駁關羽、兵不血刃將長沙等三郡收回。

直到最後蜀國打了個小盹,關羽傲慢了一小下。東吳軍就白衣渡江,一舉收復荊州,蜀漢從此一蹶不振,我東吳理之直、氣之壯、兵之盛,豈有不成之理?

縱觀孫劉爭奪之全局,基本由魯肅掌控。

七、國家戰略:魯肅的戰略實施基本實現

1、誰強就抗誰,誰弱就聯誰!

1)曹操勢頭正猛時,聯劉抗曹,赤壁之戰80萬大軍灰飛煙滅,與劉備終為秦晉之好。

2)劉備勢頭正旺時,而聯曹而抗劉,背後襲擊荊襄,輕而易舉奪後荊州。

3)劉備伐東吳時,東吳還是這一套,向魏稱臣,對劉備一讓再讓,送張飛人頭和斬殺殺張飛的人。最後夷陵之戰,讓蜀國再也無法強大,也只有找我東吳聯合。

2、孫權最終依據魯肅的建議稱帝,為國家各位勳臣的發展空間考慮。

魯肅剛輔助孫權之時就說:“為將軍考慮,只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變幻形勢。天下局勢如此,據有一方自然也不會招來嫌猜忌恨。為什麼呢?因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這種變局,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盡力佔有長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後稱帝建號以便進而奪取天下,這有同漢高祖建立大業啊!”《三國志魯肅》

確如魯肅所言,東吳從來都是政清民安,就是一邊練功一邊等,一年不行就等五年,五年不行就等十年?

整個三國時期,戰略定位處理得最好的當屬東吳。赤壁大勝聯劉共拒曹操,漢中大戰後又聯曹取荊州,夷陵大戰後又重塑孫劉聯盟,自已左右逢源,始終鮮有敗績,實屬當世第一!

這一點上看魯肅不僅是軍事家、政治家之高手,更堪稱戰略家典範。


秋草獨尋


魯肅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老實人,除了夾在諸葛亮和孫權之間受窩囊氣之外,別沒有啥印象。

為了回答別的問題,我查閱了一下魯肅的資料,發覺遠不是這麼回事。

就題主這個問題,詳細的說一下魯肅的事。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常召集鄉里青少年練兵習武。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

或許是電視劇看多了的緣故,魯肅給我的印象就是滿臉胡茬子的讀書人,憨厚而無心機。

但通過一些史料的分析,發現魯肅的確是一個戰略家,但也很迷信、很有智慧的人。

這具體體現在幾方面:

其一,漢末動亂,魯肅不僅刻苦讀書,而且堅持練兵習武。周瑜為居巢長時,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慷慨解囊。並與周瑜結為好友,欲共謀大事。這說明魯肅很有志向,且有戰略眼光。

其二,魯肅想投靠在巢湖已經很有實力的鄭寶,周瑜卻勸魯肅投靠孫權。而且用馬援答覆光武帝的故事,對魯肅說:“不僅君主可以選擇臣下,臣下也可以選擇君主。據說古代哲人的神秘論證,接承天命替代劉氏者,必定起於江南。我領悟到,現在正是有識之士歸附英傑的時候。”

於是,魯肅就投靠了孫權。

有資料說,當初,孫權的父親在討伐董卓的時候,意外得到了傳國玉璽。

輾轉到了袁術的手裡,袁術沉不住氣就以為天命所屬,就在淮南稱帝。

孫策之所以那麼積極討伐袁術,恐怕與這個不無關係,是想要回自家的東西。

後來袁術弄不下去了,就想把這套家把什送給袁紹。

袁紹很高興,沒想到被曹操半路截殺,哥倆最終也沒有見面。

袁術死後,傳國玉璽不知所蹤。

孫權近水樓臺,是否再次取得,不得而知。

在所有文武群臣都主張投降曹操時,周瑜、魯肅力主抗曹,與這個玉璽和東南的天子氣,有沒有關係呢?

恐怕不好說絕對沒有。

三國時期,雖然有許多事在演義裡說得很玄,但仔細查閱史料,就會發現,有些高深莫測的學問,還不得不服。

當時的人,或許更信這個。

官渡之戰的時候,孫策要從曹操背後下手,郭嘉就說,孫策必定會死於刺客之手。

果不其然,這個是有史料記載的。

官渡之戰,曹操撐不下去了,想要撤軍。

郭嘉力勸曹操頂住,是不是也說過一定會有奇蹟發生哪?

許攸投奔曹操,奇蹟就出現了。

我深信,聰明的人會參透到一些玄機。

這個事,有興趣的友友,自己品味吧,這裡就不多說了

之所以囉裡囉嗦說這麼多,我是想說魯肅力主抗曹,或許是因為上面說的那些原因。

周瑜力主抗曹,勸說孫權時也提到很重要一點,那就是曹操大軍由於水土不服要發生瘟疫。

郭嘉也預測,曹操南征恐怕不能活著回來,也是提到瘟疫的事。

這些因素,會很大程度上左右人的思維,也就有不同的決策。

作為軍事才能,魯肅可能比周瑜、呂蒙、陸遜差一些。

但作為戰略家,魯肅還是名副其實的。

再具體看一下孫劉聯盟結成的過程吧。

赤壁之戰,受演義的影響,主角是諸葛亮和周瑜,魯肅除了討要荊州似乎沒做啥事。

其實,史實遠不是這樣。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念念不忘劉表部將黃祖射殺其父孫堅一事,派遣甘寧西攻江夏,斬殺江夏太守黃祖,佔領江夏郡,進而準備奪取荊州。

曹操本來還沒有徹底擺平北方的事,無暇南顧。

現如今,孫權佔據了江夏,曹操孫權唯恐再奪取荊州,羽翼豐滿。

曹操著急上火,決定七月份南征。

但到了八月,劉表病死。

這令曹操、劉備、孫權等大佬都措手不及。

看看他們都如何反應的。

還是曹操跑得快,立馬大軍南下。

駐紮在樊城的劉備還不知道此事,曹操就已經到達宛城。此時劉備才聽說曹操要南征。

就劉備那三五千人馬是頂不住曹操大軍的,馬上決定撤退。

路過襄陽,諸葛亮建議劉備進攻劉琮。

此時劉琮已經代替其父劉表,成為了荊州的掌門人。

劉備以同宗不忍心為由,拒絕了諸葛亮的建議,繼續南撤。

此時,魯肅向孫權進言:“荊楚之地鄰接江東,沃野千里,士民富足,是建立帝王之業很好的基礎。劉表去世,兩個兒子不合,將領分為兩派。劉備是天下梟雄,與曹操有矛盾。我請求以弔唁的名義去探聽一下情況。如果他們同心同德,我們就安撫他們,與他們結盟友好,劉備一定樂於從命;如果他們離心離德,我們另做打算。現在不趕緊去,恐怕被曹操搶得先機。“

此時的魯肅,充分體現了戰略家的遠見和危機感。

孫權同意了魯肅的請求,剛剛到達夏口,就聽說曹操已經向荊州進兵。

魯肅日夜兼程到達南郡,劉琮已經投降,劉備準備南撤渡江。

當機立斷,魯肅趕到當陽長坂,與劉備相遇。

得知劉備想去投奔交州蒼梧太守吳巨後,魯肅力勸劉備與孫權聯盟,共同抗曹。

魯肅指明吳巨是個庸人不足以成就大事,並詳細介紹了孫權的情況和江東的實力。

劉備聽了魯肅的分析,決定留下來併力抗曹,並派遣諸葛亮跟隨魯肅一起去會見孫權,自己率部駐紮夏口。

諸葛亮作為戰略家,在《隆中對》中就預見到孫劉聯盟的重要性。

魯肅的到來,正是難得的機遇,一拍即合,自然形成戰略上的聯盟。

作為戰略上的盟友,魯肅必須要維護諸葛亮,才能保證自己的戰略主張得以實現。

在曹操佔據南郡、江夏之後,東吳大部分文武都主張與曹操求和。

魯肅與周瑜、諸葛亮力主與曹操決戰。

最終促成了赤壁之戰的發生,曹操戰敗逃回北方。

這是孫劉聯盟的勝利。

在這個過程中,也沒有老羅說得那麼熱鬧,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等等,都是演義的說法,史書上看不到這些事。

自然作為戰略家、外交家的魯肅,與諸葛亮之間不僅有愉快的合作,立下了大功,也建立了友誼。

但政治聯盟都是暫時的。

赤壁之戰後,荊州被三方勢力瓜分:曹操佔據了南郡、章陵郡、江夏郡除劉備佔據的夏口以外的江北地區;

孫權佔據了江夏郡江南地區;

劉備趁機南下佔據了南四郡的長沙、零陵、桂陽以及武陵。

孫權也向桂陽派出全柔為太守,劉備藉口沒有立足之地,暫時佔據。

孫劉聯盟還處在蜜月期,不好立馬翻臉,也就暫時相安無事。

赤壁之戰一年後,周瑜攻佔了曹仁、徐晃佔據的南郡,周瑜把南郡的公安借給了劉備,由關羽駐兵防守。

赤壁之戰,告一段落。

以利益結成的聯盟,終究會因為利益而起摩擦。

孫劉聯盟蜜月期一過,趁著曹操在北方平定西涼馬超、韓遂等叛亂時,孫權劉備開始了攻伐。

後來,周瑜、甘寧等人勸說孫權藉機攻取蜀地,孫權徵詢劉備的意見。

劉備說:“我與劉璋同為皇族後裔,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如今劉璋昏聵,得罪了大家,我希望您寬恕他。如果您不同意,我就披散頭髮歸隱山林。”

孫權就答應了劉備的請求,暫時沒有動兵。

後來,劉備欲帶兵西進,企圖吞併益州。

孫權得知劉備意圖後,大罵劉備“狡猾的東西竟敢耍弄詐術。”

於是,答應了周瑜的計劃,準備進攻西川。

就在周瑜奔赴巴丘的途中,突然病逝。

周瑜臨終,舉薦魯肅代替自己的職位。

這樣,魯肅就與鎮守荊州的關羽直接對話。

孫權命魯肅出面索要荊州,劉備以取得益州為藉口,不歸還。

這裡主要是南四郡中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魯肅與諸葛亮、關羽周旋,無功而返。

之後,諸葛亮聽從劉備調遣,與張飛、趙雲一起入蜀。

接下來,討要荊州一事就與諸葛亮沒有關係啦。

南四郡是在赤壁之戰後,劉備率軍佔據的,南郡的公安是周瑜做主借給劉備的。

所謂的魯肅擔保借荊州給劉備,並不可信。

作為戰略家的魯肅,在共同面對曹操這個強敵時,對劉備作為梟雄所起的作用,還是清楚的。替劉備說說話,讓劉備有個棲身之處是可能的。

但魯肅不會也沒有那個資格為劉備擔保借荊州的。

魯肅在代替周瑜後,與關羽鄰界統兵,疆土犬牙交錯,多次發生摩擦。

但魯肅顧全大局,總以有好的姿態安撫雙方。

這並不是魯肅軟弱,寬厚,仁慈。

其用意就是不想唇亡齒寒。

如果孫劉聯盟破裂,對雙方都不利。

因此,從史料看來,魯肅與諸葛亮一樣,深知孫劉聯盟的重要性。

但作為政治人物,絕不會感情用事,並以此來犧牲政治利益。

在諸葛亮與魯肅交往的有限時間內,雙方又是處在孫劉聯盟最牢固的時期,彼此利用、維護是符合雙方政治利益的。

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獻計軟禁劉備,直接管理劉備的軍隊部署,但孫權沒有同意。

這一點,從後來劉備與龐統的對話中得到確認。

諸葛亮也提醒劉備不要冒險到東吳去。

可劉備沒聽,幾乎為周瑜所算計。

但沒有史料證明孫權、周瑜,想對諸葛亮如何。

演義說周瑜想殺掉諸葛亮,恐怕也不是空穴來風,不一定就沒有此事。

這不是周瑜氣量小,而是戰略意圖不同而已。

周瑜認為,除掉劉備、諸葛亮以免後患。

而孫權、魯肅認為,孫劉聯盟還有存在的必要,利大於弊。

這就是魯肅一直維護諸葛亮的根本原因。

既然孫權沒有軟禁劉備,也就不會對諸葛亮如何,畢竟諸葛瑾還是孫權的重臣。

沒有具體的資料說明,也不能過多地隨意推測。

演義的那些說法,當不得真,也就沒有必要過多的說明。

魯肅為了東吳的利益,必須要全力維護諸葛亮。

事實上,魯肅也是這麼做的,這沒有異議。


豹眼看歷史


赤壁之戰時期,幾乎是孫劉聯盟關係的巔峰期,魯肅是東吳方面的代表,諸葛亮則代表當時的劉備。

魯肅素來忠厚,諸葛亮則是比較有謀略,配合好諸葛亮,對於當時的東吳來說,具有極大的意義,相當於這兩股勢力擰成了一股繩,不同的人各司其職,共同對抗曹操。兩人本來也私交不錯,又是同仇敵愾,自然如魚得水,相得益彰。




銘仁說


當時曹操統一北方,近又不費一兵一卒而佔領荊州,挾大勝之勢飲馬長江,即將要完成他統一天下的夢想,兵鋒之盛,江東已是人心惶惶,要不也不會出現文臣主降,武將主戰,孫權猶豫的局面,就以當時的實力而論,曹操佔有絕對的優勢。而魯肅作為孫權的謀臣,諸葛亮作為劉備的謀臣,又都是當時的社會精英,心中都明白,只有孫劉聯軍,才有戰勝曹操的可能,要不都會完蛋,他們有共同的利益,又有相同的政治見解,自然會盡全力配合諸葛亮。其次,諸葛亮確實是當時的人傑,長的又帥,又有學識氣度,自然有他的人格魅力,又都是盟友,魯肅自然盡力配合諸葛亮了。最後,曹操大兵壓境,在外部強敵的環視下,孫劉聯軍的關係格外的融洽,槍口一致對外,作為孫劉的謀臣,魯肅諸葛亮自然配合默契。


渭河源夢魘怪說


這是相互的。

諸葛亮和魯肅都是主張孫劉聯盟,對抗曹操。

諸葛亮替劉備出使東吳,陳說連橫之利,魯肅與諸葛亮算是見解相同,不僅政治上當了盟友,個人之間也是相互敬佩。況且當時的情況,曹操勢大,孫劉聯盟是唯一生存下來的方法。魯肅和諸葛亮都是有大局觀的政治家,只不過魯肅被演義憨化了。

魯肅在孫劉聯盟裡起的是一個潤滑劑的作用,如果沒有這麼一個“老好人”在中間調解,孫劉聯盟不可能如此穩定。魯肅被諸葛亮調戲,被孫權周瑜埋怨,這樣的委屈,魯肅不承受下來,別人也承受不下來了。





劉德玄


赤壁之戰,個人認為一是諸葛亮卻是上知天文,下熟地理,才能借來“東風”。諸葛亮聰明,魯肅也不笨,為了一個暫時的社會穩定,當時的情況下,卻是隻有聯合蜀國,才能抵抗得住曹操的大軍。當時的曹操屬於兵強馬壯,如果讓曹操過了江東,那麼東吳勢必就會遭到滅亡,這是魯肅願意配合諸葛亮的真正原因。

其實說白了,當時的曹操也是屬於沒有看清楚局勢,屬於典型的心急型男人,如果能冷靜下來,不一定會遭了諸葛亮的道兒。說不定歷史就會由此改寫。


酒城焦點


赤壁之戰,曹操勢力強大,東吳不強,劉備弱勢,要想赤壁之戰打敗曹操,必須東吳,劉備聯手抗曹,不然東吳失敗,劉備有難,魯肅聰明伶俐顧全大局,全力配合幫助諸葛亮,完成各項任務,為了打得赤壁之戰勝利。


五金員工陳可為


力與利益都是相互的,魯肅是江南有遠見的一個謀臣,絕非三國演義裡寫的那樣儒弱.敵人的敵人是朋友這句話在那個時代都適用。面對曹操強大的軍事壓力,聯合是最有效的抵禦方式,在也不是誰同意誰的做法,而且居正史記載最先提出聯合的還真是魯肅,諸葛亮大哥是來商易具體合作事宜的.這種事其實也不是他倆首創,早在戰國時代就是相互聯合又相互利用了,比如圍魏救趙,五國抗秦等等


滅絕地域歧視狗


交朋友很重要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ccca0005bb013637773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