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司馬懿對諸葛亮用兵評價,準確麼?

無聊芒果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諸葛亮就是司馬懿的神一樣的對手。

司馬懿以“拖”字訣,最終戰勝了自己的對手諸葛亮。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司馬懿巡視諸葛亮的營壘處所時,歎賞為“天下奇才也!”

這是一個對手對自己的對手由衷地欽佩,也是對自己的尊敬。在司馬懿的眼裡,諸葛亮對用兵有許多獨特的創造。



一、陣法精良。

《三國志 諸葛瑾傳》記載:諸葛亮行軍,“所至營壘、井灶、圊溷、藩籬、障塞,皆應繩墨,一月之行,走之如始至。”司馬懿驚歎於諸葛亮行軍佈陣,章法謹嚴,即使大撤退,也是前後左右,整齊有法。

對於自己的行軍佈陣,諸葛亮自己也曾說過,“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矣。”就是等到蜀國滅亡後,晉武帝還命令陳勰“受諸葛亮圍陣用兵倚伏之法”。

二、兵器精製

諸葛亮對兵器的製造極為講究。司馬懿很忌憚蜀軍的戰鬥力,堅守不出,與此有很大的關係。

特別是,諸葛連弩的威力,據史料記載:“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具發。”這再當時就是最先進的武器了。在蜀軍得到了強而有力的部署。

《三國志 諸葛亮傳》注引《魏氏春秋》載晉初鎮南將軍劉弘之言曰:“神駑之功,一何微妙!”

三、訓練精緻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諸葛亮對兵士的訓練極為講究。在蜀國的陣營裡,有許多用箭高手,如五虎將中就有趙雲,黃忠兩位高手,在蜀漢後期,關興、張苞等都是神射手。這與諸葛亮的治軍有很大的關係。

“史之良吏”陳壽曾讚譽諸葛亮“治戎為長”;《三國志》注引《袁子》說諸葛亮的軍隊“止如山,進退如風”。說明了諸葛亮軍隊是訓練有素的。

四、軍紀精嚴

諸葛亮的軍隊紀律很好,不隨意殺人,不像曹操及其手下諸將有屠城和濫殺的事情發生。

特別是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出祁山的戰鬥中,諸葛亮分兵屯田,和渭河岸邊的老百姓雜居在一起,軍民相處的很好,百姓也樂於接受。

《三國志》清楚的記載了這一事實:“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後來,司馬懿對諸葛亮的用兵,還有“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的說法,意思是,諸葛亮志向遠大卻不識機微,謀劃很多卻缺少決斷,喜歡用兵卻不知權變。

司馬懿說的也不無道理。用兵本身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



諸葛亮在兵少將寡的不利條件下,仍屢次對魏採取主動出擊,使擁有強兵,且富有軍事韜略的司馬懿任其“自來自去”,甚至受到“巾幗婦人之服”的侮辱,還被時人譏笑為“畏蜀如虎”、“死諸葛走生仲達”。

再說,當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的時候,劉備尚無尺寸之土,後來竟據有蜀漢之地;而曹操卻已經稱霸中原多年了,就此而言,曹操的用兵能力未必強於諸葛亮。

所以司馬懿的後期評論,不失偏頗,但卻有長了瘡疤忘了疼之嫌。

小結:諸葛亮的用兵,講究陣法,注重實力,穩打穩紮,是天下奇才。司馬懿之說,是對對手諸葛亮的由衷傾佩,也是對自己的尊敬。如果說諸葛亮不長於權變,恐非確論。

歡迎轉發、評論,謝謝。


閒將西話


司馬懿的評價並不準確

“天下奇才”的評價太過籠統,並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武侯橫絕當時的能力與地位。

“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蘇軾《諸葛武侯畫像傳》)



蘇大鬍子的操作才是正確的答題思路,相比之下,司馬宣王沒有論述過程只有最後結果的評價實在是太敷衍了。


下面讓我們來根據《諸葛亮傳》詳細解讀一下這首詩

密如神鬼,疾如風雷。(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眉,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 ,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一出祁山

六年春,諸葛亮發出消息說要從斜谷道去攻打郿縣趙雲,鄧芝故作疑兵,佔據箕谷。魏國大將軍曹真率所有的兵力來對抗,諸葛亮親身率領各路軍隊攻打祁山,軍隊陣容整齊,賞罰嚴肅而號令明白。南安,天水,安定三個郡都背叛魏國而響應諸葛亮,關中大為震驚。


進不可當,退不可追。(六年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軍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二出祁山

六年冬 為了側應東吳,諸葛亮進攻陳倉吸引魏軍西進,卻受阻於陳倉,待曹真支援陳倉,諸葛亮直接撤退。撤退過程中反殺了追擊的王雙。

三出祁山

七年 幾乎在諸葛亮撤退的同時,陳式奪取魏國的武都,陰平郡,自出建威逼郭淮,由於糧草不繼,只能見好就收的撤退。


四出祁山

九年 諸葛亮在上邽打敗郭淮,費曜,強奪隴西小麥,又在滷城把司馬懿打的丟盔卸甲,但是由於李嚴延誤軍糧,諸葛亮被迫撤退,撤退中設伏殺死張郃。




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多不可敵,少不可欺。 前後應會,左右指揮。 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


人也?神也?仙也?(來自蘇軾的靈魂之問)

吾不知之,真臥龍也!(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聖賢神仙,帝王將相,皆不足以評武侯,唯其自號,可以評之!




結語:

諸葛亮5次北伐和一次反擊戰,除了第一次街亭失守損失了馬謖的先鋒部隊外,之後北伐軍“斬王雙,取二郡,退曹真,破郭淮,敗司馬,屯渭濱”的每次北伐都能夠全身而退,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戰果,而自身基本上沒什麼損失。而魏國在國力遠遠強於蜀漢的情況下,居然被北伐軍一路壓制,喪師失地,顯然損失遠遠大於蜀漢。

也難怪蘇軾發出“人也?神也?仙也?”之問!在下認為奇才二字評價諸葛孔明,那完全是低估了他!

關注九山疑,與我一起看東看西!


九山疑


如果司馬懿對諸葛亮用兵的方式方式能完全瞭解,十分準確的話,就沒有《空城計》這個故事存在了,所以說司馬懿對諸葛亮用兵的的評價並不準確。相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並不是評價準確不準確導致的空城計,而是司馬懿的性格,決定了諸葛亮空城計的成功。

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才智誰更勝一籌

A:司馬懿背景-司馬懿,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B:諸葛亮背景-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 [2]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A:司馬懿職位-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

B:諸葛亮職位-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從稱謂上來看,都是軍事家、政治家,也就是常說的能文能武。但是諸葛亮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所以稱之為發明家,在發明上諸葛亮更勝一籌。從文學層面看,諸葛亮寫過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所以諸葛亮是文學家,在文學上面更勝一籌。從職位上來看,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兩個人平分秋色。

兩個人既然旗鼓相當,為何諸葛亮的《空城計》會成功

《三國演義》第九五回“其情節為街亭失守, 司馬懿大軍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禦敵,卻大開城門,並在城樓撫琴, 司馬懿疑有埋伏,遂退兵。”

空城計說的是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

智力起鼓相當的兩個人,難道司馬懿真的當時是因為沒看出來諸葛亮的計謀而撤兵的嗎?我認為不是,而是因為司馬懿的性格和職責

1、性格,說道司馬懿,可謂是在三國時期下了一盤大旗,最後天下盡歸司馬氏,可想而知,司馬懿性格是細膩的,而且是超乎常人的,在面對諸葛亮一人獨坐城上的時候,他可能想到了這是一計,但如果誅了諸葛亮,那三國就不是三國了,可能因為一個城池影響了自己的大計,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故意用諸葛亮使詐的理由退兵,放諸葛亮一馬,讓蜀國能更長久。

2、職責,自己作為團隊的領袖,自然不想讓自己的團隊冒風險,害怕自己的團隊有所閃失。司馬懿是個善良仁慈的人,所以他非常不欣賞曹操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能讓天下人負我的態度。

【結語】

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劉禪繼位後,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病逝於五丈原。享年54歲,司馬懿嘉平三年病逝,享年七十三歲。司馬懿更長壽一些。

現代人曾研究過二者,為何司馬懿比諸葛亮長壽20年,得出的結論是司馬懿借鑑自律,不縱慾好色,遇事能剋制情緒不動怒,所以才長壽。以此也是告誡人們,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軍事還是生活,都不要輕易動怒,至於誰比誰更智慧,歷史自有判別。


十二十頁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司馬懿巡視諸葛亮的營壘處所時,歎賞諸葛亮為“天下奇才也!”

這個評價基本正確!

這既是司馬懿對自己戰場對手諸葛亮的尊重與和評價,也是對自己的現實定位,在司馬懿看來,作為對手諸葛亮用兵有是有許多獨特之處與創造的,值得自己由衷地欽佩。

想起那麼一句話:“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有豬一樣的隊友!”,這句話說得好,講得很切合現實!

可以說諸葛亮之所以會輸,就輸在自己選擇了劉備等跟“豬”一樣的“上司”及隊友。如果不是關羽倨傲自為拒絕東吳求婚,以言語羞辱孫權,使東吳怒而轉投曹魏配合曹軍白衣襲江,導致自己不僅沒有攻取襄陽,還落下個“大意失荊州”的笑柄,接下來張飛急兄仇被害,劉備雪弟恨夷陵慘敗損兵折將,最後病死白帝城遺詔託孤,使蜀漢在諸葛亮的謀劃下剛剛獲得“跨荊、益之地伺天下有變”的大好時機與形勢傾刻間灰飛煙滅,一統天下的是蜀漢還是曹魏,還真不好說。

司馬懿之所以能贏,就是因為他有像諸葛亮這樣神一般的對手。正是由於有諸葛亮作為對手,給了司馬懿邊學習邊提高的機會,使得他在實戰過程中學到了越來越多的東西,並且韜光養晦最後一舉篡奪曹魏天下。

為此,有人說司馬懿不用出戰,只用了一個“拖”字計,就戰勝了諸葛亮這個在自己的一生中最重要、最“難纏”的對手,絲語認為這很片面,至少不準確。因為準確的說司馬懿“戰勝”的是諸葛亮的命,而不是諸葛亮的計謀與智慧,如果不是在蜀漢與曹魏交戰的關鍵時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果諸葛亮真的“續命”成功,恐怕取得勝利的就是蜀漢,整個戰爭的發展就會按照諸葛亮的預設向前發展,最後的勝利也許就得改寫了。

還是那句話:歷史沒有如果!但是,諸葛亮確實是一個值得他的對手尊重以及後人欽佩的“天下奇才!”


油茶絲語


人心是最為複雜的,往往瞭解自己的人,不知親朋好友,也不是一起生活多年的結髮之妻,而是勢均力敵的對手。在三國時期,諸葛亮曾有遇到過許多對手,比如東吳的文臣、曹操賬下謀士,但這些人對諸葛亮都產生不了威脅,唯獨司馬懿可以稱得上是勁敵。

曹操病逝之前,早就看出司馬懿有狼顧之相,但由於愛惜其才華,加上兒子曹丕的勸說,並沒有除掉司馬懿,只是一直防著他,不對他予以重用。曹操死後,曹丕成了曹魏的一把手,司馬懿才有了出頭之日,官職也逐漸提升,混的是風生水起,成為朝廷重臣。

然而,雖然曹丕識人用人的眼光不如父親曹操,但他能力也不錯,且謹記父親生前的教誨,從而使得司馬懿不敢表現出任何不臣之心。曹丕臨終前,司馬懿才迎來了仕途上的春天,成為託孤大臣,輔佐新皇帝曹睿。此時大將軍曹真、曹休還活著,他們手握實權,且是曹氏家族成員,名副其實的皇親國戚,而司馬懿只能算是外人。

估計是司馬懿注重養生,身體倍棒,吃嘛嘛香,在把曹真等人熬死之後,縱觀整個曹魏,再也沒人能牽制司馬懿。若是諸葛亮不進行北伐行動,或許司馬懿就沒機會掌控兵權,從某方面來說,諸葛亮無意間幫了司馬懿一把,也給自己找到了一個真正的對手。

在與諸葛亮對陣之前,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早就認真研究過諸葛亮的用兵之道,力求做到知己知彼。當看到蜀軍在諸葛亮的治理下鬥志昂揚,司馬懿頓時產生了敬佩之心,並且對諸葛亮作出這樣一句評價:“真乃天下奇才也!”此番話是發自肺腑的,也是相當的客觀。

且不談演義中諸葛亮借東風、草船借箭的傳說,根只據正史上的記載,諸葛亮能輔佐幾乎一無所有的劉備開創帝業,單憑這一點就足以證明他的過人之處,稱他為“天下奇才”絕不為過。另外,在劉備入主川蜀之地後,諸葛亮把他的管理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蜀國國力日益增強。

在諸葛亮的努力下,蜀國與曹魏的差距逐漸縮小,若不是關羽失荊州,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慘敗,還真有可能完成匡扶漢室的目標。經過幾次交手之後,司馬懿對諸葛亮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最終還給出了第二句評價:“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意思是說,諸葛亮謹小慎微,好聽點叫三思而後行,其實是優柔寡斷。若是諸葛亮聽到司馬懿對他的這句評價,會感到非常扎心,肯定會怒懟道:“司馬老賊,你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現在我們蜀國缺兵少將,只有我一個在頂著,一著不慎就會滿盤皆輸,我不得不慎之又慎。”司馬懿對諸葛亮的這兩句評價,你最贊同哪一句呢?





月夜luck


咱們採用的司馬懿對諸葛亮的用兵評價大多來自“演義”,演義裡的評價不僅僅代表司馬懿的觀點,更多是作者對諸葛亮這個人物的評價。三國志中記載:諸葛亮更多的成就是在政治和文學上,軍事上次之。

人家諸葛亮不擅長兩軍對戰,我坑你來你坑我的把戲。諸葛亮擅長於治理國家。收拾政務。收拾政務不僅僅是後勤,還要高瞻遠矚。諸葛亮明白蜀國現在該和誰聯手,該發展的是兵力還是農業,但是並不太擅長於坐在小車車裡,指揮士兵該怎麼打仗。三國志裡的諸葛亮是帥才,他的智慧在於領導國家的方向。顯然他的確這裡很強,年27就能看出未來世界的走向,並且促使發展為三足鼎立。


新說點評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來談談我的見解,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三國時期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等等,才華橫溢,各為其主,《三國演義》中司馬懿的出現是在曹操赤壁兵敗之後,曹操病逝後輔佐曹丕,自稱熟知諸葛亮用兵之道,因為司馬懿一直在暗處,諸葛亮在明處,他觀察諸葛亮用兵之道多年,而諸葛亮自稱並不瞭解司馬懿用兵,司馬懿數次阻擊諸葛亮北伐,蜀漢在長年的北伐戰爭中並沒有實質性的打擊到曹魏,二人爾虞我詐,相輔相成多年,似敵似有友,所以司馬懿對諸葛亮用兵的評價應該是比較準確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小龍女影視記


瞭解自己的往往不是自己,也不是自己的親朋好友,而是你的對手,為什麼呢,因為你的對手需要處處研究你,並且要打敗你

一 司馬懿對諸葛亮的第一句評價,真乃天下奇才也,咱們不說三國演義,只說正史,他能輔佐劉備得到川蜀,而且還使蜀國國力日益強大

二 第二句評價,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非常準確,沒有聽取魏延的計策,優柔寡斷,什麼事情都考慮很全面,這樣戰機稍縱即逝


小民學歷史


司馬懿應該非常瞭解諸葛亮。諸葛亮善於治國治軍,但是在行軍打仗上缺乏出奇制勝,也缺乏魄力,就是穩紮穩打的那種軍事人才。司馬懿用兵更加靈活多變,打敗孟達和公孫淵體現了他謀略的精當。對孟達是用速勝,因為兵多糧少。對公孫淵是緩攻,因為兵少糧多。諸葛亮在制度規劃、人才任用其實有一套。我看後人攻擊諸葛亮拒絕魏延斜谷奇兵之計,並不恰當。歷史走斜谷攻長安者都未成功,魏延欺夏侯不知兵,但是魏朝軍事人才濟濟,不會不做防備。

魏國朝綱還不亂,不像蜀國後期。鄧艾越陰平小道實在是險策,他能成功是因為蜀國戰備鬆弛,黃皓當政。所有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諸葛亮也是奇才,如果沒有司馬懿對付他,恐怕諸葛亮能夠開疆拓土,但是要平魏還是很難,因為國力相差實在太大。司馬懿對付諸葛亮就用拖字決,大國對付小國用持久戰,消耗戰,資源完全不對稱。兵法說:越人雖眾,可使無戰。司馬懿實在是了不起,他完全摸清諸葛亮性格,認為諸葛無奇策,故可以持久困之。


軒冕


這兩個人其實是互相成就,空城計司馬懿看破不說破,留著諸葛亮才有司馬懿的活路。但司馬懿看問題也比較透徹。司馬懿曾用31個字評價:“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司馬懿曾詢問過蜀國的使者,知道諸葛亮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刑罰,都會親自過問,事必躬親,吃飯不到幾升,這樣食少而事繁,諸葛亮不會長久。

評價基本上還是準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