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他是政壇常青樹,開啟了文官統兵的新時代,大明兵部尚書——王驥

正統二年五月,大明西北邊陲的明軍大營內。王驥

負著雙手,站在高臺上,神情專注地望向北方的天際。在他身後校場內,一眾邊將單膝跪地顯得非常緊張,不少人的冷汗已經浸溼了衣領。再往南看去,人群之後,是一具已經身首分離的屍體,鮮血還在不住地流淌,頸上的刀口處還在冒著絲絲熱氣。

時任兵部尚書的王驥,這次是奉旨來整頓軍務的。就在不久前,蒙古騎兵幾次南下甘州,涼州等處,如入無人之境,幾萬邊軍竟不能阻其片刻。所有人都知道王驥的到來,代表著朝廷的問責,卻無論如何沒料到王驥到的第一天,便斬殺了一位邊將立威。

他是政壇常青樹,開啟了文官統兵的新時代,大明兵部尚書——王驥

明軍圖卷

王驥收回了遠眺的目光,轉身看向了臺下的人群。只是輕輕地一瞥,王驥心裡不禁一陣嘆息。因為從邊軍將士的眼裡,王驥看到了畏懼,看到了順從,卻也同樣發現了憤恨與敵意。王驥明白,大明開國至今,自己一個文官,縱然已貴為兵部尚書,署理兵務多年,也很難取代將領在軍中的地位。想到這裡,王驥摸了摸懷中那道皇帝賜給自己的密敕,心中又湧起萬丈豪情。

被歷史選擇的人,亦是推動歷史的人

王驥,字尚德,河北辛集人。歷仕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五朝。王驥是明代著名的文臣,是明代三位憑藉軍功而獲得爵位的文官之一,另外兩個人是王越和王陽明。提起王驥,所有人都會想到“三徵麓川”,的確,這是王驥仕途上最大的功績了。但是朝史暮想今天要聊的,和“三徵麓川”無關,我們試著從王驥的仕途經歷,去解讀明代朝堂的歷史進程,去探析在表面平靜的湖水下,那洶湧湍急的暗流。

王驥是永樂四年的進士,之後被授兵科給事中。相當於兵部內部的風憲官。到明仁宗繼位後,王驥升到了順天府尹,就是當時的北京市市長。明仁宗繼位不到一年就駕崩了,之後就是明宣宗上臺,而王驥依然在按部就班地升官,在宣德初年成為了兵部侍郎,代管都察院。之後被提名兵部尚書,代理兵部事務,一直到宣德九年,才真正成為了兵部尚書。而一年多以後,大明朝又要進入正統時代。

他是政壇常青樹,開啟了文官統兵的新時代,大明兵部尚書——王驥

故宮一景

所以,根據以上的履歷,我們要注意到兩點。第一,王驥在宣德朝後期,已經是兵部尚書了;第二,王驥並沒有統兵作戰的基層工作經驗,只是做了兵部侍郎後(做兵部侍郎還兼著都察院的差事),有較長一段時間協調管理整個兵部的運轉,但僅僅停留在高層層面。

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王驥斬殺失職邊將的事情。王驥是去整頓邊務的,而王驥當時是取得了明英宗朱祁鎮的密令,給予他便宜行事特權。一個大明王朝的兵部尚書,到邊疆去整頓兵備,居然需要皇帝特批敕令,這從某一個角度來說,當時大明的軍權,還主要是掌握在武將手裡的,像王驥這樣的文官,即使業務對口,也很難能夠完全服眾。

這裡就有一個明代的大話題,即“以文治武”。

我們經常說宋代,明代的“以文治武”,廣義上其實是說文官集團對武將集團的壓制。這種壓制,從具體執行層面來說,是文官集團掌控著軍隊的調動,將領的任免,後勤的保障等,是通過一些制度建設來對王朝的軍隊進行管控的。這並不是說,一旦有戰事,文官集團就能提槍上馬,領軍出征。

但是從王驥開始,明朝的軍隊出征作戰,文官集團開始在終端領域,即統領軍隊作戰層面上,真正開始佔據主導地位。

他是政壇常青樹,開啟了文官統兵的新時代,大明兵部尚書——王驥

明代官員

放在明朝來說,其實是文官集團執政話語權的提升,和明初勳貴集團逐漸消亡的一個過程。

明代是講究子承父業的,這點在軍人身上特別明顯。父親是軍人,兒子一般也是軍人。明初國家的軍權,其實掌握在勳貴集團手裡的。這幫勳貴集團,又可以分為兩批人,一批是跟著朱元璋建國的,另一批是跟著朱棣“靖難”的。而到了正統年間,建國的這批人經歷了朱元璋晚年的清洗,已經所剩無幾,留下的人都想著如何低調,低調,再低調,而跟著朱棣混的那批,基本上都逝世了或者自身年紀已經很大了,他們的爵位也大致傳承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比如張輔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勳貴大佬們的逝世和衰老,意味著勳貴集團實力的下降,而在經過了明初洪武,永樂兩朝的頻繁軍事行動後,從洪熙,宣德,正統時期,大明王朝的國家層面,開始向內部經濟建設過渡。注重民生建設的主流趨勢,勢必造就了文官集團的崛起。

同時,在正統時期,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為,即“三楊內閣”。明英宗朱祁鎮登基的時候,才九歲。這個年紀是無法處理一個帝國的政務的,而這時候,如楊士奇,楊榮,楊溥,胡濙,張輔等顧命大臣,開始承擔了國家運轉的責任,而這幾個人裡,除了張輔算是功勳集團,其他人都是科舉上來的文官,且代表著內閣和六部,力量的比對一目瞭然。

在沒有強大皇權制約的情況下,文官集團壯大是一種必然的歷史趨勢。

他是政壇常青樹,開啟了文官統兵的新時代,大明兵部尚書——王驥

明代官員

科舉出身,且任兵部尚書的王驥,無疑是這一歷史發展的受益者而在正統初年,王驥去邊疆整頓軍務,身上帶著的授予便宜行事的密令,則毫無疑問是出於內閣的授意

。史書裡,關於這種敕令,其實出現過好幾次。

阿臺、朵兒只伯數寇甘、涼,邊將屢失利。......二年五月命驥往,許便宜行事。......六年正月......大發東南諸道兵十五萬討之。......驥請得以便宜從事。——《明史·王驥傳》

這段節選,說的是王驥兩次領命主持軍務,都出現了”便宜行事“。一次是上頭給王驥的,一次是王驥自己要求來的,這個便宜行事,在文官制衡武將還沒有出現制度性保障前,是王驥能夠壓制武將,于軍中貫徹自己意志的重要憑藉。朝史暮想摘了一份敕令的內容和大家分享。

總兵,鎮守,都司官及備禦都指揮,指揮有貪虐,荒淫,不理邊務,寇至不能追剿者,具奏處置,......有智勇過人者,許眾推舉,試實,悉聽委任,......凡官軍有不遵卿號令,沮壞政務,漏洩事機及遇寇畏縮者,究問明白,斬之以徇。——《明英宗實錄》

他是政壇常青樹,開啟了文官統兵的新時代,大明兵部尚書——王驥

明軍圖卷

意思是說,大小將領,有過錯的,王驥可以上報朝廷,性質嚴重,情節惡劣的,可以直接斬殺,而對於有功的,則可以直接進行提拔。

從這份敕令我們可以看出,王驥擁有生殺大權,自然地,憑藉這份權力,王驥能夠在一眾將領之中,獲得絕對的主導權。事實上,“總督軍務”這個詞,就是從王驥這開始頻繁出現,並且在之後慢慢成為一種固定職稱。而由於王驥本身兵部尚書的職務,使得明代的兵部尚書,從王驥這裡開始,漸漸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全國總司令。

我們從史書裡可以看出,從王驥正統二年第一次去西北邊疆整頓軍務,抵禦蒙古南下,到正統三年領兵出塞作戰,再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征討麓川,以至正統十四年主持平定苗亂,王驥的職權越來越大,頭銜越來越多,名單排名越來越靠前。

這和當時的歷史趨勢有關,同樣也和王驥個人能力密不可分。不管王驥本人是否意識到,在他的時代,大明王朝邁出了“以文治武”的最為關鍵的一步。所以,關於王驥,除了“三徵麓川”的歷史功績,這一隱性的歷史進程節點,也註定要刻上王驥的烙印。

是功勳卓著的重臣,亦是擅於站隊的官僚

說完長篇大論,我們說點史書裡的東西,相信熟悉朝史暮想風格的朋友應該都等急了。

對於王驥,朝史暮想的總體感覺就是,名副其實的政壇常青樹,很懂得站隊

正統元年奉詔議邊事,越五日未奏。帝怒,執驥與侍郎鄺埜下之獄。——《明史·王驥傳》

正統元年,作為兵部尚書的王驥,要交一份關於邊事的報告,但過了五天都沒交上去,皇帝發怒了,把王驥下了監獄。

他是政壇常青樹,開啟了文官統兵的新時代,大明兵部尚書——王驥

明英宗朱祁鎮 像

有沒有覺得這件事情,放在史料裡很突兀?這段文字的前文,講的是王驥在宣德九年正式成為兵部尚書,後文說的是正統二年王驥去西北整頓軍務,而王驥入獄這件事情和前後文都沒有什麼聯繫。

正統元年,明英宗朱祁鎮繼位,我們說過,當時的朱祁鎮才九歲。九歲的皇帝,要看一份邊事軍務報告?很顯然,不是朱祁鎮看,他也看不懂,那麼只有一個可能,是當時理政的內閣要看,是“三楊”要看。所以,王驥的入獄,不是皇帝的意思,而是內閣的意思,因為當時的朱祁鎮說他是“三楊”的傀儡也不過分。

只有一個解釋,內閣要給王驥一個下馬威。作為當時大明的國防部長,王驥不是第一天上任,他已經在兵部很多年了,正式成為兵部尚書之前,也一直在署理兵部大小事務,一份邊務的報告文件,王驥怎麼可能會在五天內都寫不出來?那麼王驥也是在給內閣扔白眼。皇帝年幼,文官集團主體政治地位上升,但依舊無法避免內部的矛盾重重。

六部看內閣不服氣,內閣看六部不順眼,雙方都憋著一股火,要在主少國疑的時候,盡力為自己的團體爭取最大的收益。這種存在於內閣與六部之間矛盾,其實明代制度上的先天矛盾,因為內閣有票擬的權力,即政務的建議權,而六部只是作為執行機構,只有行政權。而事實上,整個明代,六部官員都一直在試圖加強自己的話語權,增加對皇帝的影響力,甚至想要裁撤內閣,直接同皇帝建立決策關係。

他是政壇常青樹,開啟了文官統兵的新時代,大明兵部尚書——王驥

明代官員

很顯然,王驥敗了,因為正統時期的內閣,那幾個姓楊的閣臣,幾乎可以視為在代行部分皇權。不過,這場交鋒只是雙方的一次試探,也達不到交戰的程度,雙方在明白力量對比之後,內閣權勢得到了六部的基本認同,於是王驥很快就出獄,在正統二年便被派去公幹,以及在此後幾次大型軍事行動中,王驥都得到了內閣的支持。這算是不打不相識?

還有一個例子。

正統十三年,王驥第三次征討麓川歸來,便迎來了朝中的一次彈劾。有說他未竟全功的,有說他勞民傷財的,還有說他欺辱百姓的,嚴重的把他比作唐代的楊國忠,說他欺君罔上。事情鬧得很大,但卻忽然被壓下來了。誰壓的?王振

王驥和王振的關係好,這不是秘密。當初對於麓川之亂,是戰是和有過一場爭論,王振和王驥都屬於主戰派。後來王驥能夠主導征討麓川的軍事行動,據說是得到了王振的全力支持。正統十三年的王振,已經是權傾一時的權閹了。

而朝史暮想說過,王振的權勢熏天,其實不過是明英宗朱祁鎮皇權的延伸,所以我們又可以推論,王驥和明英宗的關係不會差。如果說在正統初年,王驥得到“便宜行事”的特權,是內閣以皇帝名義給的,那麼從王驥第一次領兵出征麓川開始,王驥統兵權的再次提升,則是皇帝的親自授意。

他是政壇常青樹,開啟了文官統兵的新時代,大明兵部尚書——王驥

明代權監 劇照

但很不幸,正統十四年,“土木之變”發生,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虜,明代宗朱祁鈺登基。

正統十四年這場改變大明王朝國運的劇變發生時,兵部尚書王驥正在湖廣,貴州等地區平定苗亂。王驥當時收到消息的時候,肯定是懵的,緊接著就會各種不安,因為朝堂變天了,王驥知道朱祁鎮被俘,王振被殺,代表著王振一黨的徹底覆滅。果然,很快北京就傳來了王振一派被清算的消息。王驥和王振實在走的太近了,王驥這時候不得不開始考慮自己的處境。

會英宗北狩,群臣劾王振並及驥。以驥方在軍,且倚之平苗,置弗問。......平越被圍半歲,巡按御史黃鎬死守,糧盡掘草根食之,而驥頓軍辰、沅不進。——《明史·王驥傳》

“土木之變”後,王驥也被當做了王振的黨羽遭到彈劾,但因為王驥還在主持平苗事宜,京城裡的政敵暫時沒動他。當時有平越城被苗兵圍困了半年,明軍苦苦堅守,而王驥故意不去救援。

明白了吧,王驥的操作就是,拖延平苗戰事。一方面,拖延時間,靜觀京城局勢走向;另一方面,只要自己還握著兵權,在主持平苗軍務,這些就是自己的護身符,朝廷要投鼠忌器。

他是政壇常青樹,開啟了文官統兵的新時代,大明兵部尚書——王驥

明軍圖卷

王驥這招從一個官員操守和國家穩定的層面來說,是很不值得提倡的,但是從他自身處境來考量,的確是個高招。果然,王驥硬生生地託了半年,等到京城裡折騰得差不多了,朝廷對苗亂也忍無可忍的時候,果斷解決了事情,帶著勝利回京。

一開始明代宗對王驥是不信任的,回京後的王驥被派到南京去整頓軍備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王驥這算是被變相發配了。但事情馬上又來了轉機。

驥還,命總督南京機務。其冬,乞世券,與之。——《明史·王驥傳》

景泰元年,就是王驥回京後,被調到南京。而在這年冬天,王驥忽然嚮明代宗祈求賞賜,要到了“世劵”。什麼是世劵?你可以理解為丹書鐵券,也可以理解為王驥家族在大明王朝的終身飯票。

有人說,明代宗給王驥世劵,是為了肯定其軍功,並不表示信任王驥,那麼朝史暮想告訴你,還是在景泰元年,王驥被皇帝派去守備南宮。知道那時候南宮住著什麼人嗎?剛剛從蒙古被放回來的明英宗朱祁鎮,此刻正被明代宗軟禁在南宮。王驥就是被派去監視明英宗的

一轉眼,王驥就從明英宗的兵部尚書,王振黨羽,成為了被明代宗給予足夠信任的“自己人”了。

他是政壇常青樹,開啟了文官統兵的新時代,大明兵部尚書——王驥

明代宗朱祁鈺 像

還有更誇張的。

久之,石亨、徐有貞等奉英宗復辟,驥與謀。賞稍後,上章自訟,言:“臣子祥入南城,為諸將所擠,墮地幾死。今論功不及,疑有蔽之者。”帝乃官祥指揮僉事。而命驥仍兵部尚書,理部事,加號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光祿大夫,餘如故。——《明史·王驥傳》

奪門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重新復辟登基,王驥參與了“奪門之變”,並且王驥在事後主動上書明英宗,說自己還有個兒子在幫助陛下您復辟的時候,也出過力,但是沒得到賞賜。明英宗就賞了王驥這個兒子做指揮僉事,並且又讓王驥做了兵部尚書,還加了封號。

很多歷史的細節已經無法通過史書的隻言片語得到徹底的還原,對於王驥,在這對兄弟皇帝中間各種靈活的手腕,朝史暮想也不打算腦洞大開地去推測了,只能說對著王驥豎起一個大拇指,送上一個大大的“服”字。

誰說伴君如伴虎,誰說一入朝堂深似海?對於王驥來講,政治鬥爭根本就是小孩子過家家的把戲,完全是就是王驥在玩皇帝。

他是政壇常青樹,開啟了文官統兵的新時代,大明兵部尚書——王驥

故宮太和殿

“奪門之變”之後,官復原職的王驥就提出辭職,致仕回鄉了。朝史暮想不知道這次辭職,是王驥心滿意足的榮歸故里,還是滿懷不甘的被逼無奈,但王驥又完美地躲過了之後對“奪門之變”中,功勳三人組的政治清洗。天順四年,王驥平靜地在家中逝世,享年八十有三。

王驥,字尚德,歷仕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五朝,歷任兵科給事中,山西按察副使,順天府尹,兵部侍郎,兵部尚書等職,加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光祿大夫。王驥抗擊蒙古,征討麓川,平定苗亂,是明代以文官統領軍務征伐的第一人,也由此開啟了大明“以文治武”的全新時代。

對於王驥為人,後人評價不一,褒貶各異,但朝史暮想只想說一句,因為王驥堅持對麓川的用兵,和其三次主導的麓川之戰,才有我們西南領土的完整,希望諸位明白這句話的份量

朝史暮想,總有些乾貨可以在歷史中挖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