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明朝文臣統軍制度的形成過程,及其對明朝的影響

在土木之變後,瓦剌進攻京師,于謙以一介書生擔任兵部尚書,率領明軍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像于謙這樣,以文臣身份統帥明軍作戰取得非凡的戰績的事例,在明朝的歷史上並不鮮見。文臣統軍是明朝獨有的一個特色制度,它與大明王朝的興衰休慼相關。

淺談明朝文臣統軍制度的形成過程,及其對明朝的影響

兵部尚書于謙。

文臣統軍,有利於朝廷的平穩,有利於皇權的穩固。但是它的副作用也非常明顯,對外戰爭趨於保守,對外來威脅養虎為患,明朝後期的滅亡與此不無關係。下面詳細分析明朝的這一特色制度。

一、文臣統軍的發展過程伴隨著明朝的興與衰

1.零星出現——太祖朱元璋時期。

文臣統軍在朱元璋未稱帝的時候已經出現。不過只屬於臨時措施。

2.形成時期——明英宗時期。

兵部尚書被朝廷賦予統軍作戰的權力<strong>。第一位獲得這個權力的是兵部尚書王驥,在正統二年五月,他奉命整備西北地區的軍備,全權負責作戰事務。

淺談明朝文臣統軍制度的形成過程,及其對明朝的影響

<strong>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專屬文人的軍官,如鎮守、總督、提督、巡撫等。

鎮守,出現於明英宗剛剛繼位時。當時江西、湖廣等地發生災荒,為了穩定地方,大學士楊士奇建議,派文武大臣各一員鎮守兩地。於是朝廷派遣侍郎王佐、李鬱等人到上述地區任鎮守。鎮守文臣不僅有一省的軍事指揮權,而且還管理地方財政、行政,大權在握。

第一位總督(提督)軍務的文臣是王驥。正統六年,兵部尚書王驥總督軍務征伐麓川。由此開了文臣指揮武將的先例。

巡撫職權起初很少涉及軍事。為了鎮壓閩、浙等地農民起義,正統十三年十月,朝廷賦予江西、浙江巡撫統兵權,方便調度明軍鎮壓起義。後來,巡撫統軍成為慣例。

在文臣指揮下,在多次對外戰爭中取得了勝利。如:

<strong>王驥率軍在西北徹底地打敗了阿臺、朵兒只伯;在西南,三次攻打麓川都取得勝利;

<strong>兵部尚書于謙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

淺談明朝文臣統軍制度的形成過程,及其對明朝的影響

京師保衛戰中的于謙。

這些軍事能取得勝利,表明文臣統軍的做法是成功的。

3.發展時期——成化到正德年間。

在英宗時期,總督軍務大臣通常是臨時的,因為隨著戰事的結束而取消。

到了成化年間,兩廣總督成為常設官職。

淺談明朝文臣統軍制度的形成過程,及其對明朝的影響

成化五年,兩廣發生農民起義,朝廷任命韓雍為兩廣總督。從此開始,兩廣總督成為常設官職,一直持續到明朝末年。

後來朝廷推廣這一做法,在戰爭頻發、戰事吃緊的地區常設總督。

<strong>正德末期,王守仁在短時間內平定了寧王叛亂,更加堅定了朝廷"明軍一定要用文臣統率"的觀念。

王守仁手下如知府伍文定、通判胡堯元、推官徐文英、知縣李美等等,幾乎清一色的地方文官。

淺談明朝文臣統軍制度的形成過程,及其對明朝的影響

王守仁

4.成熟階段——嘉靖年間到萬曆二十六年。

這一時期,明朝的邊患空前嚴重,在南方沿海有倭寇,北方蒙古族的侵擾。<strong>這一時期文臣統軍的制度基本完善,如總督製得到推廣,兵備道得到普及,經略的職權得到擴充,明確了督撫、總兵、地方官在軍事上的權責。

這期間明朝設立的總督有漕運總督、三邊總督、宣大總督、薊遼總督等。

此時兵備道得到普及,弘治年間,朝廷開始在邊地設立兵備道,主要職責就是管轄武將,訓練士兵,防備戰事,類似於後世的預備役。正德時,兵備道推廣到內地,嘉靖時期,則推廣到東南沿海。隨著全國推行兵備道,構築了中央、總督、巡撫、兵備道等四級文臣統軍架構。

此外,這一時期的經略開始統軍。成化元年,經略的任務只是巡視邊防。萬曆十八年,兵部尚書鄭洛經略陝西、寧夏等七鎮邊務,同時兼任總督,才有實際的軍權。從此經略開始擁有類似後世戰區司令的明軍指揮權。

嘉靖三十四年,朝廷明確劃分了督撫、總兵及地方官各自的管轄範圍。這標誌著文臣統軍制的成熟。

淺談明朝文臣統軍制度的形成過程,及其對明朝的影響

5.衰落時期——萬曆後期到崇禎時期。

萬曆後期,皇帝多年不上朝,特別是在天啟和崇禎期間,朝臣們黨爭不斷,導致這一時期文臣統軍無法正常運行和發揮作用。

二、文臣統軍登上歷史舞臺有其深刻的原因

1.防止武將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需要。

在歷史上,武將權重造成國家分裂的教訓非常多,如東漢末年的群雄爭霸、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割據等。

明朝的統治者吸取歷史的教訓,想方設法削奪武將的權力。明太祖朱元璋大肆屠戮開國功臣,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擔心武將為害朱家王朝的統治。正統時期,輔政大臣楊士奇等人派文臣鎮守地方,拉開了文臣統軍的序幕。經過長期的努力,逐漸形成了在軍事上文臣駕馭武臣的局面。

淺談明朝文臣統軍制度的形成過程,及其對明朝的影響

楊士奇建議文臣鎮守地方。

文臣長期受理學君為臣綱的薰陶,忠君的觀念深入骨髓,很少會出現擁兵自重的現象。況且統軍的文臣是由皇帝任命的,皇帝隨時隨地可以處置文臣,有利於皇權的穩固。文臣統軍,是加強明廷控制明軍能力的積極措施,它使明王朝絕大部分時間裡政權穩固,這比以前的朝代要成功得多。

2.文臣爭奪武將軍權的產物。

在明朝,文臣和武將雙方存在著權力和地位之爭。例如,在永樂時期,在皇儲之爭中,文臣支持太子朱高熾,武臣支持漢王朱高煦。結果是文臣支持的朱高熾獲勝。朱高熾即位後重視提高文臣的帝位,打壓武將。

淺談明朝文臣統軍制度的形成過程,及其對明朝的影響

仁宗朱高熾時開始重視文官的作用。

文臣經常利用皇帝對武臣的防範之心打壓武將。這種事情在整個明朝歷史上數不勝數,例如,正統四年十二月,都指揮僉事李進私自打造兵器,因為御史彈劾,被罰了三個月的工資。

為了進一步牽制武將,文官集團千方百計地從武將手中奪取權力,最終實現了凌駕於武將之上。

3.武將本身因素導致了文臣統軍的出現。

<strong>明朝武將本身的權力有限,沒有調兵權,只擁有率軍作戰的權力,既沒有撤換部將的權力,更缺乏處罰違紀下屬的執法權。可是這些權力是一支部隊必須具備的,為此,朝廷把這些權力交到了文臣的手上。

文臣忠義思想比武臣濃厚,值得信任。早期統軍文臣很少發生變節。如建文朝覆滅時,統過軍的文官如齊泰、鐵鉉等人選擇了死節,武臣的表現則令人失望,如耿炳文、盛庸、李景隆之流均投降了朱棣。從他們的表現看,朝廷對文臣的信任是有道理的。

淺談明朝文臣統軍制度的形成過程,及其對明朝的影響

鐵鉉雕像

總之,文臣統軍形成的原因很複雜,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無論何種原因,都離不開封建專制發展到頂峰的背景。

三、文臣統軍在歷史上起到的影響

文臣統軍,在明朝的歷史上存在時間超過了2/3,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產生了很多積極影響。

1.有利於政局的穩定。

首先,文臣掌握了統兵權和調兵權,極大地限制了驕兵悍將的產生。文臣受忠君思想的影響,即使皇帝昏庸無能也能維持王朝的統治,這一點在明朝尤其明顯。

其次,文臣統軍抑制了太監的權力。文臣掌握了幾乎全部的軍權,太監能控制的軍卒不足千人。正由於文臣統軍,太監的權力再大,只要皇帝願意,就能輕易地剷除他們。

2.明朝文臣武功之盛遠勝前朝。

明英宗以後,湧現出很多軍事才能突出、戰功卓著的文臣,如<strong>英宗時期的于謙、王驥;憲宗時期的白圭、王越、韓雍;弘治時期的秦統;正德時期的王守仁;嘉靖時期的楊博、譚綸,隆慶、萬曆時期的李化龍,天啟時期的王三善、朱燮元;明朝末年,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多次抵禦了後金的進攻。盧象升、洪承疇、孫傳庭等多次打敗李自成、張獻忠。

淺談明朝文臣統軍制度的形成過程,及其對明朝的影響

袁崇煥

這些文臣在抵抗外來入侵、維護王朝的穩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明朝能夠堅持二百多年,統兵的文臣群體立下了汗馬功勞。

3.武將個人指揮才能難以施展。

文臣和武將在軍權上的分配像彈簧一樣,文臣權力大,武將的權力就小。明朝中後期武將的地位的不斷下降,處處受文臣節制,使將領個人的指揮才能得不到發揮,而且層層請示,容易喪失戰機。

淺談明朝文臣統軍制度的形成過程,及其對明朝的影響

這種制度限制了有才華的武將施展,畢竟武將裡不乏戚繼光、俞大猷這樣文武全才的傑出將領,事事報告,逐級請示,常常會貽誤戰機,在客觀上幫助了敵人。

四、結語

<strong>在明朝,文臣統軍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實現了制度化。其目的是加強朝廷對明軍的控制,對專制國家的安定、統一有積極意義。但是,這種用文臣壓制武將的做法,也挫傷了武將的積極性,降低了明軍的戰鬥力。

1.《明史》2.《明史紀事本末》3.南炳文《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