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曹叡一生都在壓制司馬懿,臨死前為何仍命其為輔政大臣埋下禍根呢?

carleo


曹叡並沒有終其一生都在壓制司馬懿,曹叡對司馬懿的態度很複雜,開始是信任,然後是依仗,然後是懷疑,然後是無奈。臨死前,曹叡任命司馬懿為輔政大臣也是機緣巧合,只能說司馬懿運氣太好了。而司馬懿後期的篡權之舉也是被逼的,我們不能先入為主的用有色眼鏡來看司馬懿!那麼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曹叡對司馬懿的態度是怎麼一步一步轉變的呢?聽我慢慢細說!

應該說曹家對司馬懿是世代猜忌,早在曹操時期,曹操就曾經告誡曹丕,一定要防止司馬懿干涉曹家內政。因此曹丕終其一生都控制司馬懿很嚴,考驗了一輩子也沒發現司馬懿有什麼越軌行為。

但是曹丕仍然對司馬懿不放心,於是在臨終前選派了四名顧命大臣,分別是:曹真、曹休、司馬懿和陳群。陳群是個忠臣,主管尚書檯,其他三人各有軍務在身。

曹叡即位初期對曹真、曹休和司馬懿都很討厭,覺得三人架空了自己的權利。於是將三人分別外派,其中曹真鎮守關中,曹休鎮守淮南,司馬懿鎮守荊州。此時的曹叡對司馬懿是信任的,司馬懿的表現也不錯,在任期間多次擊潰吳軍的進犯。

後來,曹休中了東吳的詐降之計,差點死在夾石。回來後鬱悶不已,背部生癰而死。三年之後,鎮西大將軍曹真也病逝。四名顧命大臣,只剩下兩位。其中一個陳群還是個純粹的文官,沒有辦法,在軍事上曹叡只有依仗司馬懿。

這時的司馬懿既負責防守關中,也負責防守荊州。可謂是責任重大,威望也日漸盛隆。司馬懿在和諸葛亮的交鋒中威穩持重,頗有章法,獲得了曹叡的好感。以至於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又被曹叡派往遼東去平叛公孫淵的叛亂。

而司馬懿由被依仗變得被懷疑也是源於此時,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司馬懿用一年時間擊潰了公孫淵,勝利後,司馬懿沒有請示也沒有彙報,而是獨斷專行的屠殺了7000多十五歲以上的男丁,將公孫淵任命的官員全部斬首,一個不留。這對曹叡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

戰後處理需要皇帝同意,尤其是涉及到平民和官員的事情。而司馬懿蔑視皇權,獨斷專行,大肆屠殺,讓曹叡心生不滿。於是曹叡改變了對司馬懿的態度,漸漸的不再信任他。

公元238年,曹叡病重,任命燕王曹宇、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此五人共同輔政。由此可見,當時曹叡並沒有把司馬懿考慮進去的。這也是我為什麼說司馬懿能夠被託孤是機緣巧合的原因。

後來,曹叡的寵臣劉放和孫資與夏侯獻、曹肇之間產生矛盾,劉放和孫資擔心夏侯獻、曹肇成為託孤重臣後對自己不利,於是勸曹叡改變決定。於是曹叡問兩人誰可以託付。當時在場的只有曹爽一人,於是兩人極力推薦曹爽,另外加上德高望重的大臣司馬懿。曹叡經過考慮再三,無奈的同意了。為什麼呢?

託孤重臣歷來人選都是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因此司馬懿當選肯定是合適的。但是曹爽年輕,曹叡怕曹爽鬥不過司馬懿,於是安排了孫禮來幫助曹爽。孫禮被任命為大將軍司馬懿的長史,說白了,就是曹爽的智囊。曹叡還是不放心,又任命蔣濟為中領軍,用來制衡司馬懿。

曹叡死後,事情發展的出乎意料。司馬懿並沒有謀反,曹爽率先謀反。曹爽表司馬懿為太傅,架空了司馬懿。提拔蔣濟為太尉,奪了中領軍之職,改由曹爽之弟曹羲擔任。又將長史孫禮外放到揚州擔任揚州刺史,將太后軟禁至永寧宮,從此皇帝成為曹爽的掌中之物。

後來,司馬懿在隱藏實力之後突然發動高平陵政變,成功奪權。但是權利這東西不受控制,尤其是至高無上的權利。司馬懿奪權後,得罪了太多皇室權貴,因此,只有一條道走到黑,手握至高權利不放手,否則就有性命之憂。一句話,司馬懿騎虎難下,造反是迫不得已!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曹叡並沒有終其一生都在壓制司馬懿,相反的,曹叡對司馬懿一開始很信任,後來曹真和曹休死後,更是在軍事上很依仗司馬懿。司馬懿在遼東大肆屠殺之後,曹叡開始懷疑司馬懿的忠心,在最初託孤時並沒有考慮他。由於宮廷內臣劉放、孫資和皇親成員夏侯獻、曹肇之間的內鬥,司馬懿意外的成為了託孤忠臣。這一切都是機緣巧合,至於後來的造反,完全是曹爽挑起的,司馬懿被迫迎戰而已。大家不要再黑司馬懿了!


每日趣評


司馬懿沒有篡魏,真正篡魏的是司馬昭,至於曹叡一生都壓制司馬懿,那是沒有的事兒,君臣之間有芥蒂,有猜忌很正常。

司馬懿是個非常複雜的人,他一直從曹操時代活到了曹芳時代,歷經四代曹魏君主,他能如此的歷經幾朝而不倒,既是他有能力,有謀略的因素,更是因為他身體好,長壽。

司馬懿真正展露頭角是在曹丕時代,曹丕還是公子的時候,司馬懿就一直輔佐他,要說真正防備司馬懿的其實是曹丕,曹丕這個人非常多疑,遺傳了曹操的性格,曹操也多疑,但是並不在意司馬懿,那個時候的司馬懿更沒有位居高位,手無重權,曹操根本就沒有想到司馬懿及其子孫會禍害曹氏政權。

但了曹丕登基稱帝后,曹丕的疑心病更重,連直接那個只會吟詩作賦的兄弟曹植都不放過,更何況已經展露鋒芒的司馬懿這個外臣呢,曹丕對司馬懿的防範主要手段很簡單,外派司馬懿抗敵,不讓他在朝中立身,也就是充分利用司馬懿的軍事天才,不能讓他參與朝中事務,政權在手,不害怕司馬懿一個地方軍閥的反叛。

曹丕對司馬懿的防範很成功,司馬懿在曹丕一朝也很低調,實實在在的為曹魏幹活,他自己也沒有任何異心,雖然曹丕猜疑,但是他自己坦蕩,所以曹丕慢慢的也就放心了司馬懿。

曹丕死後,給曹叡留了四個顧命大臣,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這四個人都是當時曹魏的肱股之臣,但是要論謀略司馬懿是最厲害的,曹丕也考慮了這一點,朝中政務大權就交給了陳群,這是曹操時期的老資格文臣,忠誠而穩重。

軍事上,曹丕分別交給了三個大將軍,曹真、曹休都是曹家宗親,司馬懿是鎮邊猛將,這樣的組合曹丕認為是十分穩妥的,文武挾制,朝中平衡。

曹丕千算萬算,算漏了自己的兒子曹叡,曹叡是個雄才大略的主!有想法,有魄力,還有一定的能力,他爹給他留了四個顧命大臣,本意是輔助自己,沒想打曹叡非常有主見,他從一開始就要當個實權皇帝,不需要別人的輔佐。

曹叡一上臺,就進行了權力回收,把這四個顧命大臣的輔政權力壓縮到最小,這又是曹家祖傳的疑心病發作,他對其父親留下的四個顧命大臣有三個都非常的厭惡,就是那三個有兵權的,於是曹叡就他們分別拍往荊州、淮南和關中。

這三位顧命大臣各自任命去了,可是沒多久,曹真和曹休分別病死在了任上,顧命大臣就剩下文臣陳群,武將司馬懿了,而此時的蜀、吳兩國對曹魏的征伐時有發生,曹叡這個時候才開始重用司馬懿,讓他不但統領荊州,更是兼任了關中太守。

曹叡自掌大權後,對司馬懿是放心的,要不然也不會給他那麼大的權力,而且還是軍事權力,司馬懿也沒有表現出對曹魏的二心,直到曹叡病重了,要給兒子曹芳留顧命大臣的時候,司馬懿才有很大的不滿情緒在裡面。

因為曹叡第一次立顧命大臣有五人,裡面沒有司馬懿,這讓司馬懿很傷心,也很憤怒,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侮辱,你曹叡都是我顧命輔佐下來的,你要死了,還對我不放心了?

司馬懿很憤怒,但很隱忍,結局很戲劇,曹叡給曹芳留的五個顧命大臣都是曹氏宗親,其中有兩人夏侯獻、曹肇與曹叡的寵臣劉放和孫資有很深的矛盾,這兩人害怕曹叡一死,他們的死對頭成了顧命大臣,對他們不利,於是就極力的勸說曹叡更改了顧命大臣,曹叡多方考慮,最後也就任命了曹爽和司馬懿為顧命大臣。

曹叡用司馬懿為顧命大臣其實是對的,司馬懿至少在那個時候對曹魏是非常忠心的,他對曹叡的不滿僅僅是因為自己的地位沒有受到重視而已,但是到了曹叡死後曹芳繼位,大將軍曹爽率先對司馬懿發難,想要扳倒司馬懿,獨攬大權,這才逼得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幹掉了曹爽,最後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持了曹魏大權,他的孫子司馬炎篡魏後,統一了全國。

其實,司馬懿並不是主動要反魏的,他也是被逼的。


沉墨I方之城


歷史中,魏明帝曹睿託孤兩次,第一次託孤大臣之中並沒有司馬懿,但因為各種原因,曹睿第一次託孤很快就流產了。

238年年底,年僅36歲的曹叡已經病入膏肓,行將入木。曹睿為何正值壯年就垮了身子?原因很簡單:縱慾過度。曹睿很聰明,但很好色,這和他爺爺很像。好色是學了曹操,但生育能力卻比曹操差遠了,直到曹睿病逝,竟然沒有養成一個兒子。沒有後繼人,這是作為帝王的曹叡最大的敗筆。

所以曹叡只能從宗親裡選了一個曹芳作為養子繼位。關於曹芳的出身,也有很多說法,陳壽也不好猜測,只能說“宮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來者。”

曹叡的第一次託孤人選是這樣的:大將軍燕王曹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對三國曆史有所瞭解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這套託孤班子名單有很大的問題:全部源自曹魏宗親。曹宇是曹操的兒子,夏侯獻雖然身份不明,但夏侯氏也是曹魏宗親一派,曹爽是曹真的兒子,曹肇是曹休的兒子,秦朗是曹操的養子、曹睿的發小。

所以這份名單一出,曹宇怎麼也不肯接受,百般推辭。曹叡沒辦法,詢問孫資和劉放。

PS:孫資和劉放雖然在三國中默默無聞,但這兩人卻是並掌機要的權臣,相當於秘書處處長和副處長。

孫資和劉放兩人與夏侯獻、曹肇、秦朗等人不和,因害怕他們輔政後加害,於是趁著機會就向曹叡說,先帝有遺詔,藩王不得輔政,陛下剛病不久,曹肇、秦朗等人就有所言語,這等人輔政,必然對社稷產生巨大危害。曹叡聽聞大怒,問誰能替代?這兩人建議讓曹爽代替曹宇為大將軍,又舉薦司馬懿為副手。曹睿點頭同意。

孫資劉放出來後,曹肇立馬進去勸阻曹叡收回成命,曹睿又改變了主意。孫資劉放又進去勸曹叡,曹叡被搞的沒辦法,最終同意了兩人的意見,並由兩人執手,寫下了手詔,最後敲定了由曹爽和司馬懿為託孤大臣的方案。眼看木已成舟,曹宇等人只能圍在一起哭著回到了家中。

曹叡的第一套託孤方案雖然對拱衛曹魏宗室集團有利,但很不平衡;第二套方案,宗室和士族各佔一半,有利於制衡朝政,要合理許多。曹叡雖然一生都在牽制司馬懿,但臨死前還是受到了孫資劉放兩人意見的左右,不得已讓司馬懿成為了託孤大臣。


石頭說歷史


恰恰相反,曹睿即位後,非常器重司馬懿。也正是因為曹睿,司馬懿才有領兵打仗的機會,才能成為魏國軍界的一號人物。沒有曹睿的重用與信任,就沒有後來權傾魏國的司馬懿。

第一,曹睿即位後,司馬懿才有獨立領兵打仗的機會

魏文帝曹丕去世前,指定三人為顧命大臣,分別是: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在魏文帝時代,儘管司懿的地位扶搖直上,但是是躲在幕後。甚至在曹丕南征東吳時,也是把司馬懿留守大後方,“內鎮百姓,外供軍資”。曹丕給司馬懿的詔書是:“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這裡我們看到,魏文帝曹丕更倚重司馬懿的政治才能,而不是軍事才能。

到了曹睿時代,司馬懿才真正成為手握兵權、獨當一面的將領 。在曹睿上臺後不久,孫權想乘機襲擊魏國。東吳左將軍諸葛瑾在襄陽發動進攻,被司馬懿遏制了,吳將張霸被斬殺。這是司馬懿輔政以來的第一場戰事,旗開得勝,戰後他改任驃騎大將軍。諸葛亮屯兵漢中的消息傳來,明帝曹睿任命司馬懿都督荊豫州諸軍事,成為軍界真正的實權人物。這時,司馬懿已經四十八歲,很快他就嶄露過人的軍事才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孟達之亂。這一仗打得太漂亮了,此後,曹睿在軍事上,更加倚重於司馬懿。

第二,司馬懿主持關西軍政

自魏明帝曹睿登基以來,司馬懿屢建奇功,展現高超的軍事指揮水平,其才能也得到頗有雄才的皇帝的賞識。公元230年,司馬懿升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曹真去世後,皇帝曹睿對司馬懿說:“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抵擋諸葛亮入侵的重任,便落在司馬懿身上。

司馬懿臨危受命,從宛城西赴長安,全權負責西部戰事。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陵、雍州刺史郭淮等人,均受司馬懿節制。

在應對諸葛亮北伐一事上,皇帝曹睿與司馬懿在整體戰略上是一致的。曹睿曾發一詔書給司馬懿,指示說:“一定要堅壁清野,採取守勢以挫敵之鋒芒。敵人進攻不能得逞,撤退也捕捉不到戰機,時間長了糧食就會耗盡,又不能搶掠到物資,勢必要退走。等他們撤走時,再去追擊,這乃是全勝之道。”這一戰略,與司馬懿不謀而合。在隴西諸將中,司馬懿最能領會皇帝之戰略。當諸將對他隱忍的做法無法理解時,司馬懿還是用無比堅忍的毅力抑制衝動,甚至拿出皇帝的旨意當擋箭牌。這一戰略最終取是成功,諸葛亮北伐無功,病死於五丈原。

第三,遼東之戰,體現曹睿對司馬懿無條件的信任

遼東公孫淵與曹魏政權決裂後,魏軍第一次東征無功,曹睿意識到平定遼東,非司馬懿出馬不可。於是曹睿一紙詔令,把司馬懿召回洛陽,讓他全權負責遼東之戰。

臨行前,曹睿召大將軍司馬懿問話。

皇帝問:“公孫淵會採取方法應對進攻?”

司馬懿並不把公孫淵放在眼裡,他答道:“公孫淵若是放棄老巢襄平(遼寧遼陽),這是上策;在遼東組織兵力抵禦,是中策;若是坐守老巢,必定為我生擒。”在司馬懿看來,公孫淵就是跳樑小醜罷了,哪能當對手,逃跑算他識相,抗拒只有毀滅。

皇帝再問:“這三策裡,他會選擇哪一策?”

司馬懿答道:“只有明智的人,才會審慎考察雙方力量,作出必要的放棄。不過,公孫淵沒有這種智慧,他認為我孤軍深入,不能持久作戰,定會先在遼水一線抵抗,然後退守襄平。”別看司馬懿一直呆在南線與西線,對北面的敵人公孫淵也是瞭如指掌。司馬懿是心理戰大師,他善於分析對手的心理特點,抓住其弱點,一擊致命。譬如對付諸葛亮,抓住他因補給困難而急於速戰的心理,偏偏堅壁清野,死活不戰,把對方拖垮。

皇帝又問:“往返需要多久呢?”

司馬懿估摸下說:“進軍一百天,進攻一百天,返回一百天,中間休息六十天,如此算來,一年就夠了。”

然而,在遼東之戰時,由於天降大雨,嚴重阻滯司馬懿的進攻。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司馬懿肯定會因為天氣惡劣的原因而退師,不僅公孫淵這樣認為,洛陽的魏國朝臣們也紛紛上書皇帝,認為進攻受阻,不如退兵。曹睿毫不含糊地說:“司馬懿臨危制變,擒住公孫淵指日可待。”

最後,查然不出曹睿所料,司馬懿最終取得完勝,平定公孫淵。

第四,曹睿臨終前,指定司馬懿為輔政大臣

曹睿雄才大略,但英年早逝。臨死前,他指定曹爽、司馬懿為輔政大臣。當時曹睿病得非常重,奄奄一息,急切地盼著司馬懿從遼東趕緊回來。在他看來,整個曹魏帝國,只有司馬懿最有能力,不把後事託付給他,還能託付給誰呢?司馬懿的成就,就是曹睿的成就,甚至可以說,曹睿是最瞭解司馬懿才華的人。

當司馬懿風塵僕僕地回到洛陽時,曹睿已經走到生命的終點,他抓著司馬懿的手,用盡全身之力艱難地說:“我把後事託付給你,你與曹爽共同輔佐少子。死,是可以忍的,我忍住不死就是為了等你。現在看到你了,我死無恨了。”

這時他還未指定皇位繼承人,因為司馬懿不在,別人鎮不住大局,只有司馬懿能讓魏國政權平穩交接。

當著司馬懿的面,曹睿把養子齊王曹芳、秦王曹詢叫到床邊。他指著曹芳對司馬懿說:“就是他,你看仔細了,不要弄錯了。”一回頭,又叫曹芳上前,抱住司馬懿的脖子。看著皇帝將死,想想他對自己的無限信任,司馬懿既悲慼又感動,眼淚不禁嘩嘩直流。曹芳當場被立為太子。曹睿的心願了結,當天便去世了。

當然,大家都知道歷史的結局,後來司馬氏取代了曹氏。從故事的結局看,曹睿信任、器重司馬懿,卻是為曹魏帝國培養了一個掘墓人。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曹睿生前,司馬懿對曹睿是沒有二心的,是忠心耿耿的。


君山話史


曹睿是一個明君,如果我們說曹丕對司馬懿是充分的信任的話,那麼曹睿對司馬懿就是一種複雜的情緒了,有信任,也有戒心。

公元226年,曹丕病重,他讓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徵東大將軍曹休,司馬懿成為輔政大臣,輔佐曹睿。曹丕臨終前,交待曹睿說:這幾個都是重臣,一定要信任他們,不要懷疑他們。

而事實上司馬懿得到重用,還是在曹睿時期,孫權知道曹丕去世後,就命諸葛瑾,張霸兵分兩路攻打襄陽,自己攻打江夏郡。司馬懿率軍斬殺張霸,擊退孫權與諸葛瑾,升任驃騎將軍。

公元227年,司馬懿駐紮在宛城,督荊豫兩州的軍事,之前投魏的蜀將孟達在曹丕死後失寵,又想反魏投蜀,司馬懿千里奔襲,只用了八天的時間趕了一千兩百里,就從宛城趕到了新城之下,將孟達斬殺。

諸葛亮在公元231年至公元234年的多次北伐,都是由司馬懿抵擋的,司馬懿採取堅守不戰的策略,最終耗死了諸葛亮,公元235年,司馬懿升任為太尉。

公元前238年十二月,曹叡病重,讓大將軍曹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共同輔政。其中夏侯獻是夏侯霸的兒子,夏侯淵的孫子,曹爽是曹真的兒子,曹肇是曹休的兒子,秦朗是曹操的養子。

從這個名單可以看出,與曹丕臨終前是兩個曹氏宗親,兩個士族代表完全不同,只有曹家與夏侯家,也就是完全的曹氏宗親,將司馬懿完全排除在外,由此可見曹睿並不信任司馬懿,即使司馬懿現在高居太尉之職。

但是夏侯獻、曹肇給劉放、孫資有矛盾,打算在曹睿死後,除掉這二人。剛好曹宇在辭讓,曹睿就問劉放、孫資:燕王曹宇一直是這樣的嗎?劉放、孫資就說:是的,燕王知道自己不能勝任,才如此推遲的。

曹睿就問:那可以擔當這個重任,當時只有曹爽在旁邊,曹爽與兩人的關係也還不錯,劉放、孫資就說:曹爽可以,他們也覺得曹爽不夠格,又說:還得再加一個司馬懿,曹睿同意了。

但過了一會兒,曹睿覺得這樣反而不妥,覺得還是原來的安排比較合適,劉放、孫資又進去遊說,曹睿又再次聽從他們的意見,劉放說:最好寫一下詔書。曹睿說:我有點累了,寫不動了。劉放就把著曹睿的手勉強寫下了詔書。


歷史簡單說


曹操早已經知道了司馬懿是一個“奸雄”,是一個可用而不可不防的“奸臣”而司馬懿也知道曹操一直都很懷疑他,所以一直都是一種“忠臣”的樣子面對曹操。

雖然曹操一生都在試探司馬懿,可司馬懿給曹操給出的“答卷”實在是太過完美了,同時曹操雖然依舊對於司馬懿不放心,可當時的司馬懿已經老了,而曹操還有那麼多的孩子,於是在曹操的年代最後還是留下了司馬懿。

而被曹操留下的司馬懿提心吊膽的又經歷了兩個皇帝,到了曹叡的時候,司馬懿已經“老的快要不行了”,所以在曹叡選擇輔佐大臣的時候,司馬懿又被入選了!

不過當時的魏國形式也十分的嚴峻,雖然蜀國諸葛不在了,但蜀魏兩國還是沒有停止對魏國的窺視,形式還是十分的嚴峻,並不能隨便的選擇輔佐大臣。

而輔佐大臣這個職務也是有一定的侷限性的,比如說沒有一定根基與實力的人是做不上去的,縱觀歷史,哪一個被皇帝託孤的大臣是毫無根基,政績平平的?

而司馬懿也滿足了這些條件,權傾朝野,樹大根密,而且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司馬懿老的要不行了”在曹叡的思考中,司馬懿家族在當時魏國的勢力也巨大,但一旦司馬懿撒手人間,這一股勢力都會是曹氏的養品。

在曹叡的思考中,輔佐大臣並不只是只留下了司馬懿,還有其他的曹氏成員,這些人也有可以壓制司馬懿,在司馬懿撒手人間之後,司馬家族也會群龍無首,之能被曹氏所吞併。

雖然曹叡想的很好,可是卻沒有想到司馬懿是那麼的能活,直接熬完了整個曹氏家族,最後完成了篡位,一舉奪得了整個曹氏王朝,成為了那個笑到最後的人!


娛樂吃瓜主


其實根據歷史上的記載,曹睿並沒有一生都壓制司馬懿,三國時期,司馬懿也是在曹睿上任之後他雄才大略才得益於使用,司馬懿對曹睿就如諸葛亮對劉備一樣,可以說是忠心耿耿曹睿在臨終前將養子曹芳託付於司馬懿從中可以看出他對司馬懿的信任了。

1、司馬懿是三朝元老,功勳卓著,加上平時言行謹慎,作風正派,可以稱得上大臣的楷模;

2、當時還處於三國並存的形勢, 曹睿有很多國事需要諮詢司馬懿,而且司馬懿顯示出了非常高超的政治遠見和才能, 正在這樣,曹睿在臨終時,才託孤司馬懿;

3、在長期的政治生涯中, 司馬懿通過實際行動和作為,取得了曹氏掌權者的信任。

至於後面的司馬懿奪權哪隻能說被逼的。如果司馬懿沒有被懷疑或沒有被孤立,他還會奪權嗎。雖然司馬懿有這個心但是他不會這麼早就奪權。


平安綜合金融oo輝古


司馬懿是魏文帝臨終前委任的四位輔政大臣之一。魏明帝即位後,將司馬懿從朝中派往荊州禦敵,後委以方任,這樣他不再能直接參與朝中事務。曹真病逝前,魏明帝將司馬懿調到西線抵禦諸葛亮的北伐。公孫淵擁兵反叛後,魏明帝又派司馬懿遠征遼東,並對司馬懿統兵作戰表現出相當的信任。魏明帝臨終前委任的輔政大臣中本來沒有司馬懿,說明他對後者在政治上並不完全信任,但病中的他後來聽信劉放、孫資的話,最終讓司馬懿與曹爽一同輔政。在魏明帝朝中,陳群與陳矯掌握實權並得到皇帝的信任,而他們對司馬懿的態度耐人尋味。總體說來,魏明帝對司馬懿可謂能用之於外而不會親近之。至於司馬懿對魏明帝的態度,可說是“飾忠於已詐之心”,並通過在外盡力國事以逐步鞏固自己的聲望。


筆者認為曹叡和司馬懿的關係其實就是兩人相互利用,這君臣兩人很有意思,都想通過對方獲取最大的利益,可笑的是誰都沒有佔上風,最後要不是曹叡英年早逝,否則司馬懿根本無法脫穎而出,更別說後期篡位了。

魏明帝即位不久就在一次他並不以為憂的戰事中將司馬懿派到地方去,使他成為朝中三位輔政大臣中最早離開洛陽的一個,這或表明魏明帝不願他繼續參與朝中政務。而對曹休來說,那時不在朝中的輔政大臣就不止他一人了,因此明帝此舉對他或也有某種安撫作用。

同年十二月,魏明帝以太尉鍾繇為太傅,徵東大將軍曹休為大司馬,中軍大將軍曹真為大將軍,

司徒華歆為太尉,司空王朗為司徒,鎮軍大將軍陳群為司空,撫軍大將軍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在這一次任命中,曹休獲得了大司馬這一顯赫官位,班在曹真之上,這應該是明帝在仍不讓其入朝的情況下對他的安撫。而曹真則成為大將軍,表明他仍受明帝器重。陳群轉為司空,雖位在華歆、王朗之後,但他仍錄尚書事,說明他屬於朝中實權人物。而司馬懿轉為驃騎大將軍仍位居陳群后,而且應不再錄尚書事。明帝的這種安排可以說對司馬懿稍有所抑。

從上面兩件歷史記載來看,魏明帝對自己的執政還是非常有把握的,他始終處處制約司馬懿,而又做的非常隱晦。不得不說這位少年天子手腕還是可以的。

魏明帝在位期間,司馬懿幾乎一直未在朝中,這應表明他在政治上並不完全受明帝信任。此中原因究竟何在?這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首先,過去曹操對司馬懿並不很信任。史載他聽說司馬懿有“狼顧相”,曾“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他還對曹丕說過:“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而曹叡少時常在曹操左右,在曹操去世時已十多歲,應能知道他對司馬懿的疑慮。其次,高堂隆的警告對明帝應有影響。黃初年間曹叡為平原王時,高堂隆曾為平原王傅。曹叡即位後,他任過散騎常侍、侍中等要職。在陵霄闕“始構”時,有鵲築巢於其上。高堂隆藉此對魏明帝說:“天意若曰,宮室未成,將有他姓制御之,斯乃上天之戒也。”他在臨終前又直言:“宜防鷹揚之臣於蕭牆之內。

在曹魏從太和到景初年間的政治中,魏明帝無疑居於核心地位。他能穩固地掌握朝政,操控群臣。以“沉毅斷識”一語作為對他的評價還是較為恰當的。在中國歷史上,皇帝(尤其強勢皇帝)與輔政大臣之間或輔政大臣相互之間發生政治衝突的案例並非鮮見,不過這些在曹叡朝都未出現魏明帝並非全面排斥魏文帝所委任的輔政大臣,而是有親有疏,併力求各得其用。

然而,魏明帝臨終前卻因他所親信的劉放、孫資的進言(曹爽的態度或也有一定的影響)而犯了錯誤,讓司馬懿與較為平庸的曹爽一同輔政。此前,魏明帝對司馬懿可謂能用之於外而不會親近之——那些年間他對司馬懿的使用表現出這位年輕皇帝在“政治藝術”上的成熟。

至於“情深阻而莫測”的司馬懿,從魏明帝的一些做法中應能大致清楚後者對他的真實態度。而他對魏明帝的態度或正如《晉書》所說“飾忠於已詐之心”,不過他仍能在外盡力國事以逐步鞏固自己的聲望,並且未有明顯的培植親信或拉攏政治團伙之舉 。此時的司馬懿,應該已經與魏室“心存芥蒂”,而其掩藏的政治野心也決定他不會是“純臣”。他和光同塵,與時舒捲,耐心等待屬於他的時機。他後來也確實等到了,儘管這是在明帝去世之後。

結語

魏明帝最初所任命的輔政大臣中沒有司馬懿,表明他對司馬懿在政治上並不完全信任。此時他聽信了劉放、孫資的話,下詔召回司馬懿。但明帝見曹肇後,“意復變”,又下詔阻止司馬懿前來可見,他對司馬懿的疑心仍在起作用。但劉放、孫資再次面見明帝,而曹爽為代曹宇掌握秉政大權應也會支持他們(如果曹宇秉政,曹爽只會是“配角”),於是明帝再次下詔讓司馬懿回洛陽,並將曹宇等四人免職。這樣,曹宇、曹肇等就失去了對政局的影響能力,以後在曹爽執政期間他們也是受到排斥的。魏明帝臨終前執司馬懿手並看著太子說:“死乃復可忍,朕忍死待君,君其與爽輔此。

聰明的曹叡非常相信他的政治手腕能把司馬懿利用好,他的政治理念就是:只要我曹叡還活著就不讓司馬懿回朝輔政,但對其統兵在外則示以信任。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他對自己的壽命卻沒算好,乃至臨死還要演一出託孤戲,試圖感化司馬懿讓他對曹魏繼續效忠。


乾坤一局棋


這個其實可以解釋,根據三國志魏明帝篇記載,魏明帝已經病得十分迷糊,強撐著招近臣孫資劉放兩人起草詔書,詔書內容就是交代曹叡自己的身後事,孫資劉放也是知道的。

孫資劉放兩人也是很有才的,做到皇帝近臣而且兩人都是文章辭藻的功力很強大,曹叡讓這兩人起草詔書,其實他忘了一點,忘了秦朝時秦始皇立詔只告訴近臣和胡亥,最終李斯篡改詔書,孫資劉放兩人自然不敢擅改詔書,這點膽子他們是沒有的,可是他們沒有把曹叡第一個命令寫下來。

當時曹叡的第一個命令,那個時候曹叡肯定是還算清醒的時候,曹叡想讓曹宇、夏侯獻、曹爽、曹肇還有秦朗五人輔政,曹叡想得還是很透徹的,這五人不是曹氏就是夏侯氏唯一外姓秦朗還是曹操養子,而且五人文武都有輔國軍政都能做好,但是孫資劉放兩人與秦朗等人關係不好,這個時候孫劉兩人開始為自己打算。

他們讓曹叡自己改變遺詔,曹叡想曹宇等人有賢名,而且一心維護魏國,但是孫資劉放以曹丕當初定下的藩王不攝政為由勸曹叡,並且以曹宇、肇、夏侯獻和秦朗等人各自擁兵自重,新皇年幼會被掣肘,兩人強執曹叡手寫下詔書,罷免四人官職,司馬懿也在兩人的勸說下被曹叡點頭寫進詔書。

其實想想,曹叡一輩子都防著司馬懿,可是誰也沒想到他這麼早死,在彌留之際曹叡也沒有給司馬懿留下出路,但是誰能想到兩個最親近曹叡的大臣,卻最終幫助司馬懿進入了輔政圈子,也正因為兩人不知有意無意把能幹的人提前幫司馬懿搞定只剩下曹爽跟司馬懿,簡直人民幣玩家對屌絲玩家,只不過這人民幣玩家曹爽智商不在線還是被吊打。


陳之煜


首先,曹丕在與其弟曹植爭奪魏王世子之時,司馬懿是站在曹丕這一邊的,也算有一小點擁立之功。也可以說司馬懿是很早就跟隨曹丕的人,曹丕稱帝之後必然會重用司馬懿,會把司馬懿當成是自己人。雖然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很好,總是維護他,而得以無事,於是此後司馬懿更加勤於職守,廢寢忘食,這才慢慢使曹操安心。

其次,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司馬懿的很多計謀都具有先見之明,曹丕因為不採納司馬懿的計謀而導致兵敗或者失誤的事例很多。最終曹丕在臨死之時,認識到司馬懿是一個聰明人,他身上有曹真、曹休和陳群身上沒有的東西,那就是“老成持重、深謀遠慮”。

司馬懿在曹丕臨死之時,已經成了為曹魏朝堂之上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正是因為如此,司馬懿才有資格成為和曹氏宗親(曹真、曹休)、世家貴卿陳群一樣的輔政達成。同時,也為日後司馬家族權勢擴大,直到成曹魏的權臣,乃至篡魏立晉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